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放松训练指导语:太极拳练功指南(庞明)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4:29

太极拳练功指南(庞明)二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要用心(意识)来运气,运气的时候要沉着,即气沉丹田。这么做能把气收到骨头里边。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用气来运形体,心怎么动身体就怎么动。我怎么动不起来啊?练功得练到一定程度。一开始你还感觉不到气,练到以后体会到气了,再以后,气和神合一了。太极拳有两种练法,其中一种是自发功的练法,气一冲意念随着动,意念和气合到一起,最后也是神气合一——不是气在动,而是神和气合成一个了。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意念一动,这是从自发功练起来的。另外就是普通从姿势上练起来,也是用意不用力,要用意来动它。抻胳膊用意识抻,形体要放松,不要使劲。怎么放松呢?手带着胳膊动,就都放松了。这是个窍门。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顶头悬,精神一提起来,就不会显得很迟钝、重浊。练气功的时候也是如此。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虚实变换得用意、气,意念一动,气带着形体动,这样才能变换灵活。从前面几句来看,练太极拳就是练意和气。象昨天讲的《十三势歌》共有140字,其中就有7个“意”字。其实太极拳就是要练意念、练气。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练太极拳时要发劲,发劲时要沉着,还要松静,意念、气、力、形得专注到一个方向。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身体一立象口钟一样,前后左右上下都要中正,这样气才能正。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对九曲珠有好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身体的上、中、下三节,胳膊的肩、肘、腕三节,腿的胯、膝、踝三节,共有九节,称为九曲珠。但这样讲似乎没有抓住要点。九曲珠从里边讲应该是指脊柱,脊柱上有九个弯曲,你要把脊梁骨一个压一个地连起来,将来气贴于脊,力由脊发才会有作用。当然讲上肢、躯体、下肢各三节,“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也可以,但对于“中”、“主于脊”、“主于腰”就不够了。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太极拳练时软,用时绵里裹针,“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鹘”是鹰的一种。“形如搏兔之鹘”是讲形体象鹰抓兔子一样,很快。“神如捕鼠之猫”,猫要逮耗子的时候,在耗子洞前守着,精神非常集中。一个是形蓄而待发,很勇猛;一个是神很安静、集中,其实练任何拳都得这样,练我们的形神庄、五元庄精神也要集中。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安静时跟山一样,运动时象奔腾的江河。有的说要“静如秋月,动若飙风”。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练功或对手时,蓄劲象把弓张开一样,拉起来掩而不发;发劲时象箭一样出去,很快。有的说太极拳动作慢悠悠的,怎么打人呢?现在练太极拳的大部分是老头、老太太和体弱多病的人,而好多练长拳、炮锤之类的人身体原来就棒。有些练太极拳的讲得挺漂亮,但和人家一比划就输了。所以人们都说太极拳打不了人,是“豆腐拳”。其实太极拳绵里藏针,是很厉害的一种拳术。来的缓我就缓,来的快我也快。“彼不动,我不动,意在彼先”,你不动,我也不动,意念在你前边;“彼若动,己先动,力在彼先”,你要动还没动,我先动上了,力量在你前面。你要不快,能走到前面去吗?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练太极拳的时候要走圈,用的时候就不走弓背了,而要走弓弦。化你的时候还得走圈。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这里关键是“力由脊发”,力量由脊梁发出去。脚步跟着身形来转换。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两句对练拳很有意义。往复折叠是什么意思?象搂膝拗步,手打出去了,怎么折叠?腰若松不了,你折叠不了。手一推出去,怎么回来?一出去,到头了,腰往外一松,又长出去了,一长出去,手上半个圈,外面半个圈,一个圈拿回来,这就是一个太极。练太极拳的沾连粘随,都在这个关键上练。腰松不开,沾连粘随就不好练。腰松开了,往后一松,手就往前边去了,跟着自然就回来了。这个情况得用腰来解决。当然我们练太极拳并不着重技击,我们着重养生,但是道理要懂,懂得腰是关键,得解决腰。腰解决不了,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光练力由脊发,将来会力由脊发了,弄不好就会出毛病,腰松不开,气机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转换。很多练太极拳的到了晚年红头涨脸,虚阳上越,得半身不遂,就是因为腰没解决好。力由脊发,必须松腰。他这里讲得就不够了。我们现在先不用管这个,先练姿势,你能做到松、这次教太极拳,借助力贴于脊,松腰把命门内窍打开。
 
    传统气功一般不是打命门内窍,而是打会阴。如道家正宗丹道功从下丹田练起,打开阴跷库,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而且小周天那个督脉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里面,这样就把我们先天气的信息量直接通过督脉上升到头部。头里面藏神,生殖系统阴跷库这儿藏阴精。精气是物质性的先天混元气,全息性比较强,意识里面神的全息性比较强,神和精气结合到一起,就把人的全息性强化起来。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开阴跷库这个内窍。但是那样打有很多困难,道家练丹派那样练成功的也很少。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练已筑基的功夫不纯,意识的稳定性不够,精气一充足就可以化成后天浊精,全息的气凝固成有形物质,就散了。说后天的精是浊精,但过去练功为什么又那么看重精?因为精是无形的先天混元气众多的信息变成的有形物质,精丢了,先天混元气也就流矢了。
 
