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 90分钟:人生的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44:02
内院文集

关于“境界”一词,是中国老祖宗创造的独一无二的名词。西方不懂得“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只粗略的翻译成“现象”,但是“现象”是科学名词,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义;“境界”是文学名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诗词的境界,将辛稼轩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推崇备至,认为这就是诗词的第一境界,若隐若现,翩若游龙。至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乍看是小学生的初级简单作品,不过吟诵起来朗朗上口。殊不知诗中蕴含的境界已经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几乎是家喻户晓,更不要说张继的那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了。有人偏爱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人钟情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言而喻,境界是诗词传达出的一种情感的回味,一份精神的升华。那么我们说人生有没有境界?一样的道理,在谈境界之前,先说一个关于梦境的故事,这个典故出自《庄子》,有一天庄子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自由自在的飞啊飞,这时庄子只知道自己就是那只蝴蝶,不再是庄子;等到庄子梦醒,他又成为了庄子,不是蝴蝶。究竟做梦的时候是蝴蝶不是庄子;还是醒来的是庄子不是蝴蝶?这里有一个哲学的问题引申出来:生命的真谛究竟蝴蝶是我,还是我是蝴蝶?哪一个是真正的我?其实这个故事用一句我们熟悉而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庄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睡着的时候是在做梦,醒来后还在做梦,不仅如此,生也是梦,死也是梦,悲欢离合一切都是梦,真正的人生是什么?佛家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是有为法?有为就是后天的做作。有一句话形容有为法最贴切不过:“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我们众生都是“有情”,凡是人,总有人的气息,始终未免有情。情不仅包含饮食男女之情,就连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同样是情,寂寞总关情,快乐也为情,成佛也是为众生,同样是情,一切有情众生,情虽不一,但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但是“情”有境界之分。所谓“凡情”与“真情”,凡情是情累,未免之所以成为凡夫俗子,就是耽溺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真情”是“有情”的解脱,譬如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志在普度众生;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生“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也是为了建立一个永久的大同世界,所谓大同,就是共产主义!也是道家的华胥国,柏拉图的理想国,佛家的极乐世界。在这些人类精神所建造的理想国中,其实还是一种“有情”,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情”的升华,如果说我们不为情所困,不为一己之私,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奉献自己,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而努力奋斗,为了众生的富足康乐而舍身忘我,那就是菩提萨埵,菩萨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悟有情,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可见佛菩萨即使觉悟还是“脉脉含情”!
我们刚刚探讨了梦和情,接着说人生,其实人生离不开梦和情,我们一生差不多一多半的时间都在睡觉,都在做梦中渡过,醒来就是为了情和欲奔走。这样辗转反侧,颠倒流离。有一句话说吃了睡,睡了吃。当然这是说猪。但是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可曾停下来歇歇,想一想我们活着的意义,问一问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如果说人生就是为了吃饭睡觉、娶妻生子,股票赚钱,车子房子这些而活,那么所有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岂不是让我们哀之莫名,抚之心痛?其实没有人让你心痛,都是我们自己放不开。我们一生下来就是握紧双手,道家名之“握固”,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要紧紧抓住,什么名啊,利啊,都想要。什么时候才松开手呢?死的时候!那时纵使万贯家财,娇妻美妾,你一个也带不走,统统离你而去。所以说能看透这些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譬如说释迦牟尼舍弃王位而出家当和尚,究竟为了什么?其志在普度众生,纵使穷尽未来时空的边际,还要“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才是大情种性!所以说无情未必真豪杰,真正的英雄圣贤比我们凡夫只能更加“多情”!既然说人生的境界,就有一层升华的意味在里面,究竟我们怎样才能升华?当然要舍弃自我的快乐享受和个人的荣毁得失。只有心存众生才能升华!有人说这个太高了,我做不到,其实我们都是凡夫,如果非要拿佛菩萨的标准来强加给自己,显然有些自不量力!既然菩萨是自觉而后觉他,那么我们就先要自觉。怎样觉悟才能升华?先要提升自己个人的修养。不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俗气。我们说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人一旦投入社会就要接受各种规则、潜规则的熏染,这里面有正面的教化管理,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譬如说人情世故,乃至于逢迎谄媚、虚伪造作、寡义廉耻、丧失道德,直至堕落万劫不复。有多少英雄豪杰毁在名利场,有多少七尺男儿倒在温柔乡。如果说一个人为欲望所颠倒,早晚会堕落,这就是“纯情即堕”!刚说到提升自己的修养,第一步就要放弃适当的欲望,循序渐进。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梦想,适当的清心寡欲会让人头脑冷静,思维清晰。有人喜好音乐和书法,或者诗词歌赋,这些都可以陶冶性情。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化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以至于走上宗教的路子。这不是什么觉悟,而是“苦禅”。如果说信仰一门宗教只是为了逃避苦闷、排遣生活,那就完全失去了宗教的意义,我们看看释迦牟尼的经历就知道了,假如释迦牟尼当初也是为了这个原因才开始修行的话,何必选择离家出走?他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独子,从小锦衣玉食,娇妻美妾,在我们世俗人而言那就是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多少人梦寐以求啊!可是他就是选择了放弃!因为他了解到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生老病死,辗转无常的道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信仰宗教不是为了逃避苦闷、排遣生活。也不是为了逃避世事,不通人情。有一种说法认为宗教都是禁欲主义,逃避主义,好像一当了和尚就像在白云山顶结个茅棚,从此不问世事。我说这绝不是佛教,这叫“我教”如果说释迦牟尼只是为了图清净,享清福而出家,那他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这些个众生好难渡呦,干脆躲起来不更舒服吗?其实所谓出家是心出家!
