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年代 在线观看:脉诊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7:10

 

1楼 发表于 2007-12-12 09:4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王光宇的脉诊心得

中医脉诊第三部份,五诊合参诊断疾病

  前面两部份我向大家汇报了我对中医脉诊的认识,研究的部份进展, 尤其強调了指法.脉度确定的重要性,以期大家对我研究中医脉诊的心得有所了解,为我目前具体讲述五诊合参.共同研究.提高.发展中医诊断技朮奠定共同基础,但是囿于本人不会打字,每文深夜写蹴.往不能尽情述完.后述碍于文章标题书写不好补充.往似意犹末尽.如脉度.不仅弦脉.涩脉有度,其它如;浮脉.芤脉......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本人力求在此部份给予补充,

   五诊合参诊断疾病,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以中医传统诊法为基础,以其中脉诊即切脉为主导,再配合西医的一般物理诊断和現代医疗诊断仪器,实驗檢测加以驗证的中西结合诊断疾病的方法,自认为适合中医.西医内科和中西结合三部份人员学习应用,它是我信仰的'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诊断出别处难断之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之信条,

   这个部份我将分成;   一.左寸.    二.右寸.   三.左关.   四.右关.   五.左尺与右尺.分别向大家汇报,

           五  诊  合  参  诊  断  疾  病

                                之一.  左    寸

     寸口脉法之左寸,祖宗认为主心,囿于当时解剖学.生理学......研究的滯后,导致发生'心主神明'的认识,应该体谅,但現实研究.包括本人的体会,左寸之脉的变化涉及心.血管.脑部.甚至包括内分泌状况,从这个层面讲,左寸的'心主神明'的功能基本正确,因而对中医祖先的认识的确存在一个继承並同时提高的过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不是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态度,废医者对这点的穷追猛打,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那不是炎黃子孫应持有的心态,实不足取,那么左寸脉象.脉度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每种变化与有关疾病及其转归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把这之间的状况有机联糸起來,並经現代科学仪器不断证实,那么展現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种更新.价廉.神奇的方法,祖国中医脉诊技术和学术理论将向前大步迈近, 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下面我來具体讲述给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之效果,

     体驗一; 左寸近心端.以下简称左或不写,按我弦脉确定之法,以其強度即脉度,可分为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稍许弦.稍弦.略弦.微弦.弦,八个脉度,

     有奌点弦.点弦患者,少数例外,大多睡眠基本正常.少数会间断有短时梦境出現,醒后不知梦境如何. 有奌稍弦者梦增多但难记清大部份梦境, 稍许弦.稍弦患者梦多.睡眠质量差.醒后梦境如何能较清淅叙出, 略弦以上者.恶梦連連.时梦呓.且有大叫惊醒.体出冷汗之状,

     上述点稍弦以上患者,若脉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者,随脉率的增加.心慌发生的次数和时间与脉率数成正相关的关系, 与气虚.气滞亦正相关,当确诊病情后开方疗病时提示我们要作相应补气.行气.化瘀之治疗,

     体驗二; 左寸远心端.以下简称右.其脉度可分为 似点点弦.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稍许弦.稍弦.略弦.微弦.弦,

     似点点弦者.其左寸右侧在指肚下脉动无感觉时.依稀有极微弱跳动.似有似无.指稍压即无.正确判断必须在指肚下压至脉动刚无之时的感觉,否则虽指肚下脉动无.实已过,切记,此类患者多可出現白天头部感觉昏昏然或出现极少次数的轻微头痛,脑电图不对称.脑血流图正常或稍有单侧血管少部供血不足,此类患者多有滑.浮脉同时出現,经解表.祛头风往可解除症状,

     点点弦者有较少次数的轻微头痛,点弦者头痛次数增多,此类患者往可出現脑血流图不对称状况,经辨证治疗,如解表.祛湿.通络.祛风而治愈,

     点稍弦者.头痛感明显.无需提示即言头痛,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失眠状况,按奌弦者治疗方案可凑效.但时日延长,有一部份患者无效或不明显,此类患者多同具涩脉.濡脉.另论,

     稍许弦.稍弦者.头痛明显.发作次数增多.增强,按点弦者治疗方案难凑效,需引起重視,仔细用多种方法给予明确诊断,临床具体辨症施治,少数脑瘤患者就有此脉出現,並伴有涩脉.灰舌苔,故不可忽視而致延误病情,

     略弦以上者.头痛欲裂.危矣,脑血管痉挛者.头疼剧烈.有轻度涩脉问之不语者有之,脑血管外因所致出血者有之,初时可有芤脉.但无涩脉,中.后期才出現, 脑溢血昏迷者有之,伴有涩.濡,硬脉,反脑瘤患者未见此脉度,可能为病例太少未遇到之故,此类患者病情凶險,往仅用中药治疗难控制,多需西.中结合抡救, 后期治疗才能以中药.理疗为主,此乃本人一孔之見,

     体驗三;左寸与心血管疾病关糸密切,

     1,当总按出現不同程度濡脉,左寸奌弦左右強度时,患者血脂一组.血粘度会出現一定程度异常, 似点点濡时血脂檢查结果多在正常指标内,但逐向临界值靠拢,点濡时血脂略超标,强度在此上时血脂.胆固醇.超标,高密度脂蛋白数下降或低于正常值下限,血液粘度上升至异常偏高水平,

     时珍曰;濡脉;极软而浮细,見于寸部.現阳气亏虚,   洪脉;指下极大.來时拍拍然,如洪涛拍岸.来盛去衰,主阳盛血虚, 实脉;浮沉皆得.应指愊愊然,指其脉体宽大,为阳火郁成,  我上书之濡脉实与上述三种脉象有相似之处,无师承教诲,不知定何为好,难也,  我之感觉其脉在中取之时,主导脉细.但两侧同时有强度弱.且有些粘粘糊糊脉动相伴而行,中央主线细.加两侧脉动又呈宽大脉体.既不一定浮.也不一定沉取. 实中取而得,临床治疗上滋阴.补肾.降火措施往疗效甚佳,虽无明确定义标准,但其结果屡与上述,暂称濡脉实无奈之举,特告诸位,

     2,总按或单按左寸,当指肚感觉脉硬挺指时,此脉本人暂定为硬脉,查濒湖脉学未見与此相同之叙述,此脉之形成估计为現代医学认识的属血管壁胆固醇含量增高而致硬化而形成,故有此脉者,无论血压高低与否,心血管疾病已上身,此类患者心率快,脉有力者往血压高过正常值,而心率正常.稍慢.力弱者多可因服用降压药量大或心功能差,此类患者血压可大致正常,但大多脉差差偏少.甚至低于30mmhg,

     3,同具濡.硬.涩脉者,预后;心率慢者易发生心肌或脑部硬塞, 反之,易致脑溢血,

     举例;

     童某某.沙市某街办事处武装部长,男, 42岁, 因不明原因头暈,失眠.多梦.精力差难坚持工作而入我市某医院住院,历时半月余,治疗进展不大,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院次日由其严姓朋友引导找我诊治,                                                            该员,左脉,寸稍弦,脉奌硬.点濡,关弱沉点弦.尺较弱沉,右脉,寸稍许弦.关点稍弦,尺弱沉,总按,脉点点浮,舌苔,根部.中部黃厚,舌前有較多红点, 舌下靜脉点稍显.末稍少瘀点.咽部充血有滤泡,

