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明:绵竹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8:10

绵竹市位于四川

绵竹市

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全市辖24镇2乡,43个居民委员会,262个行政村,1915个村民小组,2004年总人口51万人。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历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自然地理

·                                 • 历史沿革

·                                 • 风土人情

·                                 • 经济概况

[显示全部]

绵竹市-基本概况

 

物华天宝。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森林占幅员面积的49.8%,全市绿化覆盖率为49.5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绵竹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磷矿为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国家名泉“玉妃泉含锶矿泉水”是发展酿酒和饮料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崇山密林中栖息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毛冠鹿和珙桐、红豆木、桫椤等150多种珍稀动植物以及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伯、杜仲等众多名贵药材。九顶山是“卧龙——

绵竹市

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走廊”的主体部分,已被省政府纳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九顶山所在的龙门山系被国土资源部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人杰地灵。旧志载:“汉有五忠,宋有三贤”,晚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近现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共产党员王干青、骆是愚、赵利群和造诣精深的爱国高僧能海法师。境内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张咸计夫人墓、圭峰禅师墓、南轩祠、杨锐墓祠、王干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罗汉坐殿的“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千年名刹吉祥寺、金刚道场云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建筑。
名酒之乡。“唐时宫庭酒,盛世剑南春”。从2000多年酿酒历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中国名酒剑南春,誉满神州,香溢四海,曾60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家级质量金奖。1999年“剑南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年画之乡。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源于明盛于清,到清乾隆嘉庆年间生产规模达鼎盛时期,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内容以避邪迎祥、风土人情、戏曲故事、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为主。绵竹年画作品先后应邀在欧、亚、南北美洲50多个国家展出,深受国外艺术界青睐。

绵竹市-自然地理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

绵竹市

,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市境东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相毗连。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504至4406米,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
境内内河流众多,主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石亭江
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

绵远河

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绵竹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夏无酷署,冬无严害,无霜期长,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不稳定,常有春、夏旱发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涝天气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气温15.7℃,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全年为5000—5300至6500℃;大于等于10.0℃的积温天数全年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4.0℃至10.0℃;年极端最低气温10.0℃至-1.0℃—2.0℃;干燥度∠1.00(利用彭曼公式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为608.7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011.3小时,最多为1178.0小时,最少为802.7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

动、植资源
市内天然树种丰富,主要以云杉、冷杉、 栎类、桦木为主;人工林树种以杉木、柳杉为主;四旁树以水杉、香樟、千丈为主。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大鲵等。珍稀植物:珙桐、水杉、银杏、连香树等。绵竹植被属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龙门山小区。因地势气候影响,植物垂直性带谱明显。大体可分:平原“四旁”树竹分布带,海拔500—700米,地平土肥,沟渠纵横,气候温和,以人工植被为主。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油菜。树林呈散点、带状分布;中、低山针阔叶林带,海拔700—1800米,气候温凉,多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多为次生性植被。主要由樟科、山矾科、山茶科、山毛榉科、木兰科等常绿树种组成;中山硬阔叶、暗针叶林带,海拔1800—3000米。气候温凉湿润、多雾、温差大,日照短,植被主要有硬叶常绿阔叶林和暗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灌木林带,海拔在3000—3600米间,生境寒凉。光照较多。本带植被多为针叶混交林,建群树种有冷杉、云杉、高山柏。群落外貌翠绿,林冠整齐,层次简单;高山灌从草甸带,海拔3000—4405米,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日照强烈,土壤极薄,裸岩不少。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为建群种。另有适应其气候和环境的高山柏、香柏、杜鹃、杨柳等植物,均已矮化为灌木丛。
矿产资源

绵竹市


绵竹市资源丰富。市内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省资源大县(市)之一。矿产资源主要以磷矿、煤、石灰石为主,以及大理石、矿泉水、粘土、砂石。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磷矿8931.6万吨、煤2090.1万吨、石灰石24265.9万吨、大理石369517立方米、矿泉水384793万吨。粘土、 石灰石目前尚未进行储量审批登记。其中:国有矿山企业煤为777.2万吨、磷矿5508万吨,乡镇矿山企业煤1312.9万吨、磷矿3423.6万吨。我市矿山企业持证的共有89个,这些矿山主要分布在三个山区镇、乡。
水资源
绵竹地处沱江上游,年均降水量1086.4mm,石亭江、绵远河出山流经平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发利用量1.13亿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全市水电可开发量6.5万千瓦,已建成小水站31座,装机4.4万千瓦。农业灌溉条件较好。都江堰人民渠、红岩渠穿越全境,绵远河官宋硼埝枢纽拦河取水,全市有小(一)、(二)型水库21座,干、支、斗渠1263条,长1373.4km,蓄、引、提形成网络;全市建成各类堤防82.44km,其中标准堤防60.44km,兴利减灾,可开发河滩地1.68万亩。

