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玉碎获取:相虫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6:46
相虫之道,大宗两派,型,色者。兼而骨,神,行,势。干,老,细,糯。皆由两宗所生,

两派所系。自有各成一派,亦有糅合参杂,内外兼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道亦有道!术业有专功,道亦有专修。得道不分先后,派别,而在专修。蟋蟀之道本融会贯通,精一点而窥全豹。

   武功高强,不在乎名门正派,还是旁门左道;飞刀暗器。而在乎精而通达。蟋蟀之道,派系越多,才更加显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达到殊途同归,万涓归宗。

   这里和大家交流,探讨蟋蟀最直观的外在的型态上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当一条蟋蟀放在面前的时候,我们看见的最前端的是蟋蟀的须,最后端的是蟋蟀的尾。一条蟋蟀从须到尾贯彻了整个身体的各部位,其中各部位的长,短,结构,要求,协调,比例。很多时候先要学会分开来看待,再集合起来整体观察的。从一条蟋蟀完整的看,在最前端的须,和最后端的尾。我们不难发现,蟋蟀身体中心线最远端是蟋蟀最柔软和最薄弱的环节。其实蟋蟀自来,有型,色孰重孰轻的争论。这只是我们习惯把蟋蟀整体化来看待。当我们把蟋蟀各部位分别看待的时候,型,色孰重孰轻就马上简单化了。比如蟋蟀各部位----须,头,牙,丝,项,翅,肉,足,尾。这些主要9部那些是型重要,那些是色重要?我想有分析能力的朋友绝对不会等同话之的。

   1,须----蟋蟀的须是蟋蟀最前端最柔弱的地方。主要作用是侦察,探测,反馈信息。也是蟋蟀自我防御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态,粗细反映出蟋蟀的发育状况。它的色泽多数时候体现品种。青,紫类蟋蟀我们要求是越粗,越黑,越亮为佳。而黄,红类蟋蟀的须通常我们少见的漆黑发亮的色泽。很多时候是棕色,咖啡色,暗红色,当然也有黑色。这时候我们形态上的要求是一致的----粗。其他色泽方面的要求就并不一致了。须的长短,粗细要比色泽的要求更加明确一些。

须,我们要求粗,亮,尤其是各品种须珠的明亮晶莹。而须长在一些时候是弱龄期的表现,有时候能够反映虫的底气,有时候能够反映虫的出斗期。道理很简单,很多鲁北相对较干燥的产地,虫越到成熟期须越短,到老年能形成旱须的现象。如果早秋打斗注意观察,不难发现须长而相对柔弱和须短相对硬朗的虫斗,下风多一只。这存在年龄结构的问题,也存在底板体魄的问题。所以早秋收虫时,须越长前端越柔弱,风吹辄动,辄弯的虫,应该是予以剔除的。长短适宜,粗细均匀,色泽沉着,挺拔坚韧的是优质体格的反映。反之长而细柔,色泽暗淡,容易折弯而不断的须,多数时候不是选择的对象。如果长须一定要符合色泽均匀,沉着,前后粗细不明显。能够自由摆动,成拧麻花,成圆形,成蛇形弯曲的。能形成大范围迂回而不断的长须,表明须的韧性,以及虫的品种。须这样状态的虫,通常虫也如须表现的韧性有余,刚毅不足,多出善斗之辈。难得上将,王者。


