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类似qq的软件:住在当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33:25

                              住在当下

 

      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暇想总要占去人们大部分的时间,缺少了暇想回忆这些内容,人们似乎感觉生活很枯燥,显然,回忆与暇想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安慰。但是,当暇想过于频繁地在内心出现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痛苦,它没有太多作用,却会制造紧张与烦恼;暇想与回忆的生活模式时时刻刻在人们的内心不间断地进行着,醒着的时候称之为回忆与幻想,睡着的时候称其为梦。
       究其这些事物的本质,它们只是一种不断的思想流动。佛教的修行要求禅修者要处在当下,不要陷入这种“思想流”当中,面对无始无终的思想流,你只要观察就可以了——这是正确的禅修方法。
       在一些错误的修行教导中,要求修行者停止思想,那是非常错误的修行观念。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内心进行测试,在一个时间段内,仔细观照,思想是否可以被停止,即思想的流动是否可以停下来,只要观察,任何人都会有相同的观察结果:你无法让思想停止下来。
       中国禅宗的六祖慧能说过:一念止则死。六祖清楚地看到,人在活着的时候,是无法停止自己的思想的。心就是这样,日以继夜地流动,修行不是让这种流动停止下来,修行是对这种现象进行认识,进而不再对它产生执着。意识的流动是一个自然现象,有它自己的规律,修行就是认知这种客观规律,顺着客观规律,我们的心就是轻松而顺畅的。
       当然,当这种意识的快速流动有所减弱的时候,心会感到很舒畅。例如进入深度禅定的人,会有高度的舒适感。如果禅定达到无色界的最高处“非想非非想”,禅修者会有非常大的舒适(禅乐),但是,佛教禅修不是要体会意识减弱或停止时的舒适感,那是暂时的现象,而且那并不是最好的情形。佛陀在禅修中进行过比较,他发现,如果不执着这种意识的流动,比进入最高的色界禅定“非想非非想”还要殊胜。于是佛陀抛弃了八种禅定,坐在菩提树下,面对呼吸,最终终于体悟到最高的法而解脱了。
       只对当下的整个思想进行感知,而不去随着思想的内容跑到过去与未来,这是修行所在。一般的是,人们的思想总在对未来抱有希望,或是对过去进行回忆,很明显,不是在明天就是在昨天;希望明天有什么新鲜的事情会发生,或者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忆。
       若到了明天,我们不会与明天相处,我们则会回到今天。我们不是跑到昨天就是跑到明天,你不是在当下的前面,就是在当下的后面。修行者不会与当下的身心处在一起,这是修行者一直无法看到实相的主要原因。
          不论是修行的人或是不修行的人,人们对未来与昨天很有兴趣,而对当下缺乏兴趣。人们也许为自己这种幻想找到很好的借口:有了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活的才有意义,但是,未来总是未来,不是当下的现实;不论是对将来财富的许诺,还是对天堂的许诺,我们都知道,那只是将来的情形。有人或以西方世界或东方乐国来思考,但是那是在死后。许多修行者为当下并不存在的东西耗费掉观察此刻的大好时机。
       若是修行者这样修习,则不会见到真理;若是世俗的人如此思维,如此生活,也不能与世界和谐相处,因为在那种思想模式下,人们的生活是相当痛苦而又费力的。
       回忆是在与过去连接,你虽然可以回忆过去,但你知道那是思维的作用,不是真情实景,好象作梦一样。你是在记忆或回想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过去事;你也可以生活在未来,但那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而且这种愿望是基于过去的经历。虽然我们可以把这种对未来的憧憬称为理想,但是,沉没在这种依过去经验而来的暇想,则要以放弃对当下情形的感知为代价。虽然这种想象可能很美妙,更多姿多采,有人喜欢活在那里,但人们会看到,一直沉浸在那种想象当中,不是真实的生命。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到,这两者都不存在,我们正处在现在。但是人们很不愿意与当下相处,这也是为什么修行者很难体悟身心真理的原因。有一种习惯,人们似乎不喜欢与真实的事物相处。修行者要避免这种陷阱,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要避免对过去与未来过度感兴趣。修行所追求的真理是处在当下的,修行者要准备接受当下展现的赤裸裸实相。
       人们对过去与未来过度感兴趣的思维习惯,是导致无法进入佛法实修的障碍之一。佛法的修习是面对当下,不允许修行者作梦,所以佛法是最科学的方法,修习意味着你不能进入过去与未来,你必须面对现在这一刻,不要跳到此一刻的前面去,也不要跳到此一刻的后面去。
       这将意味着你要处在当下一刻,而只有如此,你才能接触真相;在当下,人们才可能会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修行者要准备好放弃一些东西,例如,你需要暂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进行一些约束,若要思维,你也要以观照之心紧随它,不要随着思维内容跑动,不要被它调动着跑来跑去;只有如此,你才能进入佛法的修习。人们总是希望能够透过思考与知识得到一些体悟,那是完全背离修行的。要纯粹离开一些思维的东西,这对禅修是必须的,但离开思维不是阻止思维,对内心里不断生起的回忆与希望进行观照,这就是紧随思维。
        真理的实相是时时刻刻展现的,重要的是人们的眼睛关闭着,看不到真理;涅盘的实相不是从不显示,只是人们关闭了眼睛、耳朵与心灵,这些真相根本就无法进入。
       修行者的态度是打开眼睛、耳朵与心理,只要打开就可以了,打开它们意味着你会自然地观照一切事物。这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只是你要采用它,这是一种接近“真实存在”的途径。所以,除非你能暂地放下一往的习惯,对你所认可的只是通过思维接近真理的方式进行否定;至少在禅修的这一段时间里,你应该无条件地抛弃那些习惯,进入对当下的觉知;否则,禅修者将无法进入修习的途径。
       对佛法有兴趣的人很多,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这原因是,多数人的障碍是陷在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虑当中,没有以觉察力活在当下。心从不在当下,你如何能发现真理呢?
       若一位修行者的心不在当下,他则无法看到真理的实相。修行不是让人懂得更多的知识,也不是让你达到喜乐的状态,更不是让你取得某些成就,虽然这些都很有意义。佛法的禅修,其正确与错误往往就在一线之间,这一线就是你要处在当下这一刻。在这一线之外,不论你修习多久,都将无法看到真理——那不是真实的修行。偏离了当下就是偏离了修习的轨道。如果你对佛法有兴趣,你需要谨慎地把握当下,若能处在当下,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眼睛来看身心世界,而结论自然会显示在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