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儿演刘涛的妈妈:重新发现左宝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59:11
  □ 任宇波 李常松
  1984年11月10日,平邑县文物站展开对县城古建筑遗迹遗物的调查。在兴水路南、利民街西三村一大队烧饼房内,工作人员李常松靠着多年从事文物考古练就的“火眼金睛”,发现该房内做烧饼用的面板颇有些不同寻常。这块不寻常的面板由此掀开了对清末民族英雄左宝贵的重新认识。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保卫战中,作为清军高级将领战死的第一人,平邑人左宝贵多为国人铭记。但对他生前的出仕致用,如在洋务与慈善等方面的作为则少迹可寻,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新史料,为重新发现和认识左宝贵,提供了新的历史佐证。

  一块“面板”的失而复得
  据烧饼店店主讲,面板原是平邑清真寺内器物,但具体在寺内何处,做什么用,不得而知。待将面板抬出房外仔细观察,李常松发现这竟是平邑清真寺内的左宝贵题词匾。只因正面长期朝下,匾上凸起的文字因砖石磨擦受到一定磨损,加之烟熏火燎,木匾已面目全非。
  李常松遂向店主说,这木匾是珍贵文物,根据国家的文物政策,应上缴文物部门妥为保管。店主十分爽快,当即答应,并找来地排车将木匾送至县文物站。
  重新修整后,木匾露出了“真身”。此匾写于1892年,长208厘米,宽73厘米,厚5厘米,正面上书“天方正教”四个正楷贴金大字。落款是“光绪拾捌年岁次壬辰叁月谷旦”,“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简放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务翼长、总统奉军马步等营,铿色巴图鲁左宝贵敬立”。
  1985年春,应广大穆民要求,平邑县文物站将左宝贵题词匾送还平邑清真寺。平邑穆民十分高兴,将其修整一新,敲锣打鼓重新悬挂于平邑清真寺大殿上方正中。
  左宝贵与平邑县地方镇清真寺有极深的渊源。该寺初创年代已不可考,寺中有碑刻称“创自远年”,“重建于道光庚戌之岁”(即1850年),是目前仅知的一个确实时间。此后同治年间,左宝贵捐资修建了清真寺了水房,光绪八年(1882年)再捐资重修了寺门,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出资重修南北讲堂。1894年清真寺功竣,形成今天的规模,也就在这一年,左宝贵战死平壤。
  
  办洋务:一个关外大员的49封信
  同在1984年8月,众多新发现的左宝贵相关文物中,《左宝贵书信集》为印证其参与洋务运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填补了史料的不足。
  该册书信征集于民间,收来往信件共49封,计12000余字。全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内容区别较大。前半部主要是为中秋节、端午节以及清政府赏赐左宝贵时亲朋好友写给他的贺信。后半部则向世人展示了他在兴修铁路,开采矿石,振兴文教,装备新式军队等方面的事功,而这些方面都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
  编号第39号的信,是左宝贵的仁兄达春向他汇报有关关外铁路勘测、购地进度、人员使用等情况。1890年,清政府拟将津榆铁路(天津至山海关)向东北延展,时称关外铁路。当时李鸿章为关外铁路督办,聘美国人金达为总技师。左宝贵作为统兵大员驻守的奉天(今沈阳)为关外铁路必经之地,他在铁路勘测、土地丈量征用、工程施工等各方面积极参与、配合,并派出部队给予保护。
  此信涉及的修筑关外铁路事宜较多。从人员看,信中提到的参加铁路勘测施工的美国人除总技师金达外,还有技师鲍德、林德、墨海三人。中方参与此事的人员除左宝贵、达春外,还有翻译刘赞棠、帮办齐树敬、观察李少卿、赓佐领音刘丞朝、购地委员曾兆鸿、候选教谕王金寿等十数人。从任用王金寿需报左宝贵批准再核发薪金看,左宝贵在修筑关外铁路奉天省路段时是负责一定事务的。因铁路勘测等一切都唯洋匠、大人之命是从,工程进度非常缓慢。
  编号44号的信,主要讲述左宝贵部下傅廷臣向其汇报开采金矿情况。左公对采矿非常重视,曾参与奉天省的古山子、热水、金厂、沟梁、格力各等多处矿产开采,并投巨资独立建矿或入股办矿提炼黄金后按股分红,选派得力部将负责矿务局事务,搜罗“历办湘省厘金局务”的王声骏等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并且使用机器,参用洋法生产。
  左宝贵开采金矿收益很大,黄金“出产日见起色”。以其与他人合股开办的格力各金矿为例,按其部下主持该金矿事务的傅廷臣写给左宝贵的信,该矿自“开办起日出金二三两,刻己(傅给左写信时)日出20余两”。即使该矿以后日开采黄金数量不再增加,保持日出20余两,每月产量就达600余两,全年高达7200余两。该矿总投资白银30000两,分30股,其中左宝贵投资15000两,合15股,占股金的一半,全年分红数量相当可观。左宝贵开办矿业的目的很明确,用傅廷臣信中的话说,就是“募兵筹饷”。
  左宝贵一生戎马倥偬,从军39年,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亲眼目睹中国边境危急,口岸开放,使他较早认识到当时旧式中国军队,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尚可应付,而抵抗外国侵略者军舰大炮的进攻则无能为力。为改变落后状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左宝贵对所属部队的武器装备、人员挑选训练、组织纪律等始终非常重视,采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强兵”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作为奉军将领,左宝贵将大部军费和采金收入用于购置当时世界上先进的13响毛瑟枪和速射炮,对军队严格训练。他本人“与兵勇同甘苦”,“每临敌,辄衣士卒衣,身先犯阵,部下有伤战殁者,皆以私财豢养其家属”。不仅治军严肃,而且“重文士、爱材勇,有奇技异能者辄罗致麾下。功不吝赏,罪不私刑,士乐为用”,所以他所率领的军队不像清政府其他军队那样怯弱腐败,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按左宝贵一位做医生的英国朋友所说,“他已尽他所知去训练他的军队,尽他所能去充实军队的设备,而且士卒也非常忠心,愿为他效死。”这一切,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得到了验证。