    据此我叙过症状如下; 多梦, 睡眠质量差,常感头暈.精力差, 食欲差,受凉15天以上,咽部不适.干咳无痰,小便有尿等待.尿不尽現象,干冷脚部睡觉时难转暖,

    臆断; 1,慢性咽炎,  2,前列腺炎,  3,痔疮,  4,淺表性胃炎,  5,心血管疾病,血脂高,血液粘度异常,

    病人听完后的评价与补充; 前述症状完全正确,后述1---4诊断无异议,但住院半月,沒说我心血管有问题,一医主治医解释与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梦多.头暈.精力差......,

    我言; 勿需争论,请查 1,血脂一组,  2, 血液流变学试驗,

    间隔一日.拿來市中医院化驗结果, 1.血脂6.8, 2,血粘度中度异常,与我切脉之臆断完全吻合,医.患均满意,

    中药辨症施治,5日后症状大为减轻,20付药后再查血,结果;血液粘度大致正常,血脂有所下降,继治......, 真脏脉,死脉初探


                               王   光   宇

    真脏脉,又称怪脉.死脉.败脉.绝脉,但是从无直接感受,其原因多为垂死之人多按西医办法抢救,对垂死之人也无有心思去感受他的脉象变化,但中医先人们是详细覌察过了的,如濒湖脉学对真脏脉就有详细描述,
       原文;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结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來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魚詡,至如涌泉.绝在膀胱,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对死脉的描述古籍亦多,如濒湖脉学言;"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脉经>称左右两尺脉为"神门", <难经>.<景岳全书>则称左尺为肾,右尺为"命门",当然亦有其它论述,
       那上面祖先人的述叙对否?是不是两尺脉都没有了,就必会'病死不愈'了呢?在尺脉消失前.后寸.关脉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方舟子曽根据生理,解剖学原理,在其"我为什么不相信切脉诊病"一文中言,寸口脉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沒什么不同,都随心脏的博动而动,不可能在寸许长<指寸口脉之寸.关.尺>的橈动脉处有什么区别,从而否认中医脉诊的物质基础,他这话对否?本人曾言;肾脉健人健康,肾脉差有病恙,肾脉无人必亡,前两点多有证实,后一句能经受实踐的檢驗嗎?
       我的胡老师死前,即其神志尚清晰前,曽当面要求我"你要看着我走."我答应了,为了这最后对老师的承诺,我守候了他十余天,在他最后弥留之际,我正好左手一直末离的按在他的右寸口脉上,我一秒一秒的感受着他渐渐远去的脚步,开始右脉虽久臥病榻,其脉虽芤但较有力,寸.关.尺虽频率时快时慢但都能切到,当监护议波纹逐步趋平,他的呼吸急促起來,且出气多于进气,此时虽寸.关尚可,而尺脉突变细弱沉,同时出現了一种我从未摸到过的脉象,其从寸.关.尺越过时.似我等书写逗号,又似雀鳥轻啄.但脉率次数並不很多<即疾数,>,当监护仪波纹成一条直綫时,其呼吸状态是只有出气而无进气,稍迟不足10秒钟尺脉重按亦无,而寸.关虽明显趋弱但仍存在,不足15秒关先失.寸后无,但他仍有出气,稍待约1分钟不到才停止,口腔停在张口呼气状态,此时一旁的值班医生听诊心脏跳动已无,认定死亡,撤去监护仪,安排后事,
      这是首次死前脉诊,而且只摸了一只右手,感受;1,人无二脉<左.右尺脉>,病死不愈,此论正确, 2,中医先人所书真脏脉不虚,非妄言,  3,监护仪波纹全平还不能称当时病人生理意义上的完全死亡, 4,脉跳停于前,呼气停于后,  5,尺脉消失于前,关.寸脉消失于后,
      此虽亲身感受,但仅此一例,还需共同覌察,因机遇难得写出供同仁们共享,不作定论,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4楼 发表于 2007-12-28 15:11 | 只看该作者 解读恩师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解读恩师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在炎黄子孙生息的大地上,曾诞生的皇帝、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人间神医,并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创立了中医学,令世界各民族敬仰,感叹其精深玄妙。而今恩师王光宇老师在前人智慧的启迪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创立了一个标新立异的形象。
王光宇老师继承了中医中药,在此前人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治病的时代步伐或许提高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为他解决了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他一改现代非仪器才可以诊断出病的方法,主要靠寸口脉象,结合切、望、闻、问、讲四诊的顺序也可以诊断出疾病的所在部位以及疾病的程度,也填补了当今医学领域治疗血液病、尿毒症等顽症理、法、方、药之不足;王老师独特的脉诊需要人们改变诊疗观念,让世界上患病人越来越少,看病越来越有针对性、目的性,少花许多无关的检查费用,不管是对哪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群都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关于病理、生理、四诊等方面的许多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的都是活动的生命存在的东西,一但生命活动终止,就意味着气化没有了,经络没有了,营卫气血没有了,营卫气血的活动也没有了,在尸体上是解剖不出来的,中医脉诊不是通过实验室,很多东西听起来很抽象,看不到,只能凭感觉感到他的存在,但是它独特的脉诊频率、强度、指目下的感觉、所在不同的部位却代表着不同的疾病病、与轻重程度。
20世纪后半期人们才意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才认识到中医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些中医理论过去认为是难以理解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尖端科学研究的课题。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其中切脉方法多种,《中医诊断学讲义》采各家之长,其寸口脉法是:“左寸侯心与膻中,右寸侯肺与胸中,左关侯肝胆隔,右关侯脾胃,左右尺均侯肾与小腹,上中下三焦分属寸关尺三部”。中医诊断凭望、闻、问、切四项来综合诊病,因人而已;王光宇老师以切、望、闻、问、讲四诊的顺序,每逢接诊即先切脉、三部九侯反复体会后,然后望其面色,下眼睑、舌象、舌西系带状况等等。然后再观察病人的呼吸、咳嗽、分泌物、排泄物状况与气味。如果发现有心、肺疾者的话同时就用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检查排除,少数疑问重点向患者询问,并做详细记录,加以总结,分析推理向病人讲述其可能感受的具体症状,可能患了哪些病。再让病人对王老所讲的进行批判、补充,(这样有利医生自己纠正偏差,这里把切脉放在最前,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不以病人所讲,诱导为主以话求脉),然后真实体查,记录下自己的脉感。浮、中、沉取,小到痔疮,大到子宫肌瘤,以及大小均可知一二。以脉象、舌象等四诊合参推理出的症状多与病人相同,远远比用八纲辨证的术语讲的易懂易体会,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心。反之则可使医生判断检验自己的诊断是否合乎病人实情,虽费时但较可靠。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王老师独特脉诊的方法简介:

  王光宇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感受将弦脉分了七个层次,即:(弦、微弦、略弦、稍弦、稍许弦、点弦、点点弦)。涩脉分了五个层次,即:(似点点涩,点涩,点稍涩,稍许涩,稍涩五个脉度,)其强弱程度不同往往预示病症的差别,也可以前后对比,发现病症的好转或更为严重,进而也可用于检验用药后的效果。
弦脉,原文为: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有弓弦感觉的脉搏
。弦脉就如按到琴弦一样,绷得较紧,端直而长,直起直落。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肝为刚脏,病则经脉筋经紧急,所以脉端直而弦。痛证脉也多现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证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经脉绷急,故脉弦。痰饮停留在肝经所过的两肋,称为悬饮,也表现出现弦脉。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涩与滑相反,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
《医源资料库》:涩脉
,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但在这里王老认为的涩脉并非指以上我们所认识到的涩脉,他是指:
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与弦脉要求不一样)
脉速快慢不一,但每一次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以低強度向前散进,距离长短因人因病情轻重而不一,重者长而轻者短。2、逆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強度取脉,脉速快慢不一,但脉速一般快(流利)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向來向返还,无人何人复來距离决短于此前距离,依复來长短定病情与轻重。
左寸侯心、脑,左关侯肝、胆、胰,右寸侯肺、脑,右关侯胃、脾,左右尺侯肾、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阑尾、肛门。无论何脏器有病均有弦脉的出现,但它却有强弱之分。
具体诊病方法为:左寸弦、微弦、略弦患者往往可出现心悸、失眠、恶梦等症状,稍弦者梦境出现的情况较轻,次数减少,指端左右均有弦感时,病人往往还有头痛症状的出现,脑血流图可能就会有异常。但左寸中取指感弱,沉取有力左右皆弦或微弦的同时,又明显出现了涩脉,则、就需要考虑脑部占位性病变,可嘱咐病人作CT,核磁共振来检查以明确诊断。
左关弦主肝脏,胆囊有病,但弦的程度不一样,病情也就会有不一样。比如:左关弦,微弦、略弦,加轮廓乳头凸起等等症状,应建议其查乙肝三系,肝功能,此类病人往往考虑已患乙肝。舌头菌状乳头不凸,而舌腹静脉末梢又出现了紫色,红色丝状或淤点时则要考虑为血吸虫病肝(少数为脂肪肝,酒精肝)。这里要考虑居住史、现居住地,应建议检查血吸虫。亦可两种特点同有则同时患有乙肝和血吸虫病肝,如果在此基础上此类病人又出现涩脉的话,就需查甲胎球蛋白排除肝癌。
有人左关弦但并非是肝脏有疾病而是胆囊出现了异常,胰腺有病。其脉象区别为左关中取力度较沉取有力,指端两侧都有弦感,问诊的话右肋下疼痛并向右背放射为胆囊炎,放射至肩胛且疼感剧烈多应考虑有胆结石。而左肋下疼向左背放射者为胰腺炎,可以去查彩超,造影等项检查确诊。
右寸点弦或稍许弦时,病人多有极短暂的头晕现象。稍弦以上者头晕次数增多,持续时间较长。弦者头晕,正常活动可受限制。右寸中取弱,沉取有力而弦,此时支气管或肺部往往会有炎症。可结合听诊器听诊,问诊,X光透视,拍片可证实。但沉取时指端远端也弦,此人应考虑患肺炎、肺结核的可能性极大,涩脉又要考虑肺癌,可作拍片、查痰,CT等确诊。右寸弱沉弦,左寸弱沉,病人又出现端坐呼吸时应考虑判断患者为肺心病。
右关主脾胃,如果点弦或稍许弦者多为浅表性胃炎。略弦的话,胃镜检查多为充血性胃炎,当右关弱沉左右皆弦时,根据指端远端弦的程度不一,多可判断为胃黏膜少数地方轻度糜烂,胃体或十二指肠溃疡。有涩脉时要考虑胃癌。要求病人作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或病理检查。
尺脉所容括的脏器较多,有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大肠小肠、子宫、附件、前列腺、肛门,不作问诊触诊,仅凭脉诊难断疾病之所在,然尺为十二经脉之根本,脉诊意义很大,通过王老师多年的实践亦也有所得。
尺脉独沉,寸关皆可,男性则前列腺、肠道,女则月经不调、白带或泌尿系统有疾、查小便常规以鉴别肾炎,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尺脉中取极弱或沉加之涩脉出现,妇女轻者就要考虑有卵巢肿瘤存在,左右皆涩的话就要考虑子宫肌瘤并存。可以作B超来确诊。膀胱、子宫肿瘤时涩脉表现明显,尺沉且弱,多伴随贫血以及下身出血。肠炎时尺脉中取比较弱,但决无涩脉存在。当然出现尺脉弱或沉,下肢浮肿则首先要查小便常规以明确诊断。重者再行肾功能检查。对乙肝患者无急性肾炎史,突发肾病综合症,应考虑为乙肝肾,治疗上两者并重。高血压肾病,肾病引起高血压尺脉异常且寸脉亦有变化。要结合寸口脉和脉的硬度一同来作综合的分析再行必要实验室检查来鉴别。
皇帝、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人间神医,并以他们的经验和著作创立了一门独特的、令其他民族所景仰备至令病魔闻风丧胆的中华医学,至金元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又对中华医学发扬光大,分别创立了寒凉、温补、滋阴、攻下四大学派,使中华医学更呈繁荣昌盛之局面;中华医药文化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历史的印证,顺古不变的真理和智慧,是经过无数先贤,无数医家通过反复实践而证明的真理,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一千七百年前瘟疫流行,张仲景理、法、方、药俱全的《伤寒论》让瘟疫止步,他的恩泽至尽还萌及着中华儿女们,前些年的非典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最后起到关键的还是中医中药。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坐在老祖宗给我们栽的大数下乘凉,我们应该有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引以自豪。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但面对西医各种先进诊断仪器的涌现,中医的诊断仍大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有不少的中医医生包括部分中医从业人员提出了“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观点,似乎中医诊断方法已过时了。放眼观,全国大小医院不计其数,基本上还能看到“专业”的中医医院吗?大多中医医院一则查病主要靠西医来检测与化验,二则诊病主要靠化验单和仪器检查单的数据来评定,三则主要按西医的思维与理论来开方与治病,四则治疗疾病的效果则要靠西医的仪器来做检验。因此,也没有多少大夫能够真正的靠中医的思维、中医的方式来看病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60年代后培养的大多数中医已经不太会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了,必须借助于西医的仪器才能看到病了。另一方面医生为了收入,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医疗仪器设备,且越是大型新型,越是现代化就越好,仪器检查费用昂贵,医院创收靠它,医院评级升级也靠它;医院中医中药简便廉价,若靠中医中药收费,价格极为低廉,人民群众是得到了好处,但靠它根本养活不了医院。我们不是说不赞成这样用仪器检测,而主要想说的是,为了解决医疗费用昂贵,到底真正的中医诊断,方药的方法哪里去了?
纵眼观,王老师这门独特、价廉的“王氏诊脉法”诊病的方法不正可以堪称为符合时代潮流,也是最前沿的中医诊断方法吗?
现代医学都在研究中华医学,如果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以及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正确的八纲辨证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一看就知道到是什么病的,偏偏要经过这检查,那透视,非得花上一定钱后,才能确定病情,这样方可避免医患纠纷,似乎这样病人对医生才能心服口服,有的情况不明的病症要检查这个,检查那个,该检查的疑点都全检查完毕,身体健康、没病,病人却说自己不舒服,但医生看了看说检查单子,上面数据都在标准范围之内也说没病,就无从下药,去了一趟医院,花了一大堆的检查费用,一粒药没吃,病人心里舒服了,因为没病啊,这也算是一种“心理疗法”吧,但是你做为一个中医医生,你会也认为他没有病吗?你难道就不会为他好好的用中医传统的方法为他诊病吗?那样不就节省了他一大堆的没必要的医药费用吗?如果在这里我们运用了王老师这门独特的脉诊技巧(我个人将他称之为“王氏诊脉法”),哪里还需要花这么多时间,花这么多没必要花的钱???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科学技术,自古至今一直领先于世界,中医药更是祖国几千年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我们祖先所创造并留下来的珍贵的民族医学,也是世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包含者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伦理知识,它经历了长时期的临床反复检验,是有系统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它是历代医学家长时间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中医药学,不但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系统保留到今天,而是处处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医学科学家。
为了更进一步体现“王氏诊脉法”,为了更有说服力,下面我就举一例病理来同大家一起感受王老师脉诊的精深与玄妙。
关键词:子宫肌瘤