  2,头----蟋蟀头的型态,和色泽的要求主次关系很明显。不管是青头,黑头,黄头等都有佳虫,但都必须有型!蟋蟀头的色泽主要是反映品种和年龄。而头型反映出虫的夹口,力量,斗品。头型各品种的要求有相似的地方,首先要求是深,高,冲。只有相对头深长才容易形成头冲,形成相对合理的后牙。面部平直多数是缺少夹口的,也是我们选择虫要屏弃的。任何有攻击性的武器,头部的特征是如同子弹的尖园形。只有星门前突,面;牙略后置才是更加完美合理的攻击型的特征。头深而高通俗些说就是虫的头部容积大。头顶部高而容积大,如同剪刀的力臂长。任何剪高强度的剪刀力臂都是长的。牙齿长大,而面短(星门至头顶的距离),头平的蟋蟀,会形成小鬼舞大刀,多数时候是叉着两牙挡的。收口不会重。一把好钢的牙齿加深长的力臂舞动起来一定是犀利的。这时候我们会再联想到星门,星门大而饱满光亮突出,形成垂直下看“方印”突出感觉的,乃佳品。如同剪刀柄和刀口联系的锥钮。力臂越大的剪刀锥钮越饱满突出。当两把犀利的武器的材质完全一样的时候(蟋蟀的底板,品种),更加符合合理的物理性攻击原理的武器,致胜的可能要大一些。头的色泽,主要是青,黄,紫各类蟋蟀的搭配问题,这里面存在很深刻的经验方面的理解,先不复述。主要要求色泽深老,过度均匀。顶门色块小,强光不透。大凡头色昏暗,起垢,顶门色块成赤豆色,大而浮现的,都是虫受腐热,或者老迈的反映。有些虫强光下头光娇嫩,成黑红相间的色块间杂(如同西瓜瓣),多为种气不纯,或者头壳薄的反映。大凡头顶色和脑盖色泽分明,起棱,脑盖色逾老逾干逾淡多为贵品。

3,牙齿----蟋蟀的牙齿,是蟋蟀最直接的格斗武器。也是型和色最讲究搭配,组合的一个环节。窥其一点而知全豹,在牙齿这环节体现的最直观。实战中能把牙齿这环看的非常透彻的爱好者,常会上风多一只。当一条蟋蟀的牙齿长非常的坚硬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长一张水的皮壳的。这也是事物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地方。经过长期比较分析,大凡红牙类蟋蟀,斗的长久些的,必须具备是:长,尖,弯,齿细多而深。柱状和片状。红色素(包括深,浅),相对来说是外表壳能够迅速老化,和已经老化的一种特征。举例:龙虾幼年时壳不硬的时候是青色,一旦年龄成熟,会越来越红。植物也是如此,光照加成熟就会表现的越红。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假想:相对红牙类的蟋蟀,同时也是相对容易成熟些的品种?同样白牙齿,黄板等牙色,只要牙齿表面有红齿,红筋,红点等,随蟋蟀的年龄老化,一样也会表现的更加的红。只是白牙齿,黄板等比红牙齿类外表壳迅速老化的周期长,或者相对慢。红牙齿类为什么要求牙齿尖长,而且要求牙尖部位的齿要细,多,深那?这和红牙齿的色泽,骨骼,外壳的形成,以及强度是有关系的。当一个龙虾的大钳子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了。龙虾的钳子越到尖部,色素越深,齿钩越多越尖长,越细密,同时也越薄。而钳子的后半部,色素明显没前面深,齿钩相对弧度大,面积大,厚度大,齿钩的密度尖度,和道数,也没前面多。同时我们通过物理原理可以做这样的推断,当牙齿细长的时候,我们要求齿尖,齿多密,相对色素深。反之,当牙齿粗壮的时候,要求牙齿内大齿的弧度大,内齿突出三角的面积大,相对色素要淡。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不难知道,牙齿的色泽和形态的联系是存在一些规律的。红,紫色的牙齿和白牙,黄板类的牙齿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见多数斗的出色的红牙是长,尖,齿多形的。红牙短厚出凶的相对少。反之白牙,黄板细长的出凶的比例也相对少。说到牙齿,不能不说蟋蟀的面门,牙齿的长,短和面门的长短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面门长牙齿短;牙齿长面门短,都是不协调的比例。色素略深些的牙齿和面门要求是长而有站立感。色素略淡些的牙齿和面门要求是大而有肥胖感。各类色泽和牙型的蟋蟀都有干,湿度的要求,牙齿的干,湿度的理解多出于自己的实战和总
结。通常的理解是---干,白,无光是一系列。老,深,发亮是一系列。牙齿表面色泽反差极大是一系列(如淡色牙齿黑点,黑斑。黄板深红血点,血筋。上半截淡色下半截黝黑。表面色泽淡,内齿色泽深等等)。看牙齿的干,湿度同时可以从蟋蟀的门槛,门帘的色泽,形态加以分析推敲。深色牙生明显红门坎的,牙的干度通常不够。个人认为深,浅色牙生雪亮黑门槛者,也不易成材(亮辄薄脆,同样是适度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就这点和我私语探讨)。不管深,浅色牙,门槛要求色深,皱,无光感为上。淡色牙,尤其是白牙多数时候存在门槛有道红线。主要是要求色泽不娇艳,中间断的间距大,或者两侧断的间距大。断裂处的黑色部分和脸的黑色部分色泽统一。看牙齿门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长路虫多见小而薄的门帘这点是显而易见的。门帘忌大而肥厚,尤其是下端海锚体越圆越宽,越肥厚,有卡牙状态者,多干度不够。门帘的上下各半节之间如果有横向折纹,或者门帘海锚体翘,伸至牙外,能翻转自如者,亦属潮嫩相。好的小门帘应该是相对垂直,挺拔,收放自如。有紧贴牙齿突然落下,或者牙合即闭的感觉。门帘干度达到自然水分少,相对会紧,小。门槛和门帘相对表现的干结,牙齿的干结度往往是同步的。

