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石松图像:黑客罗宾汉——朱利安·阿桑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08:50

黑客罗宾汉——朱利安·阿桑奇

2011-09-15 14:41:31

归档在 2011刊于雜誌 | 浏览 1477 次 | 评论 0 条

 

 

    在2010《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网站上,“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得票数稳居候选人之首。这足以说明“朱利安·阿桑奇”背负了亿万网民的“厚望”,也预示了“朱利安·阿桑奇”注定是一个令全世界难以忘记的名字。而由他领导的“维基解密”事件更是引发一场震撼全球的泄密大地震!35岁的阿桑奇创建“维基解密”网站——这个将堪比“国王长了驴耳朵”这类不能说的秘密统统收入囊中的“树洞”,通过互联网一字不差的将它们传送到了世界各个角落里的“耳朵”。而树洞那头的传播者——阿桑奇,却丝毫没有要“闭嘴”意思。通过互联网,阿桑奇相信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这样才能对抗靠隐瞒真相来维持霸权的政府。“真相通常是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所以美国或更广泛的国际社会的公众有权知道真相。”阿桑奇如是说。但是,这位驰骋网络的电脑天才的个人资料也被来自全球的媒体翻个底朝天,然而这位私下生活犹如特工的黑客罗宾汉,长期往返于世界各地,随身携带的只是一袋衣物和手提电脑。高调泄密的阿桑奇私下的生活异常低调,行踪诡秘。古怪的性格也使他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即使出现,对待媒体也十分谨慎小心,惜字如金。2006年,阿桑奇对前来采访的《纽约客》记者说,他要立志成为社会的“吹哨者(whistle blowers)”,该词出自泄密界的泰斗人物——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晚年所出版的回忆录《吹哨者自述》中,自此,为社会公义挺身而出,揭发不轨行为的勇士便被贴上了“吹哨者”这一标签。解密“维基解密”创始人也引发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

不平凡的人往往有着不平凡的童年生活。朱利安·阿桑奇于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市。幼年的阿桑奇就已饱尝颠沛流离的滋味,刚满周岁时,父母便离异。阿桑奇开始了随母流浪的动荡生涯。而有报道称她的新丈夫,阿桑奇的父亲,是“有强烈极端主义思想的邪教成员”,据称该邪教组织劝说入教家庭的母亲将自己的孩子敬献给教主,自觉不妙的母亲便带着阿桑奇东躲西藏。在他只有十四岁时,阿桑奇就已搬家三十七次。居无定所阿桑奇也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学、转学的辗转求学之后,最终别无选择的开始其自学生涯。关于阿桑奇的自学程度,没有直接的判断依据,但其大学期间曾经代表学校参加过物理知识竞赛,而在2010年12月5日南澳大利亚《星期日邮报》采访阿桑奇小学同学的一篇文章中称, 这些曾殴打过“这个不合群”的人犹记得阿桑奇这个家伙数学特别出色!可见,念过六所大学却从未拿过一个学位和文凭的阿桑奇的确是一个拥有高智商的奇才。阿桑奇的母亲也透露说在阿桑奇最需要玩伴的童年时光里,每天陪着他的却是穿着比基尼在一个孤岛上过着游牧生活的母亲。这些或间接导致阿桑奇长期游离在自我世界的古怪性格。

 

 

   随母逃亡的少年阿桑奇,一段时期租住在一家电器专卖店的对面,他经常到店里的一台Commodore 64型电脑上编写程序。之后,母亲干脆买下这台电脑作为礼物送给了他,阿桑奇16岁时得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利用这种使数字数据能在模拟信号传输线上传输的转换接口的计算机硬件,阿桑奇以门达克斯(Mendax为账户名联上了当时尚未成型的互联网,这个名字取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splendide mendax”,意思是“高尚的虚假”。在黑客界崭露头角的阿桑奇,被称为“能够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1991年,他把目标对准了全球黑客的最高挑战目标: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NIC),他和两名来自“电子梦幻”的黑客网友,号称“澳大利亚第一电话飞客”的“Trax”以及编程高手“Prime Suspect”组成的黑客小团体“国际颠覆”,以“竞争式的合作”开始了尝试,曾闯入欧洲和北美的保密计算机系统。阿桑奇和他的黑客伙伴们的活动日趋活跃大胆,并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澳大利亚联邦警察针对他们展开了名为“天气行动”的调查行动。