     传统丹道功讲了很多功法,但不直接讲功诀。明朝之后出的《伍柳仙宗》已经写得很详细,而民国初年的赵避尘写的《性命法诀明指》则更系统、更详细,但是成功者非常少。赵避尘说要度八百弟子,可他的弟子们哪个修成了?采小药结小丹,采大药结大丹,然后出阳神,然后再怎么怎么……他都讲得很清楚啊。还不要说他的弟子们,他自己也没修成嘛!东北有个赵大法师,不知道是不是他哥哥,看来已经修到一定程度,但还没修到最后一步。什么道理呢?并不是懂得了方法就解决了问题,关键在于意识修炼,也叫练己筑基。过去讲,未炼还丹先练己。练己筑基不纯,得了丹诀也解决不了问题。说句不客气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往高层次练。这句话不是说哪个人不能练,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意志非常坚定,不为各种影响和刺激所动。你若做不到这一点,知道了方法也没用。所以过去老师经常出各种难题为难徒弟,一年二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教口诀,磨徒弟的性子。磨性子就是练己筑基,练意志力。没有意志力,练功就不能坚持到底。有的人下定了决心,可一碰上事马上就变了样。所以练意志得从事上练,心不动,我定下了要干什么,我必须干。
 
     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写得很清楚,但他的弟子们并没有练成。因为下丹田的气习惯于往下走,它一充足,就会自发地生精;一变成精,就可以通过生殖器官往外跑。智能功一开始不练下丹田,直接练中、上二田,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弊病。人体混元气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混元气。我们智能功通过意识加工来形成全息的混元气,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气来充养身体的混元气,这样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打开命门窍。古人没谈到过命门内窍。过去练周天功的经脉周天,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开玄牝之门,这似乎是命门内窍,但又不是它。命门这个位置被古人称为混元神室,我们的生殖器官在胎儿期就处于那个位置,所以命门内窍同样有先天混元气的气场。这个内窍被打开后,肠胃里面食物的混元气会受到命门内窍先天混元气更好的混化,而且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经里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吸取外界混元气的基础,等我们把这个内窍打开了,还要再进一步打开外窍。【五元庄第二节的开三关(天关、人关、地关)就是开几个大的外窍。】
 
     现在同学们要努力练通这个内窍。集中精神认真地发音,把呼吸放得深细匀长,每十个呼吸为一组,你数着数,神不跑。这么练一定会有内气的感觉。即使没什么感觉,精神不跑坐几个钟头也很好。腰松了之后,不仅脊椎会松开,腰两侧的肌肉、两个腰眼、腰椎和骶椎的连接部分也会松开,整个背部的肌肉、肌腱、韧带也会象冰融化一样松开。将来腰怎么算开了?最简单的一个标志:你站着吸气时,肚脐和命门能同时向外胀出去,腰椎会往后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呼气时腰椎又回来。腰放松后,你还要继续坐,要把它作为基本功,只是每次不用坐那么长时间。八段锦中有些关于头部的功法,如果腰放松了再练它,那就非常有意义了。
 
      练太极拳也好,练气功也好,主要是练气。除了专心致志地练坐功、站庄、蹲墙之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多练练气八法里面的抻气法和拉气法。这两法我们都练过,一个练的是内气,一个练的是外气。拉气时你们看气看得清不清楚?能看到多大范围?抻气时里面的气怎么动弹,有什么感受?拉气时手上有什么感觉,气进去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和抻气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这些都应该认真去体会。拉气、抻气时看周围这个气与平时是否一样?你抻气很舒服的时候再拉拉气,看看怎么样?要认真灵活地体会身体内、外气的运动流行。有的同学随着音乐抻得特别快,那么快就好吗?要慢,要体会,动得很小,体会里面气的变化。慢动什么感觉,快动什么感觉?怎么动手上的气感大,对周围的气影响范围大?形体一动,内气动了,看外面的气动了没有?同学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举一反三地反复去想它。练八卦拳的眼镜程为什么底盘功夫好?眼镜程磨眼镜片时不坐凳子,蹲着磨,有时还单腿蹲着。煤马、眼镜程、麻花尹、翠花刘都有自己的职业,怎么去练功?抽时间去反复体会、琢磨。我们现在讲得非常细,可讲细了以后,同学们自己不去想了。因为自己想出的和你听别人讲的这两种情况,内里面意识动得不一样。你自己想对了,“噢,原来如此”,马上有个内在的感受。我给你讲,你听了以后想:是这么回事么?好了,你里面把门关上了。所以过去的老师不细讲,就告诉你怎么做。
 
      这几种松腰法中,坐功是关键功;躺功是辅助功;蹲墙如果加上呼吸,效果也可以,但是它对后面太阳膀胱经所在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够。练直腿坐功时就腿那儿绷点劲,别处都要放松,象没骨头那样缩着。这么缩着肩有点发沉,注意腋窝要空松,头可以低着,脖子往后挺一挺。命门以下一定要往后突。小腹往回收缩一压,命门就往后突。一开始上身越放松越好,你越放松,命门那儿越往后突。如果你有了基础,腰就多往前弯点。但要注意,好多人把躯干都贴到腿上了,那是把胯关节松开了,腰那儿没动,还是直的。命门以下要象俯身躬腰一样往后突,这样去够脚,若腰弯的幅度大,手可以搬着脚心。一般武术练腰时都是一下子弯下去的,没能抻着腰,只有象我们俯身拱腰那样一节一节下去才能把脊柱抻开。等你将来腰松开了,可以在吸气时,意想气从脊神经根、脊柱两边的交感神经链往里面进。现在别那样做,还是先集中精力把腰弓出去。你站着呼吸时腰能比较自如地突出去、缩回来,腰就开始松了,你再练转腰涮胯,就和以前的感受不一样了。这样,我们练太极拳和练气功的基本功就统一了。
为了能更好地把基本功和太极拳结合起来。
 
