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林冲题壁图:阿富汗战争10周年:美撤军更多出于大选考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25:28

阿富汗战争10周年:美撤军更多出于大选考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9日09:04  《环球》杂志 微博 环球杂志201118期封面

  中国西门口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十周年

  故事没有以预想的方式开始,也没有按照预期终结。

  十年前,两声巨响令小布什疯狂,“要么与我们一起,要么与我们为敌。”十年后,美国人无助地感叹,“越是想拒敌于国门之外,所需的牺牲就越多”。

  这无疑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灰心、最幻灭的十年。

  借助“9·11”事件,小布什本想荡平阿富汗连绵的荒山,撬动欧亚大陆的中轴。而如今,从阿富汗到伊拉克,那片饱受摧残的“中间地带”,已成为华盛顿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十年,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一场战争,本被设计为“西可威慑伊朗,东可遏制中国,北可阻挡俄罗斯”。而如今,大中东,十几万美国大兵深陷泥潭;华尔街,国债数字已达天文……奥巴马试图“变革”,却欲走还留。

  十年过去了,美国依旧没有牢牢攥住“欧亚大陆的钥匙”,而这场越战之后距离中国家门口最近的战争,也尚未因此走向终结。

  越战后美军的一次蛙跳

  美国借“9·11”事件蛙跳进阿富汗,打响了越战之后距离中国家门口最近的一场战争

  《环球》杂志记者/焦东雨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当天,美国最大的新闻本是“乔丹复出,重返NBA”。

  这天上午,上任刚刚9个月的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正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小学访问,留守华盛顿的中央情报局局长乔治·特内特则在白宫附近与友人共进早餐。

  然而,这一顿早餐,似乎正笼罩在一层诡异的氛围之中。朋友问特内特近来有何担忧,他隐隐约约地觉得,本·拉丹正在“谋划一些大事”。

  很快,一个更大的新闻取代了乔丹。

  “驾驶舱没有回应,商务舱有乘客被刺死,我们可能被劫机!”美国东部时间8时19分,美国航空公司突然接到11次航班从空中打来的电话。

  紧接着,8时46分40秒,这架满载燃料的波音767以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北楼;9时02分54秒,另一架飞机以每小时590公里的速度撞入世贸中心南楼……

  20分钟后,布什借用学校的设备发表电视讲话,“美国正在遭遇恐怖分子袭击……”

  在随后通过视频召开的国家安全会议上,他宣称,美国“已经开始了反恐战争”。

  控制欧亚大陆的钥匙

  9月11日晚21时,回到白宫的布什紧急会见国家安全会议全体成员,半小时后又与高级顾问们会面。布什与同僚们认定,本·拉丹是事件的幕后真凶。

  9月12日,特内特给布什做情报汇报,再次将目标锁定为本·拉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

  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2002年出版的《布什的战争》一书中披露,在筹备针对阿富汗的战争之际,布什及其内阁曾就对伊拉克动武进行了大量的辩论。

  时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质疑,“为什么只打‘基地’组织,而不打伊拉克”。这位美国“鹰派”的代表性人物希望把伊拉克放入第一轮打击目标。但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主张集中精力对付“基地”组织。

  最后布什拍板,伊拉克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之后的数次战争筹备会议上,狙击阿富汗的三大目标成为布什及其内阁成员讨论的重点。

  布什决心要打一仗,但却不是克林顿那种“用价值100万美元的导弹去炸价值5美元的帐篷”,也不仅仅是为了“复仇”。

  2001年10月7日,阿富汗战争终于打响。为了征得对战争的协助、组成全球反恐联盟,美国更是甩出了“要么与我们一起,要么与我们为敌”的胁迫姿态。

  “它不仅利用广泛的同盟,还利用阿富汗国内的复杂形势,利用了北方联盟,投入了巨资,情报人员、情报网络以及地面部队,所以它反恐的态度是不容质疑的。”

  对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战略意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傅小强概括为六个字,“真反恐,真谋霸”。

  反恐之外,“谋霸是美国历来的战略设计,反恐战争也逐渐演变成为延长美国霸权的工具和平台”。

  “欧亚大陆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和地缘政治的中轴。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上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毫不讳言,欧亚大陆乃是美国的首要地缘政治目标。

