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又铭 起飞吧丑小鸭:民国重要刊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03:09

民国重要刊物

《新青年》

1915 9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19169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

1917年初﹐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19181月﹐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宣布“本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采取集议制度,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沈尹默参加编辑部。从7月开始,《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办法,陈独秀负总责。   

改版:从第4卷第一号起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  

反对派有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

1918105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812月﹐《新青年》同人又创办报纸形式的周刊《每周评论》。

19209月,第8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陈独秀主编。81期起﹐被迫迁回上海印行﹐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

1922 7月﹐出至96号停刊。 以后复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7月停刊。

 

《新潮》

19191月,数十名学贯中西的新派文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

在新潮社的首届职员中,编辑部的3位依次是傅斯年、罗家伦和杨振声;干事部的3位依次是徐彦之、康白情和俞平伯。胡适为顾问。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学生社团和杂志也产生。一是学生许德珩、易克嶷、高尚德等人成立的国民杂志和《国民》杂志社;另一是在守旧的教员刘师培、黄侃、陈汉章、马叙伦、屠孝寔、康宝忠、陈钟凡,吴梅、黄节、林损等支持下,由国文系学生俞士镇、薛祥绥、杨湜生、张煊,薛祥绥、俞士镇、胡文豹等成立的国故月刊社及《国故》杂志。

新潮社和国故社,因一新一旧思想观点对立,经常展开激烈的论战;而国民社则处于中立状态,不过,五四运动到来的时候,三个学生社团的大部分成员,都积极参加运动。

191911月,傅斯年去英国留学,新潮社的组织发生一些变更。在第2届职员中,只设编辑1人,由罗家伦担任。设经理1人,由孟寿椿担任。另外,由顾颉刚负责代派赠阅交换,高尚德负责广告,王星汉、宗锡均、李小峰负责记录与校对。到了1920年罗家伦也要出国留学,新潮社的组织又做了一次调整,他们恢复旧制,重设编辑和干事两部,周作人任主任编辑,毛子水,顾颉刚,陈达材,孙伏园任编辑,孟寿椿任主任干事,王星汉、孙伏园、高尚德、宗锡均、李小峰、郭绍虞等人任干事。

《新潮》和《新青年》在办刊方向上稍有不同,“《新青年》偏重于政治、思想、理论论述;《新潮》则偏重于思想、文学方面,介绍一些外国文学。《新青年》内部从一开始就分为左、右两派,斗争激烈,直至最后彻底分开;《新潮》的路线相比之下则稍右一些。”作为一本学生刊物,《新潮》中的政论文章不太多,以文艺作品居多。

《新潮》一共出版了12期,历时2年零5个月,最终无疾而终。

 

《学衡》

19221月,《学衡》杂志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南京东南大学一些教授办的刊物。主编是英语系教授吴宓。重要同人有英文系主任梅光迪和生物系主任胡先骕等人。

  《学衡》创刊号简章说:本杂志的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初为月刊﹐第61期起改为双月刊。1933年出至第79期停刊。该刊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一个宣传复古主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派别﹐当时被称为“学衡派”。

 

《晨报》

初名《晨钟报》。1916 815日创刊于北京。由梁启超、汤化龙等主持,主要撰稿人有胡适、蒋梦麟、张申府、丁文江等。创刊初期,李大钊曾任总编辑,并写代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不久辞去。1918 9, 因刊载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政府封闭。同年12, 改名《晨报》继续出版。191927日,宣布将副刊性质的第7版进行改革,使之成为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园地。此版在李大钊主持下,发表许多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专著。1920年起,此版逐渐把主要地位用来提倡新文学。19211012日,第 7版正式定名为“晨报副刊”(也称“晨报副镌”),44,单张发行。同《觉悟》、《学灯》、《京报》副刊一起,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大副刊。《晨报》 1926年后依附奉系军阀。19286,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一度停刊。192885, 由阎锡山操纵出版,改名《新晨报》。阎锡山撤出北京后,恢复《晨报》报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战争前夕停刊。

 

《语丝》

语丝社于19241117日在北京成立,因周伏园创办的《语丝》(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丝》周刊1930310日停刊。

 

《小说月报》

1910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初 《小说月报》由恽铁樵、王莼农(王蕴章)主编。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

19211月,该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刊登鲁迅、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论文章,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以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剧、散文。多是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庐隐诸家的短篇小说以及朱自清、徐玉诺、朱湘等人的新诗。

1923年第13卷起郑振铎任主编后,又增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栏目,这时的《小说月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我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19275月叶圣陶代行主编后,曾编印《创作号》。除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外,还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以及胡也频、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载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下,从各个不同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直至19321月,未及发行的第23卷新年号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一同毁于“一·二八”战火而终刊,共出22258期,发行22年。

 

《新月》

1928310日,由新月社主办的《新月》月刊创办于上海。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任编辑。

1926年,徐志摩在《晨报》的副刊创办《诗镌》、《剧刊》,探讨新体格律诗和国剧运动。1927年春,原新月社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次年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重新开始活动。参加成员还有梁实秋、闻一多、邵洵美等。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以新月社成员为核心的新月派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诗歌流派,其形成与活动与新月社大体一致,以1927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其他重要成员包括饶孟侃、朱湘、孙大雨、杨世恩、刘梦家等。他们的诗歌抨击军阀的残暴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同情劳动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该派后期成员除了徐志摩、饶孟侃、孙大雨外(此时闻一多已脱离新月社),还加入了邵洵美、陈梦家、林徽英、卞之琳等。在1928年创办《新月》,1931年创办的《诗刊》上继续进行诗歌艺术的探讨,追求“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

1931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机坠身亡,该社活动渐衰。1933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原载《新月》1928610日第一卷第四期。从1927年到1936年,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进行了长时间的论战,这篇文章属于这场论战的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有人提倡的“革命的文学”这样一种提法。文章中梁实秋以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基础,主张“文学无阶级”,反对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要求思想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