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植山 五运六气:圣严法师《放下的幸福》----情绪管理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54:45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1/02/22

        简体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

      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正地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因此,放下的幸福,简单而深沉。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面对它: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须追究原因,也无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紧的。当问题发生时,逃避并不能阻止它不出现;只有坦然以对,把它当做是一种应对危机处理的锻炼,或者是另一种让自己成长的助力。不要害怕承担做错的后果,努力从中累积人生的经验。不做鸵鸟,直面人生。面对是幸福的第一步。

    接受它:很多人在问题发生后,都很难接受这个令人失望而意外的结果,但是人生本来就是一连串的起伏波折,得失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不可能永远处在顺境之中,所以,遭遇逆境时,也要勇敢接受,就是一种智慧。

   处理它:因果必须配合因缘。对于任何不好的情况,如果能够改善它,当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也不必失望,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成功的机会。

  放下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过去的事情已然过去,繁华似锦也罢,一塌糊涂也罢,归零是必然的。现实早在重启,你还恋恋不舍,耿耿于怀。心里放不下,又是何苦?

      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

  禅的最高境界,缘于“放下”。“放下”的禅理类同于“得与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幸福。因为只有失去,空下的双手,才能拾起新来的幸福。

  能作如此想的人,对一切都会生起同情心与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缚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独立的人格。无论遭遇任何状况,都不会认为它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如果已经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如意的事,能让它不发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发生,担心又有什么用?担心、忧虑不仅帮不了忙,可能还会令情况变得更严重,唯有面对,最后放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对感情的问题,宜用理智来处理;对家族的问题,宜用伦理来处理;即使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应用时间来化解、淡化。能够面对、接受,就等于是在处理;既然已经处理了,也就不必再担心,应该放下了。睡觉时照样睡觉,吃饭时照样吃饭,该怎么生活就怎样生活。

  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每一个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马,也要放别人一马,不要把生命浪费在钻牛角尖上。生命的路很长、还宽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何安心?

  禅宗有一个故事,是初祖菩提达摩和他的弟子慧可禅师之间的对话。慧可禅师老是觉得心里问题很多,希望菩提达摩能够帮他安心。于是菩提达摩问他:“你的心在哪里?把你不安的心拿出来让我看一看!”结果他找不到自己的心,这时菩提达摩就告诉他:“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

  人之所以内心不安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是嫉妒心、担心、嗔恨心、愤怒心、贪心,以及种种矛盾冲突。这冲突包括自己与自己,或自己与他人之间,以及现实和想象或期待之间的落差。

  譬如嫉妒心,有时我们看到别人的表现好,心里就会不舒服,其实别人有好的表现应该要赞叹欢喜,感同身受。而且对别人的成就,我们也可沾一份喜悦,甚至起而效法。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去了解他人能够成功的原因,并且看看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够像他一样优秀。但是,有时别人能得到的,也许自己付出了同样的努力还是得不到,这时就要想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因缘福报不够,只要再努力,然后加上因缘福报的促成,自然就会成熟了。

  所以别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来的,即使不是这一生的辛苦,也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有的人会对别人生来有钱、有地位,感到不服气,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既没有钱,也没有福气。这时我们就要想到,这是别人过去世努力修来的结果,不用羡慕,也不需要嫉妒。

  另外,贪心也是常使人心不安的原因,能够得到的不叫贪,得不到的却想要,这才是贪。贪得无厌是很痛苦的事,其实能够得到的自然会来,所谓水到渠成,根本不必挖空心思去想、去和别人争,只要努力去经营,自然会开花结果。如果成果没出现,表示因缘尚未成熟,也不必为此难过。能够这样想,就可以消除因贪而产生的痛苦了。

  事实上,内心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当觉照到心不安的时候,可以先了解心为什么不安?找到原因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烦恼都是没有必要的。例如参加联考,有的人考完试,每天等着发榜,心里等得很不安,一直在担心会不会上榜?究竟考上哪里?这时如果能转念一想:“反正都已经考完了,担心这么多也无济于事。至于发榜以后究竟会怎么样,到时候再来打算,现在担心也没有用。何必自寻烦恼?”这样一想,马上就会心安,觉得自己的胡思乱想真是无聊!