我们看到和尚披上袈裟就以为他出家了,殊不知出家是出离五欲烦恼。并不在乎外在的形式。我们都知道维摩诘大居士,他就是在家修行的菩萨。菩萨和罗汉的区别在哪里?我们都听说过“天女散花”的成语吧,这个典故出自《维摩诘经》。天女将花瓣散在佛菩萨和罗汉的身上,这是一种供养的方式,花瓣一碰到佛菩萨身体就落下了,可是落在罗汉身上马上像胶水一样粘住了。这是什么原因啊?因为罗汉还有染心!什么是染心?就是说大菩萨花不著身,是因为他们没有“分别想”。罗汉还有“分别想”,罗汉喜欢花瓣啊!他还有欲望啊!因此花瓣就粘在身上了。维摩诘居士没有出家,但是他辨才无碍,游戏神通。并且以善巧方便,渡化世人。维摩诘翻译成汉语就是清净无垢。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就是以此菩萨之名为其名字。可见出家不在形式,而重内心。如果我们出了家还纠缠于五欲烦恼,留恋世间的声色名利,或者执着于名闻利养,这都不是真出家!出家是心出家,心出家是内心清净无为,无为是不做作,无垢无染。你不要以为清净无为是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只有清净无为才可以无所不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化育众生。当然这需要相当高的修养境界,稍稍有一丝偏差,就堕在地狱道了!再说你出家去哪里啊?有人总说跳出三界外,我说你还不是又到第四界去了!如果注重形式出家只不过是出了这个家门口,又进了另一个门槛而已。(联想起《红楼梦》中妙玉的槛外槛内,不由会心一笑。还是终究着相!)这是由宗教说到出家。说到家,我们都知道家是家庭的意义,是由家庭中每个人以及各自拥有的物品组合起来的一个单位。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即使和尚道士也不例外。家庭里长辈为上,小辈为下。怎样处理大家庭的内部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齐家”的大学问。齐家就是使得全家上下心齐,心齐自然和谐!想要“齐家”先要“修身”,修身就是提升自己个人的修养素质,包括道德修养,也包含了文化情操。人没有道德就不是个人,就是野兽!道德两个字老子用一部书来解释,可见道德的学问很大,很广。一般来说道是形而上方面的精神追求,德是形而下万物的生存形式,道是德的最终归宿,德是道的最佳体现。佛家称道为佛,佛是万物的本体,我们众生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不分东南西北,不分仙道神佛,不分人类野兽,凡属有情,佛性相等,所以佛教总说众生平等,其实是佛性平等!佛教对“家”的观念不说家,而说“我”。“我”不是你我的“我”。我是自性,是实体的代名词。所以三法印中说诸法无我。这比家的观念更加明确和彻底。诸法无我是说在宇宙万有,一切森罗万象的事物中,并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一切都在无常的变迁,我们身体的细胞分分秒秒都在新陈代谢中,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所以说我只是一个假立的名词,好比说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立而成。既然没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又何苦作茧自缚?请看那世间汲汲于名利之辈,成天忙啊忙,都为谁忙?回到修身上面,刚刚谈了道德修养,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已经不是老子谈的道德了。看门人以为还是要以老子的道德为修养,人类的哲学都是对于形而上的发问,譬如说,生从何来?死往哪去?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等等。往往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宗教都能解答。人类的最终问题是生死问题,不解决生死来去就不能妄称智慧!
既然现在的道德不是哲学家口中的道德,那么道德如今又如何定义?道德首先不能脱离社会群体,是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规范,一种境界。也就是说道德中道已经变成为道路的道,也可以理解为在社会群体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广泛被认可推崇的理想境界。我们总喜欢把公德理解为道德,其实公德是公德,道德是道德。譬如说我们随手把香蕉皮仍在地上,你只能说这个人没有(公)德,而不能说他没有道德。可见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统一标准规范。道德显然要涵盖的更多更广。道德既包括了个人素质的完备,也代表了个人所到达的一种境界。又说到了境界,境界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不能说,不能表达,但是我们接触一首美妙的诗词歌赋,一个个人思想行为已臻完善的智者,我们马上就会体会出境界的含义!
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还有一个名词叫做“澡雪精神”。可能现代人对于这个名词会有些陌生,其实就是古人来说如果不是博览群书、精通百家也是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名词的真正含义。澡雪精神出自:《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礼记·儒行》有言曰:“澡身而浴德” 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澡雪:以雪洗身;精神:清净神志。指通过洗涤清净神志。比喻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神志、思路保持纯正。澡雪精神所包含的意义很多、很深,甚至可以说它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所有精神都涵盖了!而且是个精确的提炼!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想要一语将之概括讲清,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如果说退而求其次的话,看门人会选择澡雪精神来形容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大成!首先澡雪精神是一个修养的极致境界,中国文化的精神里面所要求我们中国人的最起码的标准是诚敬。《礼记》首篇即题:‘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了了数语,看似清淡,行为却难。朱子说: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为政者,居庙堂之高,若能恪守,则天下太平,百姓相安;为民者,处江湖之远,若得遵从,则乡里无衅,乐做安民。难就难在这里。‘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是一种修炼,且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涵养下的修炼。
敬,首先是对天地万物的敬,对国家民族百姓的敬,对先哲长辈良师妻友的敬,还有对自己的敬。自己要敬自己,这是要敬重自己的品行与身体,身体是托之父母,而品行则涉及操守,自己对自己的不敬,小则伤及自己的体肤,大则伤及节操。所以敬爱自己,才能对世间其他有敬,才能有孔子所说的敬畏天命。敬天畏命,乃至于敬百姓,所以君子终日惶恐,这惶恐是君子怕做错了事,坏了自己的操守与名节,所以君子任事,终日勤勉,如诗经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君子对天命的敬,乃是可以至于对国家与民族的,所以或有国难,虽为匹夫,拔剑而起;而天下太平,纵然所学五车,也是可为庶民,隐逸山水,放迹湖海的,这叫乐天知命,君子是有了敬才归于乐的。
敬是处于心而形于表的,言行笑貌都会因敬而易。君子坦荡,谦谦有礼,所以敬而自尊,俨若有思,文辞从容,话语安和。君子的恭敬是有着自尊的,君子的神态庄严而如有所思,不轻慢,辞语坚定而和气,柔中有刚,所以君子能正气凛然,处险不惊,处危不乱。君子本应是这样的,小人则反其道。这三者皆是知易行难的,这是一种修身,也是养性,是大将风度,是士的风范。学佛的人都知道皈依,但未必懂得皈依的真正意义所在。佛以佛眼看众生,以慈眼看众生,不是以怨恨轻视的眼光看别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真正的皈依就是要开眼见佛,闭眼见佛!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毋不敬,俨若思!”对万事万物心存恭敬,体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使得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念念为善!念念在兹!
