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怎么读:开国少将建国后与毛泽东林彪合影却为何不示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4:21

开国少将建国后与毛泽东林彪合影却为何不示人?

作者:吴东峰

核心提示:毛与之握手,问姓名。林彪曰:“他是政治学院副院长宋维栻。”并摊开手掌向毛比划“”字。是时,新华社记者摄影:毛泽东居左,林彪居右,宋维栻居中。有人见之,道喜,宋忧曰“未知祸福”,压箱底秘不示人。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1年第2期,作者:吴东峰,原题《亲历东北战局大转折——开国将军宋维栻纪事》

2010年12月22日,冬至,广东最后一位1955年授衔的开国少将宋维栻因病在广州逝世。

宋维栻将军离休前任福州军区顾问。晚年迁居广州白云山东麓。将军宅临山而筑,四面花果,一池春水。纵步看山,气象非凡:十余株古松,霜皮剥落,虬枝峭拔,生机盎然。

将军晚年关心时政,社交频繁。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见政务不当,直抒胸臆;而当大事,持大论,笃信自守,不移如山。其记忆超人,思维活跃,战争年代经历之人、事,历历如数家珍,少有差错。将军晚年与人交,只谋一面,隔数月乃至一年半载,仍能直呼其名。有人言:“比计算机反应还快。”

“那时共产党的领导可不是好当的”

宋维栻,安徽金寨人。13岁任苏区儿童团团长,15岁参加红二十五军。父宋仲翱、姐姐宋桂都是中共党员。

宋维栻将军告余,红二十五军曾被共产国际称为以“儿童军”为主体的红军部队,确实不假。那时营团干部,都只是二十出头,连排干部大多不到20岁,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在18岁以下,最小者仅十三四岁。

宋维栻曾任红二十五军特务队队员。当时的特务队就是军首长的警卫连。参加红军之初,宋与军长程子华、军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等军领导朝夕相处,亲眼见军领导冲锋在前、牺牲惨重的情景。军政委吴焕先英勇牺牲,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曾身负重伤。

长征途中某战斗,程子华手腕被敌子弹击穿,其时任特务员的宋维栻以双手紧捂伤口将程军长送上担架。当时副军长徐海东已经负伤,程军长为了不影响军心,特嘱宋维栻,千万不可说他负伤了。当时宋维栻不太明白其意,程子华又补充道:“别人问起我,就说我打摆子了!”宋言此曰:“那时共产党的领导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哪像现在一些干部,享受在前,吃苦在后……”

“‘文革’中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的”

宋维栻作战勇敢机智,带兵军政皆优。

抗日战争时期某日,胡炳云与宋维栻一道研究地图。胡不解之处,宋均一一答之。其时胡为团长,宋为组织股长。故副旅长梁兴初见之大惊,谓宋“像个参谋,不像政治干部”。宋言,此皆因1936至1937年于红军大学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之故。

解放战争开始,宋维栻随三师七旅进入东北。1945年12月打上下齐台,是他记忆深刻的一场战斗:黎明,他奉命率一团兵力抗击敌人。指挥阵地左前方有一高地,处于敌我间。星斗将隐,忽见该高地有数人影隐隐约约,不辨人形,宋急派侦察兵前往侦察,回报曰,是林彪和参谋人员等。是时,敌我双方弹雨交织,而林彪则跪于高地观察敌我双方交战之全过程。林彪从现场观察后命令一师从左边插到敌后,把敌人吃掉。结果敌人发现了我军意图,撤了。宋言此曰:“当时很危险,我对林总说,警卫连都用上了,你就快走吧。‘文革’中批林彪怕死,那是胡扯的。”

宋维栻言,由此林彪掌握了战场第一手资料。上下齐台战斗后,林彪向营以上干部讲过一次话,主旨为:部队战斗力究竟怎么样?老部队战斗力很强,但战术没有跟上,现在国民党军是美械装备,和过去不同,火力很强。部队伤亡大,战斗队形密集是重要原因。林彪由此形成其战术思想的初步,如“三三制”、“一点两面”等。

1946年2月,宋维栻率部参加了由林彪直接指挥的秀水河战斗。是时,宋任七旅二十团政委兼团长。13日黄昏战斗打响后,林彪突然来到前线,叫宋维栻去接受战斗任务。宋言,当时天已黑,林彪正在口述命令,李作鹏打着手电筒记录。命令下达完毕,他只对我讲了一句话:“你赶快把增援部队用上。”半夜战斗正酣,宋又接到林彪召见通知。当时林彪刚睡下,闻宋维栻来,即披衣起床,问战斗进展情况,问人员伤亡情况,问下一步战斗打算。宋回忆,林彪问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最后也就是交代了一句话:“你们天亮之前一定要脱离战场。”