  所以,人不安心的时候,可以反思,问问自己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如此一反问,很容易就会发现往往只是自己想太多,事实上,没有什么值得烦恼和难过的。经过这样的省思,心就会安定下来。此外,内心不安的时候,也可以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将心、念头安住在佛号上,不再去想那些烦恼的问题,心自然会慢慢安下来。

    烦恼与习气

  人都会有烦恼,当成为习惯后,烦恼的感觉就渐渐不存在了,只会留下烦恼的现象,也就是习气。例如一个视钱如命的人,看到了钱就如饥如渴,一看到钞票就想要占为己有,这种饥渴的感觉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经常有这种饥渴的感觉,看到钱就想拿,而且完全不理会是不是该拿,这时已经变成是一种贪的习气,而不是贪的烦恼,所以习气和烦恼是不太一样的。

   烦恼不但会伤害自己,有时也会伤害别人。如果烦恼生起的时候,不表现出来,也许别人不会受伤,却会伤害到自己,让自己很痛苦。例如一个单相思的男孩,心里总是想着喜欢的女孩,但是对方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男孩的内心却在烦恼。他虽然没有伤害到其他的人,却已经伤害到自己。或者说,这个男孩不管对方爱不爱他,总是追着对方不放,把别人烦得痛苦极了,让对*得像是一条甩不掉的蛇,这样影响到别人,使别人受到伤害,也是带给别人烦恼。

  而习气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自己并不觉得在伤害人,也不觉这是烦恼。例如有一些人,和他一起吃饭时,他会习惯地看看别人的碗里究竟吃些什么,看得别人很不舒服;或是不管别人的感觉,咳嗽的时候不捂嘴巴,甚至对着人一边谈话一边咳。他并不知道这些行为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是无心的,所以不觉烦恼,而他的无心却伤害到人。这种让别人讨厌的无心怪习惯,就是习气。

  习气重的人,经常让人感到讨厌;但也有一些习气,反而让人觉得有趣。像有位高僧来访时,他在公共场合常常一边讲话,一边拉拉衣服或是摸摸鼻子,小动作满多的。他不管别人的感觉怎样,但是因为是从这位高僧的身上表现出来,反而让人觉得很可爱。

   有一次我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演讲,因为衣服穿得满多的,觉得很热,当下我也不管别人感觉怎么样,就说:“对不起!我很热。”然后就把外袍脱掉,现场的听众则觉得这位法师很自在、很亲切。虽然我没有像那位高僧那样洒脱,但是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在身体痒的时候,强迫自己不管它,或是不去抓它。身体痒的时候当然可以抓一抓,坐太久也可以动一动,不需要什么事都一板一眼的,因为这样也是一种痛苦。

  人所表现出来的习气,有的很可爱,有的却让人讨厌。因此习气是必然的,但还是要注意自己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是什么样的身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否则自己没烦恼,却造成别人的烦恼,那就不好了。

续读:圣严法师著

认识自己才能获致成长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事实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无法达到无我的境界的。所以,我们必须先从“自我肯定”练习起。

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管是对于过去或现在的所作所为,都要负起责任,对于未来,也应该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划。那么,何谓自我?自我包括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有的我,而以现在、当下的自己作为立足点。所以,过去是自我、现在是自我、未来也是自我。而过去、现在和未来又是什么?若从时间的范围而言,“过去”可以是去年,也可以是前生,也可以是久远以前的前生:“现在”可以说是这一生、今天,或这一秒钟、这一刹那;而“未来”也是一样,时间可长可短。在整个以当下为基础而无限延伸的过程中,自我一定要时时对自己负责。责任和义务是当“自己”和“他人”建立关系时才会产生的,也才会有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价值;可是即使是自己单独一个人,也应该为自己负起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要站在自我当下的立足点上,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这样就是对因果负责。接受自己造的因、自己种的果,就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努力为善祛恶,就是负责的表现。
为自己负责需要练习着控制自己,要能够不受环境的诱惑。譬如有人请我抽烟,因为我从来没有抽过,所以不受诱惑;如果我曾经抽烟多年,大概就会心痒难耐地想抽,而这时就要学着练习控制自己。

世间五欲的欢乐,人人都喜欢,也很容易因此受诱惑而犯错,所以要能自己判断:“应不应该做?能不能够做?”从而做到主宰自己。可是一般人总是不了解自己,往往做错了事还不自知,说错了话也不承认,自己的观念、想法明明错了,却还要巧辩。这样自我的固执和坚持,并不是自我肯定,因为你肯定了自己,却否定了他人,你要把人家赶走,人家也会把你赶走,对立的结果,别人也同样会否定你,到最后,自己反而被孤立,这非但不是肯定自我,而且还是自掘坟墓、自找倒楣。

所以肯定自我,一定要从了解自己开始,知道自己的缺点有哪些?有什么坏念头?缺点和坏念头并不可怕,只要把缺点改掉,坏念头去掉,转恶为善,就是自我肯定。
但是我们的念头常常心猿意马,不容易受控制,以至于很难让自己该想的时候就想、不该想的时候就不想: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这是由于习惯使然,也是自己内在的烦恼自然而然不断涌现的结果。

