食品品种明细:新生自杀大学有责任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2:17
新生自杀大学有责任吗?

熊丙奇 2011年09月19日 07:54 阅读(8571) 评论(17) 分类:个人日志

      
9月15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大一新生在宿舍上吊自杀获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名大学新生感慨“生不如死”,现在没有更多的信息可分析。而对于这起新生自杀,舆论已在探讨这究竟是大学教育的失败,还是中学教育的失败,抑或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一名学生选择极端行为,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家庭长期以来给予的压力,父母的期望与学生的追求不一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等,而阻止极端行为,可能只需一方面发挥作用就可改变。这也是为何要对有严重心理问题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原因。从不多的信息中,笔者发现,北大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还存有诸多不足。

比如,据称,这名同学9月11日晚,给山西的父母打长途后,就情绪低落,临睡前和同宿舍同学讨论起生与死的问题,说还是死了好。9月13日上午,其父母从山西赶到北京,直到前日才离开。上吊前几天他又开朗如前了。从这些细节可见,他可能在开学之后遇到烦心事,同时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不然不会出现情绪低落,想到死,也不会严重到父母要赶到学校中来。虽然他在同学面前表现得比较开朗,但那不是他真实的心理情况反映。而且,父母赶到北京,并没有解决他存在的问题。

如果有学校的介入,事件或许有改变。我国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尤其是对大学学习生活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因此,在大学新生入校之后,往往会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同时会有一定时期的入校教育,但总体来说,由于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少,心理测试和建档的周期比较长,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另外,大多数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就集中在开学第一周,内容也仅仅是学校、专业情况介绍,校纪校规教育,至于如何面对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不同,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如何适应大学新环境,则要靠学生们自己去摸索,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学生缺乏大学学习的目标、不能适应大学角色的转变、不习惯远离家庭过集体生活、不懂得进行时间管理,很快就陷入迷茫与失落。

大学生活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这没有错,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国的中学教育,由于老师和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并没有培养起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大学应该针对现实情况,做好过渡和衔接,不能让学生从一个习惯被管教的环境,立即“被放羊”,进入一个完全没有引导的环境。也就是说,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事实上,就是在海外大学,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比如,美国大学的寄宿制,就是通过教授和学生的共同生活,让学生适应校园,融入校园文化,不少大学甚至尝试本科导师制,由一名导师带多名学生,关注他们在大学里的成长,涉及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计划等各个方面。

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引导,十分重视,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就有“新生营”,通过教授与学生的交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讲座、高年级学生讲述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大学教育,以及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学会做一名大学人,虽然这一系列活动,被一些学生指责为“洗脑”,但是,对于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环境、了解自我,规划大学学习生活,还是不无裨益,尤其是内地到香港地区求学的学生,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语言不通、求学压力(自费学生的求学压力更大)等,存在诸多不适应,“新生营”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这是值得我国内地高校借鉴的。最近,教育部发文要求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这表明教育部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一堂课,也不是知识教育(普及心理常识、规划技巧)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形成一种关心学生健康的校园环境。健全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教授与学生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大学更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