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钢铁行业协会:做人做事的技巧:善用变计,应万变之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8:50
               做事应当善变,不可只用一种方法应对万变之事。知变者,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不知变者,就会跳进死胡同。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要善变。当情况不妙时,走就是上策。
       一   见机行事,学会“变脸”

      见机行事,灵活变通。  自人类诞生之时,随之而来的就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因此,在人类社会诸多的关系中,人际交往便成为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而这种最基本的现象之中又有着诸多复杂的关系蕴藏其中,这就需要见机行事的机敏态度,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好所临之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之人。

    历史上,大太监李莲英在民间传说中大都是反面的,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具有相当深厚的见机行事,善于应变之功。他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我们不妨来看其中一例。

   我们都知道,慈禧爱看京戏,且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戏子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反而好情致地问他“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思忖着: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看到自己所出现的低级错误,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气氛也因此而紧张起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应变所推崇的是急中生智,最能代表变通水平的非幽默莫属,刘墉正是用幽默应变之术,解脱了自己的问题。所谓“伴君如伴虎”,回答皇帝的问题就要左思右量,在自己没有确切答案的时候,最好就以幽默的回答来应对,模棱两可,也挑不出毛病。

    见机行事的变通技巧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得能很好的应用。日常的生活中的应用自不用说,在外交上应用更是能会到它的强大效用。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世界著名历史人物,美国第32任总统,二战时期与丘吉尔、斯大林并称为"三巨头"。他曾连续四次当选为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当选为两届以上总统的人。他上任后,推行"新政"使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逐步恢复繁荣。他在奋斗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令人钦佩的应付自如、自信和政治技巧等一系列的公关艺术,很值得玩味。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都得益于他关于思考、机敏应变的能力,特别是应变之功,帮他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巧妙地回避了令人尴尬的处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是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壮大的重要标志,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然而这次会议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很耐人寻味,这之中有不少体现出了政治家的机变。开始几天,斯大林显得倔强冷漠、严肃且不易交谈,罗斯福试图打破隔阂,但三天过去毫无进展。最后,他决定采用新战术。第四天,进入会议室后,罗斯福说:"我先跟斯大林进行私人谈话。"他抬起手来掩着嘴角跟斯大林自语道:"温斯顿?丘吉尔今天早上有点古怪,他是在床的另一头起床的。"这时候,罗斯福看到了一种模糊的笑意从斯大林的眼中出现了一下。一坐到会议桌旁,罗斯福便开始故意取笑丘吉尔的雪茄烟和他的生活习惯等等,这开始引起斯大林的兴趣,而丘吉尔则满脸涨红,一脸怒容。他越是这样,斯大林就越是发笑。最后斯大林终于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并走过去和罗斯福握手。这是三天来他们第一次握手。罗斯福以其个人的交际魅力,多种外交手段,从大局着眼,见机行事,善于变脸成功地维系了盟国的团结。

   在当今社会中,应变能力已成为当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再者,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 善于“变脸”,做个多面人

   "变脸"源于中国戏剧,是川剧剧情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演员以烟火或折扇为掩护,层层揭去脸上的面具,蔚为奇观。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什么人都有,这就需要人们做到见机行事、可刚可柔,需要的脸孔不止成百上千,它需要精于逢场作戏的好演员,去担当差距很大的角色,变脸功夫何能止于二、三。

   人际交往,谈判交涉,官场商场,必须懂得自保方可主动而取胜。一味地"软",粉红脸,无异于纵人欺侮;总是黑着脸强硬或白着脸使诈,又会激化对立、处处受防而落得敌人满天下。高明的操纵者,红黑相间,红白并用,追求软硬兼施的巧妙。

    在与社会接触时,你可以"说单口相声",一会儿红脸,一会白脸,教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测。你也可以扮着黑脸作莽汉以杀灭对手威风,或扮作红脸好人用以给人台阶,圆满收场。当然,你还可以"演双簧"、说"对口相声",一唱一和,让对手如坠雾里。扮白脸者给对手造成压力,构成威胁,然后由红脸出场取得满意的结果。这种搭配效果,与一人有几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提倡大家作两面三刀的小人,相反,我们还要提醒,对于两面三刀的小人的招数我们不可使用,但一定要知晓。事实上,智者、机敏者都善于“变脸”,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灵活应对事情的必备素质之一。

   赫鲁晓夫(1894――1971年)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有一次,他在愤怒谴责联合国阻挠苏联调停刚果战后独立危机的行为后不久,又盛情邀请联合国秘书长哈马金尔德前去参加苏联的国宴。