牙齿的粗壮干硬也可以结合饭绒观察,当一条蟋蟀饭绒粗壮,蓬张,色泽微黄多为牙齿发育较完善的表现,当饭绒贴牙,卷曲,或者无力耷拉状,色泽呈白色略透明状多为嫩相。牙齿的色泽,形态,大小和各品种蟋蟀之间的搭配问题,成材率的高低,一样存在很多经验问题,没有绝对的原理,只存在经验和相对概率。

  4,斗丝----俗语说:斗丝乃虫之命根。斗丝的形态,色泽和虫的品种是完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斗丝这方面形色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青,黄,紫都有不同的色泽和不同的形态。但不管什么色泽;形态只要和虫有机结合起来都有好虫。斗丝的基本形态自古要求是:细,直,隐,沉。而随目前蟋蟀的产地的变化,和相对适龄期,成熟期的变化,要求似乎也在变化。就目前山东虫的特点,简单的:细,直,隐沉已经不再实用于所有的蟋蟀的要求。首先基于青虫斗丝的要求,目前就已经非常繁复。基本要求长,细有度,清晰而不散乱。根部要求生的下,后。有扒力,色泽干洁。整体斗丝内外侧不能缺角,尤其内侧如果成齿状缺角,或者顶端内,外侧形成45度缺角,以及整体弯曲,挺拔度不够的都是不选之列。不管青,黄,紫斗丝根粗而明显顶细者,亦多无用。对斗丝个人的一些总结看法是:根部略比顶端细,由根至顶渐粗,过度均匀而不明显(越不明显越佳),顶端略膨化,形成无规律的炸花,外出内切,无明显框架式轮廓感勒死为佳。大凡青,黄类蟋蟀斗丝存在雾断,形成粗,细,粗。细,粗,细等跳跃式间断斗丝也为不
取之相。青,黄类蟋蟀,多数时候要求斗丝是长的。但长也要有度,最好不过耳环平行线为妥。

青,黄类蟋蟀的斗丝一定要爬坡穿过脑际线,脑棱。尤其是黄虫,斗丝被刘海线,脑际线箍死,形成大脑搭(内圆跑道形)多不善斗。蟋蟀的耳环也称副斗丝,青,黄,紫也各要求不同,总体说:青虫要求色泽和斗丝色泽接近或者统一为佳。青虫要求耳环细小,干瘪。内外廓线线条清晰明快,耳环内越无填充越好。尤其是外侧耳线细于内侧尤佳。不管青,黄,紫各色虫,如能斗丝,耳环整体感觉基于一个平面者,多为难得将材!黄虫的耳环,要求是大刀,或者火烧形态明显。眉角顶眼处线条略粗而连眼面积大,如黄虫形成似青虫单线,单尖顶眼往往发力不大。黄虫的耳环和青虫一样要求内外阔线的下端连接处要线细而清晰。紫虫的斗丝,通常较细,隐沉,麻路较少。形态繁复,不拘一格,主要还有要求斗丝前端形活,以略穿出脑际线,顶端钳形,外出,略有细小分叉等形态为佳。紫虫斗丝往往不以长为要求,主要是以质,质的反映在斗丝根部色泽沉而清晰,斗丝有镶嵌的感觉,斗丝有圆柱的感觉,如同一段圆木浮在水面,虽然表面看见的是一平面,但感觉有立体感沉在下面。紫虫斗丝太浮,太明,太长,有轻飘感,多夹口欠力。

