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信息: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5《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1960年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4:40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5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1960年

天马电影制片厂
编剧:浙江省文化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整理小组
导演:杨小仲、俞仲英
摄影:卢俊福
美工:王月白
技术顾问:周诗穆
演出:浙江绍剧团
主演:
六龄童饰孙悟空
筱昌顺饰唐僧
七龄童饰猪八戒
傅马潮饰沙僧
筱艳秋饰白骨精
小六龄童饰小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Kz3Zsc-jIk/ 全剧94:07
',1)">
绍剧电影《三打白骨精》
本故事取材于小说《西游记》,为着名绍剧表演艺术家六龄童的代表作。
主要内容: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内,住着一个凶残、狡猾,善于伪装的千年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上山送斋的村姑和朝山进香的老妪,全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又第三次变成成老丈又被孙悟空识空。白骨精利用唐僧心慈,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唐僧失去了孙悟空的保护,白骨精轻而易举将其擒获,只有猪八戒逃出真奔花果山。孙悟空不计前嫌,立即赶往波月洞。途遇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孙悟空将其打死,变成金蟾大仙的模样。让白骨精在唐僧面前重现三次变幻的伎俩,唐僧幡然醒悟。孙悟空现出本相,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师徒四人经过此番磨难,重又踏上征途。
从这个故事中应得到的启发
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特别在如今社会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常常想方设法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却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有些人常常用某种利益引诱你,又可能挑拨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所以人时时刻刻都要擦亮眼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毛泽东和郭沫若关于《三打白骨精》的诗
看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郭沫若同志写诗呈毛泽东:"人妖颠倒是非淆(yao),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看了郭沫若的诗,写诗和之:"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白骨精既是戏中的主要人物,又是诗中要写的主要对象,更是毛泽东设喻的喻体。郭看完戏后最恨的是谁呢?诗的开头两句是"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开口便把矛头指向了唐僧。因此,毛泽东诗的开头两句,正是对郭诗所指对象的纠正。
接下来深入剖析: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把僧与妖的危害进行对比,愚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还可以教育过来;妖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一但得势就要成灾。比及郭的"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对象更清晰,分析更精深。郭的这两句还在揪住唐僧不放--多次念咒,致使白骨精逃跑。毛泽东则分清主次,一直把矛头对准最主要的敌人。
当郭还在"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的时候,毛泽东却开始赞扬戏中正面主要人物:"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据说毛和诗后郭又写一诗呈毛,毛批示说,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与唐僧是人民内部矛盾,与白骨精才是敌我矛盾。
最后两句,郭诗还在对唐僧不平,说他的智慧还不如老猪呢。而毛泽东却利用诗歌吹起了进攻的号角,号召更多的孙悟空出现,把世界上的重来的白骨精(妖雾)全部消灭掉。
中国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RHMIrf2uc0/ 111:52
',2)">
电影>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
http://www.56.com/u11/v_NDk1MzU5NTQ.html 113:38
',3)">
浙江紹劇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http://www.capc.hk/Shao program.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1239e0100sgs5.html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在我心里一直是与一张照片一首诗联系在一起的,照片是周总理抱着小六龄童,一长一幼笑得如此开心欢实,诗是毛主席的"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据说是和郭沫若诗的:"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照片固然亲和自然很富感染力,但幼时见此诗时,却觉得似有他语,"阶级斗争"之意未免太重,由一出戏而能联想至斯,无怪乎其余某些艺术作品此后会当作大毒草批判,京剧《海瑞罢官》甚至被有心人士利用,成了文革导火索,实在令人胆寒。
扯多了,也扯远了。其实神怪小说《西游记》何尝没有讽刺现实之笔,而附丽于戏外的东西再多,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戏曲经典。
说来惭愧,我其实一直没看过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依然理所当然地把猴戏当作绍剧的特产,即使电视剧《西游记》里的猴王,不也是从绍剧的表演方式里衍生出来的?也曾看过京剧里的北派猴戏,可总不喜欢,即使功夫再高妙,少了那些猴性的表情动作,就忒不鲜活灵动。
对这个戏,心里记挂了很久,这次适逢其会,便带了爸爸去往绍剧中心。还是十块钱的门票,不大的剧场里不过一半的上座率。后排的老头说,不少人都是某个镇的老年中心发的票子,"这年头,还有啥宁来看绍剧啊?!"