临床资料: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按肌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宫颈肌瘤和宫体肌瘤,绝大多数为后者,按肌瘤与子宫肌瘤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肌间壁肌瘤和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
临床常见症状:经血量首日少,次日多色黑有大小不等血块,第三天左右开始减少,经期延长,部分患者经期缩短;白带增多,经前下腹隐痛,乳房胀痛;多数包括部分卵巢囊肿的患者,可出现情绪易躁、易怒,易汗现象,有子宫肌瘤的患者难受孕,容易导致流产。
治疗:目前西医临床上治疗多采用1、雄性激素,对抗雌激素,是子宫内膜萎缩,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其收缩而减少出血,并使近绝经期患者提早绝经。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可抑制垂体、卵巢功能,降低刺激素水平,适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经量增多或周期缩短;绝经期过度期患者。3、拮抗孕激素药物4、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在治疗上由于症为血积,非攻不破,瘕为气聚,非行不散,一般多主张理气行滞,活血破瘀为主。可是,如《内经》所谓:"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成病。"又如张洁古所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明确指出症瘕的发病机理,气滞血瘀固为成因之一,但正气不足,却是首要原因。临床必须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其病在气在血,性质属寒属热,是虚是实,结合病程新旧,酌用攻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不能一概单事理气行瘀,它与伤寒蓄血,杂病血瘀之发病时日较浅,机体正气未虚,施以破血攻逐有别。王光宇师傅对治疗症瘕的症候分析,很有独特之处,王光宇老师:"因其恶血结于冲任之间,后生之血遂不能下为脉,而尽附其上,俾其日有增长,是以积久而其硬处益大也。"并强调"消症与补药(增元液)并用,使不至有伤气化也。"由此可知,无论是否因虚致病,而症瘕的发病时日较长,所生新血又不能营养肌肤,故常造成因病致虚的不良结果。因此,历来文献记载,治疗此类病例,尽管病邪初起宜攻宜破,但亦须缓图,不宜峻攻,攻后又宜及时扶正。因为,太急则伤正气,正气伤,则邪气反固。至于气血大衰的病人,又宜着重温补,而补中又须注意行气通络。气虚者,以补气为主,在补气中寓以行气,则固正而不滞邪;血虚者,以养血为主,又必寓以通络,借通络而疏邪攻积。总之,临证识病,务求其本,不能拘泥一法,遍施滥用。只有认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知常识变,始不误人。王老师临证中曾收治过许多例癥瘕病人,多用寓补(增元液)于攻的法则,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特不揣鄙陋,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江桂芳,女,45岁,已婚。湖北荆沙市人
初诊日期2005年5月9日脸部有色斑,脾气暴躁,多与家中儿女爱人吵架。
   PE:一呼一吸10--11次,左寸稍许弦,关极弱沉,点稍弦右点点弦,尺较极弱沉滑,似点点涩。右寸略稍弦,关较弱沉,稍许涩,尺弱沉稍涩。舌苔花黄,舌面干无水分,舌尖色红,舌下静脉点显,咽部左侧向前肿,有2个小滤泡。  
   分析:左寸稍许弦说明晚上睡觉要有做梦的情况;关极弱沉,点稍弦右点点弦,舌尖色红,舌下静脉点显,要考虑肝脏即胆囊炎;尺较极弱沉滑,似点点涩,首先要排除(年龄,婚龄,是否有孕脉)如果都排除,就要考虑时候有肌瘤的存在了;右寸略稍弦,头部头晕情况次数要多,持续时间要久;关较弱沉,稍许涩,胃部情况最起码也要是个充血性胃炎,尺弱沉稍涩,涩脉在左右两只手都同时出现,我们也要考虑有肌瘤和囊肿并存的现象了。咽部左侧向前肿,有2个小滤泡,舌尖色红,慢性咽炎症状。
初步诊断1、慢性咽炎2、胆囊炎3、子宫肌瘤4、妇科炎症。
后经询问得知,其月经不调一年有余,子宫肌瘤5X7厘米,一年有余。         
处方:1、为基础方加减:秦艽15g瓜蒌15g半夏(制)10g熟地10g破血,逐淤:三棱10g海藻20g针对肌瘤大白10g威灵仙15g大青叶20g红蚤休20g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主要针对痈肿有抑菌作用。补元气加:柴胡10g黄芪10g柏子仁10g等 3付;2、增元夜500mL
X2瓶(顾护元气,为王老师自行熬制中药的)


   05年 5月15日二诊:PE:脉点浮,P6—7(一呼一吸跳6—7次)左寸点弦,关弱沉点弦右点点弦,尺较弱沉点点涩。右寸点弦,关弱沉点稍弦,尺点弱沉稍涩。
    方用:1、熟附片10g大青叶20g红蚤休15g牛膝15g口干加:桔梗10g麦冬10g地丁30g三棱10g海藻20g土元10g桃红10g桂枝10g黄芪10g木香10g柴胡10g等 10付
2、增元夜500mL X5瓶



05年 6月1日三诊: PE:P6—7点点浮,左寸点点弦,关极弱沉点弦,尺较弱沉点稍涩,右寸点弦,关弱沉点稍弦右时点点弦,尺较弱沉稍许涩,苔黄厚,舌尖红点色淡,舌下静脉点显,咽部右侧边缘条状红肿,下眼睑色白。补护正气补气,以气生血为主,驱邪为辅。
   分析:左寸点点弦,关极弱沉点弦,尺较弱沉点稍涩,右寸点弦,关弱沉点稍弦右时点点弦,尺较弱沉稍许涩,晚上睡觉情况要比以前塌实,胃部情况,头晕情况都有很大的好转。

处方:1、补肾气加:熟附片10g引药下行补肾气加牛膝10g咽部情况不好加:大青叶20g牛蒡子10g大腹皮15g淡竹叶12g解决受凉的情况加:郁金10g软柴胡10柴胡10g等逐血破淤加:三棱10g土元10g水蛭1g制香附10g桃红10g海藻10g桂枝10g等 20付


