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我的鬼神大人里的:评论:做官即不许发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6:33



做官即不许发财

 

     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营长时,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碗上,送到陶器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集合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发碗仪式,告诫全体官兵要一心为民、不讲私利。吉鸿昌对部属严格要求,自己更是带头身体力行。以后他官迁师长、军长等要职,始终不忘“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座右铭,直至在临刑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近年来案发的腐败案,包括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公安部原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朱志刚,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浙江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

    其中,安徽巢湖市原市委书记周光全在任职的57个月里,他80多次受贿达300余万元,他是少则2000元、多则数万元,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成了名副其实的“卖官书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更是利用职权搞“官帽”批发,受贿金额达118万元,有570万财产来源不明,在任县委书记的8个月时间内,武保安的全部注意力就是调整干部,借机索贿,不但卖官受贿时间集中,数额巨大,而且使翼城县绝大多数中层干部卷入了行贿行列。

    我们不能不清醒的看到,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买官卖官”、“做官发财”的腐败现象,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里,有少数人,他们“做官是为了发财”,特别是一些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人心不足蛇吞象,私欲膨胀,贪得无厌,恶胆包天,欲壑难填,甚至由“十万级”、“百万级”、“千万级”径直进入贪腐的“亿时代”。更为可笑的是,原广东韶关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叶树养还给自己制定了“留2000万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给自己安度晚年”的“宏伟目标”,其“升官发财”之“志向”令人瞠目结舌。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烈士牺牲前在囚室中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清贫》。在《清贫》里,方志敏详细述说了自己被俘时的经过: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来,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

    为官者,应该铭记:“清贫,革命者的本色。”铭记:“清贫洁白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当然,提倡这种“清贫”精神,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共产党人都去做“苦行僧”,“两袖清风”未见得就一定要穷困潦倒;要求“不许发财”,也并不是限制干部合法致富,而是要求不贪腐、不受贿,不非法牟取私利,做到“君子谋财,取之有道”。所以,这种“清贫洁白的生活”,这种“不许发财”的从政准则,本质上是一种戒奢从俭的作风、一种清正廉洁的品质、一种净化灵魂的力量、一种勤政为民的境界,是一种宁愿清贫、永不贪赃,为官一日、清廉终生的自律和追求。“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因此,为官者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具体要求和为官者的职责决定了当官就不能发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吾贫换得人民富,以吾廉赢得万众心”,才能自觉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幸福。相反,一个国家如果贪污成风,蛀虫成群,老百姓就不可能有好日子过,正如总理温家宝所说:“最大危险在腐败”。

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如果真能这样,为官者都牢记“做官即不许发财”,牢记党的宗旨和信念,为官者都真正能多为百姓做一点事情,真正多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就没有市场了。为官要有大志气,不可有小志气;个人升官发财是小志气,为国为民才是大志气。共产党人更应铭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淡化做官心理,把做官看成做事,为了做事才做官,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要切记:宁当清官甘苦一生,莫当贪官遗臭万年。

 

重提“做官即不许发财”

李月明

 

  美国华裔市长林恩成颇具传奇经历.他三次出任市长,三次光荣退位,现在又准备干第四任。这位华裔市长“既无权,也无钱”,像名义工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市民服务;勤奋敬业,处事公道,在市民中口碑甚佳。他说:想挣钱就不要当市长(新华社12月7日)

  我想起民族英雄吉鸿昌的“碗铭”来——“做官即不许发财”: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病重。病床前,父亲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有一句话我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父亲病逝,吉鸿昌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做官即不许发财”,说起来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春秋时期,大政治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称雄一时,他自己也发了很大财。但他非常清廉,舍得把所有财物悉数散去。他不爱财吗?不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鄙视作官时发财。退出政治舞台后,他把自己的前后两次职业加以分割,多次改名换姓,孤身一人做生意,最终靠信用和高超的商业技巧成为“大款”,成为古今商人的偶像,被人尊称为“陶朱公”。

  中国共产党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更主张“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所以“做官即不许发财”,也自是题中应有之意。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洒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吴仁宝等等,牢记职责,不辱使命,把权力当作责任,“心里装着群众,惟独没有自己”,牢牢把握自己的人生坐标,在思想上自觉筑起一道“不许发财”的反腐防变堤坝,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追求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

