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小二小说官场天骄:中国建筑设计,岂能“非洋不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22:30

中国建筑设计,岂能“非洋不取”

耿银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19日   02 版)

    据报道,南方某市将出资10多亿元建造当代艺术博物馆,号称“世界一流博物馆”。博物馆将由美国建筑师负责设计,负责美术馆运营策划的人也是从美国请来的。从模型图片看,整个建筑几乎是钢筋水泥“乱七八糟”的堆积,没有规则、没有秩序、没有条理,全身扭曲,看上去头重脚轻、空洞、抽象、无主心骨。这样一个建筑,笔者看后顿感五味杂陈。

    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一股不良风气,即盲目崇拜洋设计师甚至“非洋不取”。所谓后现代的、伪传统的建筑设计纷纷登场,这些设计一味地追求怪诞、另类、标新立异、颠覆传统。时下流行的所谓“反力学建筑”,就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审美原则。对称和谐的建筑美学思想哪儿去了?建立在丰厚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和之美哪儿去了?

    扔掉建筑思维的民族美、文化美,“嘴尖皮厚腹中空”,注定怪诞浅薄。中国的建筑向来注重文化内涵,建筑物的布局、外形、尺寸、色彩,都有一定的涵义。一些优秀建筑,是中华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建筑文化。例如北京的天坛,处处都有智慧的闪光。再如南京的中山陵,当时的中国设计师吕彦直以“警世钟”方案在众多中外名家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奖。他的方案巧妙地利用山坡地形,在平面上呈现“警世钟”的形状。如果没有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感情,是不可能提出这个创意的,而不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无法体会到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对这种文化血脉,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努力继承,而不是置若罔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在建筑设计领域屡屡吸纳国际先进经验,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这种吸收应该建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之上。民族建筑原则是根本,是底线。吸收国际经验,目的是让建筑现代化思想和传统思想紧密结合,打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贪大、求洋,“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的三大隐忧。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建筑设计业出现了一种怪现状:越是怪诞越能吸引眼球,越是怪诞知名度越高。传统美被丢弃,令人痛心。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创造精神,吸收本土建筑精华,学习世界建筑理念,并且赢得城市的信任,这样中国的建筑才会有改观。”对于各种建筑设计,仅仅听命于专家和行政官员的审美是不够的,还应充分问计于民、征询民意,考虑公众的审美感受。建筑设计师们不妨多挖掘民族美、传统美,成为真正的“建筑美和文化美的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