郁闷,无语。突然想起罗怀臻的"都市戏曲",觉得似也有几分道理,绍剧在农村过年过节时不乏市场,然而一个剧种要再创辉煌,复兴之路莫非只能从城市出发?
下午二时,准时开演。在字幕表上看到编剧中有顾锡东老先生的名字,顾伯伯真神人也!您给多少剧种写过足堪为代表剧目的好本子啊?!
前半段的孙悟空是章劼演的,演到唐僧逐徒为止--我一直觉得,前半段才是"三打"的精华。章劼的孙猴子忒可爱了,眉眼生动活泛,动作轻盈便捷,性子调皮捣蛋,煞是喜人,尤其是欺负八戒时那个乐得眉花眼笑的啊,哎呀呀,真是让人爱煞!只是有时讨喜得过了,便觉得该是只小猴子,还没修炼成齐天大圣呢。但也因这猴子尚小,那份对师父的孺慕与不舍之情也便显得犹为动人,被逐时依依难舍的小眼神和三个飞跪,看得我心也痛起来了。想起电视剧《西游记》里的"被逐",那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呵!
前半截的孙猴子开口说话时,把我惊了一下--这猴子看着小,声音怎么这么成熟?粗、沙、哑、破(汗,瞧我这形容)。只是听着听着,倒觉得越来越有味道了,竟有一种粗犷苍凉感,尤其是唱到"纵然你紧箍咒念死我,也要打杀这妖精(大意)"的时候,这破嗓音与情感完满交融!其实,我倒觉得绍剧的男嗓还是很需要"破锣"一点的,要不然出不来那个味儿,你看章金刚,那嗓子多破,但是多有味儿啊!
后半截的孙猴子是刘建杨演的,可算是绍剧团最着名的猴王了。一出来便是花果山一折,演员份量不一样,打扮不一样,气场也真不一样,看着确实成熟沉稳成美猴王大圣爷了。刘建杨的声音比章劼宏亮,也没他那么破锣(再汗),表演虽然也讲求生动,但不像前半场的猴子那么冲动,气场明显更为下沉,猴子扮成金蟾大仙的时候,穿上女装,那个扭啊扭啊地搔首弄姿,真可乐。
据说有个调查,当代MM们最喜欢找西游四人组里的哪一个当老公,结果八戒高票领先。确实,八戒实在可爱哇,虽然胆小,懒惰,嘴欠,好贪个小便宜,看见漂亮姑娘挪不动腿……但是憨实幽默宽容热爱生活,哈哈!这次绍剧的八戒虽然不是姚百青,而是顾全荣,但也演得极赞,绍剧八戒,实在是八戒的可爱集大成者,扇乎耳朵,捧着肚子,说话前先嗯嗯几下,一派憨态可掬,怪不得老给猴哥当猪耍呢!可谁让它懒呢,巡个山吧,先睡下了,还"想想么真开心,忖忖么笑煞人,老猪巡山太太平平无妖无精";回去复命吧,还"编段造话给师父听听……一个(妖精)喊我猪爹~爹~,一个喊我猪爷~爷~……",乐极生悲,立马给猴子戳穿!
可老猪也当真是个好猪,悟空再怎么欺负它,它再怎么斗嘴使绊,等到猴子要被赶走了,他也不舍得不忍心,帮忙劝师父,师父被抓了,他那么一只喜欢一拍众散撂挑子的猪,也不计较会被师兄责骂,毅然决然地上了花果山搬救兵。可爱的猪哥,也有一副好心肠!