麻路是斗丝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斗丝之间的微妙关系,是相得益彰,互相配合的。抛开蟋蟀特定的品种,麻路和品种的关系。直观的说,麻路是可以对斗丝起支架,平衡,过度,修正的作用的。通常大家知道,麻路要求是细,匀,透,出。麻路的要求一定要比主斗丝细,一定要有明显独立的飞出感。相对越对称越佳,不管麻路多少,一定要有一根明显的透出来,清晰;独立,和其他丝路分界清楚。当麻路细腻清晰时,我们会很少发现这条蟋蟀的斗丝空白点多,当麻路非常对称时,主斗丝的形态会相对挺拔,而不至肥曲。这就是过度,和修正的理解。当看见一条蟋蟀的斗丝非常细,长,有框架感的时候,经验会让我们感觉这样的斗丝孤立,危险,漂浮,空洞。

如同桅杆。当电线竿非常高的时候,通常会感觉很危险,这时候往往需要平衡,下端45度拉线是平衡,顶端平行拉线也是平衡(高空行走总要拿根长竿)。单独孤立,是难以形成平衡,扩散的。这就是好虫的斗丝顶端,常是扩散状态的。麻路可以辅助斗丝形成力量的支撑,平衡,扩散。也许斗丝,麻路很多时候不直接和打斗有必然的关系。但仿生学告诉我们,生物亿万年的进化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结构,花纹,图案都有它必然的发展和进化的需要的。只是在亿万年的过程中,相对短时间的作用力不明显罢了。小贴士:凡饲养中,斗丝中秋后有渐渐变粗,向脑壳下镶嵌形膨化感觉之虫,乃难得贵品(多见黄虫)。

  5,项----项的型,色上来说,更加偏重于色泽的重要性。项型上主要是要求深,长,宽,阔。四线相对平行,垂直。前宽喇叭型的厂项,后宽喇叭型的倒厂项,都是败相。项的蜕裂线要求短而不明显。项前端的箍线越粗而明显为佳,后端的箍线要求和翅衣连接紧密,相对要求比前端平直。项的色泽和各类蟋蟀的搭配要求严格,很多时候直观的要求项的形态深,长。而不注重项色的搭配,是犯选虫大忌。古谱说:青虫配蓝项,如同驴头配马嘴。大致意思如此,此言不虚。五色诸虫各类项色搭配,可谓繁复,主要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这里我简单的说些直观的常态,不管青,黄,紫,大多数品种我们要求早秋是项绒严密,平整,厚实。紫虫以绒细,密,不见底为上。我曾经和朋友聊天说:选紫虫项绒是最关键的一点之一,其他方面相同,紫虫的项绒的严密直接决定此虫的实战能力,和生命周期。青虫绒的密度通常没有紫虫细密,严实。绒毛的颗粒感明显比紫虫大,颗粒大彼此的间隙大,相对项色比紫虫略花。黄虫项绒的颗粒更加大,有时候会形成片状,或者大块的坟起。总体要求不能有薄,破,光的感觉。青,黄类蟋蟀随年龄老化多数会有项绒渐退,蟹眼突出的表现,要求蟹眼和周围的小点小而独立,突出的同时,没有蟹眼的地方一样要求是相对毛躁。项的外侧下方通常有一道深于项表面色泽的黑色的色带一直和翅衣外侧下方的色带连成一条长的色带体,好的蟋蟀这条整体的色带深而均匀,平直,没有太大的起伏感。项外侧最下方淡白色的壳体的外围也是一道黑色的箍线,要求粗而突现,和上方淡白色反差大,有表壳硬质感为佳。项上的胡蜂斑,紫虫较隐,青,黄虫多见要求色泽沉着,均匀,干老,不娇艳(如同老蟋蟀盆的满彩包浆,老,沉,附着明显),外围勾勒明显。项上冬瓜霜,南方虫忌讳明显。山东虫虽然也忌,但往往表现成两种极端。这现象的原因在我们对比分析中尚没有明确答案,先下不表。我个人在山东虫其他方面没有非常明显的潮嫩现象的情况下,不忌冬瓜霜。

