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泛函分析图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专辑[24]---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06:30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专辑[24]---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词(上)】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毛泽东主席已经逝世35年,但他还活着,活在十三亿中国人民心中。
 
 
 
 
 
毛泽东主席生前、死后都有人爱,有人恨。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都爱他;全世界的地主恶霸、豪强劣绅吸血鬼都恨他......;毛泽东主席把他的整个一生贡献于建立一个新中国,致力于改造一个旧世界。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将继续激励着世世代代,并在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占有绝对独一无二的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为增进国际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所作的孜孜不倦的努力将永远为世界人民所记忆!重温那个时代特刊发纪念伟大领袖专辑,以为纪念。
 
 


.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词(上)
.
 
 

..
第一集宏程心路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八十岁了。
这年夏天,他用已经有些枯涩的情思,写了平生最后一首诗。
这年冬天,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了一遍。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
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又好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上的自我总结。数量并不太多的七十来首诗词,正是毛泽东播撒在坎坷心路上的心灵花朵。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自信的。
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
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一个叫月性的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
直到1937 年,人们才惊讶地发现,长期在山沟里,在马背上战斗的毛泽东,竟然还会写诗。
人们更为惊讶的是,正是毛泽东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人格素养,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诗风,使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
真正让世人领略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件,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
那年,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到重庆谈判。他把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透露了出来,结果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在重庆的美国记者斯特朗,曾评述说:“毛泽东写的这首诗震惊了重庆文坛,那些文化人以为他是一个从西北来的土宣传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远远超过他们的人”。
诗人只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重要的一种。
他有更多更大的历史使命,他有太多太大的事情要做。
正是在和人民一道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毛泽东也创造了只能属于他的诗。
这是一部史诗,真切地写照了在中国革命洪流中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壮阔场面。
毛泽东一生奋斗,所以他一生有诗。他的革命的一生,同时也自然地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诗人的一生。
第二集 青春意气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征友启事》引来三个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当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十八画生”和“纵宇一郎”在湖南省图书馆见面了,他们畅谈了三个小时。
两个青年学生,以风流自期,所谈不是屈原,就是贾谊,好一派书生意气。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呼朋携友,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还有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1917年暑假期间,为了了解更多的社会风情,毛泽东邀了两个好朋友,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上路了。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对联送人,换几个钱,解决途中的食宿。
这次 “游学”,他们走了五个县,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显然让毛泽东收获了比他期望所得还多的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诗句。
这些诗句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从他的朋友们的记载中,知道有这样一些联句——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这些即景而吟的诗句,虽写得认真,也很工整,但总难免是为赋新词强登楼的少年之作。
当青年毛泽东的视线投向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便是另一种诗情,另一番意境了。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青年毛泽东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样的人生箴言。
重朝气,重奋斗的青年毛泽东,被同学们称为了“毛奇”。同学们感叹他的行为之奇、志向之奇,也感叹他写诗作文的“戛戛独造”之奇。
在毛泽东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决心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社团,叫“新民学会”。
在新民学会成员中,被朋友们称为“老大哥”的何叔衡,和毛泽东一起作为湖南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罗章龙准备赴日本留学。大家在长沙平浪宫聚餐,为他壮行。
毛泽东为此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不久,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学生时代,此后,他再也没有进学校读过书。这年,他二十五岁。
第三集 爱情之歌
1918年,二十五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萌发了爱情。
在北京的公园和名胜一同观赏冬春景色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
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是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又都富有个性和远大的追求。杨开慧后来回忆:她虽然爱毛泽东,“但绝不表示”,“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
毛泽东和杨开慧,常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所困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惟一的一首纯粹写爱情的作品,惟一的一首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
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
一年后,毛泽东辞去了教职,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行踪不定的职业革命家。
1923年12月底,毛泽东又要离开长沙,三年的夫妻生活离多聚少。
于是,一首《贺新郎·别友》就从心底里涌了出来——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虚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7年8月13日,一个朦朦胧胧的夜晚。杨开慧站在长沙板仓杨家后山的棉花坡上,再一次目送着穿一身布衫却要去领兵打仗的毛泽东渐渐远去。
杨开慧肯定不会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诀。
井冈山上的毛泽东,则四处托人打听杨开慧的下落。