与猴子和老猪相比,沙僧也许是四人组里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这次的沙僧,同样缺少了些存在感,并不出彩。原先的沙僧据说是姒元法,已经于去年去世--这位于59年出生、在绍剧舞台上演了四十年大面的演员,妻子赋闲在家没有工作,却在知道自己的肝癌晚期时日不多时,专门给剧团党支部写了一封信,信中没提任何要求,只是表明了一个党员最后的心愿,"让我这个老党员再交上一次党费1000元。此外,我再捐出1000元,请组织上转交红十字会,支援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只是区区各1000元钱,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http://www.shaoju.net/htm/07/170.htm)
讷讷少言而忠直正气的沙僧背后,有着同样似乎已经遥远成绝响,却又真实发生在眼前的故事。
最后,让我来说一说唐僧。从小开始,我便不喜欢唐僧,总觉得他软弱无能,不识好歹。许是长大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变化吧?当我逐渐抛弃杨过而亲近张无忌时,心目中的唐僧,也不再是那个可气可恼面粉团儿的人物了。
临开演前的一天,我打听到唐僧是章立新,可惊了一下:唐僧不一直是小生么?结果,某人告诉我,赵秀治之前的唐僧,可一直都是老生应工的。我真是孤陋寡闻啊!章立新是我挺看好的一个绍剧演员,自然乐观其成。
这一位唐僧是武生(或者文武老生)出身,站在台上气质便有所不同,虽也是面上敷粉眉心点红,却显得分外长身玉立(我爸爸表示:这唐僧瘦长了些,不够胖,唐僧给人的一贯感觉就是白白胖胖粉粉嫩嫩,这样才好吃嘛,哈哈),虽也是极力收敛、有时还收得过了头变得有些"娘",但总也掩不住眉宇间一丝英气。
在绍剧里,唐僧和悟空的对比还是很明显的吧?悟空的火眼金睛除恶务尽固然大快人心,唐僧的不明是非胡乱逐徒固然可恨,但在他所谓的软弱与昏馈之外,我却更多地看到了他的正直、仁慈、对生命的尊重--在神人妖三界混杂的混乱世道里,我总觉得这样的品质要来得更为稀有与珍贵。
老太太来找女儿,他不肯扯谎,直陈徒弟之过应由师者承担;老丈来时,他则是尽力回护,把老头密密护在自己身后;直到自己落入妖手沦为板上鱼肉,他还是忍不住要行教化……责己严、对人恕,就是他这样的人吧?这样的人一定有着强大而坚持的内心,要不,怎么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终成西天取经大业?!
说什么"僧是愚氓犹可恕",说什么"千刀当剐唐僧肉",如果对生命多一些慈悲之意敬畏之心,这世上也会少许多悲剧吧?
一场好戏结束了,出来时,爸爸和我都有些激动。
爸爸说了句很有些文绉绉的话:"看了这出戏,我真是要为绍剧演员打一个抱不平!"回家后,又把原话对妈妈说了一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看,绍剧演员唱也累,做也累,打也累,结果所得的远远不如越剧演员,门票都只收10块一张!"
我只有一笑。
今年看HIGH的两出戏,全是绍剧,而下回准备去看的,是下下周的《相国志》。
遥想上一回看的绍剧《九江口》,是张定边与华云龙双雄斗法,但未知《相国志》又会呈现出怎样惺惺相惜的"双雄会",又将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期待着。
地方戏曲: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04-07/22/content_2541494.htm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在60年代红极一时,毛泽东、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当时观看演出后,曾为该剧题写诗词而声名大振,绍剧悟空戏从此饮誉海内外…
【编者按】以猴戏轰动京华而闻名中外的,自然要数六十年代初浙江绍剧团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毛泽东主席当时看过此戏后,于1961年11月7日,作七律一首《和郭沫若同志》.所和的诗人郭沫若的一首七律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之句。当时绍剧团是由着名演员六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此剧拍成电影,风行国内外。
绍剧,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现了"调腔".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全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绍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二凡"与西秦腔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三五七"因其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阳路"即吹腔,有"高阳"、"平阳"之分。
绍剧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斗子"为辅。绍剧的板胡亦称高胡,音色比一般板胡更为高亢,"斗子"亦称"金刚腿"、"牛腿琴".此外,还有唢呐、梆笛、笙、管等。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锣鼓点自成一套,粗犷、朴实,具有浙东地方的风格特点,称为"绍班锣鼓".