澡雪精神里面第一个包含的意义是纯洁的心念。道家经常讲到的赤子之心就是这个含义。道教提倡天人合一,我们以至于整个宇宙都是“道”的产物,是这个“道”创造了天与地,分出了阴与阳,从而化生了万物。道教的极致追求“致虚极,守静笃”,以至于“专气致柔,以至婴儿”。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恢复人本来的天真、淳朴,保养一份空灵、静谧的天性,祛除后天而来的种种习气污染。“婴儿”并非单纯的无知孩子,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内丹”,也就是生命本来的面目。怎样使自己清净无邪,朴实无华?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其中心思想就是思无邪!思无邪就是赤子之心,具体的说中国文化里面有八个字,是体会思无邪的最好注解:闲邪存诚,敦伦尽分!八个字把做人的一切一切都包括了,闲邪存诚是去芜存菁,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得我们的每一个心念无不纯净、恭敬;敦伦尽分不是封建文化的腐朽堕落,恰恰相反,伦理道德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每一个人都找对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心力,不依赖、不推卸,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八个字都做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
中国文化的教育意义所在是做人的典范,而非仅仅是功名利禄。曾子在《大学》里面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什么?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学和小学的普通意义,大学是大的学问,这个大是大成的意思,也就是说文化的精神所在,如果用佛教来比喻的话,大学之道就是成佛之路。在明明德是什么?当然是觉悟了!老子讲道德,这个德就是功用、行化;道是明理、见地,一个是有形;一个是无形。我们现在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大行德广。大行是什么?就是道的无穷无尽!德广就是德的教化、施用。接下来:在亲民,自觉觉他,所谓先知先觉带动后知后觉,使得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和改善!在亲民其实就是政治的引申,政治的意义何在?一句话: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政治的目的,不过在求富强康乐,安详、自得的生活。不用说了,这当然就是止于至善了!佛家讲的是觉行圆满。
接下来讲到了一步步具体的程序,也就是做人的标准:格物、致知(心物一元)、诚意、正心(闲邪存诚:闲:防备,禁止。约束邪念,保持诚实。)、修身、齐家(敦伦尽分:“敦伦尽分”的“敦”字意谓勉励;“伦”谓伦常。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学佛发蒙,当先明白做人的道理。以此为基,而后深信因果,防非止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是印光大师对于行门次第的阐述。是吾辈学人的净业明途。)、治国、平天下(慈悲平等、普度众生)。可以说儒家代表了佛家的救世精神,开始是自觉阶段,也就是小乘佛法的罗汉境界,先求自了。然后从声闻乘修行至缘觉果位,唤起了自心本有的智慧,进而生起慈悲,看到世间众生的苦痛灾难而循声而救。直到众生都成就了佛的觉悟,大菩萨才最后成佛!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绝非是我们后人单纯理解的功名利禄,做人的成功,则功名自在其中矣!
澡雪精神包含的第二个含义是清白的操守!以普通人的心理,大多数都是乐生悲死。我们的中国文化其主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主导,孔夫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而且孔子一生对于死亡之后的事几乎是闭口不谈,他的原则是“怪力乱神不予语”,别人问他神怪乱相战争死亡等等夫子一概置若罔闻,俨然一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谨慎态度。他的衣钵传人曾子在死前对他的弟子们说:“启予手,启予足,而今吾可以免乎”。一般人惧怕死亡,当死亡来临之时手忙脚乱,一把鼻涕一把泪。曾参却神态自若地说:“你们把我的手足放好了,我就要去了,以往每天朝乾夕惕,唯恐自己有了过失,从现在开始我才可以说彻底免除了犯错的可能!”可见儒家的传统对于身前之事远比身后看得更重,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世时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端正自己的行为。
东汉的杨震,他的弟子王密想要巴结他,趁着夜里无人知晓,悄悄送给他十斤金子。杨震正色地说道:“不要说没有人知道啊!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这就是“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由来!所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是说做了坏事终会暴露出来,即使无外人知道,你我也明白。天知,地知,是借指自己无法掩盖良心!这句话表明了杨震的梗直廉洁的性格。后来清朝人写了一首诗歌颂杨震:“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深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钱,是必需的。但是品德对于一个人更为重要!若只有钱财,而不懂得做人,很容易变成贪婪成性。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现代的教育也许是忽视了这样的美德,使我们的学生也好、孩子也好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些陋习。佛家讲求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因果是如何产生的?轮回是如何开始的?
