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活动安全:信陵君窃符救赵却救不了山东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8:50

嬴秦篇  第十九  邯郸之战

 

前262年,秦赵之间爆发的长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战争持续达三年之久,最终以秦军的胜利而告终,赵国整整地损失了一代轻壮年,至此元气尽失,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就此形成。秦军主将白起本想利用坑杀赵军长平四十万主力的威慑力,凭借巨大的心理优势,一不做二不休乘胜直下赵国都城邯郸。然而,秦相应侯范睢出于私利,听信赵国反间,说秦昭王“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王考虑到长平大战秦军虽获得胜利,但伤亡过重,急需休整,同时又担心魏、楚两国乘秦军疲敝,合纵围攻秦国,故没能同意白起“急攻邯郸”的作战方案。

经过一年的休整,秦军再度东进,分多路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迫于秦军的攻势,遣使与秦国订约,许割六城求和。正当赵王准备按照和约割让六城时,大夫虞卿挺身劝阻,认为割地给秦国,则会令秦的势力会变得更为强大,赵国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领土要求却是无限的,如此割地赂秦,赵国必将走向灭亡,因此建议赵王改用六城贿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心怀长平之恨,本就不想屈辱求和,故接受虞卿的建议,对外遣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并借魏国使者来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送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也是极力交好;对内则积极生产,重整军备,依托都城邯郸,择机与秦再战。

秦昭王见赵王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抗秦,遂于同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国再次起用廉颇为主将,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三千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继续进攻赵国。白起认为:赵国自长平之战后,联合三晋,结好齐、楚,山东六国惧怕秦国兼并而形成合流,合纵之势已成;并且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伤亡过重,国内空虚。若远隔千山万水,倾国攻赵,一旦赵国与其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领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

魏安釐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始终惧怕秦国,仅命晋鄙大军驻于邺,作壁观望。魏国信陵君应赵国平原君所邀,决意救赵,采纳门客侯赢之计,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盗得魏军虎符,并由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挑选精兵八万驰援赵国。此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已至安阳。秦军战事不利,秦昭王又强令白起领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王大为愤怒,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自尽。

此后,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发动反击。在三国联军的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退回汾城,秦将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为联军所困,只好降赵。至此,秦国“破邯郸、灭赵国”的战略企图彻底失败。

“邯郸保卫战”是战国后期秦国一家独大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胜。其历史意义究竟有如何,是否影响了战国后期的政治格局?在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到底应该进行军队休整,还是应该接受白起建议连续进攻邯郸?自古至今,诸如此类话题一直是史评家们热议的焦点。飞刀认为: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当年“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其间虽有夸张的成分,但秦军的伤亡应该也不在少数。白起主张“借长平余威急攻邯郸”,其看重的是秦军在战斗中所给与赵人和山东诸国的心灵震撼力和恐惧,利用赵国急切间难于联合诸侯形成合纵的机会,连续进攻,一举击垮赵国。而昭王和范睢则认为:统一天下是多元的博弈,绝非秦、赵两国的二元竞争。二元竞争中,完全可以采用“拼实力、拼消耗”的方式,耗尽对手实力,最终剩者为王。然而,战国末期的多元博弈则不同,长平大战秦军伤亡过重,战斗力大幅下降,对付赵军残部还可以,倘若魏、楚两国乘秦军疲敝,合纵围攻秦国,秦国则实难招架。秦军围歼赵军主力,斩杀了赵国近一代人的力量,因此赵国的实力一、二十年内也难恢复,秦国统一六国已成为大势所趋,不急于一时的战阵决胜了,常言道:“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最终秦昭王还是采取了稳妥的方法,休整士卒,择日再战。白起将军所注重的是无形中的兵势,借此速战速决;而秦昭王所注重的是兼并天下的通天大计,力图稳字当先,有进无退。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上述二人的庙堂决算都是合理的,但算法各异,因此形成的决策不同。邯郸之战中,秦军败在“单独使用武力,轻视政治、外交手段,鲁莽强攻,缺乏变通”,与“先战还是后战”关系并非很大。此外,山东六国在邯郸保卫战中的胜利,并没有太多地影响了战国末期中原的格局与走势。究其原因在于:此次合纵并非出于可靠的政治或者利益联盟,更多的是凭借信陵君和春申君二人及其门客的个人勇气与侠义行为。包括信陵君、春申君在内的“山东四公子”以养士闻名天下,但其广聚门客的目的不过是借此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抛除攫取君权的企图不论,“养士”这种仅仅依靠少数精英团体的人才策略,并不注重于激发广大基层民众的为国热情,单凭着少数人的热血与机智,缺乏可持续性,获得一、两场战事的胜利尚有可能,但若想扭转乾,那可就是痴人说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