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眼中的周杰伦:关于文革电影与红色经典的区别 - 历史映像档案馆 - 老照片中国 老照片 | 老电影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6:21

文革, 经典, 电影
近来,很多红色作品作为经典广泛流传,这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人们爱好个性化的趋向。尤其当人们对炒作、选秀类节目的日益反感,这些经典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号召力。本人也未能免俗,在网上一番豪搜,也着实陶醉了一番。
  
但是,新鲜感总是那么快的过去,冷静下来,想想其中的内容,还是大有问题的,尤其是文革作品。
  
红色的定义现在似乎模糊了,背景应该定义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里,反映建立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题材,以阶级斗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反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为主题的文艺创作。而中国这时期的电影主要从解放后到78年三中全会。
  
本文的目的在于区别文革电影中极左的已经背离了红色创作原则的那些作品,特别是当时“四人帮”控制下的创作。一、什么是文革作品
  
文革应从1966年起至1976年结束,作为轰轰烈烈运动状态的文革应该在“九大”结束,或者在“九一三”后结束,但是,贯穿文革的一条主线,并由此引发的“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都是文革思想的延续,因此,这一阶段的作品都应称为文革时期的作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混乱状态下的文革时期,除了样版戏的修改,就没有故事片的创作,因为当时顾不上,而真正文革故事片出现时,已经是“九一三”以后了。
  
显然,很多人对于这方面了解不深,或者因为处理的麻烦,很多文革前的作品都当作红色经典而和文革作品混在一起。远离了那个时代,好象从激情上来说,它们有共同的特色,但是,经历过这一时代的人,都知道其中的细微的、但当时关系到政治错误的差别,当时连毛主席语录都被修改了两次,因为刘少奇被打倒和林彪事件。
  
在文革中,文革前的电影绝大多数被禁,只剩下数得出的几部:《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鸡毛信》等,后来又陆续解禁了几部,如《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地雷战》等。这些影片绝对不是文革影片,文革中还能上映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全打倒了就没有国产故事片可看了,并且,这些影片本身还有些问题,如《英雄儿女》的原作是巴金,巴金当时是黑线人物;《南征北战》中冯喆光彩照人,但本人已快被折磨死了;《地道战》的演职员表被彻底删除,到现在还是没有补上。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原来是“八一”字样在五星当中,改为红五星,突出秋收起义为建军的正宗。二、文革作品的特点
  
文革中拍的电影,样版戏戏曲片出现较早,故事片很晚才出现,这是因为创作的困难,谁也怕写,当时的政治偏向也象“天才”一样到了登峰造极,样版戏已经被改得象政治口号,原来的生活化气息、尊重历史全无。而故事片离生活近,就更难写了。
  
我记得,第一批故事片四部,1973年拍摄,1974年春节上映,《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和《战洪图》。
  
我们现在从表面来看,好象是精神财富,其实要剔除很多消极因素。
  
     1、肯定大跃进,为大跃进翻案
  
大跃进的失败人人皆知,如果没有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的调整整顿(其实是改革开放的实验),经济不可能这么快恢复。但是,经济恢复快了,又产生了认识误区,我们当时也习以为常,不会自己去思考。经济恢复快,说明大跃进有其正确性,不必进行方向大转变,只要提高思想觉悟,拼命生产、大家就能过幸福生活。以致我们都相信有人利用暂时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走资本主义。
  
《火红的年代》是发生在上海钢铁厂的故事,背景是1963年左右,由于苏联卡我们合金钢,我们只能自己试制,一场自力更生和依靠外援的斗争在这里展开。
  
影片中明确肯定八届十中全会,其实就否定了七千人大会,并举了一个农村的例子,说一个公社不用国家一分钱,盖起了水电站,说明人民群众有热情,都是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压制群众,不让我们大干快上。
  
《艳阳天》批判了分田倒退,赞扬了人民公社,并上升到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小说原著是文革中唯一保留的。
  
《青松岭》比较有生活情趣,演员的表演很有生活情趣,政治口号较少,很受欢迎,这个故事主要从个人副业与集体事业的关系层面,坚持壮大集体经济,反对个人致富,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歌颂了集体化道路,也有个类敌人的破坏,钱广是个漏网富农。
  
       2、否定十七年,把责任全都推给刘邓路线
  
否定十七年,不是否定了大跃进吗?其实不然。
  
大跃进糟糕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这代人所能见到的,而上代人又不敢讲,我们只知道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这一切都是毛主席带给我们的,党内出了修正主义,现在社会所有不好的现象,就是因为他们造成的,并且还想复辟旧社会,真是反动透顶。
  
《春苗》和《决裂》很集中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前者反映是农村缺医少药,后者反映的是教育为少数人,并脱离建设实际。并且《春苗》和《红雨》还用忆苦的描写,让人们觉得十七年和旧社会差不多了。
  