  6,翅----蟋蟀的翅膀,乃一条虫身体上色泽反映面积最大的地方,这往往也是很多朋友看蟋蟀色泽的目光集中点。神,骨于内,必由外现。翅膀的色泽,型态必然能决定虫的内在精华,气质。但人们总是忽略其中重要的一点,相人以神,骨。相虫以神,骨。神,骨的流露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早秋选虫初看色泽浓郁,皮色干老,总会有回来饲养后跑色的虫。经验丰富些的朋友,也许早秋选虫结合其他部位,拿捏的会相对准确些。相虫看项下三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蟋蟀项下三分就是蟋蟀身体整个的中轴线。也是一条蟋蟀力量向身体四周扩散的力量点。一条好的蟋蟀,这部位往往是发育的很完善的。首先要求的是项翅连接的紧密,无间隙。一旦形成锈肩,或者项翅连接松动,漏肩,翅膀和项连接处淡于整体翅色的锈色越向下延伸,可以理解这样状态的虫这个发力部位发育的不好。任何蟋蟀指甲印的上方,项的下方(项下三分处),翅的色泽都要浓于翅膀的其他地方,同时这部位的细密度,平整度,也高于翅的其他地方。通俗的说,这部位也是一条蟋蟀的发声器。种族进化的过程中吸引异性交配,是必然的发展规律,生物界通过叫声吸引异性交配,所表现的声音,不管是高亢,悠扬,都是表达个体身体健壮,发育优良的自我反映。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优良的斗蟋这个部位通常是发育完善的。翅衣的长度也反映虫的品种,和发育,通常我们早秋选虫时要多留意翅衣的长度,不要被高,方,阔,厚的简单的外表迷惑,长路虫多见深长勾勒清晰的翅衣。翅衣的宝剑头(螺蛳纹)一样要求是深长,细密而尖。圆,浅,短多数也是发育不优良的反映。发育好的虫通常衣服贴身而紧。早秋收虫,一旦发现蟋蟀有换搭,卡翅,翅衣侧面下沿有翻转,卡腿等现象的多为嫩象。好的蟋蟀翅衣侧面要求是深长,和身体帖服紧密,起翅有力,落翅迅疾(此点多不被重视,开牙不闭合,闭合慢者,叫牙呆。此道理用于翅膀依然)。翅衣的色泽通常时候反映的比形态重要。目前山东地区的虫主要要求是色泽浓郁,整皮整色,色泽过度均匀,没有明显的翅衣上色泽的跳跃。翅衣的色泽要求是单层落色而密不间色为上。大凡早秋形成玻璃板式有双层感,透光多为水光,水色。不管色泽浓,淡要求衣纹细密筋多,一旦纹路突显,筋络疏松多空松而粗。左右翅膀的起叫开口处越于翅膀的外侧,落翅以后开口越不明显越佳(所谓天衣无缝)。翅衣的平行面,垂直面总体要求是平出贴身。密度越高整体表面越平,这道理简单,自己给蟋蟀盆塘过底的朋友都知道,越是密度高的细毛底,表面越平整。花絮:凡左搭蟋蟀,能衣服开口外侧而不明显,整体平服者也是贵象。翅衣的:砂,毛,油,血,毫光,微光。各类虫;各时期所表现不同,或有或无,不可定论。因虫而异,多在自己细致观察总结。


