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身锁技:准确把握轻重缓急的艺术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44:10

准确把握轻重缓急的艺术

 

    所谓轻重缓急的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处理事务时要分辨轻与重、缓与急,还要兼顾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方面,使各种矛盾着的事物能在领导活动中得到统一,形成领导工作的合力。

    一、怎样理解和把握轻与重的关系

    轻与重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我们在领导工作中,既要突出重点,重点工作重点抓,又要照顾非重点。不分重点和非重点不行,只突出重点而不顾非重点也不行。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既认识了两点,又认识了重点及其变化规律,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非重点要服从重点的需要。这里面有一个“剩余空间效应”问题。一个瓶子只有先装上拳头大小的石块,才能再装进砾石,然后才能再装进沙子;如果你先放进沙子和砾石,石块就没法放进去了。在这里,砾石和沙子是非重点,石块是重点。组织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组织也是一个“瓶子”,在这个“瓶子”里要装进各种各样的任务,大的任务就是“石块”,因此,先处理好“石块”是头等重要的。做任何工作都是这样,非重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重点工作,对重点工作有利的就做,不利的就不做;什么时候有利就什么时候做。比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消除一切非共产主义的因素。但是,在现在的条件下,还不能这样做,还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否则,把非公有制经济当做资本主义,当做异己,就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利于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

    第二,解决重点问题要有利于非重点问题的解决。就是说,解决主要矛盾、重点问题时,要考虑到这样做对次要矛盾、非重点问题有什么影响,会产生什么后果。因为主要矛盾、重点问题的解决同次要矛盾、非重点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地说,主要矛盾、重点问题的解决,为次要矛盾、非重点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和条件。但有时候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相反的效果,使应该随着主要矛盾、重点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的次要矛盾和非重点问题进一步激化,甚至上升为主要矛盾。比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同时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而依靠群众就是依靠群众中的多数。多数人的意见一般是对的,有时即使多数人的意见不对,也要相信多数群众早晚会觉悟过来的。在他们觉悟之前,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耐心地等待,不能率领少数先进分子单独冒进,或将少数先进分子的思想作为对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强迫多数人跟着少数先进分子去做。在这里,解决重点问题,必须注意是否有利于非重点问题的解决,否则,重点问题的解决会给解决非重点问题造成不良影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要及时把握重点与非重点的转化。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都有两点,还要看到这两点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重点和非重点的矛盾运动,会使它们各自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重点会变成非重点,非重点也会变成重点。领导者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及时把握住重点,做好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二、怎样理解和把握缓与急的关系

    缓与急,不仅是指事物所呈现的一种态势,而且也指我们处理该事物时应有的一种态度和速度。缓与急是一对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急是缓的不良积累,是因缓而生的;缓是急的延伸,是应急的暂时结果。正确理解和处理缓与急的关系,要把着重点放在“急”字上,先求急变缓,成功应急,再求满意善后,纳入常规。

    一要坚持真急先办原则。急有真急和假急之分。什么是真急?真急就是要求领导者必须立即办理的事情,不办就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办了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急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情况紧急,如各类突发性事件;二是有关联性的中心环节或关节点卡住了,整个工作链条带病运转,摩擦力突然增大。领导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把貌似紧急的琐事、孤立的事件当做急事来处理。如果把假急当成真急来办,就会破坏工作的常规性,在时间或空间上就会产生一系列矛盾,很可能引发一连串真的或假的急事来。

