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百度云:黄杨木雕——国家地理 乡土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7:09

黄杨木雕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02日 10:24

  浙江省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文化发达的省份,在它丰富的民间文化宝库中,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和青田石雕被并称为“浙江三雕”,闻名遐迩。

  

(一)

 


  乐清,浙江省温州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这里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秀美神奇的雁荡山更是给乐清带来了无限的风光与灵气,黄杨木雕就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叶大兵:中国民俗学会顾问】黄杨木雕它和乐清这一带的民俗有密切的关系,乐清这一带过去有一种龙灯,当地人叫凳板龙,它整条龙没有一张纸,也没有一根蔑,它全部是木头雕刻的,实际上就是一条木龙,而且在它的每一个龙档上都有一组艺术品,雕刻品,譬如说八仙过海,或者三国演义的什么故事,至少在清代的时候,在沿海这一带就有木龙,在每年的元宵节出来活动,由著名的艺人像朱子常这些,把龙档上的那个艺术雕刻品,就把它解脱出来,不附在龙灯身上,就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品,黄杨木雕就这样诞生了。


  黄杨木雕的得名缘自于它以黄杨木为雕刻材料。多少年来无数乐清人默默无闻地从事着黄杨木雕的创作,逐渐使它发展、成熟,在众多雕刻家中,第一个有名有姓地被确切记载下来的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朱子常,他的作品《捉迷藏》曾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银奖,历史上第一次为黄杨木雕赢得了国际声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各种民间工艺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当时最杰出的黄杨木雕民间艺人,乐清人王凤祚被有关部门召集到杭州,与从事其他民间艺术创作的艺人们一起接受培训。

  【王笃芳:王凤祚之次子】在培训期间我父亲创作的《苏武牧羊》和《牛郎织女》,后来这些作品就集中在上海华东三省五市的民间艺术观摩会上展览,一下子轰动,那时候陈毅当市长,陈毅市长高度评价了《苏武牧羊》,这件《苏武牧羊》在华东得了一等奖。那第二年,1954年的时候,中国有个到苏联去展览的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览会,就把这件黄杨木雕《苏武牧羊》送到苏联莫斯科展览,在苏联莫斯科的《真理报》上发表,《文学报》上发表,《苏武牧羊》后来就留在彼得格勒博物馆收藏了。

  培训结束后,王凤祚被留在了杭州,继续黄杨木雕的研究和创作,他还参与创办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系并担任教学工作多年。王凤祚是第一个将产生于乡野的黄杨木雕手工艺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并进行理性思考和艺术实践的人,被后人尊为黄杨木雕领域成就卓著、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二)

 


  1993年89岁高龄的王凤祚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他钟爱并为之努力大半生的黄杨木雕艺术可谓是后继有人,不要说整个乐清,仅在王氏家族内部,就先后有二十二人在王老先生的熏陶和影响下走上了黄杨木雕的艺术创作道路,从他们中先后产生了高级工艺美术师四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三位,如今王氏黄杨木雕在乐清乃至全国木雕界都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王笃纯,王凤祚的长子,14岁起随父学艺,1953年进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培训班学习。学成后回到家乡乐清,把散落于民间的艺人们组织起来,创办了黄杨木雕工艺品厂,为繁荣创作,培养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几百件黄杨木雕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和浙江省的展览和比赛中获得大奖,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王凤祚的长女王和英、次子王笃芳、三子王笃生、四子王笃清、女婿郑胜宁、孙女王京等人都一直在黄杨木雕领域苦苦耕耘,他们个个出手不凡,佳作频出,为王氏黄杨木雕的继承也为整个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的王笃芳堪称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黄杨木雕的艺术精髓,这位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黄杨木雕传人既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被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珍藏的黄杨木雕作品《李白》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王笃芳: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把学院学到的一些东西结合在我们民间艺术当中,就是说民间艺术和学院相结合的,运用一种体面、体块来表现一种线条,面和线相结合,把李白那种潇洒,那个洒脱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送到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以后呢,那个专家特地写信高度评价了这件作品的成功,是一件永远可以于李白纪念馆长存的作品。


  《东坡观砚》,王笃芳的又一力作。柔软的衣袖、细密的长须、专著的神态,活脱脱一个屏气凝神、专心不二的苏老夫子,如此形象逼真,这般细腻传神,令观赏者仿佛也被他的专注所感染,不忍惊动。