我们总爱说某某做了坏事,鬼会找你算账,老天也会惩罚你。这就是信仰潜在的力量。从世俗角度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从宗教理论上来说,一切皆有因果,只要有业存在就有轮回。与西方信仰的上帝不同,佛教并不提倡有个主宰!业虽然让人轮回但也只不过是它的功能,所以佛教还有自主消业一说。儒家大力推荐世人阅读的《了凡四训》,就是论述如何自己把握命运,创造新生。由此可见佛教并不是宣扬迷信宿命,相反它的净化心灵、教人行善还有辅助政治教化的积极一面!这是我们国家政府职能机关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政治哲学要斟酌时代与环境的情势,要知道权宜、变通,不能太迂腐。同样在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还没有对人体生命科学了解到深层次的层面,佛教却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对生命观察得细致入微了。
诚如《佛为难陀说入胎经》所说,生命是三缘和合,就是除了精子卵子之外,还必须有中有身的加入方能成胎。中有身类似西方的灵魂之说,人死后灵魂会脱离身体,根据生前的善恶业而选择往生,大善之人没有中有身,直接上天堂,反之则下地狱。由自身的欲望和习气决定,欲望越多则往三恶道投生,所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反之则往生上三道,即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每一道还各有不同的境界层次,所谓地狱有十八层之多,天道有二十八天的区别。地狱也好,天堂也罢,总之还是未出三界之内,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善恶相等之人则转生为人。人的入胎要有三缘和合,要有中阴身(普通讲灵魂),还要有男性的精虫和女性的卵子刚好结合。虽说四大本来空的,但人身难得,没成道之前,还非要靠这个身体不可。入胎之际,精虫要数亿个兄弟姊妹竞争,才能和卵子结合。
佛比喻人身难得,如茫茫大海中一只盲龟,从水下浮上来时,刚好钻入了一个漂浮在海面上车轮中间的空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三缘和合之难,好比说父母都没有生理疾病,还要赶上恰当的时间,而这段时间还要有中有身的加入,人在入胎之际,是中阴身被非常强烈的欲念所吸引,这不是你左右得了的,这个欲念一起,再同这男女有因缘,就被吸引来了,没有空间的阻碍,这就是业力。该成为女性的是受男性(也就是将来的父亲)的吸引,这一剎那就成女胎,成为男胎则是受将来的母亲所吸引。这该生男身或女身,不是你作得了主的。总之层层困难,种种巧合,方为人身。而即使凑巧入胎,还要经过37周的住胎阶段,每一个7天就是一个生死,每一个7天都有一股风在吹动促使其生长发育。在母亲子宫内非常难过,一点也不舒服。勉强过了住胎阶段,还要经历出胎的劫难,这又是一个生死。所以即使出胎成功,你就开始了死亡的过程。庄子说:方生方死。就是这个道理。
在人世的百年里你要经历生老病死,承受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及五阴炽盛种种苦难。等到寿终正寝便又开始了分段生死的轮回,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为人。释迦牟尼回忆自己的往生便说曾在六道里做过不同的众生。连佛祖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凡俗的我们?!而佛教的立足点就在这里着手,为什么会有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佛祖在觉悟的时候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就是由于执著妄想产生欲望和迷惑而导致的善恶行为,这包括身体、语言、思想种种的分别,形成业力,业是一股导致轮回的力量。业就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昏昧、迷惑,不解生命如实的道理。无明是执认后天宇宙间的所有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为永恒不变,因而迷失了自性本体形而上的第一义。如果要摆脱轮回就要杜绝善恶行为,斩断妄想欲望,一念清净便回复法身的庄严成就。佛教便是基于此而教导愚痴顽固众生自己寻求解脱的密钥。没有谁能度你,你只有自己求度。等你成了佛便同时获得净土成就,是为依报。这时便了无佛的概念随时与诸佛同在,随时无诸佛也无我。最上乘的佛法就是如此而已,但谈何容易,须知众生要想成佛要经过无量的时间和空间,面临无数的考验和灾难,没有恒心与意志时刻都会退转。即使是菩萨修行,也要到八地以上的境界才不会迷惑!唐代守安和尚有一首禅师我很喜欢:“南山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这是一种止于正定的境界,就是六祖慧能偈语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之相对的是神秀大师所作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北两宗,顿悟渐悟,各有千秋。毕竟众生根器不一,关于修道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也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吧!
澡雪精神包含的第三个含义是弘扬人间正气。儒家的思想绵延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在青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苏武留胡十九年,终日手持汉朝节;诸葛《出师》复汉室,鞠躬尽瘁何壮烈;天祥兵败不屈辱,誓取正气留人间!当我们手秉史书为这些英雄击节赞叹的时候,我们会欣然向往他们的人格魅力,是什么赋予他们坚韧不拔的澡雪意志而选择了一条通往人间正气的康庄大道?我们在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会找到答案: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是说三纲实际系命于正气,即靠正气支撑着。道义以正气为根本。文天祥认为,气不仅产生万物,也产生了人,人既是气的产物,又具有人特有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人的一种精神禀赋,人之不同于物,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他有这种“浩然之气”。正因为人有了“浩然之气”,他可以有无穷的精神力量。“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可见,文天祥所说的浩然之气带有精神属性,特别是带有道德属性,它是从物质的气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像孟子说的是由人心所派生的,或者像朱熹说的是由理所派生的。“浩然之气”虽是人的精神禀赋,但它也需要“养”,即加强道德修养,因此,人虽有“浩然之气”,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这种“浩然之气”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只有“养吾浩然之气”,才能“气贯长虹”,与天地同在,战胜一切邪恶而虽死犹生。这就是《正气歌》的哲学落脚点,也是对文天祥的崇高的爱国情操和忠贞的民族气节的一种哲学诠释。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浩然者,际天地而常存,不假外物而消长。”浩然之气就是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它根源于中国文化中的礼。《礼记》中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俨若思』。什么是礼?对万物恭敬庄重,闲邪存诚,也就是佛教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时随地正思维,无时无刻不在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金刚经》中的“善护念”说的就是经常培养自己的正气,祛除妄想杂念。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做。日常行、住、坐、卧、吃饭、穿衣,作人与作事都是悟道与修行,真正老老实实的作人,诚诚恳恳的作事也要自自然然,不落痕迹。本来人生天地间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协助天地维持自然平衡,弥补造物之不足,开创一个文明、敦化的时世,建立不朽的文化与业绩,才不负人类纪元的使命!时至今日多元文化宗教已呈现同流兼容的局面,诚如佛教所言:“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无为法是出世法,是形而上的表述。所有宗教在入世法上都倡导止恶扬善,佛教更是提倡人间净土。所谓天堂地狱就在人间,就在众生的心中。当下一念清净就是净土。
澡雪精神包含的最后一个含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人类大同理想的建立。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是一个完整的“和”的境界!“和”不仅是和谐,还有整体的含义,也就是那个“合”。“和”缺少了任何一个分子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实体!所以儒家文化讲“敬业乐群”,前面的“敬业”既是“和”。“和”是我们共同完成这个生命的大课题,了解生命的真相!“乐群”就是“合”,我们彼此不可或缺!现代的科学已经证实我们人类的遗传密码都是一个祖先,真正的同宗同源!其实往深处追问:我们这个宇宙的本源是不是同一个实体?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不是超越了精神与物质?
