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 李智远 调离韩城:中国开始采取进攻型的海洋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30:11
韩媒 中国开始采取进攻型的海洋战略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1-09-12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韩国《中央日报》发表题为《海军基地就是国力》的文章,作者吴荣焕,内容如下:
 
    大陆势力对于增强海军力量保持慎重,这是因为地政学的制约。国境线处于陆地,陆军力量肯定优先于海军力量。让我们来看一看德国。19世纪中期成为欧洲强国时,德国集中建造的不是主力舰(capital ship),而是小规模战舰。这是承认海洋势力英国的海军力量优越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Hitler)也放弃建造主力舰。这是为了将焦点放在潜水艇上。唯一的例外是20世纪初。当时德国海军元帅Tirpitz主导建设大洋舰队。他认为如果具备强大的海军力量,就可以避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对决(风险理论)。通过该计划,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的海洋力量,达到英国海军力量约40%的水平。大洋舰队当时是德国崛起的象征,也是国家的自尊心。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之前放弃了与英国的海军军备竞争。虽然战争前10年间向海军投入国防预算的19~26%,但还是无法抵挡花费国防预算60%的英国海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的海洋战略是拒绝接近(access denial)。与针对海洋势力美国的航空母舰相比,致力于通过潜水艇和小规模舰艇切断航母的接近。斯大林、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忽视国内海军势力的反对。这是以潜水艇和地上部署的战斗机与美国移动型轰炸基地航母舰队实现力量均衡的战略。大陆势力难以推行进攻型的海洋战略,这是美国航母军事力量导致的结果。

  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是大陆国家,与14个国家接壤,其中四个国家(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是核拥有国。国境广阔无边,中国不得不偏重陆军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开始采取进攻型的海洋战略。第一艘航母瓦良格(Varyag)号上月结束试运行。有报道称,随着明年瓦良格号的服役,将以航母编队为核心构建第四舰队。据说将在最南端的旅游胜地海南岛三亚基地设立司令部。这里面向中国南海。中国计划在2015年后部署自有技术开发的航母,今后10年期间建造多艘航母。航母攻击用的弹道导弹东风(DF)-21也即将进行实战部署(上月美国国防部议会报告书)。这是向往投射海军力量、阻止美国海军接近的举动。

  不少专家将现在的中国视为一个世纪前进行大洋舰队建设的德国。中国海军势力增强得益于1989年以来国防费用两位数的增长率,经济发展带来的自信感和民族主义也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的半径从沿岸防卫扩大到近海。如果国家成为大国,自己的主张也会变强吗?中国将西海和中国东海、中国南海看作内海、将专属经济区海域(EEZ)看作领海。这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日本领土纷争和海上冲突不断的原因。中国如今目光还投向远海。中国开始在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处确保海外基地,决定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瓜德尔(Gwadar)建设海军基地的协议就是代表性的例子。这不是大洋海军的铺垫吗?

  美国的海洋霸权正在接受挑战,这是时隔60年的挑战。由于财政赤字导致削减国防费,难以进行新的投资。继世界经济秩序后,海洋秩序的重组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亚洲国家之间的军备竞争也将更加严重,韩国也不得不具备与国力相衬的海军力量。对于贸易立国的韩国来说,安全的海路是必需的。然后还要应对EEZ纷争。济州岛海军基地建设是为了自卫的最低措施。拥有移动的基地(航母)还力量不足。在韩国最南端,不是要有舰艇和潜水艇出发之地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