  【王笃芳】我雕的屈原正是悲剧的时候,他已经落魄得无路可走了,在这种环境当中刻画屈原,表现那种内心的感觉可能是更深刻一些,屈原两只手在前面,实际上这种衣纹的处理在我们传统雕刻中是没有的,非常简洁,而且大刀阔斧,没有用小刀子,全都是阔刀,就是在脸部上刻画了几刀,很写意的,重点是在脸上,表现脸、嘴角、眼神,那悲剧的眼神啊,所以这件《屈原》也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了。

  由于王笃芳所取得的成绩,使得他在木雕行业中早已颇有名气,不少人找到他拜师求艺,这位来自浙江千岛湖的小伙子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但跟着王笃芳学到了黄杨木雕的手艺,而且还娶了乐清姑娘,在乐清安了家。在王家采访时我们还遇到一位不远千里,从辽宁省慕名而来向王笃芳拜师学艺的大连姑娘。

  【杜健梅:王笃芳的学生】通过跟老师学习这么将近一年的时间,我觉得老师为人很认真,对事业也是很执著的,他虽然现在已经都有很大的成就了,但是他还一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也是接受一些新的事物,我觉得对我以后不管是不是从事这个木雕行业,对我帮助都很大。

  【王笃芳】我追求的一些作品尽量达到它的文学性、书卷气以及文人味吧,那么一种境界,尽量在追求,但是能不能摸索出一条路子来呢,那只能让别人来评论它。我这人也是比较内向的,我说了我自己整天雕木头,把人也雕成木头人一样,不善外交。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钱绍武先生在评价王氏黄杨木雕艺术时曾经写道:“……以王凤祚为代表的王家黄杨木雕艺术给人的印象是突出的。他们既保持、继承了优秀传统,又创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既有现代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造型能力又更进一步理解了我国传统的特长,既不拘泥于写实又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他们似乎向更深广的艺术领域挺进了……我对王家的成就感到十分高兴,他们是雕塑艺术中的一个方面军。”

  

(三)

 


  黄杨木雕的创作历来十分严谨,它对每一个创作环节的要求都相当严格,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材料的选择、取舍,刀法的运用,细微之处的处理都至关重要,稍有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一件好作品的诞生着实不易。

  【王笃芳: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最要紧的一个腹稿要打好以后,然后去做泥塑,泥塑完了就是选料,料选好了以后呢,在料上要画一个基本轮廓,再用打坯,那么打坯有几种方法,有些人从大的整体人物的动态去抓,有些人从头部开始打,一点一点往下打,一点一点往下敲,那各种的方法不一样。

  【叶大兵:中国民俗学会顾问】工艺也非常精湛,刀法多样。黄杨木雕据他们艺人说,有几十种的雕刻刀法,据我所知其中的镂雕,就是镂空雕是最有名的,最有特色的,就是把一块整木做空,里面是空的,把它做空以后,形成很多空心的艺术品,它叫镂空雕刻法。镂空雕刻法做出来的作品我们看见了以后感到什么呢?就是非常空灵、剔透,玲珑、细巧,还有的看起来非常雅观、美观,所以这种作品很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几个艺术大师都具有这样的刀法。

  【王笃芳】这个雕法呢,我们各种技法不一样,再说雕的人物内容不一样,题材大小不一样,各种刀法非常复杂,而且用刀有30到40只刀来雕才完整地可以雕出来。有时候雕很粗犷的,用刀就少一些,现在来讲每一个人都在探索着自己的路子,你像以前朱子常雕的,它雕刻的工具非常细的,像钻头或者是针尖那么细的这种工具都有。


  有些飘逸的,一些飘的风带,比如说吴带当风像这种题材的话,用刀非常圆润的,一般用圆口刀跟方口刀就比较多,那么简练的 整体感比较强的那些造型用平口刀就比较多一点,方口刀用大的刀,在这些技法上呢,但是有些是雕现代人物,需要把一些人体或者解剖或者结构雕得很准确的,他就是用的很小的方口刀,两分三分的方口刀,一刀一刀地抠出来,他不可能用平刀或者用其他什么三角刀来刻了。要不然的话,这个形就会不准,所以各种技法,操刀不一样,雕出来的人物风格也不一样。

  【叶大兵】黄杨木它是有几种特色,一个它这个木质的纹理比较细致,而且质地非常坚韧,刻起来形成各种形状的时候,它非常坚韧,能够很好地保持它的形态;再一个就是它颜色很特殊,乳黄色,有些人还形容它是象牙一样的颜色,非常庄重,看起来,摸起来,都非常舒服,给人一种庄重的、文雅的这样一种感觉,而且黄杨木雕刻成以后,你收藏得越久,它的颜色越好,它由浅入深。