所以,我们平常一定要做修身养性的功夫,譬如念佛、诵经或禅坐。通常我们不修行的时候,不会知道自己的头脑其实是在胡思乱想。
譬如在诵经念佛时,才发现自己的脑袋常常有绮思遐想等妄念,这一类的念头,特别容易在修行时浮现,也特别容易被发现。藉由修行,能够培养我们的觉照力,在觉察缺点之后再进一步改正,这就是自我肯定的过程。

自我肯定必须是肯定自我的优点,也肯定自己是有缺点的,肯定了自己的优点跟缺点之后,就能够获得自我的成长。

忏悔与负责任

“忏悔”是肯定自我非常重要的途径。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

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二是对我们所亏欠的人忏悔;第三则是当众忏悔。在当下承认错误的同时,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佛教徒通常是在佛前忏悔,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或是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所以会在佛前求忏悔,请佛菩萨为我们作证明。佛经指出,凡夫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客观持平,都不免会犯错。尤其我们的记忆总是很快就把错的、坏的事情忘掉,或是不愿想起,甚至于把错误合理化;但是对自己得意的事、对别人的贡献,却又记得牢牢的,而变得自傲自大不懂得谦虚心。所以无论知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我们都应该忏悔。

其实在我们一生之中,无意间对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最亲近的亲人;我们伤他们的心,让他们受苦受难,而自己并不知道,甚至有时候让人家受苦受难,心中还在幸灾乐祸,说:“活该!希望他再苦一点,这样才能发泄我心中的不满。”像这样的心理,都应该要忏悔。如果我们平常能够天天忏悔的话,我们的身心行为,就会愈来愈清净。如果做错了事不忏悔会怎么样呢?佛教徒相信“罪有罪报,业有业报”,果报有好有坏,好的叫做“福报”,坏的叫做“业报”、“罪报”。如果不忏悔,我们受的苦难就会多些;如果忏悔,受的苦难就少些。

我们的家庭、事业、学业,甚至于健康,都免不了会产生种种的挫折、磨难。这些阻碍、不如意、不顺心,其实都是我们过去在有意无意间所造的种种罪业而形成的果报。但是许多人不理解这个观念,一旦果报现前了,就觉得是老天没有长眼睛,而埋怨:“像我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老天对我不公平?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简直是没有天理公义!”甚至进一步会想:“天底下根本没有天理、良心!既然人家对我这么坏,凭什么我要对人家好?”从此自暴自弃,出现报复的心态。这样不仅害他人深陷苦难,也使自己再受一层烦恼苦。所谓冤冤相报,无有尽期,真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如果还不懂得忏悔,想清楚问题的症结,情况便会愈来愈严重。如果不忏悔,就像欠债不还一样,总有一天债主会逼上门来。尤其到过年的时候逼得更紧;试想看看,过年过节如果有债主上门逼债,不是很痛苦吗?忏悔以后,无论有形、无形,无论债主是不是在我们面前,至少我们良心上的负担已经减轻了。

可是忏悔以后,并不等于罪过就此一笔勾销,而是“承认错误,愿意承担”的意思,是表示“欠你的钱我会慢慢地还,等我有钱的时候一定会还,而且会主动还”。但忏悔并不是将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佛菩萨来负责,如此是误解了忏悔的真正意思,也不符合因果观念。不肯担负责任,就不会改变自己,业力就永远存在,这种假的忏悔并无法净化内心;而且不忏悔改变,便无法真正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其实,只要肯接受“人是无法逃遁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观念,就会提醒自己少做一点错事,这样便能达到防非止恶的效果。所以忏悔之后,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而是要更努力多做功德、多行布施,以积聚善缘。忏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只要至诚地表明忏悔业障、罪障的决心即可。另外,也可以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它的意思是:“由于我过去贪、嗔、痴的心理,造了种种的业,透过行为、语言和思想表现出来,伤害到人,现在我来到佛前真心忏悔,愿佛菩萨给我作证明,证明我已经全部忏悔了。”

忏悔也可以用拜佛的方式,一边拜一边忏悔,一面念一面拜,或者是念完以后再拜。藉由无我的礼拜及《忏悔偈》的反思,就能毫无隐瞒地彻底承认错误,并增加担负责任的勇气,达到忏悔的效果。

 