孔子在对易经研究所作的《彖辞》中这样说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个易经的乾卦所代表的天并非天气的天,它代表了宇宙万有的根源!宇宙万物的开始和变化都是这个本体的功能。所以孔子的孙子子思也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对爷爷的话又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发挥:这个本来就有的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宇宙万物不曾有片刻背离,那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它呢?因为你越找它它就离你越远,你越让后天的知识和人为的见解左右,它反而失去了本来面目。所以世间的教育法都是和它相违背的,当我们不去造作,祛尽后天的染着之时你会发现世间的万物生命都是它的妙明真心所现,我们是一体不二的,全部是它的功能体现。只要我们一念之间与宇宙相合,天地万物就在你这里。明白了这些,我们会发现所有宗教最初都是触及关于生命本来的学问,随着后世世俗化也就披上了厚重的宗教迷信色彩!如果我们明了宗教的本质,就是正信,否则就是迷信!综合以上的比较宗教学后,我们不难找出一个明晰的答案:生命本来圆满清净,自在无碍!就是由于后天的习气、贪欲而日益退化、堕落。如果我们现在仍然执迷不悟,那么早晚我们还会像以往的文明一样从繁华走向灭亡。
以佛法来讲,人类的大同理想就是西方的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里,衣食无缺,想什么有什么,轻安自在、清净吉祥。与之相对的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辛辛苦苦来这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既然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一定是为了什么!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就好比佛来这个世界是为一大事因缘而来,为什么呢?为了我们这些可怜迷误的众生。只要我们早日觉悟,佛也就完成了任务。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从本性上都有成佛的可能。这就产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都成了佛岂不是自己渡了自己!《楞伽经》上说: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涅槃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槃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一提到涅槃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涅槃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涅槃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槃,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中文把涅槃翻成圆寂,「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涅槃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辞。《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槃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古人也翻成「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槃,不是学死亡。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槃。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小乘罗汉的肉体寿命到了就走了,念也空了。所谓大阿罗汉要入涅槃的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菩萨虽然乐于远离,不会依身心尽。
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正是说明了我们的觉悟是自性觉悟,我们的涅槃是自性涅槃。另一个最好的注解左证是《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世界并没有佛存在过!但佛也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如来的本意。什么是如来?如来代表一切众生、一切佛的自性本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死,如如不动,当下即是,是如来境界。你没有功德成就,就做不到如如不动,就空不了。
所以,了生死要依自性如来,不是靠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当依如来」,这如来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号,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来,另一面是代表自性。了生死要依自性,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功德不是出钱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见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因此你可以了解,真正了生死非大彻大悟不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大彻大悟,是去留学的,因为那边有几位大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昼夜都在授课,去了是跟他们修习,还是要等你功德到了,见到自性如来,才算成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三界,跳出六道轮回,还我们本来面目而成佛。众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这个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又因为受到物质世界环境影响,而有身心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等等。
修持就是要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净。成佛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就是了解心物一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一体的。学佛明心见性,悟到自己的本来,是法身的成就。我们现在的肉体,有形像的是报身。山河大地物质世界,也不是与我们相对而立的,是报身的依报所依附的。(“正报”指有情的身心;“依报”指身心所依止的国土器物等。它来自于众生个业及共业的果报。)研究哲学的人讲心物一元,大体是讲报身与依报之间的事,再进一步才谈到法身本体。至于万有一切,包括所有众生,都是同一法身的化身。成佛的人,法报化三身一定都成就的。这就是法、报、化三身的大道理,是佛学的基本观念。
这里讲到了佛道究竟,真正学大乘佛法之人,虽然证得佛道,虽然自利成就,也能转法轮利他,也可以随时入涅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智悲双运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证得,解脱了,般若、法身、解脱,三样都圆满了,(学佛有三样缺一不可的:解脱、般若、法身。要有般若成就才得真解脱,解脱圆满了才得法身清净。换言之,不得解脱,般若不会圆满,法身不会清净。而法身空性的影子都没看到的话,也不会得般若,也不会得解脱。)因此可以不住三有。但是大乘菩萨念念在慈悲中,虽然证得法身而跳出三界外,因为悲心而永远不入毕竟涅槃,生生世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众生。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还是在三界中度一切众生,又不坏法性,等于没有来过,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才是菩萨行。