  【王笃芳】最擅长表现的应该是雕刻人物,那么过去雕刻一些人物,都是一些传统题材,民间流传的,传诵口头上的,比较喜闻乐见的一些济公,渔翁,弥勒佛、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啊,都是这些题材。至于雕刻人物的深刻程度怎么样,那完全是凭你的平时的艺术修养,你的技法的程度不一样,平时对一些美术的训练,都很有关系,不是好像每个人都雕得很好的。

  木雕呢跟泥塑不一样,泥塑可加可减,木雕它就是减,一刀下去,它就没有第二刀,因此呢,在雕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全心神地对着这件作品,那么对作品的理解,或者对人物解剖,人物动态的掌握,要非常认真,心中一定要有谱,它不能有错刀,一刀错了,它就没有办法补救,因此,在整个造型艺术来讲,木雕应该是难度最大。

  【叶大兵】现在21世纪了,生活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了,所以黄杨木雕应该从现代的这样的丰富生活里面吸取营养,创作出反映新时代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今后黄杨木雕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四)

 


  许多年来,乐清的黄杨木雕艺人们在继承黄杨木雕艺术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创新之路,正是新老艺术家们的可贵探索,为这门艺术注入了新空气,带来了新感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人高公博便是他们中的代表。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正好我的学校和乐清黄杨木雕厂是隔壁,所以我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偷偷地跑到那里去,观看他们雕刻,我怕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就一直在后面神奇地去看,有时候晚上看得甚至都忘记回家去吃晚饭了,那么当时我就被乐清黄杨木雕这种民间艺术所深深吸引。

  由于当时条件较差,从小便对黄杨木雕如醉如痴的高公博在学艺的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乐清冬天的夜晚彻骨的寒冷,而高公博把不停地雕凿当作抵御寒冷的最好方法;夏夜蚊子肆虐,没有蚊帐的他躺下也无法入睡,于是他还是不停地雕刻,直到累得、困得不行了才去睡觉。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高公博熟练掌握了黄杨木雕的基本技法,开始了独立构思和创作。然而很快自幼好动、勤于思考的他便开始不满足于只是重复前人和自己。

  【高公博】那么记得我第一次搞《济公百态》的时候,我想黄杨木雕传统技法都是一种以单一人物塑造单一形体,从来没有一个人物塑造系列的,或者超过一百个的动态,同样的人物,以不同的手法、表情去表达他,这在黄杨木雕的历史上是没有的。一系列的思维促使我去创作这么一个人物的一百个动态,花了8年的时间,终于让我创作出这一套不同表情的《济公百态》。

  一次在寻找雕刻材料的时候,高公博险些被一块木头拌到,仔细一看是一块树根。

  【高公博】于是我把它拿过来一看,真的就是,即使你不动它,它也是一个可以对话的人物,当时拿过来我就马上进行艺术构思,当然我是以颠倒位置,因为它本身就是个艺术品,那么我稍微把它点缀一些脸部的位置,然后就上面留着一个礼帽,作为礼帽,下面保持着自然的蓑衣,那么我想到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我就觉得他就是寒江独钓里面一个面对着艰苦生活而充满着生活希望的一个人物,所以这个题材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且没有几天这个作品就问世了。

  高公博不但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的存在,而且还善于从嶙峋古怪的树根的“丑”中挖掘艺术的灵感,发现美的韵味,根雕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高公博的创作激情,引发了他更多的思考。经过冥思苦想,他选择了把黄杨木劈开,从剖面上去寻找突破。

  【高公博】当时我觉得黄杨木劈开以后,第一件劈开以后,我就被里面的肌理、劈纹就深深地吸引,就深深地打动,我觉得很震撼,被大自然的这种神秘感深深地震住,我觉得黄杨木它在外表这么美的情况里面,它里面还蕴藏着一个被人类往往忽视掉的一种艺术体。

  劈纹的千变万化和黄杨木内部肌理的千姿百态,给了高公博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余地。

  【高公博】我第一件劈雕作品拿出来的时候,我自己感觉到很担心,第一,传统的木雕从来都是精雕细刻,老老实实,而我的劈雕是简单的、写意的,它不老老实实的,我想我的不老老实实会不会抵触、反叛以前的老老实实,这对传统的技法会带来新的一种不同的认可呢?而且我的技法会不会和传统的雕刻技法背道而驰呢?我觉得也很担心。