宋维栻言,到前线亲自观察,直接听指挥员汇报,是林彪指挥作战的重要特点。林彪讲话言简意赅,你已经明白的事,他绝不重复。秀水河之战是国共双方争夺东北初期我军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胜利,也是林彪战术思想的重要实践,一扫前期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为我军树立了战胜美械国军的信心。

1946年,四平保卫战期间,林彪于四平梨树县召开作战会议。宋维栻发言:打三道岭子我们没有攻击好,步炮没有协同好,炮打过后,步兵冲击晚了,要加强部队的战术训练。林彪闻之微微点头,宋由此得到林彪的关注。

一日之内见了东北战区四位主要领导

1946年5月18日,四平保卫战中由于敌众我寡,我军伤亡惨重,林彪果断下令全线撤退。宋维栻回忆,当时他们团损失2/3,连长指导员就伤亡18人。他们均为老红军、老八路的部队骨干啊!将军晚年撰文反思曰,当时黄克诚同志“要适可而止,不能与敌人硬拼”的建议是正确的,但没有被上头采纳。硬拼的结果,我军伤亡八千余人,四平、长春相继失守,与国民党和平签字的目的也没达到。

四平保卫战失利后,宋维栻率七旅二十团撤退至哈尔滨双城。经四平血战,部队元气大伤,与师、军联络中断,上级亦无指示达团。为此,宋决定至哈尔滨城找总部首长:一汇报四平保卫战情况,二请示下一步任务。

到了哈尔滨,宋维栻第一个见到的,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军区参谋长兼哈尔滨警备司令的李天佑,宋告之想找总司令林彪,李匆匆对曰:“林总到拉法指挥打仗去了。罗政委在家。”

找到第二政委罗荣桓,宋维栻汇报部队损失情况。罗面色严峻,曰:“我派车送你去见彭真,你把情况向他详细报告。”正谈着,时任东北局书记兼民主联军第一政委的彭真到,罗示意宋汇报。宋又将前线情况详述。其时,彭真面无表情,一声未吭。临别,彭真叮咛,打仗的事找高岗,供给的事找陈云。

接着,宋维栻又见了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其时高岗正在吃早餐:牛奶、面包。高岗边吃边布置曰:“给你们补充一个团,守松花江右段。”又见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军区政委陈云。陈云热情让坐,问,部队需要什么?宋告之,一、解决每人一双鞋子;二、官兵们吃不惯高粱米,给点大米。陈云当即挥笔写条子,嘱咐至某某仓库领。

事后宋维栻回忆言,一日之内,见了东北战区除林彪外四位主要领导,后来才知道,当时高层对东北战局认识有着严重分歧。毛泽东起用林彪为东北战场总指挥是十分高明的,后高岗、陈云均升任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他们对前线情况很重视,对前线将士很关心,对部队是莫大的鼓舞。

陪同康生、陶铸观看《南海长城》

宋维栻生性活泼,担大事,有主见,不随风,敢负责。林彪、罗荣桓、叶剑英等均对其印象深刻,甚喜其才。

1948年5月,宋维栻入东北野战军总部举办的上干大队学习。其时,洪学智任大队长,刘其人任大队政委。宋被任命为二中队长。毕业后不到半年,宋即升任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又半年,升任一二八师政委。建国后由副军而正军,由正军而大区副,由大区副而大区正,亦为同等资历干部中进步较快者。

1957年8月,宋维栻于南京军事学院学习3年毕业后,调任广东军区政委兼党委书记。将军洞察时事,以战备为要,以民兵为本,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实”(即政治落实、组织落实、军事落实)。1962年9月至1963年6月,广东军民共全歼偷渡美蒋匪特九股,计两百余人。

宋维栻回忆言,是时军区文工团以此为素材,创作话剧《火红的海洋》。宋随广州军区领导陪同康生陶铸观看了彩排。观毕,有人建议将剧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台词改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诸领导议论纷纷,康生也一脸茫然,说不清楚。次日,陶铸为该剧改名《南海长城》。

1959年,初任国防部长的林彪至广州调查研究,召宋维栻汇报。林彪问:基干民兵要占多大比例?宋侃侃而谈:“我国七八亿人口,只需百分之二三即可。”林继续问:“什么理由?”宋答曰:“百分之二,是一千六百万,百分之三是两千四百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参战人员就是这个数。”林彪频频点头。

“文革”中,宋维栻将军经历坎坷,于政治学院副院长位置上遭造反派批斗。1968年冬,毛泽东、林彪于人民大会堂接见军队学习班干部。林彪引领宋维栻见毛泽东。毛与之握手,问姓名。林彪曰:“他是政治学院副院长宋维栻。”并摊开手掌向毛比划“”字。是时,新华社记者摄影:毛泽东居左,林彪居右,宋维栻居中。有人见之,道喜,宋忧曰“未知祸福”,压箱底秘不示人。