控制情绪而不压抑情绪

有句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意思是指,连泥塑的娃娃都有自己的脾气,人怎么可能没有呢?所以,人会发脾气、会闹情绪,就被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但是闹情绪到底好不好呢?其实,情绪升起的时候,不是你有情绪,是情绪有你;不是你控制情绪,而是情绪控制你。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情绪的反应和起伏,往往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有时是气候等自然现象,有时是社会现象,有时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譬如有人怕听见嘈杂声,所以当孩子哭闹时,就很容易发脾气或情绪不好,可是自己却不自觉。就像是一池水,水面本来平静无波,可是被风一吹,它就动了,如果我们也动不动就被外界的“风”吹得起情绪,这就表示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另外,有的人情绪特别多变,莫名其妙就变坏了,或是我们常说这个人脾气不好,说这个人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其实很可能是因为生理的缘故,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例如因为身体的生理现象:痛、痒或内分泌失调,都会使情绪发生变化。生理一旦出了问题,常常会反应在我们的身上,有的反应在头脑里,有的反应在身体上。反应出来后,我们不自觉地就会情绪低落,或者情绪亢奋。这种反应,除非是有大修养的人,才有办法控制。比较严重的是,有些人因为身体的病变,影响所及,连性格都发生了变化。这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最后甚至连精神都因此而产生问题。现代医学上有所谓的“心因性”病症,就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反应到身体上;等到身体不舒服,又造成心理更,不正常。所以,不能体察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止是心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因此,我们要经常观察、了解自己心理的反应是什么,或是心理的活动状况如何,是愤怒?贪欲?嫉妒?还是怀疑?或是莫名其妙的亢奋?或是忧愁沮丧?随时注意自己的心理情形,在状况轻微时,便可以及时加以控制。

怎么控制呢?一个是用意志力来控制,不让状况扩大;一个便是转移它。譬如知道自己要发脾气了,就赶紧将身体放松、头脑放松,也许唱唱歌、听听音乐会有效,即使大声吼叫也可以,只要不影响、不伤害自己和别人就好。先用方法来发泄情绪、转移情绪,接下来再来处理或解决,但千万不要压抑。因为长期的压抑,能量愈聚愈强,最后可能会像火山一样,一旦爆发就会不可收拾。就像有些有修养的人,在公开场合或在他人的面前,虽然很能控制情绪,可是回家后,一见到家里的人就爆发了。因为他不是控制情绪,而是在压抑情绪。也许一时间能够压抑住,但最终总会发泄出来。

所以,在知道自己情绪不对时,要先想办法放松,想办法转移。控制情绪,最好的方法还是靠佛法,因为佛法讲“无我”,连我都没有时,哪还会有什么情绪呢?

心安理得就是成功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所谓成功,就是要有大事业、大名望,而且还要地位高、财产多,有许多人簇拥着他。这种人,大家才认为他是成功的人。其实,想要获得这样的成功,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表面上看起来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又好像人人都有机会。以我为例子,我能在电视频道上为大家说法,好像很不容易,很多人就认为我是成功的;可是,这并不表示其他人做不到。而且这就算是成功吗?恐怕值得深思。

到底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呢?孔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成功的准则。

所谓“立言”就是能提出有道理的见解,让大家有所依循,并获得正面的效果。其实要想做到立言,也不容易。他必须有思想,还要有所创、有所立,而非仅仅做个传声筒而已。“立德”的“德”是道德、德行的意思。无论是心性、品性,或是待人接物、处事态度,只要能对大众有利,对社会人群有利的,就是立德。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立德是树立一种风气、典范来影响别人,从影响一群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影响世世代代的许多人。“立功”则是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事,造福大多数的人,立下汗马功劳。

这三者之间,立功是可表现的,有形的,别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或知道,它和“德”不一样。德是一种影响力,虽然无形,但有力量。而立言是用言论来影响人,可以是立功,也可以是立德。能做到这三种,都算是人生的一种成就,且不论影响多寡或功劳大小,都是成功。所以,如果以这三个原则来论成功,则人人都有机会成功;相对的,目前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功成名就者,就算不上成功了。很多有大事业的人,他不一定道德很高:名望很高的人,讲话也不一定有道理。因此不能只从金钱、地位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名望高、地位高、权利大的人,对社会不一定有功劳,对历史不一定有贡献,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建立在孔子所说的这三个标准上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好像很难、很遥远。其实,“立德”是只要不愧对自己的良心,遵守道德的行为,那就是“立德”成功,“立功”就是我们要帮助他人,如果所作所为都能够利益他人,也就是“立功”成功,“立言”就是在观念上或语言上,能够安慰鼓励别人,甚至影响他人改过迁善,那我们就是“立言”成功。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人人都可以“立德、立功、立言”,人人都可以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一个人只要真正能做到心安理得,那也是一种成功。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临终时觉得自己白活了,或是死不瞑目,即使他活着的时候被看作多么功成名就,都称不上真正的成功。只要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来、没有白过,那他这一生也就是成功了。不要说一辈子,只要一天没有空过,就有一天的功德、一天的成功;即使是一小时,也有一小时的功德、一小时的成功。

成功有大成功、小成功,能够积聚一小时、一小时的成功,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的成功,小成功也可以慢慢累积成大成功,而我们的福德和智慧也会逐渐圆满。福德和智慧达到究竟的圆满,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那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而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