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原始部落纪实片:布莱尔:崛起被夸大 中国领导层为国内发展忧心忡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6:00
2008年08月27日    环球时报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26日文章,原题:我们可以帮助中国拥抱将来北京奥运会堪称壮观,强有力地震撼了人们的视听。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开幕式前对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非正式拜访,以及与部分中国年轻企业家的对话。
这些中国人,无论男女,都聪明、敏锐、坦率,不害怕就中国及其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最主要的是,他们充满自信和乐观,没有愤世嫉俗,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我想起鼎盛时的美国以及一路前进的任何国家。这些人没有恐惧,而是满怀希望地憧憬未来。尽管无数中国人仍生活在贫困当中,尽管中国存在一大堆有待解决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但正是这次体育盛会所表现出的精神将塑造该国的未来。
在担任英国首相的10年里,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崛起为大国的步伐不断加速。我在演讲中谈论中国,但只是在理性上理解它。我没有切实感受到,因而无法在政治上完全理解。自从离任以后,我先后四次访华,不久还将重访。人们问我这届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奥运会标志着一个新纪元———中国的开放进程已无法逆转。随着现代化中国的形象变得更清晰,对中国的无知和恐惧将会逐渐淡出。权力和影响力正朝东方转移。一些人视之为威胁。我把它看作是巨大的机遇。但我们必须努力发挥想像力,必须消除任何残存的历史傲慢。北京给人的感觉跟我20年前首次访华时的中国印象有着天壤之别。中国人对他们的国家及进步感到由衷自豪。
没有一个理智的中国人———包括该国领导人———会怀疑他们还有尚待解决的人权和政治及宗教自由问题。与此同时,也没有一个理智的中国人(包括最西化的中国人)会怀疑他们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正在旅途中,它迅速地往前行进,但它十分清楚旅程尚未结束。观察家们应该设法指出未完之旅,但也应该承认所走过的路程。
中国领导层为国内的发展问题忧心忡忡,这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中国的内部挑战是理解中国及其政治和心理的基础。我们欧洲有大约5%的人口分布在农业。而中国将近有60%。今后中国将寻求把数亿人从农村搬到城市。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必须伴随着政治稳定。这样做也完全符合我们的利益。一个中国政策不属于放任的民族主义。这是一个生存问题,关系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以和平和稳定方式凝聚一心。这也是为什么西藏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宗教问题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的原因所在。
因此,我们理应继续通过对话就人们应该关切的问题与中国接触,但我们在这样做时至少应该考虑到中国的看法。这意味着西方需要与中国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扎根于经济,而且深入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事实是,倘若没有中国的完全参与,21世纪没有什么可以良好运行。有关中国的崛起可能被夸大了。例如,欧洲的经济规模仍然大于中国和印度的总和。
但是正如奥运会及奖牌榜所显示的,事情不会一成不变。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时刻。再过10年,到时人人都会看到这一点。奥运会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赛事,世人对体育的热爱使得奥运会成为能对现实的人们造成切实影响的事件之一。这届奥运会使世人一窥现代化中国的面貌,其效果没有任何政治演讲能够做到。▲(作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汪析译)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的理由
宁波居士
“中国”这是一个自古以来沿用到今的名称。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名称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的名称有中央之国、中心之国的含义,“中国”的名称有“中国”是地球的“中心”和“中央”的意思,并且认为“中国”的名称是中国人自大和傲慢的表现,因而“中国”的名称受到了巨大的责难。在这样一种观点的背后隐藏着一条推论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以老大自居的,而且还是地球的中心”,真让现在的地球人听了觉得可笑可怜。“中国”从本来的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而今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笔者不才,试从三个方面来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期,古代人们的地理知识还比较少,我们也不否认那时的人们还没有现在全球的概念。中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中间”的意思。从历史事实上来看,古代人们所称的“中国”其实是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对而言的,而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礼记王制》中有所谓“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的说法。由于四周由“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包围,因此中国古代的人们的通常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间位置上。因此从古代地理位置角度上来看,把相对处于东、南、西、北之中的国度冠之为“中国”,哪里有什么自大和傲慢的意思,“中国”的名称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因而“中国”的名称就被人们一直沿用至今。
二、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他在《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的伟大教导,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守中处下、虚怀若谷”的传统美德,因此在中国人观念中的“中国”的名称是绝无自大和傲慢成分存在的余地的,实在有一种自谦和包容的意思在,但如果说别人更是要这样去理解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这里我们试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三、“中国”的“中”的含义应该是具有哲理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地理性的意思。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开展对道或者说是真理的追求,孔子有“中”的教导,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教导,
说得太多则会窘困,
不如守住心中的那一个。
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
唐·大珠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中有一段关于何者是中道义的问答,或许有助于我们对于“中”的含义的理解。现抄录如下:
问:何者是中道义?