建成昆铁路: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战士

1969年春,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成昆铁路要快修”。5月,宋维栻受命任铁道兵政委。是时“文革”风正烈,政局动荡,生产瘫痪。将军临“乱”受命,狠抓三线建设,为治六年,成昆铁路、京原铁路、京通铁路、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和北京地铁等先后开工或竣工,业绩斐然。

宋维栻告余,成昆铁路全长1084公里,桥梁和隧道442公里,1964年8月开工,1970年7月1日竣工。铁道兵集中了30万人大会战,为修成昆线牺牲1000多人,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每个团都建有一个烈士墓。宋言此神情肃然。

1970年夏,成昆铁路开通,宋维栻赴攀枝花参加通车典礼。返京后林彪召宋汇报。其间,叶群插话问道:“攀枝花是什么花?”宋从容对曰:“攀枝花就是木棉花,二月就开花。”宋言此笑曰,瞎蒙的,想不到竟让我蒙对了。余问:“你就不怕说错了?”对曰:“当时想,若答不懂更糟糕,还不如蒙一下,反正叶群也不懂。”

林彪事件后,有材料揭发宋维栻上林彪“贼船”,宋坦然曰:“讲我是林彪部下没有错,但他搞政变我确实不知道。”是时,叶剑英元帅曾召宋谈话,将所有揭发材料交给他,名曰“帮助交代问题”,实为保其过关。后,宋维栻被降职调福州军区任副政委。

他人得势不趋之,他人失势不避之

宋维栻素重情义,不趋势利,亦不畏禁忌。

建国初期,有人议论时任军区某领导于中央苏区时有历史问题,该领导闻之大怒,怀疑干部部泄漏档案秘密,并怀疑时任军区干部部部长祝玉璋,怒迁其任某师副政委。是时,人见祝玉璋纷纷避之,祝亦心情郁闷。临离广州赴新职之前,忽接宋维栻将军电话,并派车接祝,设家宴为之送行。席间,宋谈古论今,只字不提眼前事。半个世纪后,祝玉璋告余:“那时谁敢请我吃饭。宋政委这餐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964年,江青至海南岛过冬,时任海南军区政委的宋维栻按惯例宴请江青一次。而后凡江青活动,均借故避之。“文革”中,江青大红,宋任铁道兵政委时有人建议致信江青,宋笑笑,未予理睬。“四人帮”垮台后,有人谓宋有先见之明。宋笑曰,不是我有远见,江青这个人,我早就知道,是个疯子。当时心里只想少惹麻烦。

宋维栻与广东省某领导曾共事多年。该领导进京工作犯错误下台,门庭冷落,宋则四处寻觅其住址,终得访之。有人谓宋胆子大,宋曰:“错误归错误,情义归情义。”又四野一犯错误之老战友欲赴广州游览,无敢接待者,宋维栻闻之以个人名义为其解决住宿问题,并陪伴始终。2001年3月,林彪之女林豆豆途经广州,想拜访四野老同志,但又怕父亲问题影响他人。余将此情况告宋将军,将军于是毅然主持晚宴,召四野诸老将军陪同,会聚一堂,林豆豆潸然泪下。时人谓将军,他人得势不趋之,他人失势不避之,风骨自见。

宋维栻将军晚年潜心研究军史,组织编撰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苏北抗日烽火》、《军旅足迹》等著作。将军史论,大处必中要害,小处一丝不苟。如叶挺独立团之延革,八路军一一五师之贡献等学术文章,补充传统史实之遗漏,匡正传统史说之偏颇。将军著解放海南岛一文时,其中有“80里”句,编辑改为“80海里”,将军以朱笔批道:“1海里等于1.8公里,相差太大了”;又有“两个连队”句,编辑改为“两个部队”,将军亦批道:“部队是指团以上单位,两个连队变成了两个团,这怎么行呢?”

宋维栻将军对其老部队四十三军一二七师感情笃深。将军于1938年调入该部队,先后任职十三春秋,自言为70年军旅生涯中最难忘最珍贵之一页。将军晚年潜心研究其延革变迁,有文《从铁甲车队到一二七师》发表。将军告余,朱德曾称该部队为“红军的老祖宗”;林彪曾赞该部队是“拖不垮,打不烂,刺刀见红的部队”。将军有《西江月》词赞一二七师:

北伐武昌城下,挥戈井冈山头。长征路上数风流,圣地延安成就。

倭寇驱出华夏,英雄跨越琼州。缅怀先烈忆朋俦,且听弦歌同奏。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2001年3月29日、2003年10月3日宋维栻将军的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