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牧场txt微盘:外贸首富潘正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9:50

外贸首富潘氏潘正炜

:2 

陈以沛?

  清初实行开放海禁,于乾隆年间颁令广州为全国对外开放贸易的惟一港口;又授权广州十三行商号专管对外贸易,结果就有不少行主以外贸致富。其中有同文行潘振承、广利行卢观恒、怡和行伍崇曜和广义行叶上林四家,资财最为雄厚,故以“潘、卢、伍、叶”四巨富扬名。

  本文单表河南龙溪潘氏一家,财雄势大,热心公益,科举鼎盛,人才辈出;历受官府要员和乡曲绅士所倚重,因而位列四巨富之首。潘正炜后来居上,是潘家第三代继业者。既从事对外贸易,也为抗御外侮竭诚输将,兼好书画,擅于鉴藏而多有成就。

一、外贸致富,三世显荣

  潘正炜(1791~1850),字季彤,号榆庭。远祖是福建同安龙溪人,乾隆年间因为经商而定居广州河南,借广州十三行贸易而发家。祖父振承,又名启,字逊贤,号文岩;早年曾三往吕宋(菲律宾)等地经商,随后到广州十三行供职。由于潘振承为人诚实,熟谙外语,获得一位陈姓行主的赏识,委以全权。继获朝廷准许,自行开设同文行经营丝茶贸易与办理朝廷贡品。几年间,商务冠于羊城。又因善于与在华外商交往,故赢得高官显贵、巨贾名流的信赖,被推为十三行对外贸易总商。曾得地方官府保荐,领清廷嘉奖三品顶戴,享有殊荣。因祖父早年名启,在华外商尊称他为潘启官一世,呼名:Puankhequa.I。计有七子,二十二孙。父亲名有度,字宪臣,号应尚,又号容谷,是振承第四子。他继承父业,主理潘家同文行,博得官府信赖,赞其“洋务最为熟练”。所以,在十三行对外贸易总商一度易人之后,借着他的外贸家声,再次出任。在华外商尊他为潘启官二世,呼名:Puankhequa.Ⅱ。正炜是有度第四子,他继承两代家业,再以潘绍光名号在十三行立户开设同孚行,经营丝茶贸易续有成就。故正炜也以潘绍光名字闻名中外,在华外商尊他为潘启官三世,呼名:Puankhequa.Ⅲ。道光年间,他上获清廷官府信赖,下倚豪商绅士、文人学者拥戴,所以仍是广州十三行中的首领人物之一。潘家三代都得在华外商沿用潘启官的尊称,按一世、二世、三世排次,表明潘家从同文行到同孚行从事外贸经营的辈分。计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共120余年,在十三行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影响。美国商人亨德的《广州番鬼录》也记录了不少潘启官的事迹,扬名欧美,是名实相符的外贸世家。

二、世代书香,科举成名

  正炜生长于世代书香的科第名门。祖父振承早在乾嘉年间就带头倡导十三行富商集资赞助西关之文澜书院,延聘有学行修养之士担任主讲,带动商贾弟子商文并重,使羊城文风为之一振,文澜书院也被誉为“冠于粤中”。二伯父有为,字卓臣,号应麟,又号毅堂,他没有侍父营商,另入仕途,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参与校勘《四库全书》,官至内阁中书,久居京城。后归居广州河南,专事搜罗古钱、古印、书画、鼎彝等珍藏,首开羊城鉴藏文物珍品风气之先,在乾隆年间成为“岭南鉴藏家之魁首”。父亲有度,在洋务冗繁之中亦有“观史”、“哦诗”的雅兴,受封翰林院庶吉士,还专聘名师到家中教养正炜兄弟。著名诗人张维屏亦常到潘氏家园切磋诗文,因而与正炜兄弟结成好友。长兄正亨是乾隆贡生,钦赐知府,因厌恶官场而归家专事讲学,也爱好广罗书画珍藏。他“善书法,尤工诗”,时人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正炜受家风的熏陶,幼年勤学,宗苏东坡、米元章笔法,小楷尤精,也善于书画鉴藏,亦中副榜贡生。他自称“夙有书画癖三十年”,享有“收藏之富,甲于粤东”的赞誉。其第四子师征,是国学生,善画梅,世人多珍藏之。还有其孙子宝轲、宝琳二人,俱中举人、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这两人先后主讲于羊城书院、粤秀书院,多有名士出于潘氏门下。由于潘氏家族科场高就,使正炜迭受清廷赠奉政大夫、荣禄大夫和翰林院编修等荣衔。一家科名之盛,实羊城豪富所罕有。