绵竹市-历史沿革

 

绵竹,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

绵竹市


据史籍记载,绵竹古为蜀山氏地,西周时为蚕丛国的附庸邑。
秦隶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建县。
因其地滨绵水两岸,多竹,乃命名绵竹,辖今绵竹和今德阳两县的地方。
在东流中平五年(188)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公元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才将州治迁到成都。
绵竹在三国两晋时期先后改名为“阳泉”、“晋熙”、“孝水”,至隋大业二年(606)复名绵竹。
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1949年12月27日绵竹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川西行署绵阳专区。
1983年改属德阳市。
1996年撤县设绵竹市。
1995年初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0年,绵竹市辖24个镇、2个乡。 
2004年,绵竹市辖24个镇(剑南、汉旺、玉泉、土门、广济、板桥、清道、孝德、五福、金花、富新、遵道、新市、拱星、齐天、观鱼、齐福、什地、东北、西南、武都、绵远、兴隆、九龙)、2个乡(清平、天池)。
民国元年(公元1911)属川西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绵竹市-风土人情

 

俗话说:“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这话表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绘画仅属于艺术,而戏剧则是包含了绘画、音乐、舞蹈、语言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舞台布景、脸谱、服装、道具就是绘画艺术的戏剧化体现。 然而,画中确也有戏,用绘画作品来表现戏剧内容,这也是相得益彰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在四川的汉代画像砖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后来构成戏剧因素的百戏和舞乐场面,如《观伎》、《跳丸》、《杂技》、《驼舞》等。尤其在当前,我们在发掘整理传统川剧艺术的时候,还可以从大量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石雕、木刻、绘画作品中发现一些从未发现过的剧目,或从中得到有些有益的启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

绵竹市

著名的传统绵竹年画资料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留意到一些有关川剧今昔的资料,就个中收获,刍言几名。 
一、绵竹年画与戏剧 
四川绵竹年画历史悠久,《续编绵竹县志》说,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实际上,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地区已有雕版印刷品出现,北宋御史忭(1008—1084)所著《成都古今记》中就描述了当时成都十二月中市中的桃符市,亦即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中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这是由于绵竹、夹江都是产纸名地,雕版印刷也相当发达,绵竹县即因汉代绵水两岸多竹而得名,即如《绵竹县志》记载:“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衔(年画),画为五彩神荼、郁垒(门神)点缀年景”。据考,绵竹年画始于宋,盛于清,衰于民国。在清代乾、嘉时期最为鼎盛。当时全县城乡有年画作坊300多家(城内最为集中,约有90多家),全县的年画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大小画市摊点绵延十余公里之长,可谓盛况空前。当时的年画产品畅销云、贵、甘、陕、两湖及青海、西藏等地,同时还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绵竹年画的题材极为广泛,它涉猎了以下几个方面:辟邪迎祥,民风民俗,生活生产,花鸟虫鱼,演义人物,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等。这些年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构图完整、饱满,人物造型夸张变形,线条古拙,色彩艳丽明快,符合画面的主题内容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绵竹年画与其他地区著名年画在色彩上也大有区别,且以手绘见长,从而区别于其他以套印为主的年画品种。 绵竹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清代初年这里的戏剧活动便很繁盛,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绵竹县令陆箕永在一首《竹枝词》里就曾写道:“山村社戏赛神幢,铁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声浑不断,有时低去说吹腔”。乾隆年间,罗江籍进士李调元在《新搜神记》中也写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素有能戏之名,忽一日窃其师千钱,逃入班中学戏”的事。这说明,在那些时日里,绵竹的戏剧活动已经十分活跃,与戏曲同作为民间艺术品种的绵竹年画,也同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至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西厢记》等戏剧年画问世。 
二、绵竹年画中的戏画
由于年画属于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下九流的“匠人画”,因此,年画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都每年一换,不加保存,这就