1991年9月,20岁的阿桑奇侵入了加拿大电信公司“北方电讯”设在墨尔本的主终端,并在那里展开了刺探活动。多年后,首席检察官在法庭上描述阿桑奇几乎不受限制地访问那个系统时感叹的说:“他简直能像万能的上帝那样逛来逛去,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某天深夜,阿桑奇侵入系统时“恰逢”管理员也在线,便对他说:“我已接管了系统”。在系统员丝毫不搭理他的情况下,阿桑奇给他留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在你的系统里玩得很开心,我们没有做任何损害系统的事情,反倒在有些地方给它做了改进。请不要通知澳大利亚联邦警察。”不过,“不领情”的系统管理员还是通知了警察。而由于他们对北电的入侵,使得“天气行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10月29日晚上11点,警官肯·戴伊对开门的阿桑奇说道:“我想你已在等着我来了吧。”

阿桑奇被控31项与黑客有关的犯罪行为。当局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将此案提交给法庭。最后,阿桑奇承认了25项指控,另外6项指控被撤消了。鉴于“国际颠覆”除了以制造此类恶作剧为乐,没有从他们精妙的黑客行为中获取任何不当利益,阿桑奇受到唯一的处罚是向澳大利亚政府支付一笔5000美元的赔偿金,分3个月支付。将此案草草了解。

在三年的候审期间,阿桑奇还积极争取儿子抚养权。或许,这比他的黑客案更令他焦虑不已。1991年10月,阿桑奇在墨尔本被逮捕前夕,警方发现意外发现他手中竟然还掌握着五角大楼内一个空军司令部的破门密码。面对数项指控,阿桑奇已然无法自保。他的女友只好携子连夜离家出逃。直到1999年,经过30多次听证和诉讼,阿桑奇才和妻子达成了监护权协议。法院审理完监护案件后不久,身心交瘁的阿桑奇,仿佛一夜之间头发就从黑褐色变为暗淡的灰白色。

 

 

 

上世纪80年代末,阿桑18岁时与当地一名16岁的患有轻度自闭症和焦虑症的女孩谈起了恋爱,后来两人过起了同居生活,一年后举行了非正式婚礼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对于孩子的母亲,阿桑奇向来只字不提。《每日邮报》则撰文称,正是私生子推动了阿桑奇创立了维基解密网站。为了挣钱抚养儿子,不得不辗转职场。阿桑奇选择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在关于信息与自由问题的长期思辨中,阿桑奇最终意识到,“人类最关键的斗争,并不是左派与右派之争或信仰与理性之争,而是个体与结构之争。”

2006年12月大型文档泄露以及分析网站——“维基解密”便在这些想法的催生下于诞生了。35岁的阿桑奇把自己关在墨尔本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和几个招募来的志愿者一起利用维基技术结合加密传输创立了“维基解密”。他将网站定位为一个无法追踪泄密者的平台,巧妙的摆脱泄密者的后顾之忧。网站架设在一家名为PRQ.se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空间上。提交的资料会首先被送到PRQ上面的网站,然后被传到设在比利时的“维基解密”服务器,再传到“在法律方面比较友善的另一个国家”。 这整条渠道以及通过它所传输的资料都是加密的。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它的安全性已经是远远高于任何银行网络了。”曾任《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现任新闻调查组织Pro Pubica总编辑的Paul Steiger说:“我不知道‘维基解密’现在在做的事算什么,我这样说没有贬抑的意思。”他说:“这是个新现象”。而这一“新现象”似乎对于美国政治圈“饶有兴趣”。“拔得头筹”的幸运儿则是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前阿拉斯加州州长佩林。被阿桑奇窃取的私人邮件被他公布在“维基解密”上。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佩林通过Facebook指责白宫处理泄密事件不力,她提议应该像追捕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那样,追捕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而阿桑奇则称:“请业内最好的黑客来看一看。她的电脑里什么也没有。”令阿桑奇一举成名的则是被称为美国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2.0版本的一起大型军事情报泄密事件。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网站联合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同步将77000份驻阿美军作战行动机密文件公布于世,令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遭遇了一场公关噩梦。文件披露,9年的阿富汗战争导致2万人丧命,其中不少是无辜平民。2010年8月12日:阿桑奇宣布他将发布剩下的15000份阿富汗战争资料,遭到了五角大楼的强烈反对。