2、增元夜500mLX5瓶

      
    05年7月1日四诊:PE:P5 左关弱沉点点弦,尺弱沉点稍涩,右寸点点弦,关弱沉点弦,尺弱沉点涩;舌苔根中黄稍厚,舌下静脉点显,咽部悬垂水肿,咽部右侧边缘有点肿。
    分析:左寸可,远比第一次的稍许弦,程度大大的减轻;左关弱沉点点弦,尺弱沉点稍涩,右尺弱沉点涩第一次为极弱沉左右点点弦,要有所好转,意味着肌瘤的缩小;右寸点点弦(第一次略弦),头部偶尔有一次持续很短暂的头晕现象。胃部情况关弱沉点弦,也好多了。

处方:1、熟附片10 g秦艽15g大青叶20g三棱15g莪术10g郁金10g海藻20g土元10g昆布10g淡竹叶12g蒲公英20g水蛭0.1g茯苓10g桃红10g桂枝10g大腹皮10g白英15g仍以小量香附10g调气行滞。
15剂
2、增元夜500mLX5瓶




12月20号左右,病人又来复诊,王老嘱其,先做检查在来,在医院查了2次也没检查出来,来诊,脸部斑块基本没有,心平气和,不再与家中吵架;仪器随没检查出来,病人欣喜万分,但王老脉诊尺脉仍有一点点的涩脉出现,可并无大碍可不用再服药,考虑到病人服药时间长,次脉也无大碍,也就未开药。病人甚是感谢,年末送来年货已表感谢,王老婉言回谢,心意可以领东西不能收,并让病号把东西提了回去。


讨论:子宫肌瘤西医认为都与雌激素持续分泌有关系;中医认为无论癥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癥瘕。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见,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癥瘕;症瘕的发病机理,固然气滞血瘀是成因之一,但我自己认为正气不足却是首要原因,临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其病在气在血,性质属寒属热,是虚是实,结合病程新久,酌用攻补之法,使不至有伤气化.以王老师收治的江姓妇女的症瘕案例,自己认为运用了寓补于攻的法则,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药,进行辨证加减加行瘀破血,疏肝理气等药加之增元液(王老师研制方药配制而成,顾护人体正气增加人体元气),联系标本缓急,灵活使用,收到全功的诊疗过程,进行认真探索与论述。
《灵枢.水胀篇》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胚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说明寒客胞宫,恶血停留,形成症瘕积聚。《诸病源候论.症瘕候》指出:"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腑相搏结所生也。"因此,本病内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外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以致气聚为瘕,血结为症。
结语:本例症瘕,病情缠绵已久,几禁经西医治疗要求切除,因本人不愿意手术经别人介绍来王老师处中医施治,效果显著。可见,症瘕虽为痼疾,只要紧紧抓住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注意"正之不存,邪将焉祛"之理,联系标本缓急,严谨选方,灵活用药,就能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由次可见王老师独特的脉诊在本病中的应用。
公元二零零五年年初,有幸拜在王光宇老师门下学习这门脉学,那时脉学也没这么成熟,我们亲自见证了王老师脉学的完善成熟与发展,我们现在眼前所见的这套“王氏脉诊法”真的是浓缩了王老师大半辈子的心血,可谓来之不已!王老也时时刻刻要求我们以大医精诚精神谨记心中,时刻牢记学医必先修德。无德不要学医,看病不论贵戚。贫富皆是生命,视病开方下药。方能悬壶济世,专家必须尊重. 。绝对不可盲从,切脉诸法不能丢.。仪器查病要借用,不论何法.。能诊断出难断之病就是好方法,不论何法.。能治愈好难治之疾就是好办法,先继承祖國医学遗产,后才能有所发現发明,不持中西医门户之見。中西结合能成績裴然,造福社会,将“王氏脉学”发扬光大。
科学不是化石,而是运动着的太阳,太阳每天都在燃烧,每天都是新的,它才那么光艳耀目。恩师王光宇的独特的脉诊方法,可以说是中华传统医学新孕的一颗太阳般的果实,新鲜而亮丽。它不仅属于王光宇老师个人,更属于我们这个锐意改革的时代和民族,王老师独特的脉诊在近代中医学上新辟奇径,若推而广之,走向世界,不止是造福华夏民族,而是有益于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车飞


2007年12月26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5楼 发表于 2008-1-8 19: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涩脉今说
樊文亮
摘要:荆州市中医院的王光宇教授,勤求古训,博古通今,从事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脉诊,独树一帜,笔者有幸随之学习,将日后自己的一些经历介绍如下。
关键词:中医,涩脉。
中医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李时珍《濒湖脉学》摄取明代以前的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决”。笔者从师于王教授,就涩脉而言,略有新知,虽然中医讲究“四诊合参”,但中医切诊对医家的诊断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心中了了,指下已明,不但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而且可以发现未知的疾患。正所谓“不治己病,未治病,不治己乱未治乱。”才能做到大医精诚。本着老师要将脉诊发扬广大的精神,笔者毫无保留的将其方法公布于众。
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临床多见于气滞血瘀。老师将涩脉分为:涩、稍涩、稍许涩、点稍涩、点涩、点点涩、似点点涩等几个层次,他认为尺脉不但候肾和命门,在女性还候子宫、附件、输卵管等。
1.1 沈某,女,38岁,职业:教师。就诊时间:2005年4月5日。患者自述:月经不规律,白带增多,清稀,曾以盆腔炎治疗无效。笔者脉诊记录:双尺脉较沉,左尺点稍涩。舌诊:舌苔黄,舌根左侧轮廓乳头隆起,舌下阜左侧肿大,舌下静脉色稍紫黑,怀疑其有左侧附件囊肿,嘱其现做妇科B超。某医院B超显示:无异常。再次凭脉后嘱其去正规大医院做。次日晨B超:左侧附件见34mm*36mm*32mm液性包块,提示:左侧卵巢囊肿。
1.2 李某,女,30岁,职业:农民,就诊时间2005年8月3日。患者自述:平素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色黄,经期延后七至八天,性格内向,不擅交往。脉诊左右尺脉极况,左尺稍涩,右尺稍许涩。舌诊:舌苔黄厚腻,舌根轮廓乳头隆起,舌下阜肿大,舌下静脉曲张,色紫黑。怀疑其有子宫肌瘤,嘱其做妇科B超。其笑而拿B超单:“不用做了,您诊对了,刚做的,子宫肌瘤。”B超示:子宫后壁见42mm*36mm*46mm大的子宫肌瘤。
二、讨论: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博跳动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关键看医家在临床工作中有没有留心去观察、体会、总结。想办法识别这种信息。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属于中医“癓瘕”
范畴,多因脏脏不和,或七情内伤至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做人以“癓瘕”并称。资料:1.1沈某,涩脉出现在左侧,再根据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脏器既是一个部分,又是一个整体,舌尖,舌下阜系带候上焦,舌根,舌下阜候下焦,左侧隆起和肿大示病位在左侧。资料:1.2李某,两尺脉出现涩脉,轮廓乳头隆起,舌下阜肿大,示病位出现在下焦正中,根据涩的程度加上平素性情压抑,舌下静脉曲张,色紫黑,经期延后,示气滞血瘀,可以怀疑为子宫肌瘤。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老祖先遗留下来的精华部分有待后人去继承,去创新,去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朱文锋   《中医诊断学》
2002.8(1)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6# 发表于 2008-3-3 17:5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脉诊诊疗闭经三例


