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者圣殿传送门:欧洲怨中国“友善勒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4:06:05
欧洲怨中国“友善勒索”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9-19 09:43发表评论>>
中国这是在勒索我们吗?欧洲媒体昨天发出这一质问,是因为认定中国总理温家宝14日为救援欧洲设定出“最大胆条件”——要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眼下,欧洲正被债务危机逼入二战以来最危险的十字路口,中国在欧元生死存亡的时刻“要价”,“很有力量”地挑动了一些欧洲人敏感的神经,“天下果然没有免费午餐”、“中国不会在欧洲施舍”这些话一股脑被他们吐了出来。路透社的专栏作家甚至鼓动欧洲,要顶住中国人的“友善勒索”。欧洲人的想法与中国民间态度形成尖锐对立,许多中国人在网络上质问,世上哪有“富人赖在床上向穷人借钱”的道理。一些西方评论家也认为,中国为自己的慷慨寻求回报天经地义,有人提议将法国人拉加德的身份定格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后一位非中国籍总裁”。在意大利《共和国报》看来,中国不是拯救欧洲的白骑士,也不算落井下石的黑恶魔,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英文首字母“SAFE”说明,中国只是一个“谨慎的、有识别力的投资者”。
“中国提出最大胆要求”
“中国仍然愿意扩大对欧洲的投资。但是同样我也希望,欧盟的领导人、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要从战略上看待中欧关系,比如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答问时说的这番话,15日被大量欧洲媒体转引。英国《金融时报》的解读是,中国不会在欧洲施舍。文章认为,巴西财长提议金砖国家下周同商援助欧洲的消息激发了一个诱人愿景:欧元区主权债务和银行业危机有可能迅速而无痛苦地告终,但北京将支持欧元区与欧盟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挂钩,让人感觉“这种愿景只是幻觉”。路透社的专栏评论家弗雷甚至造出一个新词,称中国此举是“友善勒索”。
“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欧盟来说损失不了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就该答应中国的要求。”弗雷认为,面对中国罕见而直率的要价,“拒绝”是欧盟应采取的态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不过是个标签,但如果中国没有这个标签,其他国家就可以拿印度的能源价格或泰国的土地成本做借口,指责中国倾销,欧洲的领导人们要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证明中国的最后通牒是多余的。
美国《纽约时报》同样认为“中国在为援助欧洲设立附加条件”,显示出北京希望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扩大在全球的政治影响力。文章说,依据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签订的条款,中国将在2016年自动拥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北京2003年要求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却遭拒绝。欧盟不愿意承认是为了便于用反倾销来对付中国,如果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其出口欧洲的商品价格一旦比其他低成本国家出口欧盟的商品价格低,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员就可以认定中国倾销,对中国商品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如果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欧盟只有在中国出口欧盟商品价格低于同商品在中国国内价格时,才能认定中国倾销,而由于汇率因素中国国内商品价格很低,因此将很难再认定中国倾销。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政治》说,正因如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才会成为中国与欧盟间最旷日持久的议题,欧盟政策制定者将它看做“制衡崛起大国的最后筹码”。文章还说,北京为救援欧洲提出这一“新价码”,是其宣布支持欧洲以来提出的最大胆要求。但该报道同样注意到,中国没有直接将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当做中国继续在财政上支援欧洲的先决条件,这层意思更多出自媒体解读。
15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西方记者询问发言人姜瑜,中国通过购买债券、扩大投资等支持欧洲国家克服债务危机,是否期待欧方给予中方相应回报,比如解除军售禁令或者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姜瑜表示,中方认为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对中国的政治歧视,“我们希望能够尽快解决,为中欧关系甩掉包袱”。
“中国人只证明了自己是如何自信,以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亚洲人当然知道手该伸向哪里,他们考虑的显然只是自己”。15日,上述评论分别出自德国《图片报》和《汉堡晚报》,中国被描述成一个趁欧洲之危为自己牟利的自私者,奥地利《维也纳日报》也说中国的要价看上去像是勒索。然而一些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民间对援助欧洲意见也很大。
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也许愿意购买大量有可能分文不值的债权,为欧洲纾困,但这个构想被中国社会的大部分所不齿。对许多中国公民来说,花费被许多人视为老百姓血汗钱的外汇储备,用来纾困仅仅几代人之前还企图殖民中国的颓废的欧洲人,“这个主意简直是荒唐的”。
“各国政府要真正承担起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主要发达经济体要采取负责任、起作用的财政、货币政策,妥善处理债务问题。”《金融时报》说,温家宝的上述言论将使正艰难应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政府感到失望,但香港《南华早报》认为,这番话传达的信息既有礼又明确,反映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态度转变。《金融时报》也说,欧洲没权利期待施舍,温家宝的话让人很难不予以认同。
现在是中国有求于欧洲还是欧洲有求于中国?