说到最终,法身成就就是我们众生的成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体!离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算是圆满成就!所有三世无量一切诸佛菩萨都要来到这个世界修行,因为我们生存的南赡部洲就是一个充满烦恼的世界,以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这个地球在大乘的佛法里,只算是南赡部洲。严格讲起来这个太阳系统才是娑婆世界,一个太阳系统才是一世界,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这个地球世界。虽然我们可能觉得除了烦恼痛苦还有快乐存在,但在佛的立场看我们都在以苦为乐!正因为这个世间布满荆棘,众生痛苦烦恼苦不堪言,佛菩萨才可以大显身手,普度众生以修功德。相反在我们这个欲界之上还有无数享乐空间,也许那里衣食无缺、心想事成、无忧无虑,但没有磨练的机会,天人在天界中也太享受,也用不着解脱痛苦烦恼,因此在他方世界学佛,成就得很慢,成就也不大。
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这个世界的烦恼痛苦很多,众生在这里能够忍受生老病死,正因为这里有烦恼、有痛苦、有善、有恶、有磨练的机会,因此容易成就。为什么说我们众生以菩提为烦恼,一沾到学习思考就望而生厌,你要贪图享乐、迷失五欲(财、色、名、食、睡),小心畜生道的果报!大乘菩萨偏偏以烦恼为菩提,把烦恼当做进步的阶梯。同样,做人就是成佛的基础!基础打不牢,你学佛想都不要想!学佛法是学作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他人,帮助他人就是修行。你不要以为修行有多难,就在日常的点滴之间。我们常说做工夫,工夫是二六时中起心动念之间,作人作事之间,喜怒哀乐之间,看他的心波波浪有多少,就是你的心波永远没有波浪,一平如镜,对人以爱,一昧是祥和的、慈悲的、平等的!众生和菩萨的区别在哪里?就在大我与小我之间!菩萨战胜了自己的私欲,担起了众生的烦恼和痛苦;我们众生却只在自私和欲望里打转,不能自拔。
有个回教的故事说,有位国王打猎射中一只鹿,鹿带着箭逃走,逃至一个山洞,有位老阿訇在其中修道,阿訇就用自己的衣服盖住鹿。国王的随从有位将军追至,就问阿訇有无见到受伤的鹿。问了多次,阿訇都不理他。将军就说,再不开口我杀了你。阿訇就张开眼问,你是不是某人(他直呼国王的名字)的部下?将军大怒,说阿訇对国王不敬。阿訇说,国王也不过是我奴隶的奴隶,为何不能叫他的名字?将军正想杀了阿訇时,国王驾到了,将军把经过禀报,说阿訇欺君。国王就问阿訇为什么这么讲。阿訇说,所有的人都作了欲望的奴隶,人当国王的欲望是要统治天下,国家强盛,你难道不这么想吗?而我这修道的已经不用听欲望的了,它现在要听我的。你这国王要听欲望的,所以你是我奴隶的奴隶,并没有错。国王听了表示同意。阿訇就说,那只鹿跑了,不要再追杀它了,不要再作欲望的奴隶了。国王至此大为折服,就拜阿訇为师。
这个回教的故事就可以用来说明尘劳烦恼反而可以促成道业的成长。如果我们懂得无明的根源,明了无常的虚幻。自己不要为情绪烦恼所困住,要把烦恼思想转过来,将我们的烦恼转化为菩提的动力,什么是众生平等?众生平等的真正含义是众生一体,没有自我和他人的区别!大乘菩萨都是无条件为众生服务,将自己施舍出来,不问收获,只知勤奋、默默地耕耘。如果你从此刻发心一心向大,将大乘的四摄法:布施(无所求)、爱语(慈悲)、利行(顺人利他)、同事(摒弃小我,与他人共处)谨记在心,你也将加入菩萨的行列;你也会迈进极乐世界的大门!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澡雪精神一定有了一个深刻的体认,佛家讲善业为白业,恶业为黑业。我们都喜欢雪花的清净洁白、晶莹剔透,在大雪中漫步别有一番情趣和滋味,这充分说明人类的内心本质是向往美好庄严的,譬如我们身上穿一件干净的白衬衫,我们就会特别留意,不想让衣服轻易染上污垢一样。大乘佛教重在修心,当你破除了习气的污染,拨开世间知识观念的障碍,你完全可以当下证得法身成就。我们晓得在佛学里,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也好比西方基督教中的圣父、圣灵、圣子一样,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
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的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著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大致上法报化三身的情况。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在华严境界来讲,一切众生皆是佛的化身,我们都是,没有人是凡夫,也没有人是佛。一切佛,十方三世诸佛,皆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毗卢遮那佛代表的是法身。《梵网经》,其中的主佛,卢舍那佛,就代表报身成就佛,他在《梵网经》中所说的戒,是为千佛而说,所以一切凡夫众生就是千佛的化身。禅宗也提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我们往好的方面来说,一切众生就是佛的化身。
化身是怎么来的?这境界就和中国固有文化相同,「生生不已」。以华严境界说,在世间说法的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说法的因缘满了,所以化身就涅槃了,是有生灭的。但是他的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法华经》说佛在说法时,地下涌出多宝如来的无缝宝塔,因为佛的顶礼,宝塔开了,多宝如来在其中,请释迦牟尼佛上来,分半座给他,代表肉身化身各占一半。《法华经》所以是佛法中的大经,因为是修报身成就。我们此身虽然是幻化,但是这个身上也是多宝如来,还有很多用处,修持得好可以做到即身成就。当然这很难的,千古以来能修到报身成就的是少之又少。现在所谓修习密宗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看到了密宗标榜即生成佛的招牌,而起了速成的功利心,妄图超近路以便早日成佛。孰不知成佛的关键还在于做人的成就,正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们修行的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要从我们日常的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澡雪精神也是做人的实践精神,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谈口号,毕竟人类最终的大同理想还是有赖于我们从现在脚踏实地开始做起。
谈到雪,就不能不说到梅花。《警世贤文》中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可见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而想要体察一个人是否具有乐观、顽强的精神,就要经过困难的考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我们要思慕效仿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决心和勇气。宋人卢梅坡的诗句:“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看门人是个俗人,不会作诗,只是喜欢读一些好诗,无事也喜欢出门踏雪寻梅,虽然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但想来要比蔑视风雅的俗好一点吧。还好,天地宽容俗人,也满足我的俗愿,冬日几场大雪之后,有一缕缕幽芳,在冰天雪地间浮动;有一串串音符,在寒冬里轻声奏响;让人于万木萧瑟之中,获得“与梅并作十分春”的惊喜。惊喜里,有感知雪中梅花的态度。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就诠释了这种态度:“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看似孤独寂寞的梅花,置身于冰雪覆盖的树林,却不乏傲气地保持着沉静,绽放出独有的淡淡芳香,将自己的心事与人诉说,更将美好让人共享。
感知中,可体味雪中梅花的神韵。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用一剪梅的韵致,调动了人的全部通感,把梅的意蕴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有优雅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诗中的雪花梅花,好像就的是诗人自己的精神化身------梅伴雪生,生出梅的坚强与高洁;雪为梅衬,衬出梅的美丽与多情。似雪非雪、似梅非梅的悠然韵味,让人于赏梅的情趣里,得到心灵神志的洗涤。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少时学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带着也熟悉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那时,人们说毛词张扬的是自信的豪气,陆词流露的是寂寞的愁绪;其实,两位诗人从各自的角度,都是借梅花吟咏出人的标格之贞,都写出了梅花的意象之美------“花中气节最高坚”,他们都俨然梅的知音和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不就是“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吗?