中医药脉诊诊疗闭经三例 张玉龙
关键词:中医药  脉诊  闭经
中医治疗妇科病具有很大的优势,诸如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等杂症都具有较好的疗效。现我就闭经浅谈一下。
女子超过18岁还没有来月经,或有过正常月经,但已停经3个月以上,都叫闭 经。前者叫原发生闭经,后者叫继发生闭经。至于有些少女初潮距第二次月经间隔几个月,或一两年内月经都不规律,两次月经间隔时间比较长,都不能算闭经。这是因为她们的生殖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卵巢的功能还不完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或更年期的月经停闭不行亦属生理现象。
引起闭经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起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其机理与肝、脾、肾及冲任等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有关,与女人的“血少气多”的生理特点也有联系。现举例如下:
例一:张某,女,20岁。2007年4月10日初诊,我先看了她一下就接着切脉:切脉下指先看心,左脉象细弱沉,左寸弱沉点稍弦、左关浮点涩(-)点弦,左尺较弱沉点涩;右脉象亦细弱沉,右寸点点弦,右关弱沉点点弦,右尺较弱沉点涩(-);舌淡苔薄白,点阴虚,悬雍垂点水肿,轮廓乳头左两个,右两个略小一点,咽部充血有滤泡,假膜少许,扁桃体无肿大,舌下亦有异常。我综合了一下就逐一地给她讲我认为应有的症状,最主要的是月经不调,我认为这是由肝气郁结引起的,胸闷喜太息,胁肋部时而胀痛,月经来之前小腹两侧或乳房会有胀痛感,白带也有点异常,偶有恶心、呃逆,食欲不太好。我通过问诊得知她性格内向,平素情志压抑,每遇不高兴时上述症状就会加重,月经不来已经有三个多月了。我想了一下就拟方以疏肝解郁为主,活血化淤为辅,酌加键脾益气,药用:柴胡  香附  枳壳  川楝子  郁金  川芎  当归   赤芍  桃仁   红花  三棱  白术  茯苓  木香  砂仁  生姜,就开三付浓煎每天一付,饭后半小时服。4月14日二诊,切脉得知肝郁情况好转,自述三付喝完后月经好像要来但是仍未来,此时拟方以活血化淤为主,以疏肝理气为辅,继续服用三付月经即来。4月17日三诊,自述月经色暗红量略少一点,拟方以疏肝理气、活血化淤、调理脾胃,五付后症状消失。嘱:心情开朗些,和同学多聊聊天;不要吃发物。
例二:魏某,女,21岁。2007年4月17日初诊。此人形体肥胖,切脉象示:左脉象细滑涩,左寸弱沉点点弦,左关弱沉点点弦,左尺滑较弱沉点涩;右脉象细弱滑涩,右寸点点弦,右关滑较弱沉点稍弦,右尺弱沉(+)滑点涩(-);舌淡胖苔白滑,齿痕舌,悬雍垂点水肿,轮廓乳头左右各两个,咽部充血滤泡多,扁桃体无肿大,舌下亦有异常,下肢轻度浮肿。我综合考虑一下说:形体肥胖湿气较重则痰比较多,结合脉象舌象脾胃功能差则食欲不好,附件上有炎症,白带应该量多且稀,月经不调,走路走长了会觉得腿没劲。她说“你说的症状我都有,但是我主要来是为了月经,月经不来已将近4个月。”我想了一下,脾虚湿困,湿聚成痰,痰阻冲任,闭塞子宫,导致经闭不行。我就拟方以健脾利湿、涤痰通经、活血化淤为主。药用:苍术  白术  茯苓  党参  半夏  香附  当归  川芎  黄芪  木香  厚朴  豆蔻  木瓜  防己  桂枝  桃仁  红花,开了三付,浓煎每天一付,饭后半小时服。嘱忌生冷、发物。4月20日二诊,症状大有改善,加减调整继服六付,月经已来,症状消失。嘱忌生冷、发物。电话告知接下来两次月经都按时来。
例三:郭某,女,19岁。2007年9月27日初诊。此人形体高瘦,第二性征不明显。切脉象示:左脉象细涩数,左寸点弦,左关浮点涩(-)弱沉点弦,左尺较弱沉点涩;右脉象示亦细涩数,右寸点点弦,右关弱沉点点弦,右尺弱沉点涩(-);舌红苔薄,悬雍垂点水肿,轮廓乳头小,咽部充血滤泡多,假膜少,扁桃体左右I度大,舌下可。她母亲说女儿月经不来已半年余,三个月前大黄体酮月经就来,不打就不来。我对其父母说她脾气不好,与情志有一定的关系,她第二性征不明显可能与肝肾亏虚有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导致精血不足,血海空虚而致无血可下。此人不喝中药,我亦无依据。
体会:现在女性妇科病越来越多,它一直困扰着女性朋友。治疗妇科病是中医的特色,她体现“一人一医一药”的特点。然而诊断疾病准确的基础是突出“脉、舌、色、症”尤其是脉诊!在此我很感谢师父把我领进神秘中医的大殿。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7# 发表于 2008-3-3 18:04 | 只看该作者 对恩师王光宇独特的脉诊与当今中医诊病脉诊发展与展望