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实在是自谦和包容的意思,
综上所述:
中国古人在世代相传的仰观俯察中总结出 的“天人合一” 的学说,也证明了:“人”﹦“天”, “人”就是“上帝”。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 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上帝之子——天子,皇帝,一直在中国。因此说,中国是上帝所在的国度,是地球的中心。 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人物,除了上述皇帝之外,就思想家、政治家而言,举其最重要的来说,有老子,墨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他们也是上帝之子。老子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哲学学说,并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墨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理论变成千百万人的实践和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符合“天道”和“天意”的客观规律。“天道”是什么?“天”的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是“天道”。“人道”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生老病死,生生不息。人是天地之子,也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父死有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延绵不断,以至无穷。“终身”不是一辈子,而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生就是死的结束,死就是生的开始。因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和死既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人死后,埋在地下,化为泥土,又回归自然;或者火化,变成青烟,飞到天空,也是回归自然。人死了,身体消失了,但只是转化成为的别的物质(泥土或青烟)而已,这符合物理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必然回归自然——这是人类的宿命。商家有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谁?——就是百姓,就是人民,就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人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消灭了阶级压迫与经济剥削,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到那时,才能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上帝”。还是《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信仰的“上帝”,虽然号称“救世主”,其实都是虚幻的,愚弄人民大众的,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中国人所信仰的“上帝”就是人类自己。既符合辩正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无不证明这一真理和铁律。人类是选择资本主义而走向毁灭,还是选择共产主义而走向光明的未来?完全由人类自己决定。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尚书太甲》)人之本性就是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而大觉大悟、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则是其表现形式。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四位一体,殊途同归。“无神论”的本质不是说人没有信仰了,而是要求人具有最高的信仰和追求,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人间大道、信仰无为而无不为。信仰而又无所信仰,谓之真信仰。
当今的世界,就好象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美国就像当年的秦国,属于开化较晚的蛮夷之地,它想凭借武力来征服世界。但美国的命运没有秦国那么幸运。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并想流传万代。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原因有很多,但私有制的制度,不与人民分享劳动成果,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决定了它的必然灭亡。历代私有制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中国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源头所在,今天已经发展进步到了社会主义的阶段;而世界的其他地区,本来文明开化就比较晚,至今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崇拜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的资本主义阶段。人类世界至今仍然处在分裂和战争状态,仍然有贫穷与饥饿,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剥削与压迫。
资本主义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它最终会被公有制社会所取代,人类最终将会走向统一——消灭国家,取消国界,世界将重新回归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世界回归中国。zhongguo——这就是中文(中国)输入法的秘密所在。因为所有的西方人和西方的字母文字,都是从中国这个母体演化出来的后代子孙。英文字母就是西方人把古代汉字进行简化而发明出来的。所以,字母文字本质上也是中文。汉语拼音:zhongguo﹦Shijie﹦renleidijiayuan(中文(中国)输入法)汉语汉字: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汉语拼音书写其实就是用英文字母直接拼写汉字,读出来就是汉语,写出来就是汉字。这就是“中文”。还有更好的方法——S中输入法。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S中输入法)这种输入法更先进,你只需按照汉语拼音输入英文字母,它就直接打出汉字来。由此可见,英文字母﹦汉语拼音﹦中文。结论:中国﹦中央之国﹦中心之国﹦中华帝国﹦联合国﹦地球上的唯一王国﹦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原始公有制(原始共产主义)开始,当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裂(人类分裂为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两大对立的阶级)导致的剥削、压迫的痛苦、绝望之后,又经历了公私兼有制(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中国人民彻底认清了私有制的“吃人”本质之后,再次回归到公有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前进,是本质上的飞跃。
共→奴→封→资→社→共,墨(子)→马→恩→列→斯→毛,一个完整的圆圈循环即将完成,人类即将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宇宙,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人类获得最后解放的必由之路。舍此,人类没有别的出路可走,如果进行按照目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走下去,等待人类的只有毁灭,时间是200年之内。(霍金语大意)从上述的圆圈中可以看出:人类回归公有制,走向世界大同,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请参阅襄阳居士《中国和人类已经具备了进入“大同社会”的历史条件》)一旦消灭了国家之后,全球性的公有制随之建立,人类社会就将遵循着公有制的圆形轨道运行,永不停歇。直到太阳熄灭的时候为止。而这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永恒。这就是西方人所向往的“极乐世界”,是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乐土”!到那时,没有了国家,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剥削与压迫,人人平等,个个安康,每个人都生活在快乐和幸福当中。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才能变成现实。反过来说,等到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变成现实的时候,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了。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理由。
胡锦涛同志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在《七律 送瘟神》唱出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个个都可以作尧舜。尧舜之所以神圣,因为他们是“大公无私”的。这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彻底埋葬数千年瘟神常光顾的黑暗国度——人吃人的私有制,迎来人民万岁的新时代,到那时,人人皆为尧舜的时代来临了,人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上帝”,那才是值得千秋颂扬的。
陈佳琳《大中国》的歌词写得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上帝”是“上”与“帝”的合称。《说文解字》:“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世界上最高的莫过于“天”,所以“上”就是“天”,合称“上天”;天是蓝色的,故称为“苍天”。《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聲。”“帝”的本义是帝王。因此,“上帝”的字面含义是天帝。
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这就是“六天”说,也就是“六帝”说。