  7,肉身----肉的色泽和型态,型态好坏的分辨相对简单,而色泽和诸色虫之间的搭配,要求很严格,肉身的色泽往往反映虫的原色。故有“色从肉起”之说。同时和虫的品种,色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翅色之上必有肉色。这也是肉色通过翅色的结合反映。青,黄,紫各色虫对肉色的要求完全是不一样的,大体青,黄,紫要求配怎样的肉色,有基本常规的形态。青,黄,紫门类中各种品种很多,落实到各类虫身上,是需要庞大的数量分析,比较的。唯有个人长期的结合虫作对比,分析,去摸索一些潜在的规律。但各色肉身都存在共同的要求,在直观形态上是可以借鉴,分辨的。首先是一条虫肉身的长度,占整个虫全长的比例,肉身短的虫,早秋吃不出肚的虫大家知道往往长力差,韧性,耐力相对差,尤其是相对斗龄短。那怎样的形态长度最佳?个人认为是在相对自然情况下占虫整体长度的0.618黄金分割位,这是自然造物体,最自然完美的结构。这样形态的蟋蟀,应该是不管是发力,平衡,适龄,周期各方面都比较适度的蟋蟀。当然有不符合这样比例的出凶的蟋蟀,但综合到出斗期,斗限,周期也许就要差一些。前面提到项下三分是一条虫的中轴线,是向身体四周发力,扩散的力量支点;也是蟋蟀发声器的位置,直接说就是蟋蟀项以下,膏药迹凹槽线的上方。在蟋蟀整个膏药迹的下方的位置通常应该是一条蟋蟀肉身最宽阔;厚实的地方。细心观察的朋友会发现,一条正常情况下的蟋蟀,翅膀上膏药迹的下缘线是一条蟋蟀的平分线,把蟋蟀整体前后各分成50%。一旦虫脱离的这样的身体结构,这条虫的平衡性,就要考虑了。同时一条蟋蟀应该最宽阔,厚实,强大的身体位置,也是发声器的下方,违背了这样的身体结构,形成肚子后端宽阔,后端向两侧拓展,脂肪带突出都是不协调,影响发力的身体结构表现。长期以往,就形成我们的视觉里的尖屁股善斗的身体形态。肉身的质,也就是肉身的质量好坏,通过一些辅助的观察,也是有一定的分辨依据的,一条虫肉身肚子的紧,和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韧性,和肌肉组织密度高的时候,虫大食以后反映拖出来的鳞节相对不明显。我们把虫反过来看,会发现上面说到的虫的膏药迹下方,发声器的下方,肚子的最前端,有一块六角形的壳体,这壳体是把虫头项,身体,六足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部位,所以说这部位的整个垂直面是虫的中轴线,是向身体四周发力,扩散的支点。所以要求这六角形要越宽阔,越饱满越佳的道理。一条身体健康的蟋蟀是脂肪带是丰满润泽而不带透明感的。一旦有透明感,就说明这条蟋蟀的脂肪带欠绒质,缺少一定是厚度。当一条蟋蟀的脂肪带上有小气孔似的收缩感时,往往这条蟋蟀的吸收功能已经有问题了,这也就是平时早秋收大头尖屁股蟋蟀,要翻过身来看肚子的地方。蟋蟀肚子上的斑点,花纹要求相对对称的同时,一样是要求细小,有质感。肉身肚子上的绒毛,对紫虫的要求更高一些。这点和项绒配各色虫的理解有相似之处。总体说饲养中,越是吃食以后肚子收缩周期短的,说明虫的消化能力快。吃食不明显出肚的(越不明显越好)。肚子的肌肉组织的密度越大。肚子鳞片节彼此间越紧密的往往节于节之间的绒质感越强。反之节于节之间越空松的肚子的皮壳表现的越光亮。如果肚子节于节之间有明显的色差,形成鳞片节的后端色深,前端色泽浅而泛白,多为粗肉身的表现。肚子的最后端铃门,总体以小而似有似无为上品。不能有壳感,干蜡质感。一旦发现蟋蟀粪便大而空松,虫多为肉身粗。多数蟋蟀的肚子鳞片节是正旋纹,少数蟋蟀的鳞片会成反旋纹理,明显反旋纹的蟋蟀肚子侧面和背上绒的要求会更加高。