       对恩师王光宇独特的脉诊与当今中医诊病脉诊发展方向与展望
    在炎黄子孙生息的大地上,曾诞生的皇帝、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人间神医,并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创立了中医学,令世界各民族敬仰,感叹其精神玄妙。而今王光宇老师在前人智慧的启迪下,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创立了一个标新立异的形象。
王光宇老师继承了中医中药,在此前人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治病的时代步伐或许提高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为他解决了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他一改现代非仪器才可以诊断出病的方法,主要靠寸口脉象,结合切、望、闻、问、讲四诊的顺序也可以诊断出疾病的所在以及程度,也填补了当今医学领域治疗血液病、尿毒症等顽症理、法、方、药之不足;王老师独特的脉诊需要人们改变治疗观念,让世界上患病人越来越少,看病越来越有针对性、目的性,少花许多无关的检查费用,不管是对哪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群都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关于病理、生理、四诊等方面的许多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的都是活动的生命存在的东西,一但生命活动终止,就意味着气化没有了,经络没有了,营卫气血没有了,营卫气血的活动也没有了,在尸体上是解剖不出来的,中医脉诊不是通过实验室,很多东西听起来很抽象,看不到,只能凭感觉感到他的存在,但是它独特的脉诊频率、强度、指目下的感觉、所在不同的部位却代表着不同的疾病病、与轻重程度。20世纪后半期人们才意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才认识到中医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些中医理论过去认为是难以理解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尖端科学研究的课题。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其中切脉方法多种,《中医诊断学讲义》采各家之长,其寸口脉法是:“左寸侯心与膻中,右寸侯肺与胸中,左关侯肝胆隔,右关侯脾胃,左右尺均侯肾与小腹,上中下三焦分属寸关尺三部”。
    中医诊断凭望、闻、问、切四项来综合诊病,因人而已;王光宇老师以切、望、闻、问、讲四诊的顺序,每逢接诊即先切脉、三部九侯反复体会后,然后望其面色,下眼睑、舌象、舌西系带状况等等。然后再观察病人的呼吸、咳嗽、分泌物、排泄物状况与气味。如果发现有心、肺疾者的话同时就用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检查排除。少数疑问重点向患者询问。并做详细记录。加以总结,分析推理向病人讲述其可能感受的具体症状,可能患了哪些病。再让病人对王老师所讲的进行批判、补充,(这样有利医生自己纠正偏差,切脉放在最前,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不以病人所讲,诱导为主以话求脉),然后真实体查,记录下自己的脉感。浮、中、沉取,小到痔疮,大到子宫肌瘤,以及大小均可知道。以脉象、舌象等四诊合参推理出的症状多与病人相同,远远比用八纲辨证的术语讲的易懂易体会,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心。反之则可使医生判断检验自己的诊断是否合乎病人实情,虽费时但较可靠。
    皇帝、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人间神医,并以他们的经验和著作创立了一门独特的、令其他民族所景仰备至令病魔闻风丧胆的中华医学,至金元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又对中华医学发扬光大,分别创立了寒凉、温补、滋阴、攻下四大学派,使中华医学更呈繁荣昌盛之局面;中华医药文化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历史的印证,顺古不变的真理和智慧,是经过无数先贤,无数医家通过反复实践而证明的真理,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一千七百年前瘟疫流行,张仲景理、法、方、药俱全的《伤寒论》让瘟疫止步,他的恩泽至尽还萌及着中华儿女们,前些年的非典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最后起到关键的还是中医中药。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坐在老祖宗给我们栽的大数下乘凉,我们应该有老祖宗给我们的智慧引以自豪。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但面对西医各种先进诊断仪器的涌现,中医的诊断仍大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所以有不少的中医医生包括部分中医从业人员提出了“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观点,似乎中医诊断方法已过时了。放眼观,全国大小医院不计其数,基本上还能看到“专业”的中医医院吗?大多中医医院一则查病主要靠西医来检测与化验,二则诊病主要靠化验单和仪器检查单的数据来评定,三则主要按西医的思维与理论来开方与治病,四则治疗疾病的效果则要靠西医的仪器来做检验。因此,也没有多少大夫能够真正的靠中医的思维、中医的方式来看病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60年代后培养的大多数中医已经不太会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了,必须借助于西医的仪器才能看到病了。另一方面医生为了收入,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医疗仪器设备,且越是大型新型,越是现代化就越好,仪器检查费用昂贵,医院创收靠它,医院评级升级也靠它;医院中医中药简便廉价,若靠中医中药收费,价格极为低廉,人民群众是得到了好处,但靠它根本养活不了医院。我们不是说不赞成这样用仪器检测,而主要想说的是,为了解决医疗费用昂贵,到底真正的中医诊断,方药的方法哪里去了?
    现代医学都在研究中华医学,如果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以及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正确的八纲辨证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一看就知道到是什么病的,偏偏要经过这检查,那透视,非得花上一定钱后,才能确定病情,这样方可避免医患纠纷,似乎这样病人对医生才能心服口服,有的情况不明的病症要检查这个,检查那个,该检查的疑点都全检查完毕,身体健康、没病,病人却说自己不舒服,但医生看了看说检查单子,上面数据都在标准范围之内也说没病,就无从下药,去了一趟医院,花了一大堆的检查费用,一粒药没吃,病人心里舒服了,因为没病啊,这也算是一种“心理疗法”吧,但是你做为一个中医医生,你会也认为他没有病吗?你难道就不会为他好好的用中医传统的方法为他诊病吗?那样不就节省了他一大堆的没必要的医药费用吗?
    如果医生用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病人有病,如果病人反问一句:“凭什么?”医生可以确切的回答“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望、闻、问、切看着似乎很简单,不如花钱检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四五十年了,人们对中医的淡化,也淡忘了,习惯化用仪器检查化验,似乎把中医祖国传统的中诊都忘却了,诸不知在几千年以前,我们古代祖先没有仪器的时候,那又是如何诊断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科学技术,自古至今一直领先于世界,中医药更是祖国几千年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我们祖先所创造并留下来的珍贵的民族医学,也是世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包含者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伦理知识,它经历了长时期的临床反复检验,是有系统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它是历代医学家长时间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也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中医药学,不但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系统保留到今天,而是处处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医学科学家。
    科学不是化石,而是运动着的太阳,太阳每天都在燃烧,每天都是新的,它才那么光艳耀目。王光宇老师的独特的脉诊方法,可以说是中华传统医学新孕的一颗太阳般的果实,新鲜而亮丽。它不仅属于王光宇老师个人,更属于我们这个锐意改革的时代和民族,王老师独特的脉诊在近代中医学上新辟奇径,若推而广之,走向世界,不止是造福华夏民族,而是有益于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8# 发表于 2008-3-12 18: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脉诊、临床的探讨