绍剧的武功有的来自目连戏,有的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均颇有特色。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着名演员有吴昌顺、陆长胜、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陈鹤皋、王振芳(十三龄童)等。
绍剧传统剧目约有300余本,题材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清代戏剧理论家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忠义戏是传统剧目的主要题材,忠奸斗争为剧情主线,如《龙虎斗》、《紫金鞭》、《飞熊剑》、《节孝图》、《玉麒麟》、《三奏本》、《五美图》等。鲁迅《阿Q正传》中阿Q所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都是《龙虎斗》中的唱词。这出戏演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呼延赞交战的故事。清官戏为忠义戏的分支,《降三宝》、《碧桃花》、《螂竹图》、《轩辕镜》等戏,塑造了包拯(包公)、海瑞等一批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艺术形象。征战戏表现武将忠君爱国,英勇善战,如《岳传》、《朱砂球》等戏以及以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故事为内容的戏都是。家庭戏有《双贵图》、《芦花记》、《金玉缘》等。缠绵悱恻的爱情戏在绍剧中较为少见,有之,亦常为全剧之枝节。侠义戏多为短剧。神怪戏多搬演《西游记》中故事,如《平顶山》、《火焰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还有《济公传》、《宝莲灯》等传统神话剧。鬼戏《男吊》、《女吊》、《无常》皆来自目连戏,鲁迅着作中有生动记述。
神怪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取材于《西游记》,以绍剧的演出最为知名,京剧及其它许多剧种有不同的版本。目前流行的绍剧版由浙江绍剧团于1960年根据传统本由贝庚(执笔)、顾锡东改编。剧情大意为: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来到宛子山前。
山中波月洞内的妖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但畏惧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故不敢贸然下手。她利用悟空去巡山的机会,先后化身成上山送斋的村姑与朝山进香的老妪,以骗取唐僧和八戒的信赖,但两次均为悟空识破,将她的化身打死。唐僧责怪悟空有悖佛门戒律,不该伤害人命。
白骨精连续两次未能得逞,继而化为老丈,对唐僧三施攻心计,悟空一再提醒师父勿为妖怪所惑,但唐僧恪守"慈悲"为本的佛家信条,坚决不准悟空对老丈行凶,并念起紧箍咒以保护老丈。悟空忍住剧痛,仍将老丈打下深涧。
这时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不该姑息悟空。唐僧怒下贬书,悟空含冤返回花果山。白骨精遂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与沙僧中计被执,八戒乘隙逃走,前往花果山求援。
悟空心向师父,即与八戒下山,在途中打死前来赴宴吃唐僧肉的白骨精之母金蟾大仙,自己变成老妖模样来到洞内。在筵前,悟空计诱白骨精重复变化成村姑、老妪和老丈的模样。唐僧目睹一切,痛悔不该是非颠倒,人妖不分。悟空与妖怪经过一番鏖战,终于消灭了白骨精,师徒一行重又踏上征途。