“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读这些遗貌取神的诗词,很容易跟着诗人的想象飞腾而起,很容易跟着诗人的激情一起燃烧。因为,那诗情里一片片飞舞的雪花,分明飞扬着天地人间的精灵;那诗情里的一树树怒放的梅花,分明燃烧着从未冷却的热情。这就是辛弃疾所看重的“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让人在吟咏礼赞的温暖里,渐渐生长出一种“风清骨峻、澹然至美”的澡雪精神。
澡雪精神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现实中物质与精神的追求。我们知道现实是不可逃避的,生于此长于彼,没有选择的余地;最终我们还是要融入世俗的洪流中,或幸运或艰辛,或幸福或悲伤。有过超量的寄望,也曾有太多的迷惘……我们没有退路,适应、妥协,或许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但是也因为一份深沉高扬的澡雪精神,铸就中华儿女一付坦荡豁达的风骨,一种朴实、沉郁而又闪烁出内在的光芒。在那里,甜、俗、媚成分无从立足,尽显俊逸、健朗的气质。这种文化精神品位之高迈深远,境界之廓然无垠,使得人类悄然踏上了求解人生终极问题的心路,追求高尚人格和臻美境界的同步生成。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沿着前辈的足迹,成为精神家园的构建者和守望者时,道德的超越秉性亦凸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人类觉醒意识对自我本质的深刻觉解,澡雪精神由小见大,从有限中见无限,散发出悠长的生命韵味。
如果某天,我真能在冰天雪地里用雪洗澡,用五千年中华文明所造就的道德之水冲刷枯黄的心灵,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我能彻底“扫去浮尘,洗刷顽渍,割除疾瘤”吗?我能否做到“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我究竟“为何而生,生而又为何”?也许我终其一生,都会在思索这些问题。当我白发苍苍时,我真的不知能否坦然地对自己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中不疚于己”啊!
有人说看门人你忽东忽西,到底在说什么?我说我一直在说人生的境界啊!你说我怎么没看出来呢?我说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呵呵!人生的境界就在这些方方面面,人生是一个大课题。总而言之以人生存的意义而定!有的人快乐、自在、简单、知足,这也是人生的境界,如果说我们生存的目的是痛苦、忧愁,那你绝不会同意!因为生存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才对!所以人生的境界也是以个人生存的快乐与否做衡量的标准。这又有一个问题。我们世俗所认同的快乐,大多的耽溺饮食男女的欲望和享乐为目的。这又不在人生境界之列了。其实所谓的境界不难理解更多的是关于精神方面的升华,而绝非物质欲望的沉溺!大家看到看门人博客上方又八个大字:“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有很多人不解其意。其实这是《楞严经》上的话,看门人放到博客上自勉。纯想即飞就是关于精神方面的升华,譬如说念佛,可以让我们专一清净,荡涤五欲颠倒;纯情即堕自然是物质欲望的沉溺,带给我们的只能是腐坏堕落!刚才我们提到了增加个人的修养来提升人生的境界。所谓修养也包括了方方面面,既有学识的陶冶素养,也有心灵的豁达充实。后者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看往往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就不像乡村里的人那样闲适,那样开心。因为后者简单、知足;前者的攀援心太重。什么是攀援呢?是心意不定,随着外境而转的意思。凡夫之心,时常攀缘外境,随著外境而转,没有一刻的宁静;有道之士,放下万缘,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换言之就是欲望太强,好像我们都知道钱这东西没有止境,什么才是个头呢?你得到一元就想二元,得到一百元就想一千元。富人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富有,因为他只看到在他头上生存的人。那么什么才是乐天知命呢?
乐天
有一首禅诗是解释“乐天”最好的注解: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看这首诗说得多好啊!幸福原来就是这样的简单,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是这样的多。春花秋月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当然这要看我们是否留意和欣赏了。我们天天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但我们是否懂得感恩和知足呢?我们心里的事太多了,占据了我们太多的心灵空间。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索。没有空间让我们容纳。器小易盈。我们的心好像一个装得太满的容器,没有空间再接受月白风清、朗朗乾坤。上天对待每个人都是无私的给予。可是每个人生活的质量截然不同。可能我们会羡慕田园里的喝茶的老者,泉林间垂钓的渔翁。或者欣赏老僧的淡然入定,智者的醍醐灌顶。为什么他们就那样的潇洒、闲适、风流、优雅。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无闲事挂心头”,换句话说就是心无杂念。心里没有太多奢侈的欲望,粗茶淡饭就可以了。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道理是道理,赚起钱来就忘乎所以了。我们都在糟践自己!因为上天化生我们来到人间一定是有所作为而来,决不是没有因果,毫无缘由的做作。从佛教来说作者是自己,因为有一首诗还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什么意思呢?你想知道前生自己做过什么?你现在最好看看自己,现在你的生活、相貌、环境等等都是前生所作的业导致的果报。同样的,想知道来生的事情吗?你现在正在作啊!做什么?作业!现在学生留的作业其实是借用佛教的名词。作业就是作导致来生果报的业,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无不是作业。
好了,佛教不承认有宿命,不承认有主宰。我们自己就是主宰,因为我们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主导者就是自己,没有别人。关键是我们自己对于善恶、对于自我、对于自心还不够了解和认知。佛教还有一首诗说得更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直白明瞭,大家都能明白。关键是什么是“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破除邪僻颠倒的恶见,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常称佛名,读诵经典,观察因果,礼拜众生,赞叹福德,供养善知识。还要多做一切诸善万行。简明扼要的讲“自净其意”就是能消除心垢,清净那些心底的瑕秽。可以说我们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放纵自己,糟蹋时间,因为“是日已过,如少水鱼。命亦随减,斯有何乐?”我们就像那河里少水的鱼儿,随着河水的干枯我们的生命也将一点点耗尽。今天又已经过去了,究竟有什么快乐啊?我们应该感到悲哀才对啊!反思现代人的生活目的,爱好取向,都是及时行乐,金钱至上;几乎是过一天算一天,哪里来得及反思自己?又懂什么是因果报应呢?