     这里我再把另外一本太极拳经典著作——《太极拳论》讲一讲。一般拳书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论述推手的,对此我是不大赞同的。《太极拳论》后面还有《打手歌》呢,《打手歌》是论述推手的。传说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县的一个盐店里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后武禹襄把它传给了外甥李亦畲。在武禹襄传的太极拳谱里,有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架、十三势行工歌、身法、刀法、枪法、打手歌、打手要言,等等。我反复推敲,认为李亦畲拳谱里那非常奥秘的几个字——敷、盖、对、吞,最初也应该出自于王宗岳。王宗岳的这些东西既指导太极拳,也指导推手。在李亦畲的拳谱里面是这样写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 论。这里有“拳”有“论”,那个拳谱归太极拳,而这些“论”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工歌》等,里面既指导推手也指导练功。现在一般从推手上解释它。顾留馨的《太极拳术》也是把《太极拳论》作推手来解释的。你要细想,太极拳的推手和练太极拳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它是太极拳推手的指导思想,就一定是练功的指导思想。因为武术与体育、气功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有技击作用。要明白每个姿式是干什么的,而且要用意识想。“练时身旁若有人,临敌身旁若无人”,练时身旁好象有个人,我是打这个人的,一对敌身旁好象没人一样。临敌时你一注意这个人,力、气、意就不够了,拳力发不出去。敌人站在那儿,对你来说就象没人一样,你一拳打出老远,这一拳的力才能发出去。练拳时身旁象有人,一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一拦,把对方打出去;搭上手了,手一翻,一采,马上来个捋劲……这样练拳本身就是对手。太极拳对手就是推手。每练一招一式都要想到这一招是怎么来的,要破他哪一招,我主动打他用什么招,是连化带打,还是主动地打……得有这么多意念,就跟临敌一样。所以说《太极拳论》既是解释推手的理论,也是指导练太极拳的理论。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太极拳这一名称是从这儿开始的,以太极理论作指导也是从这儿开始的。它里面有理有用。我就从拳术上少讲点儿,从功上多讲点。因为我并不希望同学们练了太极拳以后到外面搞推手去,我们还是搞养生太极。推手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手法,我练太极拳时就不喜欢练这个东西,所以也讲不好它。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一般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它不这么讲,而是先提太极。太极是由无极生的,太极又生出阴阳,是阴阳之母。一个生它的,一个所生的,一下三辈都来了。一开始从理上明了,自然界中无极生太极,无极混混沌沌,生出太极,太极是又一个层次的物质,可是万物生出以后,它就变成万物的太极了——一物一太极。一个整体的物里面有形、气、质这么三个要素。在无极物里面一般叫作形、气、质,在动物和人里面,形就叫精,质就叫神,精、气、神就是从太极演化过来的。形(精)和神为一阴一阳,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按智能功的讲法,气能化成有形之物。形、气、质就相当于质量、能量、信息,它是由一种简单物质变化而来的,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随着一个整体的形成,一个具体事物产生了,它里面本身还有一个整体的气,有形的形(或精)和无形的神、气这三者是个统一的整体。把它统一起来,这叫太极。所以,从哲学联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就这么简单。这是从气化理论来讲的。如果再说具体一点,太极不是一下生成万事万物的,而是通过阴和阳两个因素来生成的。太极能生成阴阳,动则为阳,静则为阴。太极是不分动静的,往动上走称为阳,往静上走称为阴。这是从哲学上物质变化的角度来讲的,落实到具体事上,从太极拳术的角度怎么讲呢?
 
      练拳和日常生活不一样。日常生活是个自然的生命活动,练拳要进入拳的境界,要改变生命活动,把乱七八糟的思想一停,往那儿一站,放松了,什么都不想,这就是无极。“我要练功了”,脑子里这么一动,体内的气就按照练功的要求往周身敷布,里面敷布的那个气就叫太极。传统功门太极派则认为静立(或坐)浑浑沦沦状态叫无极,静极生动,可以是内气动,也可以是形动(相当于自发功),叫“开太极”。练功时得有练功的状态,练功到一定程度,一进入练功状态,全身气就都充起来了。里面那个气随意念一动弹,动的那个心叫太极,这个气也叫太极。里面那个心是神意,外面这个气是随神意变的。形体里边无形无象的气一充起来,就有了动静,比如一条腿一动,就出现阴阳了,这是练功的阴阳。关于“太极生阴阳”,在不同的物质层次中有不同的说法。哲学有哲学的讲法,练功有练功的讲法。练智能功一开始周身放松,安安静静默念八句口诀。“顶天立地,形松意充”,把形体放松,把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思想都抛出去。“外敬内静,心澄貌恭;一念不起,神注太空”一神注太空,一切都空空荡荡了。这就相当于无极,让你从日常生活中进入到练功状态,什么都不想,恍恍惚惚。“神意照体,周身融融”,开始练功了,里面就从无极生太极了。所以,我们这个口诀就是从不练功状态进入练功状态。这同样是从后天的万事万物进入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从有进入太极,从太极进入无极,然后从无极又进入练功的这种太极,再产生出阴阳。所以着重在太极上。练功时阴阳往一块合成一个整体,进入整体性就是太极,一分出有分别,有动静,有伸缩,有开合、出入,这就称为阴阳。你练功了,往那儿一呆——无极,一要动——太极,真有动了,动则为阳,静则为阴,这是阴阳。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个整体,一动就分出两边,有动的,有不动的。阴阳里有这些规律。阴阳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阳进阴退,阴进阳退,阴阳消长,阴阳还可以互相转化。这些都是阴阳的规律,我们在练功时也是在运用这些规律。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你该动的时候就要动,一动分成两个,有动有静,一合又合成一个整的。一合就是太极,一分就是阴阳。合与分都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按照要求正合度。身形要合度,象什么周身中正,提顶调裆,含胸拔背,每个动作的姿势,等等;呼吸要合度,要符合呼吸的要求;动作要合法,动作得按照要求的路线走;更重要的是神和气得合度。“无过不及”就是合度,要从这么几个方面去合度去才行。我们在讲智能动功时也是这么讲的。有的人练功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是出偏了呢,还是练功反应呢?你要查这些方面,看有没有过和不及,是做过了,还是做得不够。自己做的时候要查自己的每个动作,如果还能查里面气的运行变化,那就更进一步了。
 