既然“上帝”是天的别名,那么“天”又是什么呢?“天”的本义是什么?有人说:先有“地”,后有“天”。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天”与“地”是相对而言的。没有 “地”,哪来的“天”呢? 按照对立统一规律,“天”与“地”应该是同时产生或者同时出现的。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天地”一词。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今译: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天地之间,是否和风箱差不多呢?虚怀以待,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多闻博学,其数有穷,不若虚怀守中,进退自如。《说文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可知,“仁”的本义是二人相爱,即爱情。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爱情都是自私的,排他的。因此,“仁”的本义即是私爱。
点评:本章老子以天地无仁爱等为例,提出了君王(圣人)待人处事方法: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而守中,从而可以受动则应,进退自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含义是说,“天地”与 “圣人”都没有偏爱之私心,对待万物和百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台湾作家三毛说:“刍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天地的化育,及于万物,自然也及于刍狗,他虽然在人眼中视为至贱,也是万物中的一物。一体同视,一般化育。天地以无心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处。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常常想到老子这句话,深以为是。”(《亲爱的三毛》)三毛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今译:擅长行走者,不留车辙痕迹,擅长言辞者,不留话语瑕疵,擅长计数者,不需要使用算筹,擅长关门者,不用门闩而门不可开启,擅长结套者,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脱其羁縻。
因此,圣人非常擅长使非能者转变为能者,从而没有被遗弃的无用之人;物尽其用而没有被遗弃浪费的财物;而这就是所谓的袭明--明察秋毫。所以,能者,乃是那些擅长为他人老师的人;而那些非能者,则是能者因材施教的材料或学生。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学生,这是重视知识吗?正是个大糊涂虫!这才是其中的奥妙和诀窍。注:袭,"无孔不可袭入"之意。
点评:本章通过列举多种能者之能,以圣人(君王)所做到的人无弃人、物无弃财、化腐朽为神奇为例而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不重视老师和学生,就是不重视知识的大糊涂虫。
许多人都认为老子反对学习知识,提倡愚昧,本章就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老子所反对的只是奸诈巧伪之智技,而不是反对所有的知识、智慧和技术。很显然,老子不但不反对本章所列举的一系列能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教育来普及它们,以使那些非能者由此转化为能者,因而才会指出"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善人,善人之师",才会斥责那些不重视老师和学生的人为大糊涂虫。
圣人如“三皇五帝”,永远善于拯救人民,而没有任何人被抛弃;他们治国的时候,物尽其用,没有财物被抛弃或浪费,这叫做“袭明”—— 明察秋毫,追求光明,犹如日月普照大地,无所偏私。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今译:圣人恒无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己心。因而既能够善待那些能者,也能够善待那些非能者--这说明他本质善良;既相信那些有信用者,也相信那些信用不足者--这说明他本质守信。所以,圣人在这世界上,公正无私、融洽和睦,整个天下在其心中都是浑然一体,百姓则皆如其之五官,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点评:本章论述了圣人(君王)的品德,而能公正无私、"为天下浑心"则是圣人的基本品质,所以,要想当一个好君主,这就是必须具备的品德。
“圣人”是什么人?——君王,天子,上天之子,上帝之子。
“圣人”的职责和基本品质是什么?——拯救万民,养育万民;没有私心,对百姓一视同仁。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三皇五帝”就是造福于万民的圣人。
《说文解字》卷二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凡王之属皆从王。”可见,“王”的本义是帝王,帝王应该是人心所向、天下归往的圣人。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中的“∣”是汉文数字“十”的古数字。“∣”代表十全十美、无所不知的完美上帝。只有上帝才能参通天、地、人,这就是人间之“王”。《说文解字》:“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由此可见: “皇”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这就是“奴隶社会”的“三皇五帝”;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皇帝。皇帝就是天子——上天之子,上帝之子。天子拥有天下万国和万民。
“王”最早是指夏、商、周三个奴隶制国家的天子,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则指诸侯国的国王。因为由于周王地位下降,大权旁落,本来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国的国君纷纷自立为“王”。封建社会则指皇帝所分封的诸子王侯。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就是上天之子,即上帝之子。“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燧人: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教人熟食,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而走向文明时代。他是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伏羲: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东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伏羲时代是以网罟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渔猎采集文明时代。
神农:即炎帝,别名“神农氏,烈山氏”,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时代是以农作畜牧为主的农牧文明时代。神农时代野生物种的驯化已经接近完成。
“五帝”: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尧:帝尧者,放勋。
帝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就是从《史记》中所记载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三皇五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三皇五帝”确有其人,是信史,而非传说。
尧帝时有“四岳”之官,负责掌管四方:“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五帝本纪》)
可见“帝舜”是由“四岳”民主推荐出来的帝王,这说明:“民主选举制度”最早来源于中国。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帝舜,以考察他在家庭中的表现;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去陪他工作,以考察他在管理国家时的才干。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骠国乐》,其中唱到:
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
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
尽令区中击壤块,燕及海外覃恩波。
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
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
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
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是非倒置自古有,骠兮骠兮谁尔诃。
诗歌中歌唱了尧帝时的为政之道,成功之处在于“逊遁亲听康衢歌,又遣遒人采讴谣”,亲自了解民意民心,结果“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所以才成为“圣君”。《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说,“大人”就是“圣君”,要顺应天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像天地养育万物那样养育万民,救济百姓。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王”是上天(上帝)派在人间的代表,就是天子,就是“大人”。在今天来说,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职责就是爱民利民,养育万民,让人民免于饥寒交迫,而过上温饱乃至富足的生活,享受幸福与快乐。这既是“王”的使命,也是人生的目的所在。可惜,许多国家领导人由于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并不明白这一点。“三皇五帝”都是天子,也都是上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天子,代表上帝在人间治理万民。不过,在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皇帝有私心和私欲,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严重对立,因此总也逃脱不了盛衰兴亡的“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在公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才能避免“人亡政息”,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二、“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人民”
“人民”一词的字面含义是平民、庶民、百姓。《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人民”字样。
《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今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据说此诗是卫武公藉自警以刺周平王的。表现了卫武公对国家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热爱。在《管子》书中,大多数时候,还是用“民”字指代“人民”。