绵竹市

给我们今天研究年画的发展史带来困难。所幸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采取了抢救民间艺术的措施,尤其是不少美术工作者,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便相继深入绵竹城乡采集和调查绵竹年画,通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搜集到一大批宝贵的传统年画资料。同时,县政府又于60年代领导成立了绵竹年画社和绵竹年画研究会,通过长期的发掘和收集,也积存了相当数量的传世佳作。迄今,已收集到年画清代雕版100多件,各时间不同内容和品种的年画资料近千件,在这批丰富多彩的年画中,我们发现不少以戏剧为内容的画稿。   
三、戏画与民间生活戏剧年画,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旧时代,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最为喜爱的绘画品。常言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过去,农民们每到春节都要购买,张巾年画,从龙门、堂屋门到卧室门都喜欢贴上门画,有的还要在卧室和客厅贴上有趣味性或有吉祥内容的戏剧年画。他们在一年辛勤劳作之后,一家人围坐在房里,往往情不自禁地哼唱看过的川剧,小孩子似乎对那些鲜艳夺目、一年一换的戏剧年画斗方更感到新奇,常常缠着父母对画面的内容问长问短,大人们也往往惬意地就画说戏,津津乐道。毫不夸张的说,旧时代的戏剧年画是广大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不少小孩在尚未入学以前,便受到年画及其画中戏的熏陶,它们所具有的“赢得童稚喜,能蓬荜生辉”的社会功能,的确是不可低估的。  在绵竹年画中大量的戏剧年画绝非偶然,这反映了历代年画作者对本土戏激赏和偏爱,唯其作者热爱和熟悉川剧,方能抓住戏中精彩典型的情节,构思并体现出生动的戏剧画面。这些戏剧年画都是写实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清代光绪三十年绵竹著名年画师黄瑞阁以半年时间创作的《迎春图》。这幅年画长卷中,如实地描绘了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所饰演的5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抢伞》、《御河桥》和一折《西游》故事,该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绵竹县城迎春盛会的实况,它从画面组合,人和服饰以及脸谱、装扮,无一不体现写实手法,细腻、明快、堪称佳品。同时,它通过热闹的节日场面,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清未时期绵竹人民的戏剧生活。 长期以来,年画借戏而增加其艺术魅力,戏剧借年画而传播更广。这样相得益彰的传统姻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近年绵竹年画社创作、印刷的不少戏剧年画,在广大农村仍然受到普遍欢迎。

绵竹市-经济概况

 

一、综合经济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速度达到18.10%,创近十年来的历史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60元(按2005年12月31日汇率8.0541折算,达到2503美元)。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4.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63亿元,同比增长25.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亿元,同比增长10.0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67:61.57:23.76;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78.53%、15.42%,分别拉动GDP增长0.59、14.93 和2.53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1.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8.9%,占全市GDP总量的51.6%。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

绵竹市

率为53.35%,拉动GDP增长9.6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27003万元,同比增长19.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20万元,同比增长10.81%,一般预算收入44772万元,同比增长23.40%;财政支出71199万元,增长11.29%,一般预算支出68081万元,同比增长19.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1956万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1070万元,同比减少20.85%;更新改造投资69721万元,同比增长2.05%;房地产开发投资16333万元,同比增长8.46%。年末新增固定资产86494万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3500万元,同比增长14.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8552元,增长8.0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75元,同比增长11.6%。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596万美元,同比增长52.17%,其中:出口创汇8316万美元,同比增长56.91%。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了在德阳市六县(市、区)第一的位置。出口主体和出口地区在不断扩大:截止本年,我市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47家,其中本年新获经营权的有10家。
二、农业经济

绵竹市


2005年,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6806万元,增长4%。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846万元,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03216万元,同比增长6.47%;林业产值6879万元,同比增长9.66%;畜牧业产值117539万元,同比增长5.15%;渔业产值6702万元,同比增长13.08%。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2.33%和48.20%。农作物播种面积104.77万亩,比上年下降0.04%;全年粮食产量28.98万吨,比上年下降0.28%;粮食亩产416.67公斤,亩产量比上年下降0.26公斤。
三、工业经济
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150亿元,县属规模以上88亿元;全社会工业增加值实现58.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6.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2.4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9%,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73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全市123家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2%;实现利润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96.04%,实现利税总额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71.7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6.84%,比上年提高50.2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79%,比上年提高4.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6790元/人,比上年提高28865元。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6%。其中:化工产品出口较同期增长43.56%,食品制造业出口较同期增长298.7%。
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比上年增加689元,增长7.55%;农民人均纯收入3973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9.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9%。居民住

绵竹市

房结构得到改善、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09平方米。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134万元,比年初净增66241万元,增长20.14%。其中,活期存款余额122459万元,比年初净增18092万元,增长17.33%;定期存款余额272675万元,比年初净增48149万元,增长21.4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7710元,比上年净增1297元,增长20.22%。全市年末城乡从业人员29.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7233人,比上年增加934人,增长2.57%,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22842人,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2015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9472人。乡村从业人员24.60万人,比上年末略有下降。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2005年全市实现劳动力转移13.1万人,其中:省外2.8万人,省内2.9万人,市内7.3万余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2989人,下岗人员803人实现再就业。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31个,床位数334个,收养各类人员213人。全年募集社会慈善资金10万元,当年直接支出70万元,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全市有城镇居民12483人,农村居民5629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济,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救济金810.3万元。全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636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5299人;参加失业保险8635人;参加工伤保险9512人。

绵竹市-行政区划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Mianzhu Shi
510683
618200
市人民政府驻剑南镇
2004年,绵竹市辖24个镇(剑南、汉旺、玉泉、土门、广济、板桥、清道、孝德、五福、金花、富新、遵道、新市、拱星、齐天、观鱼、齐福、什地、东北、西南、武都、绵远、兴隆、九龙)、2个乡(清平、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