俄罗斯“新大陆”网站15日说,答案自然更多是后者。文章说,中国有理由要求欧洲在政治上做出让步,作为世界最重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竟然不被欧洲承认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就让观察家感到不解。
“中国不是白骑士”,意大利《共和国报》以此为题的文章说,我们必须警惕虚假的希望,不要过分指望北京拯救欧洲,中国事实上是个谨慎的、有识别力的投资者。文章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响应了美国鼓动中国做白骑士的号召,但美国股市最后总创历史新低,虽然没给中国带来太大损失,但伤疤依然提醒北京要谨慎。该报道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恰好是SAFE,英文意为“安全”,《共和国报》说,这是对中国投资哲学的最有效浓缩。
西方社会有人抱怨中国“趁机勒索”,同时也有人要求中国“拯救更多”。国际管理创新中心分析师格雷戈里14日撰文说,过去30年对北京而言是一段黄金时代,中国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下行事,获得了很多,却在国际舞台上极其出色地保持了低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上。格雷戈里认为,中国过去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太少了,全球经济过去几年逐步恶化时,中国也没做出什么重大举动加以阻止。如今,中国需要做得更多,比如北京应该向欧盟施压,敦促欧盟创立欧元区共同债券,还应该向海外更多投资,花一花自己的外汇储备。此外,北京还应该站出来,在2012年墨西哥G20峰会结束后勇敢地成为下一届峰会东道主,给这个全球协调机制续命。
“只有中国能拯救欧洲”,美国评论家扎卡里亚15日又向外界强调这个越来越多人持怀疑态度的观点。但他也说,中国没有拯救世界的意愿,其投资追求的是流动性、安全性和适当回报。但现在的形势是,欧债危机正迅速升级为第二次全球大衰退,如果欧美各国政府的政策工具都失效,中国也会损失惨重,因此需要站出来救欧洲,但中国的慷慨需要得到回报,比如增加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权。扎卡里亚说,欧洲也许有必要对外澄清,法国人拉加德将是该组织“最后一位非中国籍总裁”。“在这个深陷巨债的时代,权力属于债主”。
欧洲要靠自己赢得战斗
3年前的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掀开全球金融危机的序幕,美国《财政时报》说,3年后的今天,经济巨浪又从雅典席卷大西洋两岸,把欧洲与美国都逼到灾难边缘,而中国成了“唯一还站着的人”。该报认为,在这幅末日审判的图景中,虽然中国出手拯救欧美可能是“最后的选项”,但并非“完全不真实”,而当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中国会拥有比欧美更强大的经济力量。
“克服危机的根本责任必然落在欧洲人自己的肩膀上”,就在西方媒体大量议论“中国拯救”时,英国《金融时报》这种“欧洲需要自救”的观点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5日说,首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些中方人士已提出欧洲必须自救,中国只能是一只“帮助的手”。
“欧洲正进行一场战斗”,这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14日在欧洲议会上传递的信息。英国《每日电讯报》15日援引巴罗佐的话说,这场战斗关乎欧洲经济与政治的未来,也关乎欧洲给世界呈现出什么。巴罗佐又一次提到阻止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爆炸”的方案——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英国《独立报》将此举称为巴罗佐给德国下的最后通牒,因为后者至今带头反对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而巴罗佐要求德国立即行动拯救欧元。
扎卡里亚认为,德国人坚决反对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是可以理解的,此举会令希腊、意大利等国家失去进行痛苦改革的全部动力,“遇到困难就借债,反正有德国人撑着,何必再去做枯燥的重建工作?”但由于坚定的反对态度,德国也被推入道德谴责的漩涡。英国《每日电讯报》感慨说,欧元原本是一项旨在促进曾经陷入战火的欧洲联合的工程,结果却促成了欧洲的分裂,自二战以来,欧洲还是第一次站在如此危险的十字路口。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说,欧洲实际上已在考虑自救的办法,目前最迫切的是尽快通过今年7月欧元区财长和央行行长制定的一揽子救助方案。上周西方7国财长也开了会,不排除一致出手救意大利。( ●本报驻英、德、加拿大、日本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 孙秀萍 ● 本报记者 段聪聪 ●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