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生孩子送什么好: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30:55

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顾丽琴

 

平时与家长朋友的交谈中,常听到家长的一些抱怨:“我这孩子太任性,越来越难管了,看到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你看,这么冷的天,还要穿裙子,不给穿就赖着不肯起床。”“这孩子天天要买玩具,简直拿他没办法。”听了家长的一些怨言,我在想:这能怪我们的孩子吗?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是我们家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的弊端。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是虚荣心在作怪,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有;有的是家长思想意识不对,认为都是一个宝贝孙子,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整天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剥夺了孩子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待到有一天家长再也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而无理取闹时,家长就怪罪孩子不懂事,这对孩子公平吗?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生下来就自私、专横、暴躁吗?不!是我们给予的生活环境纵容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我们的这份“爱心”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也琢磨出了对付家长的一套办法:只要我一叫、一哭、一发脾气大人准能听我的。家长对待孩子的这种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的“爱心”对孩子的成长是一剂“毒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自私、孤僻、急躁、不依不饶等不良性格也就随之助长。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这些不良性格的养成呢?我觉得:家长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延迟满足,让我们的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等待、学会忍耐、学会抗挫,以此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说到满足,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四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及时满足、超量满足。科学的教育提倡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的训练,将来孩子才有能力抵挡诱惑、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等待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对孩子的父母这样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家长的百依百顺中,孩子的欲望将无止境的增加,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随时暴发,弄得家长措手不及。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孩子才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我们在幼儿园的门口,看到要买这个要买那个,家长不给买就赖着不肯回家。这时,家长要特别能沉住气,给孩子讲道理:妈妈这个月的工资所剩不多,还要用于买菜、交电费、交水费等。如果买了这些玩具,就没有钱交电费和水费。等下个月妈妈发了工资再买给你,好吗?经过家长耐心的解释,相信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家长建议,抑制自己购买玩具的欲望,把希望留在等待中。孩子等待中,学会了理解他人。当然,家长一定要对自己的话给予兑现。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件,孩子才会信任你、尊重你。在对待难说话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顶住。因为这一过程,是家长和孩子进行心理较量的过程,只要家长坚持自己的做法,孩子最终还是会迫使自己接受的。待孩子情绪比较稳定之后,家长要进行适当疏导。让孩子从内心真正接受了你的建议,心情才会愉悦。

 二、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分享

 孩子进入幼儿园这样一个小团体、小社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复杂的,难以对付的。如,自己喜欢的玩具同伴也喜欢,不能占为己有;做错了事情,同伴会告状,老师要批评;不喜欢吃的菜不可以随意不吃;不想帮助同伴做的事还要努力去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孩子在家中很少遇到的。如果孩子还是像在家中一样任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乐意分享。他就会在这个小团体中显得格格不入,常会遭同伴的告状、老师的批评,接踵而来的是打架、搞破坏、叛逆等行为的出现。所以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延迟对孩子的满足,渗透分享教育,让孩子逐渐养成一种平和心态对待身边的事。比如家中有孩子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家长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这种做法看似爱孩子,其实对孩子是不利的。若长期让孩子一个人独享,他就觉得给他一人吃是应该的,不知不觉就会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再如,一桌晚餐摆放在桌上,孩子的爸爸还没有回来,宝宝就嚷着要吃,家长不要立即满足他。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爸爸的肚子也很饿呀!可还在辛苦的工作。我们等爸爸回来,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那该多幸福呀!”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忍住自己的饥饿,期盼着爸爸的回来,既是对孩子忍耐性的考验,也是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关爱他人的佳机。家长要做个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在忍耐中学会分享,懂得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别人喜欢的,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学会体谅他人,这样才会赢得同伴的喜欢和尊重。

 三、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抗挫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的包办,在生活中稍遇一点困难、小挫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就会寄托在家长的身上。我们的家长呢?更是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一点挫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是顺顺当当的,可现实生活可能吗?即使孩子在你的包办下顺利度过了困难,但孩子获得的只是一时的高兴。孩子没有历经挫折的痛苦过程,就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年新生入园,有的孩子初入园比较大方、自然。看到同伴哭了,还会主动帮他擦眼泪,劝慰同伴不要哭,爸爸妈妈一会儿就来接。而有的孩子入园就显得非常焦虑、恐惧、哭闹不止,在新的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从孩子的不同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的差异。因此,家长要创设挫折情景,延迟满足,给孩子有战胜困难的机会;家长要学会放手,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以此来增强孩子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如家长让孩子一人独睡一室常感到很困难,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宝宝,如果你能坚持三天一人独睡,就可以获得一天和妈妈同睡。”“如果你独自睡觉,妈妈可以每天给你讲故事,直到你睡着为止。”等孩子有点适应了,再加长独自睡觉的天数。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孩子的胆量,孩子还是能够接受的。当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的鼓励和表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在调适自己心理状态的过程是非常痛苦和无助的过程。家长延迟满足的度要适宜,让孩子在抗挫中看到希望,孩子才能有信心坚持下去,直到最后的成功。

 延迟满足,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关键是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认识、端正的教育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心。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这样,我们的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才会从容、镇定,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将来踏入社会,不管遇到任何风雨他们都能勇敢前进

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的个案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 刘闯 刘凌