关于脉诊与临床的结合
脉诊一直以来和临床结合极为密切,但是到了近几十年脉诊的地位似乎一天不如一天。当然这里面有脉诊难掌握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对中医认识的误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和西方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象和一个器,哪一个层次高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是黑匣理论,然而正是这种黑匣才反映了中医的高明。我的老师河北医大的刘宝和教授曾这么说,黑匣就是在不打开人体的时候透过表象来探知人体内部的变化并控制其发展,中医就是一种高级的控制学。这也是西方科学界一直追求的一种目标,就好像在修理一个机器时是把机器拆开修好还是不拆开修的水平不言而喻。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人的水平高低并不是一刀切,思想境界也不是一样的。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把先人传下来了的东西统统倒进垃圾箱,里面闪光的东西也就此毁灭,思维西化成了新潮,中医也不能幸免,废除旧医由此而起,并且祸不单行,接下来的文革又对传统文化来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紧接着的改革开放又造就了哈韩哈日的一代。由此看来中国近百年的多事之秋传统文化能够走到现在实属不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发展土壤,没有了文化氛围中医就成了无根之木没必要正式废除也就自动消亡了。中医整个的理论体系都是根植在传统思维上,如果给中医强加上现代化的帽子确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最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医界有识人士越来越多,网络上一些朋友的水平也令人刮目相看,虽然大环境还是良莠不齐,但是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初学脉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最初在学生时代对脉诊神秘有着无限憧憬,临证实习时又无所适从一头雾水,临证日久又有过脉诊无用的思考,始终不得其法。机缘巧合,07年得遇恩师王光宇,在其谆谆教导下茅塞顿开,对脉学的理解日益清晰,至此才感叹先人的智慧如此之高我辈也只有学习的份,妄谈中医治疗西医诊断者实在是坐井观天。
王老师的脉诊与众不同,即在传统之中又在传统之外与传统相同的是是对于脉证和脉位的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是脉诊对疾病现代名称的诠释。相较之下除去了一些繁琐的似似而非的象,增加了反应病情轻重的脉度,指法更加灵活,并有了一个标准,使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辩证思维更加清晰,在诊病时更加信心百倍。
传统脉法有一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的现象,致使中医人在一个人身上得到的脉象多种多样,给了攻击中医者一口实,并且也经常碰到一些无聊病人的质询,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医生存都是问题。
初到王老师处,见到老师看病诊脉如有神助惊为天人,深感其中奥妙无穷,计划花半年的时间专心学习,在老师的倾囊相教下时间过了两个多月已渐渐理出头绪,但是有一个环节始终在考虑一种最好的结合方式,那就是病与证的区别。中医人都知道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张仲景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论一直有效的指导临床,在这个时候强加上一个病名还真不知道应该加到哪里。最近经过这几个月的应用逐渐明朗了一点,一点浅见希望师兄弟们指教。第一个突破,就是对病位的诊断,传统脉诊虽然有三部九候之分,但是像老师这样很清晰的划分在何脏何腑的脉法还是很罕见,经得起医院检查设备考验的更是绝无仅有,这种脉法可以防患于未然,使上工治未病成为可能。在疾病初期即可点出病位,针对病位在辨证论治的时候更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就是病的深浅程度,传统脉诀在论脉的时候对于疾病的轻重并不侧重,只是给出了一个性质。那么轻重的反应就应该在脉度上表现,比如说浮脉,脉诀上只是给出了象和所候病症,王老师则在此基础上分出数个层次和部位,能够准确的摸出感冒几天了,这无疑是一个创举。第三,在说服病人上尤为重要。现在的医患关系极其紧张,病人在看病的时候首先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然后再说看病,当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了,更重要的是医生本身不作为。近几十年来,中医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存在很是艰难,中间不乏浑水摸鱼者、滥竽充数者所谓一条臭鱼搅得满锅腥。解放前有三个垃圾桶,里面有一个就是中医。看来看来中医队伍里的滥竽充数现象在解放前就有。也就因乎此病人在吃了半年中药什么事也不管的时候,恐怕这辈子都不想再吃中药。老中医还能靠年纪博得一点信任,年轻的中医工作者可就惨了。我本人从毕业后一直从事纯正的中医临床,深感医患之间的问题之大。从在老师处回来,发现病人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是你能把病断明白,让他真切的感到中医诊断的神奇和临床疗效那就是铁心的信任你雷打不动,这个时候就没有年轻年老之分了。记得有一个病人来我们药店买药,听别人说这里新来了个大夫,然后牛气哄哄的找到我把手一伸什么也不说了。我一看就是考大夫的,又不好拒绝,摸吧。最后臆断出几个病,脂肪肝,心血管病,慢性前列腺炎。当时他很不以为然的就走了。这个事过去半个月我也把他忘了,突然有一天,我和同学正在说话,他走进来给我鞠了一个躬,然后说神了。他们单位年终体检,刚从石家庄回来,结果和我说的一模一样。原本认为自己身体很好,谁知这么多病。从那开始吃中药已月余,他自己说计划吃半年,并且把单位上的同事拉来了十多个全部吃中药。确实是没想到确诊一个病后的威力这么大。照此看来中医的市场还是比较可观的,中国人并不是都拒绝中医,关键是你有没有切实的让人信服的东西。从这一点上看和病人沟通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信任很重要,那么信任又要建立在个人修为上面,只有在修为上上升到一个层次,才有这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一个只会摸肾虚的大夫一生不会体会到的。
去年有这么一个病人,肺癌晚期,在东北转院来河北老家,其父母不愿看其等死延我治疗当时胸水腹水比较厉害,处木防己汤五剂后由于要去河北医大就让其找我在北京的朋友治疗半年后再看到他的时候红光满面的各项感觉还不错,结果北京的朋友有事断了治疗,当时我又在湖北,病人自觉病已好就擅自停药了。到了我从湖北回家的时候再看到他已是卧床不起,脉象是六脉稍许涩,右寸小芤,脉沉细。病已扩散,病位已从肺部扩散全身。病家盛情相邀知不可为而为之,服药数日病情稳定,痛感消失,病家因药价原因停服半月。半月后其母又找到我去看看,再摸脉的时候六部浮大而稍涩。已失去治疗价值,其父母问后果如何。答,能过去春分就很不错了,结果差十天就阴阳离绝了。从这个病例看来脉诊在疾病的治疗以及转归预后方面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岳美中前辈曾说过,研古渐深方悟细,临证日久始知难。中医学是一门遗憾学科,在中医临床中每个环节都是需要下功夫才能做到没有遗憾或尽量少发生遗憾,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中医工作者少说多做从最枯燥处学起,不要心存侥幸好高骛远。 李小荣中医博客:
http://xiaorongli1.blog.sohu.com/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野歌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野歌 当前离线
金币
496  
最后登录
2011-3-10 
威望
10  
魅力
489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帖子
611 
精华
积分
496 
UID
14437 

禁止发言

 

金币
496  
最后登录
2011-3-10 
威望
10  
魅力
489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帖子
611 
积分
496 
9# 发表于 2008-3-12 19:0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大陆首部董针巨著《董氏针灸注疏》在论坛发行 点评回复 引用

评分 TOP

李小荣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狗仔卡
李小荣 当前离线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精华
积分
1619 
UID
14439 

中级会员

金币
1619  
最后登录
2011-3-17 
威望
76  
魅力
392  
推广贡献
0  
注册时间
2007-9-17 
阅读权限
30 
帖子
1389 
积分
1619 
10# 发表于 2008-3-16 19:03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仲景脉法与王老脉诊的关系之浮脉(转)



                 浅谈仲景脉法和王老脉诊的关系
                                  之浮脉                  


    王老独特的脉诊,为中医脉诊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古代脉法的科学性、学术性勿庸置疑,但中医人的断代、师承的消失,使我们现代中医人无从学起,只能随意揣摩古代脉法。致使每个现代中医人只要谈到脉诊都有不约而同的一个口音“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王老的脉诊在继承古代脉法的基础上,揭开了脉诊的神秘面纱,在诊病和治疗上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下面我对仲景脉法和王老脉诊的关系之浮脉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仲景圣《伤寒论》太阳篇中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脉浮”大家共知,其病在表,当用解表之法治之,王老的脉诊也有其法,并且做了较大提高。如: 双寸不同程度的浮受凉多为在24小时以内,当寸浮后关也较低脉度的浮起时,受凉多在3-4天前。此后尺位亦浮时,受凉时间当在6天左右。由于受凉程度的轻重不同,浮脉力度亦有不同。浮脉务须轻按,稍触即得。随着时间延长浮脉开始逐步下降,称之为浮下。随着浮下程度越低,可预计受凉时间的长短。无论受凉时间长短,浮脉均应出现在中取标准脉度之上 。 稍触即得 受凉时间就在近 2 日左右。轻按即得,受凉当在 5--6 日。再按才得,时逾 10 日。到中取前才有感受脉动者,受凉当在 20---30 日或更长时间。
    此点王老在仲景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故而在临证治疗各种疑难杂证中,只要见到脉浮,在辩证基础上加解表药,疗效上事半功倍。北方常用麻黄、桂枝等;南方常用柴胡、荆芥等。这里的解表并非取发汗之意,只为开表郁,使病人表里和,气血畅通,方能进退。王老对妇科肿瘤和癌症治疗尤其特长,见到患者不同程度的脉浮总是在总的治疗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加几位解表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伤寒大家胡希恕也多次提到,表里同病,表里药同用方可,单用必变坏证。此处一定要在辩证基础上做文章,仲景圣的一证一方,随证加减也充分体验此点。例如: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在辩证的基础上加石膏;脉浮细而嗜卧,外已解,邪入少阳的柴胡证;脉浮细烦渴的五苓散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等等,都是在辩证明晰的情况下表里药同用。此处可看到王老的脉诊与仲景脉法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