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在60年代红极一时,毛泽东、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当时观看演出后,曾为该剧题写诗词而声名大振。后又拍摄成电影(天马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曾于1963年5月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在72个国家和地区放映。绍剧悟空戏因此饮誉海内外,成了浙江绍剧团的标志性美称。
【附】
郭沫若--《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钓棒,王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绍          剧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90202373.html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第一节 剧 本 传统剧目 绍剧传统剧目约有300余本,按笛色定调,分尺调剧目、正宫调剧目、小工调剧目3类。 尺调剧目艺人称“老戏”,约数十本。其中18本大戏《对珠环》、《药茶记》、《钓金龟》、《三官堂》、《四国齐》、《雌雄鞭》、《宝莲灯》、《百花台》、《阴阳斗》、《打登州》、《龙虎斗》、《紫霞杯》、《双贵图》、《赐绣旗》、《金玉缘》、《打金冠》、《奇双会》、《双鱼坠》,称“老十八出”,是绍剧最老的剧目。因大多见于浙江各地乱弹,又称“江湖十八出”。此外,还有18出小戏,称“小十八出”,亦为绍剧早期剧目。 正宫调剧 目艺人称“时老戏”,约200余本。其中《轩辕镜》、《天缘球》、《太狮图》、《朱砂球》、《双合桃》、《金鸡图》、《玉麒麟》、《夔龙镯》、《通天箫》、《渔樵会》、《螂竹图》等数十本为绍剧特有剧目。此类剧目,为绍剧传统剧目之大宗。小工调剧目艺人称“时戏”,大多移植自京剧、徽戏,如《打严嵩》、《战马超》、《席棚会》、《红鬃烈马》等。 剧本题材绍剧传统剧题材广泛。整本大戏的情节,有忠奸争斗、征伐平叛,家庭纠葛、婚恋娶嫁,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及神妖斗法、以正祛邪等。有的戏可连演数夜。 忠义戏 敷演封建王朝中的忠奸争斗,是传统剧目的主要题材,如《龙虎斗》、《紫金鞭》、《飞熊剑》、《节孝图》、《玉麒麟》、《三奏本》、《五美图》等。这类戏虽多,但并非千人一面,如《五美图·争朝》中争得火爆激烈,以死相搏;《紫金鞭·王家庄》中斗得迂回曲折,风趣幽默,各有特色。 清官戏 是为忠义戏的分支,《降三宝》、《碧桃花》、《螂竹图》、《轩辕镜》等戏中清官,为包拯、海瑞、顾鼎臣等。塑造包拯形象,除突出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外,有时也刻划其机智谨慎、风趣诙谐一面。《轩辕镜·寿堂》、《紫金鞭·王家庄》中的包拯,挫败奸佞机巧得法,语言锋利生动,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征战戏 大都表现武将忠君爱国,英勇善战。《潞安州》、《朱砂球》、《岳传》以及以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故事为内容的戏即是。 家庭戏 有《双贵图》、《双剪发》、《紫霞杯》、《芦花记》等。爱情戏在绍剧中为数不多,常为整本戏中的枝节。