  可惜时下,也有一些掌了权的共产党人,背叛了党的纲领和宗旨:有的主张“高薪养廉”,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自己先富起来;有的强调什么“党员干部也是人”,把党的标准随意降低在了一个普通人的位置,混淆了党员干部和一般群众的根本思想区别。正是在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引导和鼓惑下,一些人分不清是非,迷失了方向:有的,一边作官,一边发财,与民争利,以权谋私;有的,干脆把作官也当成了一条特殊的挣钱门路。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说:“升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了没本钱。”在焦裕禄任过县委书记的兰考县竟然有继任的书记说“别跟我提焦裕禄,一听焦裕禄我就烦”。他们严重败坏了党风党纪,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鱼水关系和感情。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俄罗斯护法机构领导人协调会议的消息。会上,普京指出:“金钱必须与权力分家”,他强调:“这也是对每位官员,每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护法人员的要求。想要挣钱,那就下海经商;想要为国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现在,我们又听到了来自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家的声音:想赚钱就不要当市长,当了市长就不要想挣钱。

  美国、俄罗斯、中国,或远隔重洋、或近在咫尺,国度不同,历史背景、政治体制、民情风俗、文化传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人的感情、做官之道却都是相通的,可见,反腐倡廉具有跨国界的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挣钱和掌权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这完全应该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但愿来自异国他乡的声音能给我们的反腐倡廉以新的启发;也但愿“做官即不许发财”这一民族传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发扬光大。

 

网评:做官即不许发财

寒山石

 

全国人大代表、徐向前之子徐小岩中将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黄埔军校的大门上挂着一幅对联,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句话,今天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应该做到。”(新华网3月13日)

无独有偶,吉鸿昌在他经常使用的碗上烧制了一个“碗铭”:“做官即不许发财。”一日三餐,朝干夕惕,养成了吉鸿昌的浩然正气,在被媚日祸国的反动派秘密杀害时,慷慨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江流千古英雄恨,凛然正气代代存,“做官即不许发财”成了光彩夺目、震撼人心的遗训,其光辉磅礴苍冥,足以照亮从政者的心坎,足以使为官者深思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烈士的《清贫》,铭记:“清贫,革命者的本色。”铭记:“清贫洁白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当然,提倡这种“清贫”精神,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共产党人都去做“苦行僧”,“两袖清风”未见得就一定要穷困潦倒;要求“不许发财”,也并不是限制干部合法致富,而是要求不贪腐、不受贿,不非法牟取私利,做到“君子谋财,取之有道”。所以,这种“清贫洁白的生活”,这种“不许发财”的从政准则,本质上是一种戒奢从俭的作风、一种清正廉洁的品质、一种净化灵魂的力量、一种勤政为民的境界,是一种宁愿清贫、永不贪赃,为官一日、清廉终生的自律和追求。

然而,今天我们还有多少干部能守得住清贫呢?还有多少干部“升官发财,专入政界”呢?老百姓说:现在不少干部,是责任不大架子大,办事不多捞得多,威信不高待遇高。特别是一些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人心不足蛇吞象,私欲膨胀,贪得无厌,恶胆包天,欲壑难填,甚至由“十万级”、“百万级”、“千万级”径直进入贪腐的“亿时代”。有人计算,一亿多元的百元大钞,摞起来的厚度大约是150米,加起来的总重量超过1150公斤,对老百姓来讲,简直就是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更为可笑的是,原广东韶关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叶树养还给自己制定了“留2000万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给自己安度晚年”的“宏伟目标”,其“升官发财”之“志向”令人瞠目结舌。

为官要有大志气,不可有小志气;个人升官发财是小志气,为国为民才是大志气。共产党人更应铭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淡化做官心理,把做官看成做事,为了做事才做官,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要切记:宁当清官甘苦一生,莫当贪官遗臭万年。

但,请问官员们:“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能做到否?“做官即不许发财”,能秉持否?

 

做官即不许发财

黄军

 

  夜读《老照片》旧杂志,为一只“粗黑饭碗”的照片所吸引。照片上是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生前使用的一只碗。还附了如下文字:“吉鸿昌少时家贫,投身军旅,九死一生,官至宁夏省主席。其父屡以‘做官即不许发财’诫之,吉将军牢记在心,其父殁,吉将军又请人以此诫烧制于饭碗之上,每哺必警,两袖清风。今之为官者,面对此碗,亦当警之。”文以载道的叙说,使照片上“粗黑大碗”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使人对吉鸿昌将军的家风及他本人的作风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使有识之士浮想古今。