《管子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荀子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就来源于《管子》的思想。但在《管子》书中已经出现了“人民”的概念。 《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这里的“人民”就是指百姓。“人民”与“鸟兽草木”一样,都是天与地之子,是大自然的产物。《孟子》书也多用“民”字指代百姓。“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万章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主(《孟子尽心下》)这里表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民”一词在《孟子》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告子下》)这还是在列举的时候使用的。由此可见:孔子与孟子都没有“人民”的观念。
在先秦古籍中,使用“人民”概念最多的是《墨子》。
1.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卷二 尚贤上第八 )
点评: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治理国家。这里的“人民”已经是现在的含义了。既包括百姓,也包括官员。
2.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墨子》卷二 尚贤中第九 )
点评:这里的“人民”主要指百姓。墨子主张尚贤,以德义为先。要求德才兼备。
3.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今王公夫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卷二 尚贤下第十 )
点评:墨子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
4. 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狱,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墨子》卷三 尚同中第十二)
点评:这里的“人民”就是百姓与万民。
5.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点评:这里的“百姓”就是人民,万民。
6.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点评:毛泽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思想就是来源于墨子的学说——“尚同一义”——“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墨子》卷三 尚同下第十三 )
点评:这里的“百姓”与“国家”并列,就是指人民,万民。
7.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墨子》卷六 节葬下第二十五 )
点评:这里的“人民”就是指百姓,万民。
8.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12),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墨子》卷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
点评:这里的“百姓”就是指人民,万民。
9.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卷八 非乐上第三十二 )
点评:这里的“人”就是“万民”,也就是“人民”。墨子主张“非乐”,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要求“中万民之利”。因为墨子一贯主张“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源头。
10.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卷九 非命上第三十五 )
点评:这里墨子把“国家百姓人民”并列相称,可见“百姓”与“人民”是同义词。
因此,我们说:墨子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最终目的是——“尚同”(一切人都“上同”于天子,天子 “上同”于天),“尚同”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天下大治”,即“天下大同”。其他九大主张都是为“尚同”服务的,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尚同”(“上同”)的含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思想高度统一,政令高度统一。如此,则无往而不胜。只要能够上下同心同德、统一思想,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而且能够“无敌于天下”。这就是秦始皇及其五位祖先励精图治,使得秦国由一个西戎小国最后日益强大起来,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所在。(请参阅襄阳居士《墨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即将变成现实》)这就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8年时间内,领导中国人民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并使中国成为与美国、苏联鼎足而立的大国的奥妙所在。这就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独自存在、永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墨子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他主张人人平等,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西方“平等、博爱”思想的鼻祖;墨子设想的“大同社会”的蓝图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最远的源头;墨子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国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要求一切行动都要“中万民之利”。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直接源头。
上帝究竟是谁?有人说:上帝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的“太极”;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是人们心中“人格化”了的神,是天帝、是上苍、是上天、是老天爷等等;上帝是摒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之后的“大我”,是“无我”之人,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人。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中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为人类的历史不是少数的“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人民才是真正的“上帝”。可见,毛泽东是真正懂得“上帝”含义的人。他和秦始皇一样,都是“千古一帝”。不同之处在于:秦始皇是私有制的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毛泽东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一个“主席”。反过来说,“人民”的含义就是“上帝”,而不是“下民”,更不是“贱民”。 对此,孟子有深刻的认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人民推翻了许多暴虐无道的国王与皇帝——暴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当今民主的时代,人民的选择仍然决定着政府的更替与国家的命运兴衰。人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上帝”。《说文解字》释“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这说明:人是世界上最高贵、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是万物的灵长”这个说法就来源于此。《说文解字》释“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一”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奇点”,就是“宇宙大爆炸”的起点。《说文解字》释“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按照许慎的解释,“道”的本义就是道路。一直通向远方的路叫做“道”。《说文解字》释“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释“顚”:“頂也。从頁眞聲。”可知,“天”的本义是头顶,而头顶上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其中“一”指代“天”。《说文解字》释“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综上所述:“人” ﹦“大” ﹦“天”﹦ “王” ﹦“天子” ﹦上帝。结论:上帝﹦人﹦人民中国古人在世代相传的仰观俯察中总结出 的“天人合一” 的学说,也证明了:“人”﹦“天”, “人”就是“上帝”。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 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上帝之子——天子,皇帝,一直在中国。因此说,中国是上帝所在的国度,是地球的中心。 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人物,除了上述皇帝之外,就思想家、政治家而言,举其最重要的来说,有老子,墨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他们也是上帝之子。老子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哲学学说,并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墨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理论变成千百万人的实践和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符合“天道”和“天意”的客观规律。“天道”是什么?“天”的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是“天道”。“人道”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生老病死,生生不息。