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的生肖:浅述穴位之命名--华盖、神阙、关元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34:50
 

    经络腧穴作为中医针灸施术治病的切入点,其位置与名称的确定自然有其自身完备的理论依据,它不仅是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思想。古人正是依据这些经验的积累与总结,经过长期的筛选和概括,最终制定出其名称的。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各个穴名都有一定的含义,理解穴名的意义,有助于对腧穴部位的记忆和对其功能作用的掌握。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千金翼》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有关腧穴命名含义的解释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问骨空论》:譩譆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故命之譩譆穴。隋唐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对十五络穴的穴名也有较完整的释义,如通里:里,居处也,此穴乃是手少阴脉气别通为络居处,故曰通里也。内关,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王冰注《素问》对鸠尾穴的释义:鸠尾,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


     以下笔者略谈一些穴位的命名含义及运用方法例如:

     1、神阙: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又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撩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一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因此神阙穴主神志可以灸中风不省,灸神阙还可同时培养先后天之气,治一切虚损之疾。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臌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禁不可针。
       2、
水分:本穴居下脘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乾湿之能,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乾湿之意也。故能治水肿腹坚、胃肠虚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中医古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与三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汪訒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盖谓脾之功能失调,则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通过对水分穴含义的了解,水分穴其实就是分水穴,可治疗一切水疾,包括肿涨及水液停滞之疾。
      3、
足三里:本穴名解有二。《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三寸处也。《太素》注:杨上善谓: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论,言其体也。
《素问》: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是以谓之三里。古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所以足三里正因为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而且是胃经的合穴为后天生化之原,因此可以为一切针方之配穴,为最为广泛运用的常用穴。
 

    4 、
关元: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通,颠倒读之,即关玄。古人多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其所治症多为有关大体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义,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5、
气海一穴,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治脐下冷气上冲,心下气结成块,状如覆杯,小便赤涩,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恶露不止,绕脐  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可灸百壮。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慎如常法。
        6、
紫宫:穴在华盖之下。《黄庭经》华盖注:华盖之下多清凉……引动肾气上布紫宫。按《洛书》离为九紫。离属心火,紫为阳极之色。物极则反,而现胜己者之化。故紫色较赤色为黯。黯,近于黑,黑属水,水克火,故曰胜己。宫为尊长之居,因名紫宫

《黄庭经》又云:心为绛宫田。绛色为阳之正,紫色为阳之极,阳极则反阴,犹政令之极,则为严秘,故君主有宣室,如枢秘院掌政令之秘。在未施行时,反象严秘之阴。故本穴治症为气逆、胸满,烦闷、呕咳等阳中之阴症。多同于玉堂。
     按华盖、紫宫、玉堂,巨阙等名称,乃道家寓意之言。俱是人体虚灵主要部位,勿以其有似迷信,而斥为异端也。考东方哲学始于黄老。中医文献以《内经》为先,其中名词、术语多与道家淆混。因当时中医尚未独立学派,只是潺于道儒之间耳。故传统医学名词、在近期难与道派划清界限,其合于生理病理者,无妨存其原貌,以证我国先代研医之奥,亦古为今用之一道也。

      7、
华盖:《内经》云:肺者,脏之盖也。按盖,具覆护之意,犹屋宇之覆护内容也。揆之人体,肺脏居胸腔最上,故养生家喻之为华盖。创穴名者体会此意,即名本穴为华盖。《天文应象》注谓:华盖七星,其柄九星,列如盖状,以荫帝座。正与肺脏之覆护心脏意同。人身五脏,肺喜清凉。《道藏》曰:肺部之宫似华盖,过华盖下且清凉。字之意,非仅谓其部位处清凉,且此外更须得清凉以济之也。华,繁盛也。人身正常之气,行驶至此,为阳之盛极。而本穴两旁,为足少阴经之彧中穴。彧,亦繁华茂盛之意也。中医对人体各部均以阴阳五行括之;又以五行本性生克制约,各应所须以济之。如肺脏多喜清凉,故引致肾水之气上布胸中,以相调济。肾经之神藏平任脉之紫宫,坎一之肾阴,调离九之心阳也。肾经之彧中,平任脉之华盖,即起阴潜之肾水,滋娇柔之肺金。使各得自然之宜,而成其繁茂也。此乃天成之水火升降,亢承制约,互调寒热,归于温凉。则阴平阳秘,病安从来。养生家巧得此理,施于有为,所以能养生也。
    观此经气流行,配调相济,人体先天已经奠定,而为后天生生之本。彼养生家守此妙道,调摄之耳。医药家借外界物质,攻补之耳。针灸则就人体自有功能,抑扬之耳。同是养生之道也。
    通过脐中(神阙)、气海、关元的穴位名解,我们发现它们有着,异于寻常的功效主治关系。神阙脐中可以灸中风不省;气海是人之元气所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关元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神阙主神,气海主气,关元主精。关元与神阙相去三寸,而气海居于其中,自下而上呈现着气由精化,神由气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精气神理论的深刻含义。三个穴位命名不同,所主治也有不同的差异,如果不将这些穴位命名能够充分理解,那么在临床上的运用就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疗效。而任脉诸穴与道家理论极其密切,道家以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最高准则,《内经》传统中医也将作为宇宙自然规律的概括,医学研究的最深的学术层次,故有医道同原之说。
     道家和中医学术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内在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的外在活动表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气为二者之中介之往使。精为肾所主,神为心所主,是故精、气、神素有人身三宝之称。因此古人认为精气神关系密切,相互生成,气是精神之根本。《读医随笔》则对其关系认识更为具体夫气者,精之御也;精者,神之宅也;神者,气与精之华也。

    中医学也直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于道家与阴阳,合和三宝(精气神),谨承五运,淳化一气。以此摄生,可寿蔽天地。人禀气而生,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神阙、气海、关元三穴自上而下,列于脐腹,统于任脉。任者,任重而道远之意也,脐腹摄纳气机,以御神气,以化精气,精气神三家合和,百病不治自消矣。养生保健之关键即在于固摄精关,充实气海,谨守神阙,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此可见,古之圣人创立经络腧穴理论,其用意之深远,并且涵盖了天象,地理等等,通过这些比喻,来隐喻圣人针灸调气诸法。单气海、神阙、关元,紫宫,华盖等穴,就不只是单纯的治疗经验的简单积累与总结,更集中体现了道家精气神理论对中医《内经》理论体系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