《金玉缘》、《双金定》、《通天箫》等演述年青女将临阵招亲;《百花台》、《松鹰图》赞扬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执著,鞭挞嫌贫爱富、赖婚弃约的不义。“私订终身后花园”一类的爱情戏,在绍剧中〖LL〗较少见,也很少有缠绵悱恻的场面。 侠义戏 大都为短剧,有《神州擂》、《蔡庄》、《薛勇卖拳》、《蜈蚣岭》等。 神话戏 以搬演《西游记》中故事的诸剧为著,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平顶山》、《火焰山》、《通天河》等。40年代在上海上演的连台本戏《西游记》、《济公传》,以及《宝莲灯》、《落绣鞋》等传统神话剧。鬼戏有《男吊》、《女吊》、《无常》等,此3折皆来自目连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剧除搬演一些传统戏外,整理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火焰山》、《后朱砂》、《香罗带》、《轩辕镜·寿堂》等传统剧目;新编《于谦》、《百岁挂帅》、《葫芦案》、《相国志》等历史剧、故事剧以及现代戏《血泪荡》、《阿Q正传》、《血馒头》等。上演后,均有较大影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故事片。 第二节 音 乐 绍剧音乐,有3种基本定调,以笛色定调为准。绍剧现今所用之笛,筒音约略为D,其定调分别为:尺字调,笛全按作6,板胡定弦5~2,1=F;正宫调,笛全按作2,板胡定弦1~5,1=C;小工调,笛全按作5,板胡定弦4~i,1=G。 唱调 绍剧剧唱,以〔二凡〕、〔三五七〕为主要唱调,兼用〔扬路〕、〔西路〕以及调腔、昆曲,并以小调、杂曲作插唱。 〔二凡〕唱腔高亢激越,紧拉慢唱,拖腔可由演员根据表演需要随意发挥,不受乐曲限制。〔三五七〕的主干唱调为〔太平三五七〕,因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三五七〕属早期吹腔,唱腔委婉,宜于铺叙情事。 〔二凡〕、〔三五七〕两支主干唱调率辅助唱调和腔句组连成套,成为“双唱调板套体”,即“〔二凡〕~〔三五七〕套”。绍剧的“〔二凡〕~〔三五七〕”以其3种不同的定调,构成“尺调〔二凡〕~〔三五七〕套”、“正宫调〔二凡〕~〔三五七〕套”和“小工调〔二凡〕~〔三五七〕套”。 〔二凡〕 唱辞为七言或十言齐言对偶句,可加逗、加叠。辞段中,除起句用韵外,奇句可韵可不韵,偶句必韵。唱调按上句、下句、结句落音的不同及演唱时的组合,有3种段式: 甲种:上句落2,下句落5或3,结句落1,为尺调生(男)腔及正宫调旦(女)腔的落音形式;乙种:上句落6,下句落3,结句落5,为正宫调生(男)腔及尺调旦(女)腔的落音形式;丙种:上句(起句)落6,以后各上句落2,下句落3,结句落5,为正宫调外腔专用落音形式。 小工调〔二凡〕生(男)、旦(女)腔落音形式与尺调相同。 〔二凡〕以散唱的旋律咏唱文辞。有以不间断的旋律连续咏唱一文句,伴奏者辅以“过门”的,为一文句一“过门”;也有将一文句咏唱为二分句,分句之后各辅以“过门”的,为一文句含二“过门”。按唱辞文句步节,曼声吟咏为唱时,其旋律含有语读入乐及华饰为腔两个部分。华饰为腔加以铺陈,成为起伏跌宕、长音花腔相间的长腔,称为“海底翻”。腔,是〔二凡〕音乐特色之所在。这种腔(包括“海底翻”)在各个演员唱口中,很不相同;但在同一演员唱口中,则相对不变,由此形成唱腔的个人特点。“海底翻”的运用,为演员演唱提供抒发感情的音乐手段。加腔字位,常为第四、七字,次为二、五、六字,偶见一、三字。“海底翻”的腔位,习用于七字句的第四、五、六、七字。“海底翻”形成于20年代,此后乃有以唱擅长的名伶。 〔二凡〕以散唱为特征,其唱腔、唱段、唱句,无一不为散唱。伴奏则分有板及无板。