   8,六足----蟋蟀的六足形态,色泽要求都是不可忽缺的,尤其是早秋收虫,蟋蟀的腿色往往能说明蟋蟀的出土环境,和种系粗;细度,干湿度。大凡是淡色腿色,腿腕处的红血色斑要求要明显。深色腿色,腿内侧的斑纹要有独立感,不能连成黑色一片,尤其是不能形成大腿夹身处明显的白一块;和内侧腿面形成巨大的色泽反差。外侧条纹斑要求独立,每条之间间隙清晰,不模糊,条纹斑要感觉细密,深而完整。早秋大腿外侧有拉毛感的往往养至深秋,腿面能起蜡质,如同形成包浆壳,质地干老。六足于身体的位置,比例,不论是前六架,后六架,都要求间距开阔,前抱有明显前置感,中抱后大腿连接处相对靠近。把一条蟋蟀翻过来看,就会感觉明显了,前抱和中抱;大腿位于蟋蟀的身体结构的位置区域是不同的,前抱支撑的是头项,中抱和大腿是共同生长在肚子下六角形壳体上的,起平衡,支撑身体和缓冲头项压力的作用。前抱比较讲究粗壮,置于蟋蟀头的两侧,中抱要求平直,越向身体外侧扩展越好,同时着地副节也要求越长越好。我曾经和朋友闲侃说:选虫看千看万,如果你选的虫中抱都明显比别人的蟋蟀长一些,你的战绩一定不会差。自古大腿要求圆壮,这点我个人不苟同。往往腿力大的蟋蟀,多见大腿内侧腿根部弧面大。大腿外侧的弧面大,内侧形成拉筋弧面,形成瓣状,而不是圆柱状,个人认为才是比较好的合理发力的肌肉形态。大腿的副节如骨状,长而挺拔,往往是发育优良蟋蟀的表象。大腿副节越长,蟋蟀大腿的副节和大腿的主节形成的夹角越大。当大腿的副节短,往往会形成坐蛙状,夹角小。大腿副节和主节在自然状态下大于90度角为好。蟋蟀六足的着地关节要求是越长越平越好。蟋蟀大腿的草鞋底要长有拖逸的感觉,早秋草鞋底的管状要均匀,最好不要有白蜡质感,和关节粗细不均感。看见蟋蟀的爪花,最让我们联想的就是船停泊时候的海锚。海锚是为了让船更好,更稳的停泊,通过仿生学我们可以了解蟋蟀爪花对于蟋蟀的实际用途,就是为了让蟋蟀更有力,更稳健的保持格斗时候的平衡。所以爪花的左右扩展面积和弧度,也很直观的表现蟋蟀的发育身体结构。蟋蟀的腿刺是起保护大腿不受伤害的作用,要求是尖,长,排列整齐。早秋时候年轻的蟋蟀应该是尖,长完整的。随蟋蟀年龄老化,会相对钝化一些。往往骨相越明显的蟋蟀,大腿副节的腿刺越清晰,明朗。

  9,尾----蟋蟀尾巴的长短,粗细,色泽,形态。相对比较直观,细糯,夹角,平垂都有基本要求,尾巴也是蟋蟀保持平衡,防御后面来敌的重要部分。尾巴的敏感度,受芡的反映。长,直,细,垂,糯,韧,挺,尖等多有介绍,不再多说。这里要说的是尾巴的色泽和身体,腿色的组合色泽要有机相对协调,尤其是和腿色要相对接近,山东虫尾巴早秋常有细绒包裹,尤其是色泽略深的尾色,一定要留意看尾根部的色泽,即便是尾巴整体被黑色素,细小的黑绒黑点包裹,常有些将军最后能逐渐退去黑绒,形成晶莹的尾色。细绒包裹的尾巴内里的质感一定要有力度而挺拔。前面说过:蟋蟀的须和尾是蟋蟀最远离中轴线软弱的地方,当一条蟋蟀的内力强大的时候,血脉和畅的时候,其力量可达末稍。有些比较简单直观的判断尾巴表现力量的方法:

1,洗澡辨,不管什么尾色,形态,当蟋蟀落水,出来以后两尾尖并合在一起,能迅速分开,转干,挺拔的为佳。

2,草竿辨,用芡草竿将蟋蟀的尾巴尖部向外侧拨弯,以不折断,有韧性,迅速还原,尾锋挺拔者为佳。不管须,尾一旦意外折断,以蟋蟀能尽快将断裂处咬断为佳。如果蟋蟀须,尾折断,长期形成耷拉状态不断者多为弱体。夫虫性之所尽,有所述外九质之征,尚有内九质之征也。曰: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声。阴阳刚柔之质,著乎形态,见乎声色,发乎容止,各如所象。生物有形态,必有其精神,形态是与生具来,开门见山。而精神之内充,久而外章,故身五晖之光。了解其精神,自然能够穷尽其他方面的本质。虫之神发于内而见于表。识虫当大处着眼,小处权衡。短时间内重外九质,长久之时观其内九质,内外兼修,融会贯通。掌握虫的基本格局,理解虫的习性,勤于
观察,善于总结。必有所悟。


   相虫之道,由简至繁,再由繁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