不久,杨开慧果然接到了毛泽东的来信,她说:“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流下来了。”
但他们并没有相聚,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杀害了,当时她只有二十九岁。牺牲前杨开慧只说了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57年,杨开慧的中学同学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同时还寄来她1933年听说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牺牲时,结想成梦和泪填写的一首《菩萨蛮》——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李淑一的《菩萨蛮》,激起毛泽东的诗情,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悼亡之作《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追念亡妻杨开慧、亡友柳直荀,已经没有了《贺新郎》的断肠凄清,更没有   《虞美人》的孤愁缠绵。有的则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动地的大精神。毛泽东的情感,被想象包裹起来,升华了。杨开慧和柳直荀,已融进了另一个概念──为革命献身的忠魂烈士。
同毛泽东私交很深的民主人士章士钊,在读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后,曾当面问他:为什么把杨开慧称作“骄杨”?
毛泽东回答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待续)
第四集 谁主沉浮
电影《毛泽东在1925》,说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发动农民运动的故事。
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建立了国民党的区党部。他发动农民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了偏远的乡村。
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有好心人通了消息,于是,在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泽东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
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旧地重游,他写下了《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毛泽东在这首《沁园春长沙》中,似乎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从此,具体沉实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诗歌旋律。
写完《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来到了当时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毛泽东受命担任中共中央农民委员会书记。
1927年1月,为了回答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争论,毛泽东回到湖南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当时的中央领导成员瞿秋白看了这个报告,非常兴奋,为这个报告写了一篇序言,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这时候,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洪流溅起的浪花里,一股腥风血雨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在毛泽东的家乡长沙,许克祥发动了“马日事变”。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大概是毛泽东的政治诗中,写得最压抑和凝重的一首。
毛泽东后来在注释这首词的时候,毫不掩饰地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八七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谢绝了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他说,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愿意去开展农村革命斗争。
1927年9月。这个穿布衫、留长发,身子显得特别颀长的书生,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去攻打省城长沙。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起义人员仿制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这期间,毛泽东很忙,却无比地兴奋。
然而,暴动像霹雳一样出现,也像霹雳一样从空中划过去了。
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非凡决策。他说服大家,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退向湘赣山区,先做个“山大王”。
接下来,三十四岁的毛泽东,率领一千多人马向山区转移。
谁都不会料到,这一去,便成就了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这一去,也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马背诗人。
第五集 用兵纪实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井冈山。
这次回井冈山,离他1927年引兵井冈,开创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整整三十八年了。
在新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毛泽东表达了他重上井冈山的感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中,沉淀着战争岁月的故事硝烟。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便成为了他领导的革命战争的真实记录。
而他早期的用兵纪实之作,却常常是描写守卫山寨,反击“围剿”的战争。
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毛泽东也被那些“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诬称为“匪首”。
毛泽东也自嘲地称自己做了“山大王”。
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他用《西江月》的词牌,为这首词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从此转战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红色根据地遭到了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地“围剿”。
1930年底,到1931年初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围剿,被红军胜利破解。毛泽东根据这次反围剿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这首《渔家傲》是典型的用兵纪实之作,语言直白,没有任何雕饰。
1931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打响了。他们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由东往西,向苏区步步推进。
而当时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三万红军,采用的还是调动敌兵打伏击的老办法,“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也写得痛快淋漓。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三十万人马,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新战术,意在寻找红军主力决战。
三万红军主力四面受敌,可以回旋的余地仅方圆几十里。毛泽东亲率主力从敌军结合部实行穿插,竟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突破重围,然后从后面打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为这一战法取了一个兵书上无法找到的名字──“钻牛角尖”。
这一战,打得很险,也更精彩。
这时候,中央苏区的兵力和地盘,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
这时候,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受到党内“左”倾路线领导人的打击和排挤。
第六集 天落狂飙
1929年初离开井冈山以后的一段岁月里,毛泽东的军旅之路,惊险危殆相继,始终是曲折连接着坎坷,希望伴随着失望。
远在上海的党中央,对朱毛红军的命运也悲观了起来。1929年2月,中央给红四军发出指示,让他们把红军分成小股部队,散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同时还决定,朱德和毛泽东马上“脱离部队,速来中央”。
毛泽东4月间才收到这封著名的“二月来信”。
战略家的判断,加上革命家对中国国情的洞察,使他做出了另外的选择。
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生生死死和红军将士在一起,是他义无反顾的情怀。