      “随屈就伸”,一般解释是:练推手时,他推你,你就往回缩,他缩你就往前伸。练拳时都是屈伸交替的,没有一拳出去老伸着的,任何一个姿势都要交替变化,承接前一个姿势,然后再变为正在做的姿势,合住以后,再接下一个姿势。所以,姿式里面没别的,就是一个屈伸开合的问题,我们的意念要随着形体的屈伸开合去变化。有的字句从表面上看就是指练推手。其实有些推手的内容同样也可以用练拳来解释,练拳时加上这样的意念即可。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对方来了刚劲,我是柔的,不抗着走。当然柔和软不一样,柔里面带有韧劲。他用刚劲压你,你这儿是个柔劲,走一个弧形把它化了,叫走化。推手是这样,练拳也是这样。在招数里面,这么出手是去掤对方的手,一掤感觉有压力,我手一转要走,要带着对方的手走才行。练拳时得有这种意念。只有练拳时这样做,将来推手时才能这样用,否则拳就白练了,没意义。“我顺人背谓之黏”,别人一刚你就走了,可是你一回手,他就不舒服了,他不舒服就要走了,我不能让他走,就好象狗皮膏药一样黏着他,使他走不了。过去讲粘黏连随,粘一般指力量往上走;黏一般指他往下走,把他黏住;他往回退,我就随着他走;他往前来我就连着走。连和黏是在一块儿的。他要跑,也可以用黏。这几个字的区分不是非常严格。你把他粘住,连在一块了,他想跑跑不了。你在上边可以黏着他,在下面也可以粘住他。他想往上抬,抬不走。他一抬走,他这儿就空了,失中了。你得把你的内力吃进去。练的时候要慢,要体会这些东西。他的手在上面,我抬着它走;他的手在下边,我跟着他走。他一推递过来个手,我跟着他走;我往回一回,带着他走,不让他离开,不丢顶,“粘黏连随不丢顶”嘛。他一跑不能丢开,他一来我能顶上。他一来我慢慢退回来,又不能让他离开,他一走我跟着过去。你也不能用太大的力量压他,没用很大的力量,但他跑不掉,你就把他封住、困住了,越封他就越不得劲,最后把他封死了,使他失中了,你再发劲把他打出去。所以太极拳推人很轻松,有时往下一按,再往外一掷,对方就连蹦带跳出去一、二丈远。把他的劲封住,他就空了,然后定住他,顺着他的劲一走,他来劲越大,他出去的劲就越大,好象皮球碰到墙壁被弹回一样。那是个巧劲。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句话讲的是你不要离开他。但练拳的时候怎么做?第一你要用意念想,第二腰得松开。腰真正松开之后,形体放松了,往外一发,你能体会到里面这个气在变化流动,你随时想让它停都可以停住。走——停,加劲……随时能控制它。如果我们不先把腰松开,练多年,仍然是手快打手慢,有力打无力,那是用手法打的。可一点力气也没有那也不对,不然就没法解释“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他动得快,你要应得快;他动得慢,你要应得慢。说手快打手慢,他动得快,你应得慢,不就挨打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随时会调节这个气。练的时候腰松开,意念跟着形体动,体会这个气,无论是缩也好,屈也好,还是快速伸、放也好,你随时随地都能控制它。练别的拳也是这样,譬如形意拳的练明劲、刚劲、暗劲、柔劲、化劲,要体会里面那个劲的变化。太极拳要求你把腰放松,从腰上来伸缩。你将来会从腰上伸缩了,粘黏连随很快就会,那时就会从腰上来变化。你把架子练熟了,将来一推手,就能知道别人是怎么用劲的。因为你腰会动弹。一般人腰不会动弹,要想使劲就要先蓄劲,一蓄劲腰那儿就使劲,腰那儿一使劲你就感觉到了。你把手一封,就甭管他,他一推自己就被绷出去了,好象碰到弹簧一样。他往回一缩你感觉到了,你就跟进去。他再一弹,他身体就被绷出去了。后面还要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先从练自身懂得这个劲了,然后再通过对手懂得对方的劲。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里面的气、意的变化,推手只能是一般的推劲,就感受不到里面那个变化了。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你在推手的时候要有这样的变化,练拳的时候呢?平时练的时候动作是均匀的,等练熟了以后,要快慢相间。一般来说,动作一起,“啪”一开,柔的动作就跟来了,到了顶点,“啪”又一动弹,或是姿式正合适的时候,“啪”一动弹。在练姿式走架子的时候,突然间一个快的,一快马上又收回来,练气的收和发。你只有在走架子的时候这样练,将来推手的时候才能够“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你只会慢慢腾腾练架子,到练推手时就难多了。这里面有个刚和柔,动作的头是刚的,然后柔跟上了,这是刚柔相济。练拳走姿式时要随时变化这个东西。腰不松也可以这么练,腰松了以后才能做到从里面出来,非常自然。所以练走架子要从里面动起来。所以《太极拳论》里面每句话都可以指导练功,怎么会都是推手的理论呢?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很多,理是一个,即刚柔相济。把刚和柔连起来,随时随地用意识来支配它。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招数,要明了这个招数是干什么的,再把动作练熟,熟练到一看见目标马上就动,这一整套就来。这就是整体啊。等人家拳打过来,你再想用什么招数来破他,早打上了。一看见,马上自动反应,这才叫招熟。“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招里面就有意识活动,怎么动,怎么走,意识总跟着它。通过练基本功有了腰劲和意识,慢慢就会懂得劲路的变化。懂劲和听劲不能画等号。懂劲比听劲概念更广。懂劲知道劲路怎么发,包括它的发点以及它走行的路线,这都得在练功中来体会。所谓“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这么讲对不对?对!但你坐着发人怎么力发于足?实际上力发于足是说下盘要稳。关键在腰,腰能放松,能主宰了,就能懂得劲怎么变。你一看他的姿式,就知道他劲是怎么走的,意念放在哪儿,那儿是虚,那儿是实,这都叫懂劲。所以懂劲比听劲高明多了。一般人认为懂劲就是听劲。对方来劲了,他那个劲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力量是在前脚(或后脚)上,还是在两个脚上,身体哪儿用着力,一搭手就能听得清清楚楚。他们管这叫懂劲,其实这只是懂劲的一部分内容。懂劲不仅听对方劲路的大小、方向,还听他发这个劲时里面畅不畅快,有没有滞点。要打就打对方的滞点。你一个气进去打在对方的滞点上,你甭动弹,他自己就动了。要听出他里面的滞点在什么地方上,他不滞还要把他滞住才行,所以说听劲是懂劲的一种应用,诚然,通过听劲的练习又可加深懂劲的层次。要听对方的懂劲,那就需要推手。过去讲,盘架子是知己之功,推手是知彼之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能知己,就不能知人。你身体里气还滞着呢,要想把别人听得很清楚,那做不到。你只能听对方有劲没劲,力的方向,听不着他里面的气路变化。你也听不着自己里面的气路。所以懂劲和听劲不能画等号。“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拳里边有招,推手里面也有招,只是比练拳的招活一点儿,如四正手、双掤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其实首先得从练拳上懂劲。