   "你为什么对不久前指责过的人又表现得如此热情?"有人不解地问。

   "我国高加索地区人民有一个传统习惯,"赫鲁晓夫解释道,"敌人在你家里作客,与你分享面包和食盐时,你要殷勤款待;一旦敌人跨出你的家门,你就可以割断他的喉管。"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变脸可真够快的,一会儿愤怒谴责,一会儿又盛情招待;怒起来翻脸不认人,"跨出门就可以割断他的喉管";喜起来手疾眼快,"殷勤地分享面包和食盐"。

    这不能说赫鲁晓夫为人奸诈,相反,这体现的正是他的机智。其实做人就应当这样,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人在世上会有诸多的不顺,应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北京话有个词叫“长眼”,它的意思就是做事要见机行事,见风使舵,善于变脸。这样才能做得恰到好处,事半功倍。如果做事“不长眼”,不会察颜观色,不会审时度势,一味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最终闹个费力不讨好,还可能吃个大亏。

    “长眼”的人总是能够准确的判断火候,适时适地的恰到好处的做好某件事,往往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赞扬。“不长眼”的人则是自认为费了很大力气,最终却得不到别人的肯定,相反还遭到别人的埋怨甚至引发别人的愤怒。

   “长眼”的人肯定会察颜观色,见机行事,审时度势,但并非是八面玲珑。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相反,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国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这也就是北京话所说的“不长眼”,“不长眼”的人是一叶障木,我行我素,有眼无珠,“长眼”有时让人觉得有点累,但并不难。只要智慧一点,有心一点,勤快一点,就能做个有“眼力架”的人。

    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让我们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待物方法,当然,在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态度与方法。可以说,人类对于任何事情的见解和看法,都是形形色色、见仁见智的。某一个正确的见解和办法未必始终正确,必须顺应"时"与"地"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因此,过于固执而不知变通,无异作茧自缚而动弹不得。所以说,求人办事,就得随机应变,就像蜥蜴变色,哪种颜色适合保护自己就变哪种颜色,这样才能像不倒翁,甭管谁横推竖拉,自己办事的目的就是不"倒"。

     三 越有本事,越要有巧变之功

    有本事,就更要有巧变之功。  先来看一个寓言小故事吧!

     一天,狮王要毛驴负责开垦一块五百亩的荒洼地。毛驴接到命令后马上行动起来,它领着众毛驴们起早贪黑,干得非常起劲。

     过了几天,狮王前来视察,看到后对毛驴说:"怎么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开垦出来,要抓紧时间,争取下个月完成。"

    毛驴一听傻了眼,自己没白没黑地干,还落不是,下个月完成?这怎么可能呢?这么大一片地!毛驴整天愁眉不展,茶饭不进,又加上日夜操劳,瘦了一大圈。一天,一只狐狸悄悄地跑来对毛驴说:"毛驴兄,你干活也要讲究点策略,你没见狮王每次来都在公路上转一圈便走吗?什么时候到地里去看一次了!你若听我的,先把路边的地开垦好就行,至于里边的,你再慢慢来嘛!"

    毛驴无奈,只有听从狐狸的意见,只把路边的地开垦了出来,并种上了庄稼。

   一个月后,狮王又来视察,它看见地已开垦出来,庄稼也已长出了小苗苗,很高兴,当即表示重重地奖励毛驴。

   一直以来,狐狸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认为它太过狡猾,但其实反过来想想,做人也应该像狐狸那样,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棘手问题时,想一个万全的办法来保护自己。而不要死盯着眼前的事情而束手无策,要懂得随机应变。

   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因突发事件陷入被动尴尬的困境,此时若能随机应变,拿出对策,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巧妙解围。

   清朝的纪晓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便是一个随机应变的大智慧之人。

   有一天,乾隆皇帝闲来无事,想要试探一下纪晓岚的应变能力,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皇帝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那你打算怎么死法?"乾隆皇帝问。

   "跳河。"

   乾隆皇帝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于是就静观其应变办法,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故未死?"