伴奏有板而唱腔散板,即为“整板散唱”;伴、唱皆散,即为“散板”。“整板散唱”有〔二凡中板〕、〔二凡慢板〕、〔二凡快板〕;“散板”有〔二凡浪板〕及单句作引的〔二凡倒板〕。“整板散唱”的基本过门,为可无限反复的十六板,演唱者可因无确定的起唱处而随意起唱。当唱至分句或句末落音并稳定后,伴奏接以重复(以邻音为华饰)落音的“小过门”,然后进入基本过门,以待演唱者接唱下一文句。如此敷衍入唱,以至成段。“整板散唱”的伴奏板速,大致是二分音符=50至二分音符=300左右,其中又分为慢、中、快板: 〔二凡中板〕原称〔流水二凡〕,简称〔流水〕。唱辞字距近似自然状态的文辞诵读。板速四分音符=140左右。〔二凡慢板〕原称〔慢二凡〕。唱辞字距较宽,每多加华饰性的腔,具有吟咏或咏叹情调,伴奏旋律亦多加华饰。板速四分音符=60左右。〔二凡快板〕原称〔快二凡〕。唱辞字距紧促,情绪亦较为激烈,伴奏旋律有删简。板速四分音符=200以上。 散板(散唱散伴)的唱,有〔二凡倒板〕及〔二凡浪板〕。〔倒板〕为单句,用于唱段的起始。除〔倒板〕外,其慢、中、快、浪诸板,皆可独立敷唱文辞,构成唱段。大段敷唱的基本连续顺序为〔倒板〕→〔慢板〕→〔中板〕→〔快板〕→〔浪板〕。亦可作别种组合。 50年代起,〔二凡〕出现两种原所未有的唱腔形式。一种是清唱形式:煞住急板繁弦式的伴奏,由演唱者徒歌清唱,每句唱腔后,依据唱句句末的落音,加以模仿性的小过门,有“五字音”、“三字音”之称,已成为程式;一种是原板、叠板、垛板形式:将〔二凡〕的散唱旋律在节奏上加以规范,而成“板唱”。此种唱腔多由作曲者编谱,虽应用较广,但未成程式。 〔三五七〕是以〔太平三五七〕为主干唱调,并统领若干附属腔句所组成。 〔太平三五七〕是由上、下句对置组合的独立唱调,其附属腔句亦具上句或下句性质。附属腔句各有大致确定的唱辞格律:专用于唱段起始的称“头腔”,有〔单顶头〕、〔双顶头〕、〔三五七头〕、〔大倒板〕等;专用于唱段结煞的称“尾腔”,有〔大落山虎〕、〔小落山虎〕等;夹用于头、尾腔之间,可不断反复的上、下句称“腹腔”,有〔六字句〕、〔七字句〕、〔短句〕等。还有不独立成句的附加腔,〔嗳腔〕、〔儿孙腔〕。〔太平三五七〕经“缩板”变化为〔硬合上〕、〔硬挖地〕、〔清板〕诸唱调,某些附属腔句也有“缩板”的唱法,只是无特定的称谓。 〔三五七〕因定调的不同,亦有尺调、正宫调、小工调3种。〔太平三五七〕的低唱,称为〔还魂三五七〕。伴奏若用唢呐(绍兴俗称“梅花”),称为〔梅花三五七〕。 绍剧〔三五七〕平稳细致,宜于叙事,而〔二凡〕慷慨激昂,长于抒情。许多传统戏中,平和场面一般唱〔三五七〕;矛盾冲突激烈场面,则唱〔二凡〕。两者相辅相成。 其他唱调〔扬路〕:仅正宫调、小工调二种定调。旦腔称为〔高扬〕,生腔称为〔平扬〕。〔扬路〕起唱时,可有头腔,如〔顶头〕、〔新水令头〕等;结煞时,可加尾腔,如〔落山虎〕。 〔西路〕:仅尺调一种定调。〔西路〕包括〔西路〕及〔西路二凡〕。〔西路〕生、旦同腔,有〔新水令头〕、〔懒画眉头〕等头腔及〔落山虎〕等尾腔。〔西路二凡〕仅旦腔。〔西路〕只用于《斩貂》一剧。 变化〔扬路〕及〔西路〕旋律以唱长短句的剧目有《醉酒》、《买胭脂》等,专辞专乐专用。 乐队 绍剧的场面音乐,包括丝竹、吹打牌子及锣鼓。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火爆炽烈,锣鼓点粗犷、朴实,自树一格,有“绍敲”之称。 绍剧〔三五七〕、〔阳路〕、〔西路〕的伴奏乐器以笛为主;〔二凡〕以板胡为主,辅以“斗子”(“金刚腿”)。乐队由6人组成,有“上三把”、“下三把”之分。“上三把”为鼓板、正吹、三弦;“下三把”为副吹、斗钹、小锣;尚有敲大锣者,兼管茶炊、刀枪把子,不列入上、下三把之内。50年代中期起,乐队逐渐扩大,增加笙、头管、琵琶、中胡、大提琴等。
这里会是你的最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