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璐淘宝:毛泽东咋对卫生部发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8:36

共和国领袖的喜怒哀乐往往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的一怒竟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史料记载,这天毛泽东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当钱信忠汇报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时,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开国领袖毛泽东对这种现状是求改若渴。他起初曾探索通过发展中医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后来发现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时不我待。转而又探索另一种解决方式,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但医疗队下乡毕竟是临时性的,终不是良久之策。农村这个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巫医神汉,跳大神的现象,接生婆落后的接生方式等,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内心积压的火气,6月26日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毛泽东“626”指示。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事情。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毛泽东接着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从此,一个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
    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当时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培训的主体。构建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尤其是“大队卫生室”雨后春笋般在农村建立,农民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远赴公社或者县城去医治了,劳动中受的一般创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而且,农民们在大队卫生室或者公社卫生院看病,医疗费用主要从公社和大队积累资金中出,除扣少量工分外,社员基本上不花什么钱,中国的“合作医疗”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
    我是50后,亲身经历了共和国那段历史。更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口碑能震撼历史。当时农民为这个“半农半医”群体起了一个鲜明光亮的名字,叫“赤脚医生”。“赤脚医生”一下子叫响中国。“赤脚医生”队伍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天上的繁星。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在重要位置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并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11月30日,中央有关部门将湖北省委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调研、核实、研讨,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毛泽东看了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合作医疗制度好,当即批示:“此件照办。”从此,大队一级设立“赤脚医生”,同时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时中国的新生事物,作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大福利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了。可以这样说,那时的农民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医生。农民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曲剧《山鹰》、电影《春雨》等就记载了当时的故事。
    人们不会忘记,1969年共和国20周年庆典,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时,惊喜地发现了“赤脚医生”方队: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方队,她们高呼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整齐地从城楼下的长安街走过。队列的前边是一个特制的轮车,上面载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大字。毛泽东笑了,频频向这个方队挥手致意。当时全国绝大部分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一代伟人毛泽东为共和国农民有了自己的医生,喜上眉梢。
    中国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由理想已经初步变成了现实。这个现实震惊了世界!让西方那些精英们口瞪目呆。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长达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中国《“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世界评论家认为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直至今天,不管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外国人,只要一听到“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这个带有天使意味的名词,就会树起大拇指。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农业经营单位缩小到了家庭的规模。工分计酬方式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难以生存。但不可否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共存共生15年,是辉煌的。直到今天,“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赤脚医生”这个健康守护神最温馨的回忆!更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毛泽东是人民的大救星”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