  那两个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一个是西欧,一个是东亚,中间地带“政治上混乱但能源丰富”,对有意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阿富汗即处于这个“中间地带”——它北临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南部和东部与巴基斯坦连接,西靠伊朗,东北部则有一个蝌蚪尾巴状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新疆接壤。

  这样一个饱受战火蹂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内陆多山国家,正是布热津斯基所说的欧亚大陆“巴尔干”九国之一。所谓“巴尔干”,意指政局不稳,吸引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入侵的地区。甚至更有人直截了当地称阿富汗为“控制欧亚大陆的钥匙”。

  在布氏的“大棋局”中,欧亚大陆有5个地缘战略棋手,分别为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5个棋手,均处于“中间地带”的边缘,美国若能拿下阿富汗,在空间上打进另一颗“钢钉”并以此为战略支点,就有可能稳稳攥住“欧亚大陆的钥匙”。

  “比起一个美国在决定全球事务方面继续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大影响的世界来,一个美国不占首要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暴力、更为混乱、更少民主和经济增长更困难的世界”。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无疑传达出了美国政界、学界追求霸权地位的一种心态。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还特别提到,中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支配力量的出现,与历史已经证明的美国利益相悖。

  而苏联虽然在“冷战”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但普京领导下的政治军事强国及其“俄罗斯复兴梦”,仍是美国思兹念兹的提防对象之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谋求其全球战略,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以‘反恐’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更关注的还是传统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刘建飞告诉《环球》杂志,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无疑是美国进入中亚的绝好契机。

  傅小强则指出,“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介入,必然撬动周边国家焦虑。伊朗与美国本来就有摩擦和对立;美国增强了对中亚的掌控能力,相当于深入到俄罗斯的后院;中国的西北边疆存在民族分裂、反恐问题,美国学界也有人思考如何利用‘反恐’来遏制中国。”

  因此,也有分析敏感地指出,美国借“9·11”事件蛙跳进阿富汗,打响了越战之后距离中国家门口最近的一场战争。

  “反恐之战”变成“自由之战”

  阿富汗战争伊始,美军迅速攻占了喀布尔及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基地”组织也分崩瓦解。随后,阿富汗临时政府在美国扶植下开始运转。

  此时的小布什,却正在思考另一问题。

  2002年6月1日,他在西点军校发表了一篇意味着反恐战争扩大化的对外政策演讲,称美国会“动用一切手段,铲除大约60个国家的恐怖组织”。

  随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布什界定了美国的作用——世界警察,并指出,该演讲听起来像是为美国可能对萨达姆·侯赛因发动攻击而做的辩护。

  其实,在布什就职前的秘密汇报会上,特内特就认定了美国面临的三大威胁:本·拉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和中国的崛起。

  《布什的战争》一书也披露,“9·11”之前,五角大楼就一直在拟定针对伊拉克的军事方案。

  世贸大厦双子塔的倒塌打乱了华盛顿的部署,但攻打伊拉克并没有推迟太久。

  伍德沃德2004年又在《进攻计划》一书中披露,2001年11月,布什就要求拉姆斯菲尔德拿出对伊拉克的战争计划。

  2002年7月,美国官员开始断言阿富汗传统战斗任务已大致结束,余下的可由少数特种部队和中央情报局特工来完成。两个月后,拉姆斯菲尔德开始信誓旦旦地对外宣布“伊拉克已经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材料”,随后布什宣称有充分证据显示,伊拉克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3年1月,布什下定了发动战争的决心。

  在美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伊拉克的核查决议,但一直持续到2003年2月,也没有发现美国政府所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什干脆宣布绕过安理会对伊拉克采取单方面行动。

  2003年3月20日,美英盟军开始进攻巴格达,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达到巅峰状态。

  诸多分析认为,美国借助“9·11”事件蛙跳进阿富汗,转头再发动伊拉克战争,正是其试图通过“大中东计划”(包括中亚)强化“一超”地位的序幕。

  2004年1月20日,连任竞选中的小布什发表国情咨文,宣称美国将推行“在大中东地区促进自由的前进战略”。2月初,布什抛出了雄心勃勃的“大中东计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在中东国家实行西方式民主。