腰松开后再练拳,姿势畅快了,气脉畅通了,你自己慢慢体会你在周身中正的时候是什么样,偏了以后是什么样,纠正后是什么样,慢慢多听这些变化。这也是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功夫一层一层地上升了。懂劲也是有层次的。方才我讲,一般光知道自己有力没力,对方有力没力,力的大小、方向,这也叫懂劲。知道力是从哪儿发出来的,有没有滞点,这也叫懂劲。再进一步,他一点劲也不使,就拿个手指头轻轻扶着你,想推你,想直着推,侧面推,想往后退,这么一想你就知道,这也叫懂劲。懂劲最少得分这么几个层次。“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就是这个意思。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句话本来是“用力久久,豁然贯通”,宋朝的程灏和朱熹都这么讲。怎么才能明了这个理,达到豁然贯通呢?多去思考问题。现在好多练拳术的不知道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说这个词讲错了,不是用力,而是用功,用功久久自然贯通。其实“用力久久”这个词不是王宗岳的发明,宋明理学家们在宋朝时就是这么用的。他延续宋朝古人们的用法,意思是反复去用功,要努力去做。用力不是力量的意思,是努力的意思,努力久了就豁然贯通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是练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把百会领起来(要注意是虚领,不是实的),气要下沉到丹田。腹部放松,含胸拔背,这都是帮助气沉丹田的,更重要的是意念。教大家练松腰就是让你气沉丹田。我们讲丹田是宾辅,来辅佐腰为主宰的。气沉丹田不是目的。练拳和练气功不一样。有的气功门派气沉丹田之后用意念来焕发先天气。而练太极拳气沉丹田以后,让气更好地贴于脊,以便于力由脊发,腰为主宰。“不偏不倚”是说用力不能过,无不及,身体不能偏。当然头也不能偏,头一偏,顶不正,身体就偏了。“忽隐忽现”,劲忽大忽小,气忽充忽弱,这些内在的变化都属于忽隐忽现。推手时一摸对方手,有力气,你刚要用力,对方又虚起来了,虚实变化,忽隐忽现。练拳时也要忽隐忽现。气一来、一放,一紧、一松,意念一充、一消,这都是忽隐忽现。一开始我们还是先练招熟和轻灵。我总是先讲深的,后讲浅的,让你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将来你再从浅处往深处走,从高起点、高层次的理论逐渐过渡到普通练拳上来。要不然,一开始你就着了魔似地练开拳了,到时候就放不开了。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杳是虚无飘渺。推手时对方来了劲,你就不要使劲,要虚。实际练拳也是这样。如搂膝拗步,手打出去了,腿也跟着出去了,上边是实的,你要注意不能全实,否则对方一个顺手牵羊,就把你牵走了。这儿形体是实,意念就要虚,这叫实中有虚。用意念来调节它。所以练拳时也要虚实并用,实不能全实,虚不能全虚。再比如打野马分鬃,一开,当中空了,怎么办?用意念把这个虚弥补上。虚实有形体的虚实、意念的虚实和气机的虚实,这些在《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中都讲过。我们以前讲的动功的要求,跟内家拳的要求是一致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一般从推手的角度这样解释:他从高处来,你引着他往高处走;他从低处来,你引着他往低处走。这在练拳的时候包括意念和眼睛,因为气随着意念和眼睛走。眼睛集中向上一看,就把气引到高处来了。推手也是一样,搭手发力时,也不用抬头,眼睛往上一看,一发这人就往高处走了。师兄弟之间比划时,一打一撮,往下一压,再往上一送,对方就出去了。若是往下一採,一下把对方打个屁蹲,有时人就受伤了。用拳打也是一样。练形意拳的师兄弟之间比划,是拿平拳打人,打到人身上还挺响,但不伤人。打敌人就不拿平拳打了。拳出去要碰着对方了,这时想往高处打,就突然坐腕,想往低处打,拳就往下斜,对方一挨上里面就受伤了。就相差这一点点,里面就有了很大的变化。眼睛往上一看,力量就往高处去;往下一看,力量就往下去。你平时会这么用了,到时候人家从高处来了,你才能往高处走,从低处来就往低处走,把他的劲引化了,使它没法与你对抗上。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对此,练拳和推手也是一样的。推手时,对方推你,他进,你就往回退,他越来越长够不着你了。一般先神形合,再加上重心往后移,他就够不着你,拿不着你的重心。他一退,你紧跟着他,比他还快,一下子就把他打回去了。一般推手是这样,练拳呢?自己练得很开展,手出去之后还有力气,而且意念直达掌根、手掌、指尖,手要到头了,腰再一长,手还能再出去点。退时只退一点,要从腰那儿退。推手时对上手了,你要回来不是手回来,你手一回来对方就跟进来,吃上劲了。你把腰那儿一放松,就这一点点,他那儿就空了,所谓“引进则空,合即出”。他那儿一空就失中了,他的手要撒开还没撒开时,你才能把他打出去。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用腰带着气去练,才能够慢慢把神和气练得结合起来,神气一结合,人体的动触就敏感了。上次已讲了这个问题,“静中触动动犹静”,你对站庄时自发功的动和练拳时内气的动感觉明显以后,一碰上外面的东西,就能感觉到。再以后不仅外面碰你你能知道,他还没碰上你的时候,空气的压力你就感觉到了。1933年的全国刀术冠军赵振声赵老,4岁时出麻疹得了小罗锅。他因气管炎练智能功,却练好了75年的罗锅,比年轻时还高了三公分。他跟我聊天:“你不知不觉到我旁边,突然砍我,我也会有反应。我那会儿结婚时间不长,就跟我爱人讲:晚上你要给我盖被,先叫我的名,不然,你一盖我就打上你了。你也别摸我,要摸我先叫我名,不然你一摸就打上了。我睡着了,你的手进到半尺之内我会自然打你。”1988年我去长春,一位智能功功友说他的武术老师霍青云因脑出血得了半身不遂,半昏迷了,请我去看看。我就去了。我说:“我给你看看病。”我刚一摸他肚子,他就打上了。(是那只会动的手打上的。)人家也没练松腰。所以不一定练了松腰才行,过去练武术都要练这个敏感度。传说杨建侯把麻雀放在手里,麻雀光是翘膀动,就是飞不了。什么道理呢?因为麻雀往上飞的时候,脚往下使劲,一弹才起得来。他听劲听得非常准,它一使劲,他反应非常灵敏,把劲给消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别人不知道我,我却知道你。练拳术有道理,不讲公理。谁有本事谁赢,没有公理。道理需要用到你身上来,功夫不行,怎么讲也不对。用到你身上对,你一碰上他就不对了。他比你功夫高,他就制你;你比他功夫高,你就制他。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英雄——功夫非常高的人,都是由这儿来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这种技术旁门很多,虽然各种势子不同,但都是强的打弱的,快的打慢的,有力的打没力的。其实太极拳也是一样,手快的打手慢的,有力的也打无力的。往往都讲:一快降十会,一力降十会。他有五百斤的力气,打你轻而易举。说“四两拨千斤”,可是如果人家有一万斤,你四两还能拨得了吗?所以,拳术家好多话都是辩证的。太极拳以巧劲来破敌,但巧劲也得有劲啊,你没劲打有劲当然不行。现在练太极拳的好多都是病人、老年人,他们本身就没劲,上外边比去,让人一推就摔个跟头。