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挣的多还是火点多:挑夫负重与缆车空转(经济茶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56:34

挑夫负重与缆车空转(经济茶座)

曲哲涵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19日   17 版)

  ■当我们用现代化手段创造物质财富、谋求舒适生活时,请别再空洞地赞美弱者对苦难的坚忍,而应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弱势人群更多关注和关爱

 

  暑期到四川黄龙旅游,看见山道上的挑夫背着100多斤的物资,低头弯腰、喘着粗气、汗湿衣襟,走二三十个台阶,就得停下来歇会儿。

  挑夫老李告诉我,就算体力最好的伙伴,一上一下也需7个小时。报酬是每公斤6元,一天所得不过四五十元。“你们喝的矿泉水、吃的火腿肠,修庙用的水泥、砖头,都是这么背上去的!”

  事实上,挑夫的工作并非不可替代——黄龙有缆车。下午5点,山门关闭后,旅游商品、建筑材料、日常用品都可用缆车运上去。数十个车厢循环往复,来回20分钟,每厢可载七八百斤,一天能运多少啊!不单在黄龙,像泰山、黄山、华山等景区,不少有挑夫的地方,其实都有缆车。

  现代化机械的效率,岂是挑夫双肩双脚可比?如此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却被忽略?

  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存在对“苦难”的畸形认识。多少年来,中国社会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格锻造为荣,以追求财富和安逸为耻。作家王小波曾感叹,荷兰人在17世纪就用风车改善生产,可“文革”中其父老乡亲却为“受教育”而弃车、牛不用,以人力负重。40多年后,华山挑夫仍然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包袱”:山道上的游人拿起相机对准挑夫,感叹体健肤黑,赞美勤劳朴实;媒体对“华山独臂挑夫”的报道,也专注于“肩上的勒痕、手上的血泡”,称颂自强不息的“挑夫文化”,鲜有人指摘缆车空转而挑夫负重,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讽刺。

  其次,在制度设计上,确保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还存在漏洞。山下矿泉水每瓶1元,挑夫挑到山上后不能卖,得由商贩以每瓶5元的价格卖给游人。然而谁能谋得铺面?从游人身上赚来的暴利、从挑夫身上压榨的“工资”,最终进了哪些人的口袋?名山的门票、缆车票动辄上百元,据称收入都进了当地财政,如果这些真金白银能更多地惠及民生,挑夫们还会为微薄的收入,来忍受常人之所不能吗?如果对残疾人保障到位,独臂挑夫何至于为了养家糊口,用残缺之身艰难地攀岩爬坡?此外,为什么公家的缆车宁愿空驶也不载货上山?是价格谈不拢,还是有关部门为简化管理“一刀切”?或者仅仅因为,挑夫们整日的劳动所得比缆车员工20分钟的加班工资还要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粗看是没有表情的数字,可放在挑夫们身上,每一笔都是浸透汗水的辛酸故事。

  当我们用现代化手段创造物质财富、谋求舒适生活时,请别再空洞地赞美、矫情地粉饰弱者对苦难的坚忍。不仅要在文化心态上矫正这种畸形的情结,更应在制度设计上给弱势人群更多关注和关爱——实惠给得要足,过程管得要严,对违规者罚得要狠。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盼望那些挥汗如雨的挑夫们,有一天也能与家人乘上缆车,去游览他们不曾抬头细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