人是天地之子,也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父死有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延绵不断,以至无穷。“终身”不是一辈子,而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生就是死的结束,死就是生的开始。因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和死既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人死后,埋在地下,化为泥土,又回归自然;或者火化,变成青烟,飞到天空,也是回归自然。人死了,身体消失了,但只是转化成为的别的物质(泥土或青烟)而已,这符合物理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必然回归自然——这是人类的宿命。商家有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谁?——就是百姓,就是人民,就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人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消灭了阶级压迫与经济剥削,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到那时,才能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上帝”。还是《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信仰的“上帝”,虽然号称“救世主”,其实都是虚幻的,愚弄人民大众的,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中国人所信仰的“上帝”就是人类自己。既符合辩正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无不证明这一真理和铁律。人类是选择资本主义而走向毁灭,还是选择共产主义而走向光明的未来?完全由人类自己决定。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尚书太甲》)人之本性就是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而大觉大悟、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则是其表现形式。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四位一体,殊途同归。“无神论”的本质不是说人没有信仰了,而是要求人具有最高的信仰和追求,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人间大道、信仰无为而无不为。信仰而又无所信仰,谓之真信仰。
当今的世界,就好象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美国就像当年的秦国,属于开化较晚的蛮夷之地,它想凭借武力来征服世界。但美国的命运没有秦国那么幸运。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并想流传万代。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原因有很多,但私有制的制度,不与人民分享劳动成果,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决定了它的必然灭亡。历代私有制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中国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源头所在,今天已经发展进步到了社会主义的阶段;而世界的其他地区,本来文明开化就比较晚,至今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崇拜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的资本主义阶段。人类世界至今仍然处在分裂和战争状态,仍然有贫穷与饥饿,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剥削与压迫。
资本主义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它最终会被公有制社会所取代,人类最终将会走向统一——消灭国家,取消国界,世界将重新回归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世界回归中国。zhongguo——这就是中文(中国)输入法的秘密所在。因为所有的西方人和西方的字母文字,都是从中国这个母体演化出来的后代子孙。英文字母就是西方人把古代汉字进行简化而发明出来的。所以,字母文字本质上也是中文。汉语拼音:zhongguo﹦Shijie﹦renleidijiayuan(中文(中国)输入法)汉语汉字: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汉语拼音书写其实就是用英文字母直接拼写汉字,读出来就是汉语,写出来就是汉字。这就是“中文”。还有更好的方法——S中输入法。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S中输入法)这种输入法更先进,你只需按照汉语拼音输入英文字母,它就直接打出汉字来。由此可见,英文字母﹦汉语拼音﹦中文。结论:中国﹦中央之国﹦中心之国﹦中华帝国﹦联合国﹦地球上的唯一王国﹦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原始公有制(原始共产主义)开始,当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裂(人类分裂为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两大对立的阶级)导致的剥削、压迫的痛苦、绝望之后,又经历了公私兼有制(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中国人民彻底认清了私有制的“吃人”本质之后,再次回归到公有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前进,是本质上的飞跃。
共→奴→封→资→社→共,墨(子)→马→恩→列→斯→毛,一个完整的圆圈循环即将完成,人类即将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宇宙,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人类获得最后解放的必由之路。舍此,人类没有别的出路可走,如果进行按照目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走下去,等待人类的只有毁灭,时间是200年之内。(霍金语大意)从上述的圆圈中可以看出:人类回归公有制,走向世界大同,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请参阅襄阳居士《中国和人类已经具备了进入“大同社会”的历史条件》)一旦消灭了国家之后,全球性的公有制随之建立,人类社会就将遵循着公有制的圆形轨道运行,永不停歇。直到太阳熄灭的时候为止。而这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永恒。这就是西方人所向往的“极乐世界”,是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乐土”!到那时,没有了国家,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剥削与压迫,人人平等,个个安康,每个人都生活在快乐和幸福当中。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才能变成现实。反过来说,等到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变成现实的时候,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了。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理由。
胡锦涛同志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在《七律 送瘟神》唱出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个个都可以作尧舜。尧舜之所以神圣,因为他们是“大公无私”的。这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彻底埋葬数千年瘟神常光顾的黑暗国度——人吃人的私有制,迎来人民万岁的新时代,到那时,人人皆为尧舜的时代来临了,人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上帝”,那才是值得千秋颂扬的。
陈佳琳《大中国》的歌词写得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永远那个永远那个我要伴随她
这歌词虽然写得有不合事实和逻辑的地方,如“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就不符合实际,“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就刚好说反了,因为天空才是最辽阔的!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看,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不必用科学的眼光来苛求,那就没有问题了。这首歌词部分道出了“大中国”的真理。这首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敞开心扉欢迎八方来客的博大胸怀,预示了人类即将统一的消息。……
作者按:众所周知,文学是一门艺术,准确地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则是一门科学。中国古代语言学包括“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古人统称之为“小学”。本文的写作正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基于“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方法与义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综合研究中国先秦典籍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吸收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哲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的精华,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欢迎海内外的读者朋友和专家学者对此开展讨论与争鸣,随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好有人把它翻译成外语,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以教育世界人民,认清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迎接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2011-3-11,22:59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的理由
——“上帝”的真谛是人民
襄阳居士
提问: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是“中美国”, 还是“联合国好”?
