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ceramic锅:有一曲旋律如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0:35
)——————————
',1)">
可惜文字无法变成声音,否则你会听见我的哼唱。
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正规的叫法是e小调第九交响曲,也有版本叫《新世界》或《新大陆》。《自新大陆》这个名字是德沃夏克本人取的,表明他是一路飘洋过海到的美洲。他是捷克人。那一年,即一八九二年,他受聘于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当院长。作品写于任职期间,一八九三年完稿,同年十二月十六日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据说当天不少观众感动得不得了,纷纷掏出手帕擦拭泪水。
德沃夏克大体上属于民族乐派作曲家,尽管他的音乐在形式方面涵盖颇广。他在美国当了将近三年院长,创作了好几部作品。《自新大陆》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异国他乡创作跟在本土创作,感觉上肯定不同。《自新大陆》的民族性同样强烈,但有别于他的其他作品,别具一格。他非常巧妙地将黑人灵歌的元素融入其中,如第一乐章的《流吧,约旦河》《老摩西卖玫瑰》和《马车自天上来》。这些灵歌欲隐还显,像影子一样穿行于整个乐章。乐评家认为,这是德沃夏克对美国这块新大陆的初始印象,也是对黑人命运的同情。
最生动的莫过于第二乐章,那段让我忍不住想哼出声的旋律便是这一章的主题。一连串的和弦庄严、神圣,然后英国管引出《回家》的旋律。此旋律跟朗费罗的诗《海华沙之歌》有关。海华沙是印地安的民族英雄,妻子死于饥饿。那天乡亲们在森林里为她掘下坟墓,他们一言不发,只有肆无忌惮的风刮来刮去。旋律兀自延伸,渐渐弥漫成一张看不见的网。海华沙孤独地站立着。德沃夏克也是孤独的。他在思念捷克。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听《自新大陆》。磁带不紧不慢地转动,老掉牙的砖头录放机噪声有点大,倒也不影响情绪;有时边吃饭边听,那段旋律一出现,便禁不住像卡拉扬那样比划起来。当然,手里没有金属棒,是筷子。女儿那时还小,筷子起舞的时候,通常会响起她的喊叫声:妈妈快看,爸爸又发神经了!
关于这支曲子,还有一个小故事。好像是去年,那天周末,我窝在泊心楼上网。发现一个论坛,管理员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有个帖子介绍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关键是版本好,jascha horenstein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录音师叫威尔金森,大名鼎鼎,号称上世纪最伟大的录音师,由美国发烧唱片公司chesky重新制版发行。帖子附有全曲,可以在线听,音质果然妙极。我就想下载,以便随时享用。但不行,那个链接设了防盗机关,用尽办法也只能干瞪眼。又不忍放弃,起来重新泡一杯绿茶,再坐下。突然,脑子灵光一闪,似乎有门:windows操作系统有个临时文件夹,相当于临时库房,凡是打开过的网页文件都放在里面,以后再打开,可以提高浏览速度。我就想,既然可以听到音乐,说明它已进入这个文件夹。上网搜索,知道了文件夹的准确位置。一看,里面乱七八糟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音频文件。再查文件夹的设置,磁盘空间只有九兆,显然太小,《自新大陆》长度四十来分钟,压缩后少说也有好几十兆,空间太小自然装不下,就加大一百倍,之后清空所有临时文件,重新上网;又将显示屏一分为二,一边打开文件夹,一边听《自新大陆》。四十分钟后,曲子落下最后一个音符,我像小偷似的潜入这个临时库房,里面空空如也,点击鼠标右键,刷新,那些乱七八糟的临时文件呼地一下便钻了出来。那时候我的眼光想必是绿色的。我轻手轻脚地逐行扫视,快到尽头处,一个熟悉的mp3音频文件静静地躺着。乖乖!我像捧起一颗价值连城的珠宝,小心复制,轻拿轻放。这家伙块头不小,差点五十兆,一播放,跟先前听到的简直一模一样,忍不住在地板上翻了个斤斗!
话说回来,像我这样一个不懂乐理的人,要想记住一部交响曲里面的某些旋律该是何其艰难,除非它像《自新大陆》。看来即使今生想忘记这段旋律已不可能,正如无法忘记诗经的《关雎》、李白的《静夜思》。忽然明白一个道理:能够历久弥新且广为传颂的艺术作品,往往看上去并不复杂——形式,结构,内容——像水珠一样单纯而又透明,但并不简单,一定是表达了人类某种共有的东西,比如情绪,比如命运。

',2)">

茶 魂 制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