毛泽东早在半年前就预言:蒋介石和广西桂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军阀间的争斗,恰恰是红色政权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果如所料,毛泽东的回信刚刚发出,蒋桂战争就爆发了。
红四军乘敌人在赣南闽西的兵力空虚,转战几千里,除赣南以外,又先后打下福建的永定、长汀、龙岩,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红色政权。9月间又攻占被称为“铁打的”上杭县城,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正在永定合溪养病的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心境顿时好了起来。
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纷乱局势,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带来的热闹场面,交错在他的脑海里,便有了一首《清平乐 蒋桂战争》。
这时候,敌人调动大军对闽西根据地进行“会剿”。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毛泽东率一部人马去狙击敌人的先头部队,随后,他带着部队向北进军,历经二十天的长途转战,终于在1月下旬同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在广昌会合了。
1月30日这天,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毛泽东忘不了由福建入江西赣南一路跋涉的情景,信手写成一首《如梦令 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是典型的短歌小令,毛泽东这一时期写的小令,别具风采,别有神韵,也别开生面。在他的笔下,小令不小。体裁小而气势大。
毛泽东在马背上指挥着红军,穿行在密林丛中,疾驰在乡间小道。
红军反反复复的进攻、转移和撤退的行军路线,犹如一条流动的诗韵,随便截取一段,便成一首气壮山河的歌。这期间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写的依然是行军,又是一首小令,又是一幅壮美的行军图,又是一首洒脱明快的山歌。
中国革命开始走出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来的低谷。
这期间,主持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开始盲目乐观起来。他们指示各地红军攻打大城市。
毛泽东却有不同的意见,但他不得不执行中央的指示,和朱德率领红一军团去攻打南昌。
正是在从长汀到南昌的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红一军团于7月30日抵达和南昌仅一江之隔的新建县。守敌果然太强,明显打不下来。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十分聪明的决策:只让一小部红军朝南昌城里打了几枪,说是纪念三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然后便撤走了部队。
这就是毛泽东,既有诗人的想象与激情,又有政治家的深谋和沉稳
第七集 战地黄花
1929年6月间,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西边的龙岩,接着在城里的公民小学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被选掉了。
毛泽东大病一场,患的是当时很难治愈的疟疾。
思想上的打击似乎更为沉重。他第一次离开了亲手创建的红军,养病去了。他过着隐居般的田园生活。
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他仿佛在红军中消失了。国民党的报纸甚至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
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郑重其事地发了一则一千多字的《讣告》。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个人,以特别的方式悼念起毛泽东。
民国元老、词坛著名的南社领袖柳亚子写了这样一首诗:“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柳先生后来在诗末注明:“两列宁,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被别人写进诗里。
柳先生不知道的是,他写诗悼念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也在写诗,写一首战场人生的诗。
1929年10月10日,人们用担架抬着毛泽东来到了上杭,住在城南汀江岸边的一座临江小楼上面。
往事历历,前局未定,移情于景的毛泽东喟然长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为这首词取名为《采桑子 重阳》。
在1962年发表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把上阕最后一句“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本来就比较明朗的心境,更充满自信,传达出“战地人生分外美”的乐观情绪。
诗人毛泽东在戎马生涯中,别具一格地写下了香飘四溢的战地黄花。
不久,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他又跨上他的那匹大白马开始四处征战了。
柳亚子也知道了毛泽东的死讯是个误传,知道了毛泽东正在江西苏区搞得轰轰烈烈,禁不住重又高唱:“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
两年以后,毛泽东又一次遭遇了人生的沉浮。
1931年,在领导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以后,回到瑞金。
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中央同时免去了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在军事斗争压倒一切的形势下,他这位主席只能在后方工作。
1933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骑着他的大白马从瑞金沙洲坝赶到宁都,参加苏区中央局会议。会上,毛泽东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批评提出申辩,但遭到的是更严厉的批评。他重返前线领兵打仗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了。
归途中,突然下起一阵暴雨。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在离瑞金六十里的一个叫大柏地的村镇,毛泽东停了下来。
四年前,也就是1929年的大年初一,正是在瑞金和宁都之间的大柏地,红四军打了一场离开井冈山后的第一个胜仗。凭吊旧战场,毛泽东怎能不百般感慨。
刚过的阵雨似乎洗去了积年的尘污,把昨日的战场冲刷得更加清晰。飞动的彩虹又陡增装点,似乎把眼下的沉闷境遇映照得明艳起来。
于是,一首《菩萨蛮大柏地》在胸中酝酿出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始终不渝地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向毛主席致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专辑[24]---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说... 隆重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 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专辑 推荐一组毛主席的视频——以此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35周年 ——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纪念毛主席逝世三十五周年 何新:重论毛泽东——谨借此文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毛泽东时代成千上万的经济建设项目和成果(实录) 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作者:博理... 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视频《从头越》等深情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各地人民自发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拾锦 齐齐哈尔红色网友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山东省莱州市部队转业军人“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 001 祭毛润之——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2 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5周年文章《伟人毛泽东》 2011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5周年文章《伟人毛泽东》 人民永远怀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逝世35周年! 毛泽东时代成千上万的经济建设项目和成果(实录) 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作者:博理原创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17周年对联一副 中华网毛泽东纪念馆9.9毛主席逝世35周年 纪念毛泽东逝世三十五周年(七律)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