  然而高公博成功了。当它的一件件劈雕作品呈现公众面前的时候,人们仿佛嗅到了艺术天空里的一缕清新空气,劈雕的产生丰富了黄杨木雕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拓展了艺术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高公博】我雕37年了啊,我觉得木雕的艺术是一种很吸引我的地方,我现在还没有确定我的艺术风格,坦率地说我还在寻找不同的风格。我感觉到在我的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一个个有生命力的作品,我本身就获得很大的乐趣,我感觉到我在塑造它们的同时,也在塑造我自己。


  50多年的生活锤炼,37年的雕雕凿凿,造就了一代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多年来高公博的黄杨木雕作品获得了众多奖项,由于在黄杨木雕领域的独特贡献,他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我台《东方时空》栏目曾在《东方之子》版块中对他的艺术人生进行了采访报道。如今的高公博可谓是硕果累累,当我们问他这些年来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的时候,高公博的回答是——儿子高敏。

  高敏,高公博之子。自幼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对造型艺术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天赋,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以后本来可以四海漫游闯天下,尽情放飞自己的他却毅然回到了家乡。

  【高敏:高公博之子/青年雕刻家】在美院里接触到一些西方的艺术和现代艺术作品,我想如果把两样东西能够结合在一起的话是不是可以,学院毕业回来以后,我就在这个方面努力了好多时间。

  特别是去年,我有一件作品《较劲》入选全国体育美展,第五届。我们温州市就我惟一一件雕塑作品,我想接下去还是在这条路上怎么样去探讨和努力一下,对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融合,再慢慢地探索下去。

  〖管彤旁白〗从高敏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受到了现代美术和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善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带有不同于传统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他还热衷于表现儿童和小动物,善于捕捉稚气和童趣,作品清新欢快,充满动感和活力。

  【高敏】我成立了一个工艺美术艺术沙龙,把十几个优秀的工艺美术青年全部集合在一起,三、四个月聚在一起一次,相互探讨,相互拿作品过来,指出优点、缺点,然后在这个方面再慢慢地去修改、提高,我想这样接下去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毕竟已经打破了家庭式作坊的模式。

  

(五)

 


  黄杨木雕的发展离不开像朱子常、王凤祚、王笃芳、高公博等艺术大师的辛勤探索和创造性劳动,同时也离不开那些长期在民间默默无闻地从事着黄杨木雕创作的人们,因为大师是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的,黄杨木雕的根始终是在民间。

  目前在乐清,乃至整个温州地区,黄杨木雕的发展势头喜人,民间的创作十分繁荣,创作队伍也在壮大。

  【叶大兵: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有些村子里面,很多人他就去学习,去从事这方面的创作,在乐清这一带,三代传人、四代传人在工艺美术上也不少,也出了很多艺术大师,这说明群众对黄杨木雕是非常热爱的。

  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乐清的黄杨木雕艺术正根深叶茂,健康发展。以包括黄杨木雕在内的多种民间传统手工艺见长的乐清市象阳镇,于199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黄杨木雕早已成为了温州一张漂亮的名片。

  【叶大兵】从温州人民来看,他的地域是(古代)吴越民族的地域,他有反映这种吴越地区文化底蕴的东西,当前温州模式已为全国各界所认可,在温州经济模式创造过程里面,工艺美术包括黄杨木雕是立了一份功劳的,不管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提高温州文化品位方面,都反映出温州人那种聪明才智,反映出我们温州这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到过好多国家,特别让我难忘的是我到了希腊,我们展出了我们的黄杨木雕和其他艺术,希腊的副议长叫本娜姬丝,她看了我们这些黄杨木雕和这些艺术以后她就很动情地说:看了你们的工艺美术就知道,浙江人民生活在幸福祥和之中。我听了以后,我也深受感动;那么到了阿联酋,我想阿联酋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当时我们对它很不了解,但是他们好多人过来看我们的黄杨木雕的时候,你像阿联酋的妇女都是盖着棉纱,露出一对眼睛,她一般来说不揭开她的面纱,但是看了我们这些艺术以后她们几乎都会揭开自己的面纱,露出甜蜜的微笑,她们被黄杨木雕或者其他艺术深深地打动,我们也被她们那种表情深深感染,我们觉得这就是艺术的交流。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黄杨木雕艺术。事实证明,地方色彩越浓重,民族特色越鲜明就越是为这个多元的时代、多彩的世界所接受和欣赏。您能收看是我们的荣耀,下周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