 

 

    饱受“维基解密”折腾的对象在提心吊胆之余,也没有忘记不能让阿桑奇轻松度日。不过,被指控的罪名却与维基解密并无关联。2010年8月21日,两名瑞典女性指控阿桑奇涉嫌强奸和性骚扰,面对调查、指控,阿桑奇坚称自己是清白的,并说是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和那两名女子发生性关系,所谓指控简直就是居心叵测。但瑞典移民局依旧驳回了阿桑奇的永久居住权申请,这意味着他不能以发行人的身份在瑞典注册“维基解密”。阿桑奇对此表示,五角大楼是这次事件的背后操作者。9月1日:瑞典法院重启对阿桑奇涉嫌强奸和性骚扰的调查。11月18日:瑞典一名检察官向阿桑奇发出了国际拘捕令。2010年11月30日:阿桑奇向瑞典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要求驳回拘捕判决。在“财”方面阿桑奇的钱包也没有幸免,瑞士邮局的银行部门宣布冻结阿桑奇的账户,原因是他提交虚假信息。一天后,阿桑奇的Visa卡和MasterCard卡也被冻结。12月7日:阿桑奇因瑞典方面发出的通缉令而在伦敦一个警察局自首,随即被正式逮捕。罪名是性侵害(sex by surprise),而并非此前媒体一直报道的“强奸罪”。英国各界名流筹集了上百万英镑的保释金要求保释阿桑奇,但被法庭拒绝。如果罪名成立,阿桑奇可能将面临着两年监禁。

     尽管“维基解密”曝光了这么多的绝密资料,但是因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且在全球许多地方都设置服务器,假如一个地方发生意外,系统将会自动转到另一个地方的服务器,而机密资料则通过瑞典、冰岛和比利时等信息保护法律较为周密的国家的路径传送。由于资料存取的记录,不会在服务器内留下痕迹,政府也无从追查信息来源,这就是“维基解密”一直得意的自我保护以及保护爆料者的方法。

毫无疑问,“维基解密”已然成为美国及其它一些政府的不得不拔的“眼中钉”。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不能反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清剿战略为局势带来的积极变化。他还说,奥巴马总统不需要通过这些泄露的文件去了解平民伤亡的严重性,而发表这些文件会增加美军和联军士兵所面临的危险。但是也有媒体撰文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

“维基解密”不仅扰乱了国际政局的平静的“秘密步调”,更导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不得安宁。理所当然,阿桑奇也为此付出代价:成为头号通缉犯、暗杀目标。就连阿桑奇的祖国澳大利亚也称,如果美国要逮捕阿桑奇,会乐意与美国合作。一位澳大利亚官员曾经对他说:“你在制度外行事,就要在制度外接受裁定。”阿桑奇对此并不感到意外,更为自己买下了最后一份终身保险──一个多重加密的容量约为2GB的神秘档案。据悉内有数以千计的美国政府秘密文件,会重度破坏美国和盟友的关系。档案经多重加密,现放在瑞士非法档案分享网站The Pirate Bay(海盗湾),一旦他死去,档案密码将会公开,向全世界终极泄密。

 

 

作为一个以泄美国政府机密而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人,阿桑奇在这个全球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为全球渴望通过轻轻一下鼠标点击便获取绝密档案的网民们奉献了史无前例的“泄密大餐”。无论这个“不应该被枪毙的说真相的人”的前途命运将如何演变,他所封存的绝密档案和他源源不断即将获取的新档案,都已然吊足了全球网民的探秘胃口。阿桑奇的下一步行动又将会吹响怎样的哨声,不仅拉动着美国政府与其他各国的神经,更吸引了亿万只随时恭听着更多地球猛烈晃动声音的耳朵,而人们对于传奇人物阿桑奇本人的关注热度也将与日俱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