你说自己会化,那就趴到地上“划”地圈去吧!如果你和他功夫一样高,你有招,你可能赢他;你不知道这个招,就麻烦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胳膊这么一立,对方把手往外一压,再这么一别,你就非栽跟头不行,你要不倒胳膊就坏了。过去走江湖的见识多了,姜是老的辣。他刚伸手想这样别,可你拿手这样一弄,他也倒了。所以,都懂招了,就要看功夫了。你光有功夫不会招,一比划,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就趴在那儿了。你没有力量不行,有力量光用死劲也不行,你还得会巧。太极拳讲巧劲比较多,这个巧都是用圆来化。比如你没多大力气,掤上后,他推你使不上劲,他一放你,你稍稍这么一滚,他就不好使劲了。这不都是圆么?他那个力量就滑走了。你打上个圆东西,力就沿切线跑了。你是个方的,他一打就打上了。太极拳处处讲圆,就不好挨打。但是你这个圆还得有固定点,你要固定不了,别人打你,你不也跑了吗!所以,你这儿气固定好了,你是个圆的,外来力量帮你加大力量,你转动就快了,这就好比推磨一样。如果你自己支不住,一推就倒,你圆管什么事?所以光有巧劲,光会圆、会转还不行,里面还得有个支撑力,还得有力量。练太极拳要练出力量才行。对此拳家都叫劲,其内气和神意以及形相结合的结果。你软软糊糊的,人家手往你身上一放你就瘪了,怎么推你,你怎么失中。你能够撑住,又不僵住,这么转才好转。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四两拨千斤不是靠力胜,而是靠巧劲。七八十岁的老人虽然窜跳不灵,但也能打好些人,所以这不是个快的问题,里面有技巧。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哪里一立,从百会到会阴一线下垂,比做秤砣(即准,),两臂则为“平”,比平秤杆。静站立时象秤砣一样稳当。秤砣不大,可它能打起千斤。我往这儿一立象秤砣一样,能把你吊起来。“活似车轮”,象转动的车轮一样圆活。车轮一走,它上面的泥都噼哩叭啦地被甩出老远。太极是个球体的圆,圆空法生,有圆有空有法,它才能起变化。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这个“沉”字有多种讲法。“沉”和“重”怎么区别,后世拳家也解释不一。若是推手,对方来一个偏(即一边有力气),你就随着他。他有力气你就柔,就走。若他用力,你也用力,双方都用力,两个人顶上牛了,就滞住了,叫“双重则滞”。推手这么讲,练拳呢?在练拳的时候,沉和重还不完全一样。沉是姿势偏沉,形体姿势一沉,你要随着它,用意念调整它的虚实。“双重则滞”,你两边都同样使力,自己就不好运动了,就不灵活了。所以一般练拳时不让上下、左右、前后都滞住。有的姿势如弓箭步,一开始往前迈,当中两腿都用力,但很快过渡过去。有人认为两腿(或两手)并在一起叫双重,还有人认为力和气(或力和意念)合在一起叫作双重。这两个讲法是不一样的,后者通过意念调整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好多发力是整劲,全身都得使上劲啊,这就要看意念的灵活度。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练功多年,一推手就被人家制住了。人家用力,他也用力气。他不懂得练虚实变化,没把全身的屈伸进退这个虚实变化悟开。一开始练腰为主宰时,用腰带着身体动。推手时,他就想把你腰劲要到,他才能整了,才能把你打出去。如果推手时你也用腰带着身体动,那正好送给人腰劲了,你还不挨打吗?虽然这是腰为主宰,但也犯了双重的毛病。腰劲是干什么的呢?推手往外发力时,腰劲一整才行。你腰一绷劲就要发人,不发人时腰劲可不能带着,否则比不会练腰的挨打更脆,因为你自己给人送去了腰。咱们96级同学中有个会摔跤的,那年寒假他回来跟我说:“庞老师,我一用腰劲,怎么原来摔不了我的都摔我了?” 我说:“你老带着腰劲还不摔你啊?”对手时就是不能让对方摸着你的腰。一旦摸着你的腰,就摸到你的整体了,就把你打出去了。对手时腰和胸得摘开成两节。肩膀得与腰摘开,上面一动是活的。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阴阳。阴阳的内容就比较多了。进退、伸缩、虚实、开合、呼吸,包括神和气,这些都是阴阳变化。对方来阳面(形体的面),你用阴面迎。阴阳能够随时转换。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走就是化。走和黏没分别,走的时候就是黏。你不能空走,得黏着他的劲走,他走你要黏着他,两个合成一个。关键是用意念渗到他身体里面。所以太极拳推手歌里讲:敷、盖、对、吞。这四个字出自武禹襄传给李亦畲的那个拳谱里,是用篆字写的,可能是王宗岳传下来的,其后面的解释可能是武禹襄作的。他那个解释讲的是推手用气用意。我们若从功上来讲应该能讲得更深一点。高层次推手,还没伸手,先用意、气把他敷住。再进一步,他一来气,把它盖住。若对方也懂这个气,他发出气来,你要把它接住、对着,一对,一涵开,把它吞进来。高层次的推手较量不搭手,完全用意念和气(外气)在外面起作用。“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不搭手,不碰上,一比就是。我们从太极功上走,把腰放松,站庄练拉气,体会周围这一层气。手在这儿动弹,气在哪儿呢?练拳时,你拿手缠气,你周围有没有气,能否感觉到气?一抬胳膊,感觉胳膊跟肩一样粗,这才是用意念练外气。你用意念把气收起来和形体带上,气就好起变化。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用敷盖对吞走粘连黏随,不接触人能把你的气拿住,你气沉丹田怎么沉也沉不下去,只能喘气。那个粘不需要碰你身体。老师跟你对手的时候,手离你一尺多,拿气压着你,你动不了。他手一动,你人“嘣”就跳出来。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太极拳是个整的,一个太极球是球体的,这个阴和阳就是动和静。这个圆圈在滚、转,大、小圈都在转,一转圈就把你转出去了。他压你,你得黏着(贴着)他转,这么一转,就把他的手带走了。这也是“走即是黏”。你本来被压得吃力,这么黏着一转,阴和阳就发生变化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以懂劲里面内在的变化较多,不是光简单地听对方力气大小。懂得这个之后,自己认真揣摩,愈来愈精,渐渐达到从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念一动就起变化。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应该是按照多方的变化来变化,可有的人总想自己主动去进攻,这就搞错了。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所讲的这一切既是指导推手的方法和技巧,也是指导练拳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我们不从气上走,不从腰上走,光从形体上走,那样练一辈子太极拳,到最后从武上没解决,从身体好上也没解决。有的同学喜欢技击,可以先花一年时间认真解决松腰和气贴于脊的问题。把腰都松开以后,再练一二年推手就行了。一开始慢慢轻轻这么打轮走,不要想谁赢谁,两人互相轮换着发劲、听劲,这样,逐渐地意和气就灵活了。将来身体壮了,有力气了,再拿着里面装有铁钉的罐子打太极拳,这样你的胳膊不就有劲了?你没有力气,光会招还是不行。
 