这些电影中唯一肯定的就是走集体化道路和大干快上,于是,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就被肯定了,那么十七年为什么不好,就是修正主义反对、阶级敌人破坏,因此,文革的方向就是越公越好,拼命干就行。
  
      3、歌颂文革新人新事
  
歌颂文革后新人新事不多,毕竟文革才几年,又有诸多的禁区,比如白专道路,唯生产力论。
  
《红雨》表现了文革后,有了赤脚医生似乎就解决了缺医少药,红雨在给农村孩子治疗肺炎时,用了很多静脉注射,当天亮时,桌子上堆满了空瓶。对比春苗的用中草药,就显得很不真实,这是当时大家出了影院第一反映,农村哪有这样的西药供应?农民也用不起。 三、人物形象的样版化
  
        1、党的形象与业务领导形象的严重对立
  
这是有明显影射与特指的,不用说,人们都心知肚明。业务领导(政)的错误代表在刘邓路线毒害下的干部。
  
这几乎成了当时的统一模版,书记、政委都正确,厂长、队长等凡是带“长”的都是有问题的。
  
代表党的书记、政委总是不忘阶级斗争,不忘方向,总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总说那个“长”:糊涂啊!
  
而“长”们总是无奈,要解决生产问题,吃饭问题,怎么方便,怎么解决,颇有“白猫黑猫”之风。
  
          2、先进群众与新人形象
  
先进群众总是跟党走,听书记的话,和“长”们格格不入。他们一般用朴素的道理来支撑极左的理论。万山大叔是其中最成功的形象,并且是以主角出现的。
  
赵四海、春苗和红雨是新人形象,赵四海代表着从旧社会过来根正苗红的社会中坚力量,而后者二人,则完全是新社会的代表文革精神的新人形象。
  
        3、隐藏阶级敌人和落后分子的捣乱破坏
  
应家培、钱广、马之悦之流,总是和集体化、群众的跃进热情对着干,总是在“长”们后面煽风点火,看看不行,亲自出马,终于显身而被抓,显示了文革中所谓“阶级敌人自己跳出来”的规律,来支持文革不搞是不行的理论。
  
到1975年的《难忘的战斗》(已经是战争题材了)更是明指了,刘副区长,焦晃扮演的从外形上就是刘少奇的扮相,并被指为“内奸”。 四、三段式情节发展
  
从失败开始,再斗争、直到胜利。
  
《第二个春天》、《青松岭》等都是从失败开始,失败的原因,一是落后思想的干扰,二是阶级敌人的破坏。
  
中间的斗争阶段,体现两个方向、两条道路的斗争,先进代表不断要创新,保守势力不断阻碍,便把斗争推向高潮。赵四海在炉前与白厂长的辩论,万山大叔与村长的辩论等都形成斗争的高潮。
  
另有特殊的,有几起几落的,如《春苗》,因为对赤脚医生的合法性,两种势力反复拉踞,最终在文革开始后得到解决。这种反复与意想不到的变化,使情节富于变化,属于当时比较好看的一部影片。五、矛盾解决方案
  
矛盾的解决方案,即胜利的理由。这是很困难的,如果远离生活,电影便会失去观众,起不到宣传的作用。好在当时电影较少,少有选择,一度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成了热门。
  
胜利的理由除了政治背景上的,有的毕竟离不开技术上的,由于这些技术性的理由都牵强并且雷同,因此,注定这类影片走不远。         1、 伟大领袖的力量,党的正确决议
  
《火红的年代》中,以王书记朗诵“暮色苍茫”的诗句以及八届十中全会决议精神,鼓舞大家的斗志,并在炼钢炉现场回忆主席参观,让白厂长羞愧地离开。这样为炼钢扫清了道路。
  
春苗是因为文革的开始,才出现根本的转机。
  
       2、 技术问题
  
在批判白专、打倒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形势下,解决技术问题成了难题。而电影又不能回避,否则,再红的思想与精神也不能代替技术问题的解决。
  
     (1)工农兵自学成才
  
《火红的年代》中,为了特种钢的配方,需要到农村去找退休工人;《第二个春天》中,在舰艇上的领导还是工人师傅,其次才是新型的革命化的技术员。这一类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全面怀疑或否定书本知识。另有一些“思想觉悟一般”的老知识分子,在新形势上受教育还能作为配合力量,但决不能成为技术主力。
  
      (2)借鉴武侠小说
  
这好象我们不曾注意,然而,红雨,春苗寻访深山、民间的老中医,正是借鉴了虚无缥缈的神仙的力量,所谓:一根银针治百病,还有最高指示:祖国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利用观众的一知半解,糊弄过去。
  