    二要坚持因势利导原则。紧急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包含一种势。势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处于相对静态的势,蕴藏着能量;处于动态的势,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起破坏作用,也可以为我所用,这取决于人们怎样来认识势和利用势的力量。一是要根据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研究势的“显”和“隐”,既要看清显现的形势,又要透过显现的形势看清隐藏着、潜伏着的潜势。二是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势的“近”和“远”,不仅要分析短期形势的变化,还要分析长期形势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论,掌握长期形势的变化比掌握短期形势的变化有更大的意义。三是要用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势的“利”和“弊”,不仅要趋利避害,还要分析利中之弊和弊中之利,研究如何使不利的形势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三要坚持科学平衡原则。既要做到急事先办,因势利导,还要注意科学平衡。前两条原则,只是解决了一个点的问题,而领导者面对的是一条线、一个面和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因为点的解决而损害面上的平衡。而能否搞好平衡,首要的应该是弄清事物的是非界限。这一点搞不清楚,就会在平衡时颠倒是非,结果使得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受到压抑,而错误的、反面的东西则得到保护和发展。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抓住这个首要问题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不可能及时搞清楚;二是有些问题虽然判明了性质,但由于反对力量太强或不具备搞平衡的客观条件而得不到领导者的支持。面对这两种情况,科学平衡的首要问题不是去区分正确与错误,而是要稳住阵脚,等待时机。面对第一种情况,领导者应该将问题拖延一下,作冷处理或模糊处理,等把握了事情的性质再去搞平衡;面对第二种情况,领导者应该义无反顾地支持正确的方面,但同时要照顾到大部分人的情绪,妥善处理。

    三、怎样理解和把握重要性与紧迫性之间的关系

    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是总能统一起来的,当它们在领导活动中发生了矛盾、很难兼顾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而不顾另一件事情的紧迫性,也不能强调某件事情的紧迫性而牺牲另一件事情的重要性。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呢?

    首先,坚持重要性优先的原则。如果把重要性和紧迫件看做领导活动中的一对儿矛盾.就有丰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重要性更多地体现为主要矛盾,而紧迫性则较多地体现为次要矛盾。道理很简单,事情的紧迫性产生于它的重要性之中,紧迫性是依赖于重要性而存在的。比如,某地方政府把建设国家级化工园区列为重大项目,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非常明显,但由于没有处理好移民与环保等问题,造成村民多次集体上访,影响正常办公秩序,这就产生了处理集体上访事件的紧迫性。也就是说,紧迫性不是自己产生的,是事物在整合自身的重要性时产生的。因此,抓重要性即主要矛盾是头等重要的。因为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中起支配作用,抓住了它,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许多紧迫性也会因此而失去了产生的条件。

    其次,坚持紧迫性要紧的原则。主要矛盾的解决只是为解决次要矛盾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并不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要解决次要矛盾,还要花一定的力气。同时,主要矛盾的解决也需要次要矛盾的解决来促进。另外,先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先把主要矛盾完全解决了之后,再去抓次要矛盾,相反,为了解决主要矛盾,有时也需要首先解决一些次要矛盾。因此,领导者除了坚持重要性优先原则以外,还必须抓紧解决紧迫性的问题。重要性优先是绝对的,紧迫性要紧则是相对的。换言之,紧迫性在一定意义上是非常要紧的,在时间上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坚持“着眼于重要性,着手于紧迫性”的原则。着眼于重要性,是指领导者在处理事情时,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轻重缓急,善于从大看小,把握准重要性。领导者要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范围去看问题,站在圈外看问题,用总体的观点来审视圈内的事情。因为不同层次的领导者有着不同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的局限性和不同的本位,层次越低的领导越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站在圈外看问题,就能对事情的全貌和矛盾的方方面面看得比较清楚,事实上也就是提高了自己的领导层次。着手于紧迫性,就是要善于抓好各种关键的“小处”,把握住事物紧迫性的关键点。我们知道,事物的重要性是通过许多重要部分、重要因素、关键环节体现出来的,是这些“小处”有机结合而成的。而这些“小处”往往是紧迫性的发生部位,所以解决紧迫性问题要善于从小处着手。善于以小见大,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非常紧迫,做不好,就会酿成大事,就会损害事物的重要性。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轻重缓急的领导艺术,除了要从上述三个层次探讨之外,还要作两方面的深化:一是必须给每个层面配置更多的范畴,作进一步的揭示。比如,在轻与重的关系上,除了重点与非重点这对范畴以外,还要研究大与小、个别与一般等问题。二是要探析轻与重、缓与急、重要性与紧迫性三个层次间的有机联系,使轻、重、缓、急诸要素能够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使领导者能够合理配置这四个要素,全面提高领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