今天先讲几点往高层次练拳的基本要求。再讲点太极拳的具体练法。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6280a600100ffs9&url=http://static16.photo.sina.com.cn/orignal/56280a60t772817fea6ff&690][/url][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6280a600100ffs9&url=http://static6.photo.sina.com.cn/orignal/56280a60t7250ce92aef5&690][/url] 
这本《少林拳术秘诀》里面写的是少林拳的内容,但是对练其它的拳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往高层次练拳有它的共同性。书中内容是谁讲的,是不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可以不管它,但是这几点精神是有意义的。如果同学们想真正练好功夫,我想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往高层次练拳的几个共同点。
 
“(一) 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技击本身是要对敌的,还得先学不动心,养生就更需要不动心。孟子讲:四十不动心。孔夫子讲:四十而不惑。心不再慌惑,不再随便地动。不动心就练的意志力,有见地。自己认准了,就坚持干下去,不受外界的干扰。这就是要把决心和恒心结合到一起。
 
“人之一身,其主宰全在乎一心。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纲独断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挥如意之势。即儒家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者也。”我们前面讲的“天君泰然,百体听令”、“意气君来骨肉臣”也是这个意思。心为君,它来指挥、调动全身。太极拳、少林拳都是这么做。有的讲内家拳、外家拳,实际上中国的拳术、气功、修炼中真正的好东西,其精神都是一致的。
 
