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车绝版a车:利比亞危機暴露中國外交之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20:42

不論人們抱持怎樣的心態,歡迎或拒斥,近30年來中國國際權力的增長無疑是冷戰結束以來乃至21世紀最具深遠影響的事件之一。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其在經濟上的積極作為已在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事務中,得到印證,而其作為國際政治玩家之一的角色也日漸突出,這從科索沃到利比亞的歷次重大國際事件中,屢見不鮮,大有走出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之勢。

 

然而,正如世界史所一再昭示的,國際權力的真正祕訣不僅在於可見的和物質的部分,猶蘊藏於此力量之外,即關乎相關國家運用自身力量的意志、智慧與這種力量本身的道義和正當性,這些構成了現代國家威力不易用物質尺度來衡量的一面:崇高的國際聲譽、過硬的國家信用、富於吸引的制度文化等等。簡言之,國家軟權力(SoftPower)不僅是國家有效國際權力的核心構成部分,也是國家實際對外政策效能的潤滑劑和放大器。由此觀察,不難看到當代中國大陸的國際玩家之旅還處於入門級階段,而其外交戰略實有重大弊端和缺陷,從此次在利比亞事件中的內外作為可以明顯看出。

 

民族情緒毒化中美關係

 

中國與利比亞除了能源和經貿關係外,素無特別的政治或外交利益關係,中國在安理會支持《第1970號決議》制裁案,而在表決禁航區的《第1973號決議》時,投棄權票,但當時中國是安理會輪值主席,擁有杯葛議程的能力。中國對這兩項決議的態度,表明有條件支持安理會與北約的相關政策,然而實際上,中國外交部在對大陸媒體發言中,卻很微妙地予人一種頗有異議的印象:中國很晚才接觸利比亞反抗軍,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是最後承認臨時政府的國家,甚至傳聞在戰爭末期軍售格達費。

 

只要檢視自科索沃、朝核危機、蘇丹、伊拉克到利比亞的歷次事件,不難發現很奇怪的規律性現象,就是以反美、警惕西方政治文明和價值觀為政治正確的冷戰思維,導致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學理被簡化為摒棄一切價值和倫理維度的國際政策,甚至表現為以金援或物質衡量的超級現實主義政策。

 

挾國際最大美元外匯儲備國的優勢,在外部經貿摩擦和內部政治情勢的推動下,對美國及其西方夥伴的敵意不禁滋生,一種自大夾雜自卑的民族主義情緒於焉蔓延,為此既毒化了中美關係和惡化了自身國際形象,也為後續的修補外交,支付了額外的代價。

 

聯結惡棍造成負面形象

 

21世紀,大國的安全和經濟依存度空前深入,而完全不問倫理和價值是非的純實用主義外交政策,已被證明自外於今日潮流。從科索沃、伊拉克到利比亞,其間固然有大國的自利考量,但一則有各自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再則對於美國及其夥伴的傳統政策同樣是艱難的認知和政策挑戰,絕非歐美世界陰謀對付中國這種鐵幕思維所能描述。無視價值觀和政策的倫理內涵,結果是使中國的國際形象與海珊、格達費等惡名昭彰的人聯在一起,給中國行使國際權力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主要因素之一是改變了敵視歐美傳統政策的成果,30年來,中國成為區域和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之一,這決定了中國大陸不可能再成為美蘇楚河漢界似的二元結構對手。所以,中國在利比亞事件中的政策搖擺,表明其對如何界定在國際權力格局的位置、如何將普世價值的倫理內涵加入國家力量內,以及如何發揮新獲得的國際權力,尚缺少成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