       (3)利用简单技术原理
  
《青松岭》里的赶车只要有人带就行,于是万山大叔觉悟高,身体不行时还要带,是和阶级敌人争夺技术资源(运输)权利,也是争夺下一代的斗争。
  
《艳阳天》纯粹是阶级斗争问题,不需要什么技术,《金光大道》只要拼体力就行。《第二个春天》用了简单的正面攻不上侧面攻上原理,国产的舰艇材料不耐高温,加一套冷却系统,于是就万事大吉。
  
因此,技术问题实际成了文革题材的死穴,这从当时的纪录片中就可得到印证。多数纪录片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劈山开河,比较典型的有讲两弹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和《南京长江大桥》,更是回避了技术人员与专家学者的贡献。但是,如果是故事片,这样回避就使创作枯竭。
  
我们现在居然还有网友拿数字来证明文革时期的发展,很好啊,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四人帮肯定请你去做高官。可惜,当时他们也找不到这样的人,虽然当时很多这样的人跃跃欲试,但是,文革时期的社会现实摆在那里,也不敢吹得太过分。 六、文革影片中艺术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
文革故事片仅仅四年时间,从肯定大跃进精神,否定十七年成就,到歌颂文革新生事物,并始终贯穿了一条阶级斗争的主线。由于题材狭窄,文革的成就又少,负面的现实越来越多,逻辑上难以服众,于是,把现实题材转向战争年代的传统题材(也是回避现实的办法之一),1974年的《闪闪的红星》是成功的一部,此后重拍了三部《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和《渡江侦察记》。重新引起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兴趣,只要保证强调阶级斗争与毛主席是唯一正确的领袖这个底线,写作比较自由了一些。尽管此后还有《青春似火》那样极左的,但已不成气候。
  
因此,值得肯定的影片必定是违背文革精神的,这里可以说有一些红色经典。
  
         1、启用了一批优秀的老演员,肯定了演技的重要性
  
这无形之中否定了文革出新人和思想创造人的文革极左精神。方化、陈述、白穆、达式常、郭振清和刘江等老演员,他们的演技无人替代。而其他角色启用新人,效果均不理想,并且,样版戏的程式化表演已经侵入电影,所以,很多人后来还是愿意看旧版的。
  
         2、演员深入生活体验,角色比较到位
  
不象现在演员的赶场,全在角色之外,大腕也是如此,反正现在是快餐文化。不过,这仍然是文革前乃至解放前的传统。李仁堂是体验生活最到位的演员,文革后,除了《子夜》的失败,其他角色都能出彩,一直到山杠爷都有精彩表演。
  
         3、出现了一些优秀影片
  
《创业》是歌颂石油工业成就及铁人王进喜事迹的,在那个劳动模范被打倒的年代,这部影片与文革无关,只保持了歌颂毛主席以及有一个阶级敌人破坏的底线,更没有突出大跃进,四人帮当然不愿意,这是为文革前十七年翻案。于是就出现了导演向主席告状的例子。
  
当然,还有一个例子更搞笑,反映了文艺工作者对四人帮的不满。当时提倡地方戏创作新戏,湘剧《园丁之歌》讲的是老师耐心培养孩子,使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喜欢读书的故事。四人帮嗅出了味道,是压制学生造反精神,为文革前教育翻案。可是就有人不信邪,在毛主席路过湖南时,给主席看,主席看了高兴得拍手。身边工作人员提醒他,这是毒草。
  
后来毛主席把《创业》和《园丁之歌》一并批示,认为对创业的十大罪状太苛刻,对于园丁之歌,我还记得,“草并不毒,书还是要读的”。又押韵,又风趣。这是文革的后果,他老人家也许还没意识到,或是想给当时的文艺创作松松绑,开禁的后果离否定文革也不远了。所以,反击右倾翻案风很快就来了。
  
七、文革影片中的经典台词
  
文革中有很多搞笑的台词,有的因为是太政治化了,当时就作为笑话来说。但是那个环境已经不在,能够延续下来并还能持续下去的经典,我想,只有一句。
  
搞文革,打倒了太多的业务领导,生产经济没人搞了,所以,只好再请出邓。四人帮告状,说邓想翻案,又被拿掉,再换华。意识形态要天天讲,但是生产更要天天抓,否则,饿着肚子,政治运动也搞不了。尽管一边高喊口号,搞生产的这个人还是很关键的。联系到现在反腐败,如果力度太大,照样生产经济没人管了,就会远离反腐败的初衷,造成新的混乱。主席说:书还是要读的,因此,生活还是要过的。于是,会搞生产经济的人还是要用的,不能因为思想不统一,或者有腐败行为就一棍打掉,这也太儿戏了,对吧。这句话就是: 撤了钱广,谁来赶车?  [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国内最大老照片.社区)] 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