“夫技击之练习,无事之时,本极从容”,学习技击,没事的时候挺从容。“仓促应变,则气息上浮,手忙脚乱。”一碰上事,如仓促之间对敌,就乱了,神定不住了。“如是则虽平日技击工深,终觉不能收效果于俄顷。此技击所以归功于不动心,能到此地步,技击始有超神入化之境。否则终属野狐禅,纵能具有好身手,究非正眼法藏也。”你自己心不动,能沉下心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忙,这本身练的是意志力。而这个意志不光是定下心来就够了,还得在应付周围环境时能够保持自然,不急不躁,能够沉得住气(把气沉到丹田里边)。
 
有很多人不是功夫输给人家了,而是意志上输给人家了。我记得以前讲过,说王芗斋有一次与一个很有名的摔跤大力士比武,正要比,一个小虫子钻到他耳朵里了,他一边掏耳朵一边招呼对方上手。这人一看:这时候他还有心思掏耳朵,这么自然,别比了,从精神上就输了。他这算不算不动心?当然从更高层次来讲,应该是耳朵痒,我不感觉它。可他首先敢掏耳朵,没拿对敌当回事情,一是艺高人胆大,第二就是他觉得无所谓,我能应付你。有的时候还没交手,目光就胜了。一般眼睛的光是不往外发的,但有好多练武功的人神藏不住,眼光非常利,直冒光。对敌的时候,目光发出来,非常严厉,对方不敢看你的眼睛,一对眼,他就败了。拿目光取胜就是意志的问题,需要练不动心。
 
练武术的不动心和练气功的入静还不完全一样。精神集中,看东西集中,干事情集中,练拳集中,但这个集中和不动心还不能划等号。过去讲,迅雷不惊,山崩不乱。小乾隆六岁的时候,康熙问他:“弘历,你学习怎么样?”“不错。”康熙问他荷与莲怎么区别,给他讲《尔雅》。之后又问他武功练得怎么样,弘历自己不敢说了。康熙说,好,现在我和你比一比。就把枪拿过来,让弘历打靶子。弘历正趴着瞄准时候,康熙“啪”地放了一枪。没告诉他放这一枪,以为他会猛一哆嗦。可弘历只是回头看了看康熙,看怎么回事。这就说明,这么小的孩子心能定住,处理事情非常妥当。当时一害怕,不妥当;一紧张,也不妥当;走火了,更不行。这都需要锻炼。有了这个不动心,你才能够处理得当。这就要快速思索、分析,而这一切都得从不动心来。来了事情之后,到脑子里边转一圈再走,不是马上反应出去,这样才能够把心定住。心定不住,那就练不出功夫。
 
 “(二) 欲学技击先学数息” 。大家都知道,数息也是练精神集中。练吐纳能把呼吸练得深细匀长,最后能够气沉丹田,使生命活动和气的出入结合起来。我们现在要松腰,练调息,气归命门打开命门内窍,这样既集中精神,又把神往里面敛。我们平时之所以神不能定,容易受惊,就是因为神不能守身(不能把自己身体守住)。神跑到外面去了,里面没有看家的,就容易虚惊。神和气(性和命)结合到一起,就不容易跑。调息的目的是通过数呼吸、调整呼吸使精神活动和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使精神的内力(内聚力)增强,这样气在身体里边就稳固了,神就容易定了。故技击专家,必须使气贯丹田,虽腾跃跳纵,犹能平其心气,而后可以临危应变,操必胜之机。可见气息一功,致关重要,不可以寻常视之也。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气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技击臻此境界,而后可称上乘,可称绝技。否则仍不过野道旁门,终难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也。至数息之法,又名调息,道家又称听息。盖以气息由于呼吸,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技击学步之始,先须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又名为丹田,即小腹下部是也)。而用力之法,先宜讲身体站立,足之前后跟踏地,挺腰开胸,两手插腰,听气之出入,抛却万念,默记其度数,或由一数至五,或由一数至十,不可记数太多,以免心神之昏乱。此数息之法也。”你看他们少林功里面还把一个数息的方法作为秘传呢。
至听息则其功较数息为深。每于朝夕演习时,从容运使,不可着力。出一掌也,当平肩至腰,若气自肩腋而来,直贯于掌沿五指之尖。”调息时,一出掌,气要从丹田出来,从腋窝、臂出去,一直到掌。原来太极功里有单练呼吸的方法。我上次讲“曲伸开合听自由”时讲过双推掌,练双推掌姿势熟练之后,就需要结合呼吸来推。呼时往外推,吸时往回收,动作要慢一点。现在练拳术的说,练拳术的呼吸不能与练气功的呼吸等同,气功要求呼吸深细匀长,练拳术不能那样。其实这个讲法并不对。打基础的时候,呼吸就得深细匀长。一开始每个动作都非常慢,把呼吸跟它结合到一起,呼吸深细匀长,内气连绵不断,将来你再用快的呼吸法,短吸短呼,这样练起来气更好连。如果你前面没有那样去练呼吸,就只能停留在武术的呼吸阶段,往武功上走都比较难,往武道走就绝对不可能。
 
“静心听之”,心里很安静,体会里面气是怎么走的。太极拳讲柔劲,别的拳讲暗劲、化劲。胳膊一出,往前一走,要体会从里边抽回来。太极拳的抽丝劲是从里边抽,不是从外边抽。形意拳讲三劲,郭云深讲从里边体会这个东西。劲是从形体里边走的,从里边拧着出去,再从里边抽回来。如果结合呼吸这样去体会,感受就会更明显。“臂弯指掌间,似有膨胀伸张之意。此外运腰挺足,亦复如是。”方才胳膊这么动,其实腰也好,足也好,都要结合呼吸(数息、听息)来体会里边气的变化。
 
“坐立行动,总以气息沉静为主。久之习养功深,无论如何跳跃,气亦不为之喘促。此技击家所谓下实则上轻,即练气不浮之功效也。但有一事须注意者,气以顺为要,而不可过于逆制。”练呼吸的时候要轻松自然,不要硬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