  “做官即不许发财”,含义很明确,就是不能利用官位抑或职位来聚金敛财、受礼索贿。当年吉将军把“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箴言铭之于饭碗上,是大有深意的。一则,“碗”是一日三餐必用的餐具,捧碗必看到这一警示,可以时时警醒自我,“饭碗是人民给的”、为官当时时以人民幸福为己任,“一日三省吾身”。二则,君子食求一饱,干好自己的工作,吃自己碗里的饭,而不能吃“碗外”的,更不能觊觎别人碗内物,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碗内之物,不能与民争利。从这两个意义上,把“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箴言铭之于碗上,可谓用心良苦,意义非常。

  其实,中国古代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提倡“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并且有许多人身体力行。大商人陶朱公就是一例。陶朱公即范蠡,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称雄一时,成为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做官很清廉,曾把勾践奖赏宝物尽散遣去。不是他不爱财,他鄙视作官时发财。退出政治舞台后,他不仅不利用自己过去的政治资本,而且多次改名换姓,把自己前后两次的职业加以分割。他孤身一人到北方做生意,最终靠信用和高超的商业技巧成为“大款”,成为古今商人的偶像。“做官即不许发财”,范蠡也是一个优秀的典型,他让今天那些利用官位、职位谋取不正常利益的人汗颜。

  提倡“做官即不许发财”在现阶段意义重大。我们“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的政党,他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思德、白求恩是典型,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同样是典型。面向新世纪,各级干部应当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鉴,把权力当作责任,牢牢把握自己的人生坐标,在思想上筑起一道“不许发财”的反腐防变堤坝,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怎样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怎样对待为官、掌权,怎样廉洁从政,吉鸿昌将军的“做官即不许发财”座右铭,可作为当今为官者之警语。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委宣传部)

 

“买官卖官”与“做官即不许发财”

文:醉听涛声

 

  闲来读书看到一则故事,说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任营长时,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碗上,送到陶器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集合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发碗仪式,告诫全体官兵要一心为民、不讲私利。吉鸿昌对部属严格要求,自己更是带头身体力行。以后他官迁师长、军长等要职,始终不忘“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座右铭,直至在临刑前写下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其实,中国历史上持有“做官即不许发财”信念的,又何止吉鸿昌一个,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祭遵,每当因战功得到朝廷赏赐时,他总是“辄尽与士卒”,而自己却“家无私财,身衣韦绔”,甚至连夫人也是“裳不加缘”;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清廉自持、节俭重民,后被误杀抄家仅抄得御赐盔甲袍带一副,直令皇帝追悔莫及。正是由于这些仁人志士居高位、恤下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而“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

  掩卷深思,感慨良多,近年来在我国掀起的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中,却包括省部级高官都密集落马:深圳市委原副书记、市长许宗衡,公安部原部党委委员、部长助理郑少东,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朱志刚,天津市原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皮黔生,浙江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

  其中,安徽巢湖市原市委书记周光全在任职的57个月里,他80多次受贿达300余万元,他是少则2000元、多则数万元,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成了名副其实的“卖官书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更是利用职权搞“官帽”批发,受贿金额达118万元,有570万财产来源不明,在任县委书记的8个月时间内,武保安的全部注意力就是调整干部,借机索贿,不但卖官受贿时间集中,数额巨大,而且使翼城县绝大多数中层干部卷入了行贿行列。

   以史为镜,可明得失。我们不能不清醒的看到,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中也确实存在着“买官卖官”、“做官发财”联系起来的腐败现象,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与共产党人的优良本色背道而驰,就是在古人面前也是相形见拙。

   应该说,今天的为官者,是没有机会再接受吉鸿昌将军赠送的那特别提醒的细瓷碗,但每个为官者的心中却都要有“当官即不许发财”的意识。因为在我们国家,为官者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具体要求和为官者的职责决定了当官就不能发财。一个称职的官、一个遵纪守法的官,是没有发财的途径和机会的,是不可能发大财的,如果谁因当官发了大财,那发的只能是不义之财。发了大财的官,最终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我们常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像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群众,惟独没有他自己”。党的干部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如果真能这样,为官者都牢记“做官即不许发财”,牢记党的宗旨和信念,为官者都真正能多为百姓做一点事情,真正多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就没有市场了。

 

“做官即不许发财”

文/邓兴东

 

 

     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其铁骨铮铮、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还以其体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们敬仰。

    1920年5月,吉鸿昌的父亲得了重病。吉鸿昌回家探望,看到父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知道父亲有话要讲,便说:“爹,您有啥话尽管说,孩儿一定铭记照办。”他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吾儿正直勇敢,为父放心,不过我有一句话要向你说明: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会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难安眠啊!”吉鸿昌强忍悲痛,答道:“孩儿记下了,请父亲放心!”