三、急公好义,乐助善举

  潘家向有急公好义、乐助善举、周济贫困和报效国家的好家风。据不完整统计,先后以同文行、同孚行名义捐银达百余万两。其祖父振承既不惜重资为商贾倡助文澜书院,又为闽省同乡设湄州会馆和慷慨输将报效地方善举,博得乾隆帝传旨嘉奖。其父有度因热心周济贫困,也获得道光帝奖以“乐善好施”的横匾。迄至正炜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侵入广州。在此城亡国破的严重关头,他率先捐资26万元,为广州捐助抗英军饷总额200万元的八分之一;又响应官方扩建海军的号召,独资购买吕宋(菲律宾)战船一艘,捐作广州海防之用。与伍崇曜、潘仕成各自独资捐助战船一艘,三者并载史册。随后,英国侵略者还不断寻衅,要迁入城内居住,妄想霸占广州河南的洲头咀为租界;他毅然带头与同县许祥光、南海伍崇曜等联合河南地区及城郊四十八乡绅士百姓群起抵抗,声势浩大,迫使英人终以民情可畏,不敢进城,赢得一次抗英斗争的胜利。正炜家业虽然在鸦片战争中蒙受损失,却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出钱出力,为抗御外敌入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赢得清廷“毁家纾难”的赞扬。

四、文坛著绩,蔚然可观

  潘家以资财富厚、人才出众,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计潘家的子子孙孙先后刊刻传世的文集、诗集、专著达百余种,不少在中山图书馆、中山文献馆尚有原本可见,或地方志艺文录可查。见于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列入史部、子集、集部类的书目简介亦有40余种。主要著述如:潘有为的《南雪巢诗抄》、《看篆楼印谱》和《古泉月录》,潘有度的《义松堂遗集》,潘有原的《常荫堂遗书》,潘正亨的《万松山房诗抄》,潘正衡的《黎斋诗草》,潘正常的《北游诗草》,潘正威的《怡怡堂诗草》,还有潘恕的《双桐圃文抄》、《双桐圃诗抄》及《梅花集古诗》,潘定桂的《三十六村草堂诗抄》等。后期至清末民初讲学欧洲的潘飞声,更有广及中外的专书《柏林游记》、《天外归槎录》、《香梅集》等著作,多达30余种。潘正炜也成了潘家才子中的佼佼者,以书画鉴藏见长。计编著《听c楼书画记》(正编续编)等七卷、《古铜印谱》四卷、《藏真帖》六卷和《听c楼诗抄》。其中《听c楼书画记》是正炜所珍藏的书画真迹中精选所得,合为160余种集编而成。从入编的名家真迹中可知,不少珍品原来曾先后流入宫廷、贵族、书画名家及鉴藏家的手中;而历次后补的名家印章、题跋、赞咏等,均一一照录。不论楷、行、隶、篆、草等各种书体的文字,均以正书载录详明,显示出他对书画的研究和鉴藏造诣之深,博得朱昌颐、吴荣光诸名家的推崇。

五、富贵荣华,云散烟消

  潘氏家财知多少?未获翔实记录。但据当年中外史册的零散记载,亦可窥见一斑。早在乾隆年间,祖父振承就在广州河南乌龙岗之西的一片河洲地开村立祠,建造极其豪华的潘氏家园“能敬堂”。该园占地宽广,不惜千金建造漱珠桥、环珠桥和跃龙桥以利宾客与行人交通。园中极尽亭台水榭、奇花异卉、宝木珍禽之胜,虽苏州园林亦不敢专美于前;计购置的田产仅用以祭祀祖先者则达数十顷之多,留给子孙的白银亦达2000万元。据一位在华商人发回巴黎《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万法郎,一家财产尚富于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自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累增至1亿法郎,广及华北各地财产尚未计在其中。据黄佛颐《广州城坊志》、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记载,潘正炜家族子子孙孙在河南龙溪一带各自建筑的庭院、别墅、书斋,也不胜列举。见之地方志书已记载的主要建筑有:二伯父有为所建的六松园、南雪巢、橘绿橙黄山馆、看篆楼;其父有度所建的漱石山房、义松堂、南墅;长兄正亨所建的万松山房、风月琴樽舫;堂弟正衡所建的晚春阁、黎斋、船屋山庄、菜根园;侄孙定桂所建的三十六草堂;飞声所建的花语楼。还有正炜所建的清华池馆、听c楼及其孙子所建的养志园等等,不一而足。可惜自广州十三行衰落之后,潘氏家园就风雨飘摇,逐渐湮没。还有后裔潘飞声,在潘家破落声中深研国学,卓有文才,一度应邀赴柏林讲学。但最后也沦为卖文为生,于1935年病故于上海。一个诞生于河南龙溪,驰名中外的富豪世家竟不善而终。其盛衰真相及功过得失的评价如何,尚待广采博收,深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