  振兴文教:贵不忘本,富而好施
  左宝贵一生多行善举,不仅关注穆斯林事业发展,还热心兴办学校、医院、育婴堂、棲流所、字纸局等地方公益事业。至今,地方镇清真寺仍有碑文称颂左公,“从来天下事非诚好焉不欲为,非有力焉亦决不能为。当今之世,诚于好义而力足有为者,其惟吾左冠廷军门乎?”又曰:“惟其为人也,贵不忘本,富而好施”。
  《左宝贵书信集》中还有一封尹锡崧写给左宝贵的信。尹锡崧是一位教书先生,左宝贵对他非常器重,亲自写信安排其到左倡办的营口乔营官处义学任教。乔营官接左信后,虽当时答应,但一段时间后尚未落实,尹等待不及,写信给左宝贵请他再次催办。尹在信中称左宝贵“热心振兴文教之至”,此话虽有所夸张,但基本是可信的。
    
       壮烈殉国: 若辈惜死可自去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城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幼年家贫,父母早丧,孤无所依,长期寄居淮安河下,后背井离乡,摆摊补鞋。1856年入伍,投清军江南大营。从军39年,其间先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因作战勇敢,被逐步提升为建威将军、记名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并“恩赐头品顶戴,穿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给铿色巴图鲁勇号,成为清朝政府的高级将领。
  1894年是个多事之秋。
  正月,慈禧太后60岁大寿。从紫禁城的西华山到西郊的颐和园,沿途四十余里,大兴土木,扎彩坊,搭戏台、乐亭,穷奢极欲。左宝贵也因老佛爷寿典,被“赏戴双眼花翎”,这是他生前所受的最后一次奖赏。
  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调派卫汝贵统率的盛军十三营、马玉昆的毅军四营、左宝贵的奉军六营、丰绅阿的奉天盛军六营开往朝鲜,即所谓“四大军”,与叶志超、聂士成所率部队,共35营,约2万余人,在8月底聚齐于平壤。
  9月15日,日军发动了对平城的总攻击。在清军统帅大营内,统帅叶志超竟主张不战而退出平壤,诸将听了面面相觑,依违参半,只有左宝贵力言:“奉命东征,份当为国宣力,力即不及,义不可挠。”坚决主张凭借坚城固守。副统帅与统帅的立场针锋相对,让叶志超有点下不来台。
  宝贵接着慷慨陈词:“敌人悬军长驱,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窥觑中原,朝廷设机器,养军兵,岁靡金钱数百万,正为今日耳。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大丈夫建业立功,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不遑计也。”他恳切希望叶志超“同心合力,共济时艰”。对那些主张撤退的军官,他情绪激昂,“怒发上冲,须眉皆竖”,愤然斥责:“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
  当日拂晓,日军向清军堡垒进攻。日军“知宝贵不死,平壤不可得”,便集中兵力专攻左宝贵军。
  当时,左宝贵率奉军三营驻平壤城北山顶,守卫玄武门、牡丹台及城外堡垒。牡丹台为平壤战役中的制高点,受日军炮火攻击异常猛烈,最终,牡丹台因清军不支而陷落。这时左宝贵正在玄武门上督战,见牡丹台落人敌手,知势不可挽,志在必死。往日行军打仗,他都穿士卒号衣,行进在前。这时,他遵照穆斯林教规,沐浴后,身穿御赐衣冠翎顶和黄马褂,登城督战。部下劝他摘去头上翎顶,脱去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坚定地回答:“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兢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他亲自点燃大炮,先后发榴弹36颗。忽一颗炮弹飞来,将城上大炮击毁,弹片穿透他的肋下,登时血流如注,壮烈牺牲。平壤陷落后,左忠壮公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冒着炮火硝烟,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淮安。
  《清史稿》论曰: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中外传其壮节,将其与邓世昌并称“双忠”。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