  奥奥妈向老师诉苦:“前不久,奥奥在超市看中一款玩具车,抱在怀里不肯放。我告诉他,这次钱带得不够,下次再买更好玩的电动车。可他一分钟也等不了,坐在地上号陶大哭,让人均可奈何……”奥奥的老师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在幼儿园,奥奥也时常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闹……”

  发生在奥奥身上的这种常见现象,反映了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缺失。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通过4岁时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够预测儿童在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学业成绩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遵守规则与执行任务的能力等一系列认知和社交能力。

  在对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前,教师不能单纯仅凭幼儿的表面行为,去判断其是否缺乏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而应在培养前后通过更为正规的测试对其进行本质上的考察,这样才可以衡量培养前后的真实变化,了解真实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两种可行的措施,判断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水平。

  第一种,是表现生活情境的现场小实验,旨在考察幼儿在面临小的即时奖励和大的延迟奖励之间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在需要等待的情况下是如何表现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奥奥在两种生活情境中的表现。

  情境一:做好事得玩具。教师告诉奥奥,每做1件好事可以得1朵小红花,得到3朵时就可以给他1件玩具;如果不要玩具,再坚持得2朵花,就可以自己挑1件喜欢的玩具。老师问奥奥如何选择。奥奥摇摇头说:“我只要1件玩具就行了,否则还得继续等,我想先玩。”

  情境二:分苹果。午餐时,老师分苹果,有一个比较小,老师说谁这次吃这个小苹果下次就可以吃最大的苹果。老师问奥奥如何选择。奥奥满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要下次吃最大的,我现在就想吃!”

  第二种,是必须在安静的房间中进行的Mischel选择等待实验,旨在考察奥奥在延迟满足期间如何进行等待及所使用的延迟策略水平如何。过程如下:

  向幼儿呈现一个大的救火车和一个小的卡车,问幼儿更喜欢玩哪一个,如果幼儿选择大救火车,可以说:“我必须到隔壁房间做点事,等我回来你就可以玩这个救火车了。如果你不想等,你可以按铃,但你就不能玩这个大的救火车了。我不在时也不能玩,如果玩了,我回来后你就不能玩这个大的救火车了。”

  然后,向幼儿提出以下3个问题:“等我回来你可以玩哪辆车?”“如果你不想等,该怎么办?”“如果你不想等按了铃,可以玩哪辆车?”如果幼儿回答正确,便可以走了。在隔壁房间,研究人员用秒表记时15分钟,或者记到儿童按铃或玩车的时间。

  在该情境中,奥奥最终以按铃结束等待,等待时间为9分28秒,在中班幼儿中处于中等水平。在等待期间,奥奥将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大的救火车或小卡车上,偶尔将目光朝向天花板,几次试图按铃,最终选择按铃结束等待,玩小卡车。

  奥奥的表现已经可以充分说明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了。

  那么,该如何对同奥奥一样缺乏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幼儿进行培养呢?笔者根据著名心理学家Mischel有关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特点的研究,从延迟选择与延迟维持两个阶段入手,与奥奥的老师制定了一套适合中班幼儿的活动方案,开始了有的放矢的培养。

  延迟选择能力培养——重点树立延迟动机
  幼儿通过模仿老师、同伴或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延迟选择行为而树立坚定的延迟选择动机。在面临马上可以得到的小奖励和需要等一会儿才能得到的大奖励之间的选择时,会主动选择大奖励物。

  延迟维持能力培养——重点使用延迟策略
  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延迟策略,才能帮助孩子降低由于等待引发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而维持延迟等待。在此,笔者提出三种有效的延迟策略,包括自我分心策略、认知转化策略、任务言语策略。

  自我分心策略。让幼儿学会在等待期间,通过唱歌、跳舞、玩手指游戏以及想有趣的事等外部行为或内部心理活动,使自己的注意力从奖励物质上转移,从而使等待变得愉快轻松。我们还设计了《等待玩具》活动,让等待变得容易。

  认知转化策略。在延迟等待期间,幼儿可以将奖励物想像成其他事物,来缓解焦虑。如我们设计了活动《小鱼不上钩》,来抵御诱惑进行等待。

  任务言语策略。在延迟等待期间,幼儿用与等待任务有关的言语提醒自己,如“等阿姨回来,我就可以吃到两个巧克力了”等,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为了使奥奥树立坚定的延迟动机和熟练掌握以上有效的延迟策略,奥奥的老师和家长双管齐下。经过10周的促进干预,为了突出培养的有效性,再次对奥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进行评定。发现,在做好事得玩具情境中,奥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暂不要玩具,再得2朵花,然后挑1件自己喜欢的;在分苹果情境中,奥奥选择了这次吃小。在Mischel的选择等待实验中,奥奥也坚持等待了15分钟。

  教师在考察本班孩子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时,也可自行设计类似的游戏方案,想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较

伍小云的教育博客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情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我国 3 ~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的特点及中澳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 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延迟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 3岁幼儿使用延迟策略少, 4岁幼儿主要使用寻求策略, 5岁幼儿主要使用寻求策略和自我分心、问题解决策略,自我言语控制策略在整个幼儿期始终不具有显著优势性。(2)澳大利亚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水平高于我国同龄幼儿;在延迟策略选择上中澳幼儿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化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着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

推荐这个研究,因为这个研究跟我们的专业密切相关,而且做得比较严谨.如果想细看可以单击以下网址:UploadFiles/2008/5-17/51750348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