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厂的利润咋样:陶朱公及其致富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2:10
        旧时,我们家乡小镇里,凡做买卖的人家,常年供奉着一个叫“陶朱公”的人,据说,他是商人的祖师爷;就像唱戏的戏班供奉祖师爷唐明皇一样。后来才知道,这个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就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

 《辞海》中关于“范蠡”的词目是这样的——

 范蠡  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为吴败时,随越王勾践赴吴为质三年。回越后助越王刻苦图强,灭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已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及《史记·货殖列传》。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看来对范蠡的评价,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见微知著急流勇退的谋略家。当他帮助越王勾践破吴复国之后,逐渐发现,越王勾践可与同患难,不可共富贵,给他的老朋友文种留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千古名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适陶(山东定陶)为朱公。”(《史记·货殖列传》)。据考:范蠡“适齐”的地方就是山东平度的大泽山。平度的民间传说中,说他和西施一起到了齐国,在大泽山(时称“东莱山”)住了下来,生下三个儿子,享受天伦之乐,过着神仙般隐居的日子。后来,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礼请范蠡出山为相。范蠡在大泽山呆不下去了,才化名鸱夷子皮,偷偷跑到定陶经商(“适陶”),遂成巨富,被后人称为陶朱公,齐人皆尊为财神。所以大泽山南麓的桃花涧又称“范蠡涧”,那里的一个山洞被称为“西施洞”。

 却原来平度的大泽山还是陶朱公这位财神爷的“故居”啊!

 近来,我在整理陈年日记时,发现了一则抄录来的《陶朱公理财致富秘诀》(惜之未记出处),正文是——

 

能识人:知人善恶,财目不负。

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关者众。

能安业:厌旧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讨师: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用人:因才有气,任事有赖。

能辩论:生财有道,阄发愚蒙。

能辨货:还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倡率:躬行以率,亲感自生。

能远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勿卑陋:应纳无文,主阑不至。

勿优柔:胸无果敢,经营不振。

勿懒惰:取讨不力,财目无有。

勿轻出:代物轻出,血本必亏。

勿争趋:货重争趋,须防跌价。

勿昧时:使时贮发,各有常道。

勿虚华:用度无节,破败之端。

勿强辩:暴以待人,祸患难免。

勿固执:拘执不通,便成枯木。

勿贪赊:贪赊多佑,承卖莫续。

勿薄蓄:代钱贮积,恢复必速。

勿痴货:优劣不分,贻害货贱。

 

 这样看来,范蠡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济学家了。

 然而,从文字看,《陶朱公理财致富秘诀》明显属于赝品,遣词造句绝对不是春秋时期语言章法。但是,从“十二‘能’”和“十二‘勿’”中可以看出,《秘诀》又的确符合范蠡的经商之道,把经商的途径、方法,应该干什么、怎么样干,不能干什么、为什么不能那样干,说得头头是道。这个“道”,包括了“德”、“智”、“勤”、“俭”、“宽”、“厚”、“机”、“敏”、“胆”、“识”、“谦”、“和”等等,这恰恰是一个商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然而又是最可贵的特质。我想:不管《秘诀》是真是假,假若当今社会经商的人们,果真做到这些,那么,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不是可以多出一些大商、儒商而少出一些劣商、奸商吗?(陈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