众所周知,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只有中国叫“中国”?这里面暗藏着什么玄机?“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是什么? “上帝”究竟有没有?如果有的话,上帝是谁?“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关于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历史上大致有如下三种观点。
1.源于周朝说——“中央之国”。有人认为,“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所在的中原地区谓之“中国”。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2.源于商朝说——“中间之国”。也有人认为,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商朝的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3.源于尧帝说——“中心之国”。还有人认为,在尧帝时有诸侯万国,分布于四方,于是天子所居的“国”(京师)就被称为“中国”,即处于中枢地位的国或各国中心的国。以后又将地理上处于中心区的国泛称为“中国”。
《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今译:
上天既巳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来和悦、教导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唉!像这样治理殷民,我想你将传到万年,同王的子子孙孙永远保有人民。这是“中国”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出处。
《诗经?民劳》多次出现“中国”一词 :民 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按: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三节“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对文。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四国”指四方的诸侯国。今译:
百姓辛劳苦难当,只求稍稍得安康。理应加惠周王土,做出榜样安四方。不要放纵奸狡吏,不良之人须严防。乱臣贼子要查办,不必怕他逞猖狂。安远亲近关系好,以此稳定我周王。
百姓辛劳多疲倦,只求稍息能自安。理应加惠周王土,来为人民作模范。不要放纵奸狡吏,朝政混乱须严防。乱臣贼子要查办,勿使百姓多忧怨。保持过去的功绩,以为周王保平安。
百姓辛劳已不堪,只求稍息能自安。理应爱护京都民,四方百姓能安定。不要放纵奸狡吏,刹住歪风和邪气。乱臣贼子要查办,不忠之人须防范。严肃恭谨有威仪,有德之士紧相依。
百姓辛劳身已累,只求稍稍得安歇。理应加惠周王土,以使百姓忧愤泄。不要放纵奸狡吏,丑行恶迹都灭绝。乱臣贼子要查办,勿使政事遭挫折。您虽青春且年少,事业宏大是人杰。
百姓辛劳生活苦,只求平安过日子。理应加惠周王土,国内不再有暴虐。不要放纵奸狡吏,警惕坏人暗勾结。乱臣贼子要查办,勿使国家生动乱。叫声大王我爱你,故此苦口来相劝。
据说这首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事实上,“中国”是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对而言的。
《史记 五帝本纪 帝尧》:“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已经有了“四夷”的概念。它们是与“中国”相对而言的。“天下”包含了“中国”与“四夷”在内。
《史记 五帝本纪 帝舜》:“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 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这说明:帝尧与帝舜都曾经居住在“中国”而统治过天下。帝舜避处的“南河之南”当时还不属于“中国”,但却属于“天下”; “中国”之外,就是蛮夷。帝尧死了以后,“百姓悲哀, 如丧父母”,三年之内,“四方莫举乐”——四方之人,包括四方的诸侯以及“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不举行音乐活动,以此来纪念尧帝,表达哀思。
《礼记王制》总结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
夷者,带弓之人也。四方少数民族“农业文明”开化较晚,以游猎畜牧为主,故称为“夷”。
“中国”一词开始时是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流域是“五帝”诞生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 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四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这就是过去人们对“中国”和“四夷”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看法,只能说对了一半。我们认为: “中国”的真正含义是——中央之国、中心之国。因为东、南、西、北、中,中国处在中心的位置,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换言之,中国是地球的“中心”和“中央”,是上帝所“看中”和居住的国度。因此叫“中国”。
《说文解字》:“東,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东方。“東”(“东”)是由“日”、“木”组合成的字,意思是太阳的运动——太阳初升,高度未超过树梢时的方位;后来用作指示代词表示东方。
“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 ”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太阳向西落下的时候,鸟就归巢栖息了。后来用“西”表示日落之处是西方。
“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钟镈之类的乐器。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后来用作表示方位的名词:南方;南面。
“北,背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 “北”的本义是二人相背。引申义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说的:“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中,即中心,中央;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圆心即是圆形的中心。常用来指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如“中心城市”、“中心医院”等。比如非常出名的日心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也不对。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银河系的中心是“银心”,而太阳处在“旋臂”的边缘位置——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处。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事实上,地球才是太阳系的中心,因为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是为地球的存在服务的,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热量和能量。地球上一切的生命,都来自太阳。从这个意义上说,太阳就是人类的“上帝”。这是丝毫也不夸张,完全符合事实。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食物链,人类处在最高端和最终端。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为人类的生存而服务的。这就是“目的论”的学说。
那么,扩大言之,太阳系和整个宇宙呢?它们为什么存在?“目的论”是否还有意义?太阳的存在也是为地球和人类服务的。“目的论”也还是正确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太阳对地球上的远古生物来说,虽然是它们生命的源泉,但没有意义。
“中国”是与“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对而言的。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国”(繁体字作“國”)与“或”、“域”字相通。《说文解字》:“國,邦也。从囗从或。”邦国,指国家的领地范围,疆域。《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按照许慎的解释,“中”的本义是内部,中心。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说文解字》:“囗,wéi,回也。象回帀之形。凡囗之屬皆从囗...” “囗”的本义是回环,就是圆圈。圆圈是什么?就是地球。“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中”的真正含义是:地球本来只有一个统一的王国,这就是中国。“丨,上下通”表示中国人能够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人”。这就是“王”。 “王”是上天之子,就是天子,也就是上帝。因此,“中国”就是上帝所在的国度。
《说文解字》:“昼,日之出入,與夜爲界。从畫省,从日... ” “昼”的本义是白昼。《说文解字》:“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聲。”“夜”的本义是黑夜。“昼”与“夜”相对,东半球是“昼”的时候,西半球就是“夜”。反之,亦然。东西两个半球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天下”。
“天下”为“天子”所拥有,“天子”是上天之子,即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远古时代的中国帝王们(“三皇五帝”)曾经统治并治理过整个地球。(详见流波《源》)
世界上有五大洲:
亚洲、欧洲:全称亚细亚洲、欧罗巴洲。源于古代闪米特语,意思是“东方日出之地”和“西方日落之处”。
非洲:阿非利加洲。希腊语的意思是“阳光灼热”。
大洋洲:原名澳大利亚洲。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南方的绿地”。
南美洲和北美洲:合称美洲,全称为亚美利加洲。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加曾经到此探险,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南极洲:因绝大部分地处南极圈而得名。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看见太阳从太平洋上升起来。“日本”就是太阳之所“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朝鲜”就是早晨鲜红的太阳。
