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进口多肉植物贵货:儿时的记忆中,中秋就是糍粑的味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4:27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中秋就是糍粑的味道,那是一种糯米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在中秋节的前几天,母亲就会煮一大锅糯米,快煮熟时就起锅,在筲箕里沥干水,接下来就是三哥的事了。

三哥会在我家的一片芦竹丛中,选出几根又粗又直的,砍下后去掉竹衣,洗净擦干。然后,他把筲箕里的糯米倒入碓窝,用芦竹在米堆里乱插一阵子,再用树干做的碓窝棒慢慢舂捣。等糯米全部捣烂后,就把它从碓窝里拿出来。要是当时就想尝尝味道,可以搓成丸蘸白糖吃,之后就把剩下的制作成一个圆圆的大饼,把它挂起来风干。

到了中秋节那天,母亲就把炒得喷香的芝麻、花生磨成粉,再掺入白糖,和匀,用碗装起来,我们就用一块一块的糍粑蘸着它吃,入口满嘴溢香。要是中秋节吃不完这些糍粑,还可以把它压成饼挂起来阴干,之后,母亲会变着花样,或炸或蒸,把它制作成可口的美食,让我们大快朵颐,齿颊留香。

记得那时的农村男青年如果订了婚,中秋前做糍粑是最积极的了,因为这是向未来的岳父母献殷勤的最好时候,也可获得女友的更多好感。他们会在中秋节前,带上自己做的糍粑献给女方,要是女方那边周围也有几个已订婚的待嫁姑娘,她们就会相互问问或看看哪家女方的郎君送来的糍粑饼大。饼大就表示送的人大方;反之,则显得小气。那时,农村人质朴的眼光就是这么单纯,如一泓清澈见底的碧水。

真正对中秋月饼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是我上高二时。中秋节当天,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一个大月饼,有海碗口那么大;一些城里的同学知道后,就到学校的小卖部去买月饼,不过里面卖的没有学校发给老师的月饼大,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已。我虽来自农村,但当时家乡发展快,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那里靠卖柑桔就出了好几个“万元户”,因此,家里每月给我的生活费并不比城里同学少,我也就去买了平生的第一个月饼。看它的外形就和原来吃过的、街上卖的甜馍馍一样,但张嘴一咬,竟硬邦邦的,里面包的是冰糖之类的东西。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吃月饼,也有点好奇,况且那时牙口也好,有一副铜牙铁齿,不然的话,可能我早就把那硬饼浪费掉了。

参加工作后,特别是进入酒店上班的近几年来,每年中秋都会看到各式各样、馅料各不相同的月饼,不但做工精致,而且连包装都设计得很精美。此时才感觉到,过中秋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 月饼还承载了太多太多物质以外的东西。

随着中秋节被纳入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更让人感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广大民众的美好愿望也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