其实每一天都是人间好时节!每一刻我们都要珍惜,都要感恩,感恩众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生活,感恩父母把我们带来这个世界,不懂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家伙,他永远不会懂得人生的快乐!懂得感恩的人看众生都像亲人,都像菩萨!所以他们的心永远都是柔软的、慈悲的。他们懂得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懂得惜缘。更懂得给予别人快乐,分享自己的喜悦!他们的心是宽敞明亮的,整个世界都在他们心里。他们爱风花雪月,爱世间万物。因为他们心无偏见,心无杂念。所以他们永远快乐!
知命
什么才是“知命”呢?
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佛教不承认有主宰,所以我们不是上帝创造的!我们是自己的因果导致的轮回产物。好多人都信命运,明朝有个叫袁了凡的人,他本来不信命,可是有人给他算了一卦,谁知还真灵。说他某某年科第高中,某某月应该当官,就连他的官俸应拿多少都分毫不差。于是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宿命者。直到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知道事皆前定都是因果的道理。而因果都是自己作下的。怪不得别人,也没有谁在操纵。只有从现在起改正以前的过失,端正自己的心念。才能获得好的果报。袁了凡按照老师所给的“功过格”严格要求自己,不敢隐瞒自己一丝一毫的过错。开始过失比功德多;直到作的好事越来越多,功德超过了过失。结果,奇迹出现了,本来算命的人说他命中无子,可是他竟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官越做越大,可他坚持为民造福,并不敢自私为己。晚年他感叹自己的一生,对儿子谆谆教导,他的教导之辞被写成一本书,这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广泛流传的《了凡四训》。袁了凡重申了立命之学,这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反观现代人,学佛是为了什么呢?说明白了,不是学佛,都是在求福!求佛赐福!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佛不会给我们赐福,佛只能告诉我们相信自己,相信因果!你以为佛只在大殿之上吗?佛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时时刻刻和我们心心相印!求福不如惜福!想要学佛就要学减法,怎么讲?学佛是祛除心里的狭隘、自私、欲望,是不停地减才对!你怎么反而在不停地加呢?佛永远在观照我们,加持我们,他只给那些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人加持福气!因为这一刻我们就代表了佛!每一个人都能成佛!每一个人都是因地佛!佛都要在娑婆世界成就,然后再去其他的世界!因为在五欲杂陈的世界成就才最可贵!就好比莲花的风采!出淤泥而不染!佛代表了宇宙的真理!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众生,而不能成佛呢?学佛的人一定要好好反思这个问题,再去学佛才是。因为无明才导致的轮回不断。无明就是不能出离,出离尘世的苦海而到达涅槃的彼岸!简而言之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颠倒妄想。我们众生妄念不断,没有一刻清净;或者是在大殿上还能自制,因为有佛在那看着哩!出了寺庙就回归了本性,照样五欲颠倒,哪个五欲?财、色、名、食、睡啊!这是大五欲,还有小五欲:笑、视、交、抱、触。这又代表了色心不除,永远不能出离!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八个字: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情欲是向下走的,向下流的;念佛是向上飞的,向上升华的,人死后升天界的中阴身都是直接从顶门走!当然天界还在三界之中。密宗相信即身成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凭借这个肉身立地成佛。但是这又是何其之难啊!路子走不好还要堕入地狱的啊!禅宗走轻灵的路线,但那也是大智大慧的人才能修行;律宗的清规戒律相信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够把持;相形之下,只有净土宗走老实踏实的路子。而且它的开创者慧远大师以前还是一位儒学大师呢,所以净土宗又不折不扣的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特色,净土宗教我们老实念佛,一句老实可谓用心良苦,试问你能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心地清净的念佛吗?可能刚念两句就想今天晚上吃什么饭?某某还该我两吊钱了吧!其实清净是学佛的目的,念佛是为了获得清净!
我们的心里总是烦恼不断,妄想连连,为什么?你的心被太多的污垢杂念占据!被太多的欲望左右!念佛就是让我们心里清净。净土宗提倡人间佛教,也就是说净土就在这个世界!其实净土宗最早又称莲宗!效仿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啊!可能很多学佛的人都想往生西方,可是我们想过我们自己的心还分东西方吗?你的心当下清净了,这就是净土了,就是西方啊!所以净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此外,净土宗还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防非止过!远离恶念!孔子教导我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内省。看到好人好事就想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见到不好的行为马上想想自己到底也有没有这些恶习?也是这个意思。儒家是主张入世的,有所作为的,它和佛家的普度众生都是积极向善的宗旨!有很多学佛的人以为佛教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了佛反而变得不通人情,越来越冷漠,这仍然是自私的心理在作怪!学佛不是学“我”!没有众生我们永远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多做好事,但是心里不要有得到功德的想法。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其实所谓的为恶还并不是全然无心的,只因为我们心底还存有恶的想法而已。只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众生服务当中。
《易经》中说我们众生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就是协助天地平衡这个世界,普度所有的众生,开演那绵延万世的文化历史!所以佛教并不是无为的,它是有为的!所谓的无为是道教的观念,道教认为宇宙本来是清净的,不需要后天的造作,我们先代的文化、思想都是有违于先天的自然状态。所以老子提倡绝圣弃智,提倡小国寡民。道家的人物都是闲云野鹤一流的神仙隐者,他们翩若游龙,在历史乍隐乍现。他们以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耻辱。他们更加相信天命所归!修身养性的陶冶自我,这不能说是自私。只不过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为伍。”毕竟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朋友,您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当然您的人生也一定会有所改变,但是看门人要告诉您的是:您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问以后的命运如何,只要走好现在脚下的路!
人生的境界就在于我们怎样做人、处事,我们不要以为想要达到人生的境界有多困难,其实一点不难!只要我们懂得长养浩然之气,也就是所谓的正气!多做助人为乐的善举,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多学陶冶情操的艺术,心存众生,智周万物,量同太虚,一定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生的境界!
注:本文在《乐天知命》一文的基础上润色而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