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厨房设备清单:森林山老狼 : 钱从哪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42:16

一提到扩大财政投资,给公务员涨工资,人们自然都会想到,钱从哪里来?很多人都认为,财政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

 

其实,国家财政筹集资金同个人筹集资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个人筹集资金不外乎是:工资、奖金、劳务收入、向个人借款、向银行贷款。如果加上非法手段,也无非是偷盗、抢劫、诈骗、贪污、受贿而已。

 

国家筹集资金和个人筹集资金完全是两回事!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规费、公有财产收入、公有企业收入、发行公债等方式取得财政收入。还可以通过财政垄断、行政垄断、经济垄断来取得财政收入。

 

增加财政收入有多种方法,而并非只有税收一条路可走!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从理论上讲,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政府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因为政府有印钞机、有印刷厂、有货币发行权。除了增发货币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向银行透支、向银行借款、扩大国债规模来增加财政支出。

 

从最根本上来说,国家有货币发行权,国家是货币的源泉。

 

从纸币流通规律来看,在不兑换黄金的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已经与黄金完全脱钩,因此不再是黄金的代表或符号。纸币流通量完全决定于流通中可供商品的价值。

 

一般认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看似一道极简单的算术题,小学生都该不会算错!

 

无数经济学家、银行管理人员、经济工作者算了数百年,却经常出错!不是通货膨胀,就是通货紧缩,不是生产过剩,就是生产不足,一会儿金融危机,一会儿又是经济危机,就总是算不明白!

 

为什么总是算不明白?因为在这一算式中的三个数字几乎都是未知数!

 

一个看似连小学生都能算对的数学题,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它成为一个比1+1=2的哥德巴赫猜想还难计算的世界级难题。

 

一、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商品数量,由于商品的生产、销售、消费每时每刻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想准确统计是不可能的。

 

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也在不断变化。

 

商品价格总额中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无法准确统计,一个是变化无常,必然决定商品价格总额是一个无法确定的变量。

 

那么当我们真的要把它代入公式中,也只能是根据上一年度的有关数据,加上对本年度的预测,估算出一个大致的数据,其准确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货币流通速度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这种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调换位置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与商品每调换一次位置就是一次货币流通。货币流通速度,通常是指一年之内货币与商品调换位置的次数。

 

每一货币单位一年之中究竟流通了多少次——又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流通次数数据的获得,通常是采用经验数据法。就是利用经验认为的,历史上货币流通比较正常的年份的货币流通量和商品额的历史资料,计算出一个货币量与商品额的比例关系数据。

 

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又会有多少误差呢?

 

三、 货币流通量

 

货币流通量是指流出银行系统之外,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货币数量。由于转帐业务和银行卡的存在,一般认为银行的活期存款也应包括在内。

 

由于商品价格总额只能是大概估算,货币流通速度只能是经验数据,这样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量最多也就是个近似值。

 

就是根据这个近似值确定的货币流通量,纸币到了社会公众手中也未必都在流通。从有关报道中可以看到,在某些个人的住宅,卫生间内、天花板上、床底下都存放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些货币能算在流通领域吗?它们根本就没有流通!

 

流到周边国家的现金货币又有多少呢?

 

由于货币流通量计算公式中的三个数字都是未知数,这样就使这一算题成为无解之题。

 

这一公式从理论上讲是成立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大概估算、经验数据计算,但其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四、货币供应量之谜

 

货币需求量的测算的确是金融实际工作和理论探讨中的难题。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的方法上,着重在数学公式上的推导,我们可以找到几十个这样的常见公式。

 

有学者探讨过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我国的货币超经济发行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始终大于GNP增长率,甚至大于GN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其主要原因是改革过程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货币化过程吸收了大量的增发货币,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变慢。既然货币超经济发行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内在深层原因,那么紧缩货币也就成了我国反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也就成了我们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

 

我国自1989年以来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使1988年高达18.4%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990年的2.1%和1991年的2.9%,但同时GNP增长率也下降到1990年的4.4%和1991年的4.1%。可见,反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是以牺牲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的。那么,既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又不至于引起过热或通货膨胀,需要多大的货币供应量才是最合适的呢?

 

197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了生产停滞、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同时并存的局面。如果要克服通胀,就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这就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紧缩衰退,失业率上升。

 

如果要刺激经济增长,又必须扩大财政支出,刺激消费,降低利率,其结果又会使通胀率上升。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与经济增长率相一致。

 

有学者认为,要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又不至于引发经济过热与高通货膨胀,每年应达到的最优货币供给量(M1)增长率应为16.8%。这样既能保证宏观经济以9.64%的年增长率稳定增长,而且又能保证通货膨胀率在5%左右的水平。

 

通货膨胀不好,物价上涨不好,人们总是对通货膨胀口诛笔伐,物价下跌就好吗?