    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即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杯上,交给陶瓷厂烧制。茶杯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放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茶杯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当时吉鸿昌在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营长,只有25岁。

    自此,吉鸿昌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茶杯一直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这只茶杯随吉鸿昌将军走南闯北,直到他39岁牺牲。在旧中国,官至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吉鸿昌能始终恪守着“做官不发财”的信条,实在难能可贵。

    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相当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对此的真实写照。但历史上力主廉洁奉公的好官正官也不在少数。中国选官的优良传统,就是“以廉为本”。早在《周礼》中就记载着选官的6条标准:一是“廉善”(善,善事有誉),二是“廉能”(能,政令能行),三是“廉敬”(敬,不懈于位),四是“廉正”(正,公正无私),五是“廉法”(法,守法不失),六是“廉辨”(辨,明断无惑)。这“六廉”选官的标准是惩于夏、商亡国的经验教训的。此后,清官正官更是比比皆是。如:盛唐时期的魏徵,官至丞相,却一直操守清廉,不贪不占。

    岳飞有句名言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清人张聪贤《官箴》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尚书》亦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这就是说,当官就意味着为民做磨刀石,做舟船,做及时雨,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意味着要尝苦味、出苦力,更不用说贪财致富了。不做事,不吃苦,就失去了做官的原本意义。只有做官吃苦,才能换来百姓乐、社稷安;只有做官不为发财,才能换来百姓的温饱和富裕。相反,如做官的贪图享乐,挥老百姓的血汗,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古今大量事实表明,你要为人民做事,当人民的公仆,就不要指望比别人富有。要想发家致富,就不要当官。

    我曾经在报纸上读过的几则有关国外领导人的报道,至今想来,仍令人感慨良多。如:近30年中,一般英国人的工资增长了80%,而首相的薪水却下降了59%,梅杰当首相时的年薪仅有84217英镑。英国人普遍认定,要从政就必须在经济上做出重大牺牲。英国人择业原则是,想发财,就远离政坛。在古代和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廉洁奉公,更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身不正,就难以正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果不廉洁,就不会有号召力,就会失去民心。你要当公仆,就要廉洁,要做到“当官即不许发财”。只有这样,才能“以吾贫换得人民富,以吾廉赢得万众心”,才能自觉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幸福。官清民自安,就一个国家而言,官员们处处廉洁自律,以良好的道德示人,人民就会安居乐业;相反,一个国家蛀虫成群,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久而久之,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

 

“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此论出自某腐败分子之口,不可否认,抱有同样人生目的和为官使命的“为官者”们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千百年来,“升官发财”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只有当了官就有了公权力,只要稍加利用,公权力就可以为已谋私利。前不久,江苏省海安县一位工商局的王副局长,被曝身家达到了1.8亿。虽然我们不否认王副局长的家人极具商业头脑,但是,怎么说也难以逃脱以公谋私的嫌疑。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了防止权力的寻租都有规定,官员的直系亲属不可以经商,尤其是不能在自己的辖区和管辖范围经商。美国华裔市长林恩成颇具传奇经历。他三次出任市长,三次光荣退位。这位华裔市长“既无权,也无钱”,像名义工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市民服务;勤奋敬业,处事公道,在市民中口碑甚佳。他说:想挣钱就不要当市长,当了市长就不要想挣钱。俄罗斯总理普京也曾指出:“金钱必须与权力分家”,他强调:“这也是对每位官员,每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护法人员的要求。想要挣钱,那就下海经商;想要为国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

“做官即不许发财”,说起来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春秋时期,大政治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称雄一时,他自己也发了很大财。但他非常清廉,把所有财物悉数散去。他不爱财吗?不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鄙视作官时发财。退出政治舞台后,他把自己的前后两次职业加以分割,多次改名换姓,孤身一人做生意,最终靠信用和高超的商业技巧成为“大款”,成为古今商人的偶像,被人尊称为“陶朱公”。

如果一位官员的亲属闯荡商场身家过亿,人们很难区分,这到底是由于他们靠的是自身的商业头脑和经商能力,还是来自行政权力(或者影响力)的恩荫。此时,政府必须规定,公务人员的亲属原则上不可以经商,除非这位公务员能证明,自己亲属的经商行为,和自己的职务行为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让有钱的人不能有权,让有权的人不能赚钱,这正是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奔着钱去,您下海经商大展宏图。奔着名誉和政治理想,您就得克己复礼,一门心思为人民服务,全家人都得远离一般等价物。权力和金钱,只能各美其美,不能两全其美。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敢放心地把权力交给政府,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才配得上“公务员”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