   纪晓岚答道:"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应该先回去问问皇帝是不是昏君,如果不是昏君,你就不该投河而死;如果说皇上跟当年楚王一样的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是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纪晓岚得以免去一死。

    纪晓岚确实是一个应变能力极强的人。所谓“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在这里,我们不妨还以纪晓岚为例。有一天,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纪晓岚也又一次以巧妙的应变能力为自己免去一难。

   纪晓岚可算是一个有本事之人了吧,他的巧变之功更是不得不让人佩服。所以,越是有本事的人,需要面对人的或事就越多,就更需要灵活运用巧变之功了。

   生活中,巧变之功还有免除尴尬,激活气氛的效用。比如,某些场合由于临时事变,给当事人设下难题,此时如能就地取材,巧借环境,便能激活气氛,摆脱困境。据说著名的相声演员马季和赵炎有一次在山东演出时,正表演相声吹牛,没想到,台上灯泡一下炸了,台下一片哗然。面对这样的场面,台上两名演员并没有慌乱,只见马季随机应变向观众说了一句:“我们吹牛的功夫真到家,灯泡都被我们吹破了。”说罢,台下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表演也得以继续。看得出来,马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相声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机智应变的高手。

   政治上也是如此,60年代初期,我国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的美制Ux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外长陈毅:"访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的高空侦察机的?"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更是一个军事秘密,当然不能公开回答,但如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不愧是外交部长,他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把它捅下来的。" 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桶的动作。自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可见,灵巧的变通多么的重要。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原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脊椎骨出了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柱上的缺陷。手术后,医生想多要一点手术费,对肖伯纳说:“肖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做过的手术啊!”“好极了,”肖伯纳说,“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钱试用费呢?”肖伯纳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啊,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医生的意思是要他多付一点手术费。他从对方言语中指出破绽,告诉医生新手术对自己来说,意味着要有多大的风险,使医生捉鸡不成,反赔上一把米。

   其实生活中面对攻击的情况有很多,这时我们就要借用对方说理的漏洞,利用严密的推理法,向对方攻击的相反方向说理,便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收到克敌制胜之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常会面对一些恶意的谩骂,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反击呢?是用污言秽语反击,还是抓住对方言语中的破绽,用戏谑之语巧妙反击?当然应该选择后者,因为那样可以跳出困境,制服对方,还能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
   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演讲中,收到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上面只写了两个字:“傻瓜。”林肯不露声色,镇定地说:“本总统收到许多匿名信,全都是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这位先生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林肯总统面对这样的窘况,抑制了自己的愤怒,几句戏谑的话,初看好似毫不经意,实际上不仅讽刺了那位谩骂他的人,而且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四 “方圆”处世,真正的巧变之功

    一定意义上讲,巧变之功就是指“方圆”处世。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

   试想,一块石头刚被放在河上游时,有棱有角,毫无规则。那么伴随着河水不断地冲击它,将它推到中游,急流冲下的石块相互碰撞,并被水侵蚀,不断地磨擦,它将逐渐变小变圆。当它被冲到下游时,棱角已都被磨去,变得圆溜溜了。

   人性也是如此,就如水中的石头,刚开始棱角分明,却总要受到社会的挤压,冲击,一次次的挫折碰壁磨练,使得人性最终圆滑起来。

   看起来,这好像是人性的弱点。经不住猛烈的撞击,磨去脆弱的棱角,使自己在社会中以圆滑立足。然而这却又是人性的优点。人,生活在社会中,谁也离不开社会。既然如此,就只有努力去适应社会,学会圆滑。圆滑同样需要智慧。快速的反应,机敏的应对,如何估算好得与失、利与弊的孰轻孰重,更考验你对时局的掌控能力。要在社会中生存,其过程一定是曲折漫长又坎坷的。也许会有无数次挫败。然而,人正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失败中慢慢磨练着,逐渐成熟起来的。

   《红楼梦》里有句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人生正是如此,所谓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事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做事要方,做人要圆。此处的“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圆”则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是处世之道。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人生应当方圆共济,不止是人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因为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只有方圆相济,当圆则圆,当方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与情理的艺术。为人处世可以外圆内方,做官治公也未尝不可内方外圆。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站稳,就只有拥有圆滑,能够灵活地在社会中穿梭,熟练地驰聘于社会,那样才是真正的“人中之杰”。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适应生存的能力都没有,他还称得上强者吗?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社会造就了这种人性,而人性的圆滑却又造就了充满生机,变幻莫测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让自己的人性变得圆滑一点,不要吝惜磨去自己的棱角。古时常说中庸之道,事实上,“中庸之道”即有点圆滑味道。圆滑者,绝不会碰棱撞角,一旦遇到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且发展下去会引发矛盾,那么他就会立刻改变自己的立场,即使内心并没有改变,但至少表面上已然与对方站成一线,避免矛盾的发生、激化。圆滑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忍让。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成为强者。

