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乐股份3千多元:下馆子的回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6:57

下馆子的回忆

(2011-09-19 22:47:54)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下馆子、泡澡、听戏是很奢侈的事情,尤其以下馆子为甚。人们普遍认为:下馆子的要么是有身份的人,要么是二流子懒汉。我爸妈从来不鼓励我去外面吃饭。那时候,身上虽有几个零花钱,但是爸爸妈妈严禁我下馆子,一是怕不卫生,二是怕浪费,三是怕养成骄奢的习惯。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同学拉着我去吃凉面,这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凉面了:雪白的面条、整齐新鲜的黄瓜丝、水萝卜丝,香香的白芝麻,土黄色的芝麻酱,尤其是它的汤,味道调得正好!这样一碗配料简单却风味十足的凉面是我难忘的经历!

还有一次,放了学,堂兄就偷偷地带着我去吃荞面碗坨………哇哇哇………太美味了,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把到饭馆吃饭称为“下馆子”。五、六十年代下馆子的人可不多,一般老百姓哪个无事花钱去饭馆吃饭?那时的呼和浩特也没有几家饭馆,最出名的就数“麦香村”,其次就是市毛十字路口的“二食堂”了。

“二食堂”与现在的机关食堂差不多,没有现在的饭店那么豪华,那么排场,仅有几张方桌和几个方凳,大部分就餐者都是站着吃饭,根本没有雅间一说。在那里是买票就餐,家常饭,普通菜,最具特色的是水饺、馅饼、过油肉,那味道历经几十年仿佛还能闻到。

改革开放以前,到饭店吃饭,粮票是必需的,没有粮票即使你有大把的钞票也吃不上一口米饭、一碗面条。那时候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条件上饭店吃饭的。一般都是出差的、做买卖的才会下馆子,吃一顿饭也就几毛钱,一块多就是好菜了,很奢侈了。

由于贫穷,我就连看书也往往对其中有关吃的情节情有独钟。就说四部古典名著吧,我最偏爱的是《水浒》,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书中有许多关于吃的场面的描写。每当读到“烫几壶好酒,切几斤上好的牛肉”,或“肥鸡嫩鹅,各色菜疏、时鲜果子”的描写时,便禁不住垂涎。其实《红楼梦》中对吃的描写更精细、也更讲究,但由于大观园中的小姐们吃得过于文雅,不如《水浒》中的好汉们吃得痛快,故一直对我的吸引力不大。

除了凉面和荞面碗坨,我还有过两次“下馆子”的经历。依稀的记得,在国庆十周年那天,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三口人到了旧城一个极其狭小的饭店。那个饭店只有四张空空的桌子,我们吃的是二合面的发糕,一大盆炖海菜,共化去三角五分钱。那次和家人下馆子,我吃的特别兴奋。我对爸爸说:“国庆节真好,爸爸,我们明年国庆节还要来这里吃饭!”。看着贪吃的我,父亲的脸上露出苦涩的微笑。

1962年,我才13岁,那是一个相当艰苦的年代,姥姥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已病入膏肓。就在她快挺不住的时候,妈妈给我一块钱,让我上“二食堂”给姥姥端碗阳春面。我揣着这张一元的大票,拎着一个搪瓷缸,急忙跑到“二食堂”买了碗心仪已久的阳春面,并且狠狠地闻了闻那鲜美的味道。由于是给重病中的姥姥买的,所以,我顾不得过多地体会“下馆子”的滋味,便匆匆赶了回家。那碗面姥姥只吃了一半,剩下的那半碗妈妈让我吃了,只记得那面的味道非常好。

到了1963年,我记得是上了初中了,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一点点的改善,每到父亲或我的生日,我的母亲就会给我一块钱,让我到“二食堂”去炒一个荤菜回来,给我们改善生活,记得每次都是我骑上自行车,拎上当年流行的腰子饭盒,花七毛八分钱,炒上一个回锅肉回来,当年真的觉得特别特别地香,那滋味,现在回想起还直流口水,这也让我们家的邻居大叔羡慕不已。说是“下馆子”,其实也只是炒上一个菜,回家大家一块吃。

说句实话,直到我离开呼市到包头上班,我也没有在“二食堂”里面正而八经地吃过一顿饭。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有时在梦里面还能梦到那个早就不存在了的“二食堂”。

直到2003年,父母都快八十高龄了,我让儿子开车,把他们拉到“麦香村”,才正儿八经地下了一回馆子,不过那时他们的胃口已经不行了。父母亲坐在高背椅上,用精美的茶具饮茶,我观察他们头上的缕缕银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内心突然感到一丝痛楚,含辛茹苦的父母都已经晚年了。

改革开放,仿佛一夜间把人们的腰包装满了,又是一夜间把国人的胃口调高了,餐馆、酒店、大排档、路边店遍地开花。过去,老百姓“下馆子”是新鲜事,现在去饭店吃饭已是寻常事,来个亲朋好友,谁还在家做,都去“下馆子”,吃完就走,也不用收拾,省事。毕竟咱“不差钱”。

  不仅如此,如今“下馆子”的环境也变了,不再是坐在普通餐馆的方桌旁,而是入坐在各类酒店装修各异、精美豪华的包厢里。“下馆子”的标准和档次也变了,不再是“回锅肉”、“鱼香肉丝”、“过油肉土豆片”,满桌菜肴皆是生猛海鲜、珍禽野味。就连呼和浩特这个边塞之城,五湖四海的风味饮食应有尽有:四川的辣,上海的甜,广东的鲜,韩国的酸。人们尝遍了山珍尝海味,吃腻了荤腥吃野菜,变换着的口味如同变幻着的花花世界,一天一个样,天天在翻新。对于我这样的半老头子,“下馆子”早已不是什么希罕事了。亲戚来了,“下馆子”去;同学来了,“下馆子”去;有时,懒得做饭了,也“下馆子”去。餐饮业的发展映衬了社会的发展,民生的进步。食欲的振兴其实是经济的振兴,说大点是我们国家的强盛。

呼和浩特大变了,变美了,变富了。朋友,有机会来我们这里,我带你“下馆子”去!

 

 

 

分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