  对此,美国政策研究院的学者菲利斯·本尼斯不无嘲讽地说,美国的所谓“大中东计划”,只不过为布什总统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换一个名字,从“反恐之战”变成“自由之战”。

  沙特阿拉伯《生活报》则刊文认为,美国真正的目的是占领大中东,而不是解放该地区。美国更为明显的动机是想牢牢地控制住中东石油,以免中东石油在10年或20年后从一种充足的货物变成一种稀有的通货。

  而所谓的“大中东计划”,又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控制“中间地带”的构想不谋而合。

  耐人寻味的是,在小布什的“大中东计划”草案中,在其试图推动“民主改革”的20余个国家中,伊朗的名字赫然在列。

  2005年2月2日,小布什发表第二任期内的第一次国情咨文,在外交政策方面,他认为伊拉克已进入战后重建阶段。谈及伊朗,布什态度强硬,罗列了这一地区强国“支持恐怖主义”“寻求发展核武器”和“遏制民主进程”等几大“罪状”,鼓励伊朗民众发动“民主运动”,并承诺美国政府将支持他们的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布什政府在新任期内可能会对伊朗打出外交施压、经济制裁、内部促变等一套“组合拳”,以改变伊朗现政权,将其列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彻底改变中东地区的政治版图。

  也有人认为,在“大中东计划”中,伊朗一直就是美国想打但没敢打的国家。

  预料之外的结局

  2003年9月,“9·11”两周年的时候,“基地”组织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重新集结,不断招募新生力量,针对西方国家的恐怖威胁依然不断。而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因为无力控制全国局势,被戏称为“喀布尔市长”。

  3个月后,拉姆斯菲尔德访问阿富汗,当地游击队甚至用火箭弹袭击了喀布尔的美国大使馆。

  之后的数年内,由于各国不愿意增加驻军,在阿富汗的维和与反恐行动实际上陷入了尴尬境地。

  “美国在阿富汗还没有实现胜利,就转向了伊拉克,实际是在利用反恐上犯了‘左倾激进’的错误”。傅小强说。

  然而在伊拉克,针对美军的频繁的爆炸袭击同样令美国陷入了泥潭。

  到了2008年初,布什政府开始调整政策,把军事重点从伊拉克转回阿富汗,以应对塔利班卷土重来的风险。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尝试推出阿富汗新战略,宣称首要目标是保证安全,被称为“新现实主义”。为应对阿富汗日趋恶化的局势,奥巴马的第一个重大军事决定就是向阿富汗增兵1.7万,随后他宣布再增兵4000。

  尽管战略有所调整,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指出,“变的只是实施的手段,并不意味着美国维持自己世界老大的战略目标变了”。

  事实上,奥巴马的增兵战略见效缓慢,用于阿富汗的军费和援助开支则不断攀升,在经济形势不见好转的金融危机时期,阿富汗日益成为美国的沉重负担。

  学界也开始唱衰美国的阿富汗前景。布热津斯基就多次发出警告,如果不能制止日益升级的叛乱,不能改变阿富汗人对西方的侵略者印象,美国就有重蹈苏联覆辙的危险。

  2009年年底,奥巴马又宣布阿富汗增兵3万,同时承诺2011年年中开始撤军。有专家指责此举只是继续了布什的战争,只会让美国遭受更大的损失。

  傅小强则认为,在不成比例的投入与收益背后,其实“美国有更实际的考虑,是阿富汗的长远规划,包括地缘政治的、经济能源的,比如油气管线问题等”,美国一旦摆脱金融危机,就会着手以上议题。而撤军只是“象征性的,更多是出于大选和奥巴马政治信誉的考虑,实际上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美国对外战略的核心意图没有变化,但华盛顿的决策层没有预料到的,却是自己对于“棋局”的操控能力。

  “美国针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叛乱组织的战争,已经证明了它在军事上的局限性,而几乎摧毁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危机,则动摇了美国军事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认为,“由于布什时代的失败和中国、俄罗斯、欧盟的崛起,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下降”。

  同样是在2009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篇封面文章,“终于再见了,‘地狱里的十年’”。文章称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以“9·11”开场,以金融危机结束,是美国人自二战以来最灰心、最幻灭的十年。

  的确,上一个十年,是以阿富汗战争开场的,然而,这一场战争,今天依然没有彻底再见。

  来源:2011年9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