   社会是一个复杂关系体,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点线面纵横交错的集合体。由于社会的极度复杂性,要想在其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受各方面欢迎,最大程度建立自己的人缘,就不得不圆滑一点。

   试问,个性突出,原则性强,有谁能取得上述的人际关系呢?通常来看,不圆滑之人都不太和谐,而圆滑的人却能很好与人相处。这就是圆滑的魅力。圆滑其实就是一种体能和智能的自我保护。圆滑用以避免无谓的摩擦所伤及的无谓的能量损耗,以集中精力用于值得去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正像那句话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就应当能屈能伸,这是一条经千古锤炼而锻造陈酿的古训,多少英雄豪杰都因善屈善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

   立大志需以屈处世,成大业要靠伸显才。屈是遇到锋芒时的避让,是居安思危时的退让,处世让一分为天下先,退一步海阔天空。伸是相机而动的趋进,是该出手就出手的气概,逞雄才得时机为佳,争锋芒需先下手为强。

   "方圆"之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大喜悦与大悲哀时,常常泰然不惊。且不易为感情所左右,行动时干练、迅速;即使在退避时,也能做到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在真正的"方圆"之人身上,你看不到失败,他们身上有的,只是沉默,这种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巧变”之人就是这样,在强大的对手高压下,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作"诚实"的样子,往往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虽然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装傻看起来是种很傻的行为,但事实上,这却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明智得多。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拙诚与对手周旋,确实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五  情况不妙,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为上策”最早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事实上,“走”确实是一个好的计谋。对无力克服的险情决不恋战蛮干,三十六计“走为上”。我们不能单纯意义上将“走为上”看作临阵怯懦、逃脱,那是错误的。《吴子?应变》云:“不胜速走,退还务速。”《百战奇谋?退战》云:“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因此,正确理解应是“避实就虚”、“以退为进”。所以称其为“走为上策”,是因为“可以全军”,以利再战。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条重要用兵原则。    “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如果你的确没有勇气和能力应付尴尬或者困境的出现时,最佳选择就是迅速撤离现场,越快越好。

   杨坚建立的隋帝国战斗力很强,击败突厥是家常便饭,但偏偏杨广骄狂,栽在了高丽的辽东城下,李世民就吸取了教训,他持一种“打不起我认了,我躲得起”的态度,这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气度并非常人所具备的,结果是隋二世亡,而大唐开创千古盛世。

   对那些天生胆小怕事但是异常敏感的人来说,提前预见尴尬或困境发生的可能性或是当尴尬的事态销有苗头时就赶快离开,实在是妙不可言的高招。谁都知道,再大的掌力如果没有受力的脸也不过就是一阵风罢了。

     以退为进,忍亦为“走

   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退”的态度。久历江湖,练达人情之人都守一个"退"字。退是一种谋略、智慧,退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

   中国有一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一些无关紧要的非原则性的问题,惹不起还躲得起,一时避让,并不就意味着你理亏,反而更见出对方的拙劣!倘能更进一步,友之善之,更显出你的宽容与大度!

   “退”字包括很多的含义,这其中还有经商中的转型,如退出某一领域而改而进军另一领域。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其实也是一种机变。

   我们都知道,宁波商人头脑灵活、长于思考、善于经营、富于机变。这种性格也足以称作是宁波商人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宁波商人善于捕捉商机,及时调整经营方针的能力很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优秀的现代商人品质。在生意场上,宁波商人机敏善变,从不墨守成规,他们总是能够不失时机地调整经营业务和经营策略。其灵活善变的能力叫人拍案。我们不妨找一个典型来看一下。

   80年代初,正当"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航运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之时,他却做出惊人的决定:卖掉所有船只!他这一“退”充分显示出他过人的前瞻性,因为他预感到两伊战争对石油产量的影响必将殃及油船运输,因此,他及时抽出资金,投资香港地下铁路和隧道,出任隧道公司主席。而后,又投资由英国人控制的香港最大的国泰航空公司,出任董事长。居安思危,在兴盛中看到潜伏的危机,及时善变,"世界船王"终于又胜利了。

   有时候,忍让也是一种“走”的体现。既然惹不起你,我不去招惹你不就行了;即使你主动地接近我、招惹我,我也采取忍让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其实是最有效的办法,更是一种让对方自讨无趣的方法。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即使对方本占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遇到这样低调的对手,也会觉得无趣至极。

   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既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

   日常交际中,那些对立的事情其实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现,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不可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需明白:让人一步不为低;惹不起他,你可以走啊!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这样的结果才是最好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