中国东有朝鲜与日本,太平洋;南有南亚国家和印度洋;西有西亚各国和欧洲大陆,大西洋;北有俄罗斯与北冰洋。中国又有“四海”之称,因为它的四周都是海洋。“四海之内皆兄弟”虽然出自《论语颜渊》,却是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依据的。
中国有许多别名。“华夏”是其中最著名的。按照过去的老说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说文解字》:“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来也兼指中国之人的居住地区。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称,成为国名。 “华夏”又称为“诸夏”。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诗人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说的就是整个大地都属于“中国”这个事实。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来的考古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古人确实曾经管理过整个地球,“九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后“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天子所居曰“国都”,即“京城”。简称“国”。杜甫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国”字与“城”字的含义都是指“京城”。
所谓“天子”,就是天帝(上帝)所生所创之子。天帝创生天子有不同的方法,如伏羲是其母华婿踏“巨人迹”(也叫“神迹”“巨神迹”等)而无性生殖的天创之子。黄帝(轩辕)是其母附宝感“大电光”而无性生殖生下的天创之子。天就是天帝,也就是上帝,也就是卜辞中的高祖夔。还有后稷、顼颛、炎帝等等都是这类无性生殖而来的天子。算起来,伏羲最早,当为天下“第一天子”。
《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是“上帝”一词的最早出处。
《诗商颂长发》中也有“上帝”一词: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不敢违背上帝命,成汤能与天相并。成汤谦卑不怠慢,圣明美德日上升。诚心祭告久不停,只把上帝来爱敬。帝令示范九州城。)《诗商颂长发》是宋君祭祀商汤,伊尹配祀的乐歌。作为汉语词语,“上帝”是“上”与“帝”的合称。《说文解字》:“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世界上最高的莫过于“天”,所以“上”就是“天”,合称“上天”;天是蓝色的,故称为“苍天”。《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聲。”“帝”的本义是帝王。因此,“上帝”的字面含义是天帝。
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这就是“六天”说,也就是“六帝”说。
既然“上帝”是天的别名,那么“天”又是什么呢?“天”的本义是什么?有人说:先有“地”,后有“天”。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天”与“地”是相对而言的。没有 “地”,哪来的“天”呢? 按照对立统一规律,“天”与“地”应该是同时产生或者同时出现的。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天地”一词。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今译: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天地之间,是否和风箱差不多呢?虚怀以待,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多闻博学,其数有穷,不若虚怀守中,进退自如。《说文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可知,“仁”的本义是二人相爱,即爱情。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爱情都是自私的,排他的。因此,“仁”的本义即是私爱。
点评:本章老子以天地无仁爱等为例,提出了君王(圣人)待人处事方法: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而守中,从而可以受动则应,进退自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含义是说,“天地”与 “圣人”都没有偏爱之私心,对待万物和百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台湾作家三毛说:“刍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天地的化育,及于万物,自然也及于刍狗,他虽然在人眼中视为至贱,也是万物中的一物。一体同视,一般化育。天地以无心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处。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常常想到老子这句话,深以为是。”(《亲爱的三毛》)三毛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今译:擅长行走者,不留车辙痕迹,擅长言辞者,不留话语瑕疵,擅长计数者,不需要使用算筹,擅长关门者,不用门闩而门不可开启,擅长结套者,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脱其羁縻。
因此,圣人非常擅长使非能者转变为能者,从而没有被遗弃的无用之人;物尽其用而没有被遗弃浪费的财物;而这就是所谓的袭明--明察秋毫。所以,能者,乃是那些擅长为他人老师的人;而那些非能者,则是能者因材施教的材料或学生。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学生,这是重视知识吗?正是个大糊涂虫!这才是其中的奥妙和诀窍。注:袭,"无孔不可袭入"之意。
点评:本章通过列举多种能者之能,以圣人(君王)所做到的人无弃人、物无弃财、化腐朽为神奇为例而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不重视老师和学生,就是不重视知识的大糊涂虫。
许多人都认为老子反对学习知识,提倡愚昧,本章就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老子所反对的只是奸诈巧伪之智技,而不是反对所有的知识、智慧和技术。很显然,老子不但不反对本章所列举的一系列能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教育来普及它们,以使那些非能者由此转化为能者,因而才会指出"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善人,善人之师",才会斥责那些不重视老师和学生的人为大糊涂虫。
圣人如“三皇五帝”,永远善于拯救人民,而没有任何人被抛弃;他们治国的时候,物尽其用,没有财物被抛弃或浪费,这叫做“袭明”—— 明察秋毫,追求光明,犹如日月普照大地,无所偏私。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今译:圣人恒无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己心。因而既能够善待那些能者,也能够善待那些非能者--这说明他本质善良;既相信那些有信用者,也相信那些信用不足者--这说明他本质守信。所以,圣人在这世界上,公正无私、融洽和睦,整个天下在其心中都是浑然一体,百姓则皆如其之五官,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点评:本章论述了圣人(君王)的品德,而能公正无私、"为天下浑心"则是圣人的基本品质,所以,要想当一个好君主,这就是必须具备的品德。
“圣人”是什么人?——君王,天子,上天之子,上帝之子。
“圣人”的职责和基本品质是什么?——拯救万民,养育万民;没有私心,对百姓一视同仁。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三皇五帝”就是造福于万民的圣人。
《说文解字》卷二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凡王之属皆从王。”可见,“王”的本义是帝王,帝王应该是人心所向、天下归往的圣人。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中的“∣”是汉文数字“十”的古数字。“∣”代表十全十美、无所不知的完美上帝。只有上帝才能参通天、地、人,这就是人间之“王”。《说文解字》:“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由此可见: “皇”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这就是“奴隶社会”的“三皇五帝”;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皇帝。皇帝就是天子——上天之子,上帝之子。天子拥有天下万国和万民。
“王”最早是指夏、商、周三个奴隶制国家的天子,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则指诸侯国的国王。因为由于周王地位下降,大权旁落,本来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国的国君纷纷自立为“王”。封建社会则指皇帝所分封的诸子王侯。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就是上天之子,即上帝之子。“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燧人: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教人熟食,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而走向文明时代。他是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伏羲: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东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伏羲时代是以网罟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渔猎采集文明时代。
神农:即炎帝,别名“神农氏,烈山氏”,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时代是以农作畜牧为主的农牧文明时代。神农时代野生物种的驯化已经接近完成。
“五帝”: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尧:帝尧者,放勋。
帝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就是从《史记》中所记载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三皇五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三皇五帝”确有其人,是信史,而非传说。
尧帝时有“四岳”之官,负责掌管四方:“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五帝本纪》)