 

1997年第四季度,正当人们在总结前几年抑制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和为“低通胀、高增长”而欢呼时,社会物价总水平出现了负增长的罕见现象,这回更该欢呼雀跃了吧?可实际情况却比物价上涨更糟糕!

 

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供过于求,工业生产率下降,企业亏损、破产、倒闭,失业、下岗人数增加。

 

弗里德曼主张的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率相一致,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出发点,真的如此,出现通货紧缩是必然的。

 

16.8%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似乎是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但它的结果却是用货币政策在限制经济增长。

 

实际上,自1993年以来,我们就开始出现相对生产过剩,产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物价上涨的时候如此,物价下跌的时候就更为严重。

 

15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到了2008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变得更加严重。

 

货币需求量的测定在货币问题上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数量是货币问题的核心,那么,究竟多少货币数量是最合适的呢?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实际工作可以运用的满意的方法。

 

五、衡量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应该是商品价格和商品库存

 

由于在货币流通计算公式中三个数字都是不能准确统计或计算的变量,因此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量只能做为一个基数,在经济运行中再根据商品价格和库存不断调整,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

 

货币发行最基本的原则是要有物资做保证,发了一堆没有物资做保证的货币,必然要发生通货膨胀。那么在产品相对过剩、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应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增发货币也要带动物价上涨,但只要物价上涨不是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应视为通货膨胀。

 

六、货币供应量与物价问题

 

经济学家也好,政府官员也好,普通百姓也好,总是把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混为一谈,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是把控制物价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考虑,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货币供应量同物价自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调控物价却不是只有控制货币流通量一种方法。除了经济手段还有行政手段。

 

我们完全可以把物价分成三部分:一是国家全免费的部分,如教育、医疗等。二是国家定价的部分,如以政府文件形式制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三是由市场调节的部分,除了一、二项之外的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问题不是全都可以用行政手段解决吗?教育、医疗、住房、收费问题解决了,物价问题已经解决了三分之二。如果有必要,还可以把第三部分中同老百姓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商品实行国家定价,企业亏损由政府给予补贴。物价问题用行政手段就可以轻松解决,为什么非要用经济手段呢?

 

七、紧缩银根可以控制物价,扩大货币供应同样也可以控制物价

 

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好,西方国家的实践也好,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也好,一讲控制物价(或叫抑制通货膨胀),首先就想到紧缩银根,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其结果是物价下来了,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失业率却随之上升。紧缩银根并不是调控物价的唯一方法,更不是最好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坏的方法。

 

紧缩银根可以控制物价,扩大货币供应,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不可以控制物价吗?

 

先来看我们近年来的收费,学校、医院在收费是尽人皆知,日常生活中的收费:水费、电费、交通费、供水加压费、排污费、取暖费、卫生费、垃圾处理费、电话费、电视收看费(收听广播还没收费)、清雪费、绿化费、物业管理费、工商管理费、档案管理费、翻译费、高速公路在收费、过洞费、过桥费、公园收费、旅游景点收费、观看体育比赛收费、法院在收费(案件受理费、执行费)、公安在收费(法医鉴定费、居民身份证换证费)、养老保险交费、失业保险交费、医疗保险交费,政府很多部门办理手续也在收费。

 

加上老百姓的人情费:升学、祝寿、小孩过生日、结婚、参军、某人去世、开业、出国……。

 老百姓几乎就是生活在费的汪洋大海中,过去不收的费现在都在收,过去收费很低的现在都很高。

 

中低收入家庭,每月的工资(或收入)交完这些费,还能有多少钱用于购买衣物、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这些费,除了人情费,几乎都是国家定价(地方政府以文件形式定价也应该算是国家定价)。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国家定价,而且国家定价的项目很多,范围很广,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调控物价,我们不是盯着这些由国家定价或地方政府定价的费,而是盯着市场农副产品的价格,而费的支出却远远大于购买农副产品的支出!教育、医疗的支出就足以形成两座新的“大山”!

 

我们要减免这些费,取消政府部门的收费,降低一些部门的收费标准,特别是教育、医疗收费,靠紧缩银根肯定不行,恰恰相反,却是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货币供应,扩大财政赤字。

 

可见,扩大货币供应同样也可以稳定物价!

 

结束语

 

只要解决了物价问题,划清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界线(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根本就不全是一回事),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大可不必去考虑物价问题,至少不用担心物价全面上涨。那么,货币供应量完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增加,只要存在产品相对过剩,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存在下岗失业人员,就说明货币供应量是不足的,就应该加大货币供应量,根本就不必一看到物价上涨就去紧缩银根。

 

钱从哪里来?让印刷机去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