可见“帝舜”是由“四岳”民主推荐出来的帝王,这说明:“民主选举制度”最早来源于中国。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帝舜,以考察他在家庭中的表现;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去陪他工作,以考察他在管理国家时的才干。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骠国乐》,其中唱到:
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
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
尽令区中击壤块,燕及海外覃恩波。
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
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
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
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是非倒置自古有,骠兮骠兮谁尔诃。
诗歌中歌唱了尧帝时的为政之道,成功之处在于“逊遁亲听康衢歌,又遣遒人采讴谣”,亲自了解民意民心,结果“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所以才成为“圣君”。《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说,“大人”就是“圣君”,要顺应天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像天地养育万物那样养育万民,救济百姓。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王”是上天(上帝)派在人间的代表,就是天子,就是“大人”。在今天来说,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职责就是爱民利民,养育万民,让人民免于饥寒交迫,而过上温饱乃至富足的生活,享受幸福与快乐。这既是“王”的使命,也是人生的目的所在。可惜,许多国家领导人由于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并不明白这一点。“三皇五帝”都是天子,也都是上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天子,代表上帝在人间治理万民。不过,在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皇帝有私心和私欲,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严重对立,因此总也逃脱不了盛衰兴亡的“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在公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才能避免“人亡政息”,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二、“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人民”
“人民”一词的字面含义是平民、庶民、百姓。《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人民”字样。
《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今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据说此诗是卫武公藉自警以刺周平王的。表现了卫武公对国家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热爱。在《管子》书中,大多数时候,还是用“民”字指代“人民”。
《管子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荀子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就来源于《管子》的思想。但在《管子》书中已经出现了“人民”的概念。 《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这里的“人民”就是指百姓。“人民”与“鸟兽草木”一样,都是天与地之子,是大自然的产物。《孟子》书也多用“民”字指代百姓。“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万章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主(《孟子尽心下》)这里表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民”一词在《孟子》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告子下》)这还是在列举的时候使用的。由此可见:孔子与孟子都没有“人民”的观念。
在先秦古籍中,使用“人民”概念最多的是《墨子》。
1.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卷二 尚贤上第八 )
点评: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治理国家。这里的“人民”已经是现在的含义了。既包括百姓,也包括官员。
2.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墨子》卷二 尚贤中第九 )
点评:这里的“人民”主要指百姓。墨子主张尚贤,以德义为先。要求德才兼备。
3.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今王公夫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卷二 尚贤下第十 )
点评:墨子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
4. 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狱,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墨子》卷三 尚同中第十二)
点评:这里的“人民”就是百姓与万民。
5.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点评:这里的“百姓”就是人民,万民。
6.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点评:毛泽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思想就是来源于墨子的学说——“尚同一义”——“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墨子》卷三 尚同下第十三 )
点评:这里的“百姓”与“国家”并列,就是指人民,万民。
7.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墨子》卷六 节葬下第二十五 )
点评:这里的“人民”就是指百姓,万民。
8.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12),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墨子》卷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
点评:这里的“百姓”就是指人民,万民。
9.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卷八 非乐上第三十二 )
点评:这里的“人”就是“万民”,也就是“人民”。墨子主张“非乐”,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要求“中万民之利”。因为墨子一贯主张“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源头。
10.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卷九 非命上第三十五 )
点评:这里墨子把“国家百姓人民”并列相称,可见“百姓”与“人民”是同义词。
因此,我们说:墨子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最终目的是——“尚同”(一切人都“上同”于天子,天子 “上同”于天),“尚同”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天下大治”,即“天下大同”。其他九大主张都是为“尚同”服务的,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尚同”(“上同”)的含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思想高度统一,政令高度统一。如此,则无往而不胜。只要能够上下同心同德、统一思想,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而且能够“无敌于天下”。这就是秦始皇及其五位祖先励精图治,使得秦国由一个西戎小国最后日益强大起来,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所在。(请参阅襄阳居士《墨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即将变成现实》)这就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8年时间内,领导中国人民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并使中国成为与美国、苏联鼎足而立的大国的奥妙所在。这就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独自存在、永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墨子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他主张人人平等,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西方“平等、博爱”思想的鼻祖;墨子设想的“大同社会”的蓝图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最远的源头;墨子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国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要求一切行动都要“中万民之利”。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直接源头。
上帝究竟是谁?有人说:上帝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的“太极”;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是人们心中“人格化”了的神,是天帝、是上苍、是上天、是老天爷等等;上帝是摒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之后的“大我”,是“无我”之人,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人。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中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为人类的历史不是少数的“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人民才是真正的“上帝”。可见,毛泽东是真正懂得“上帝”含义的人。他和秦始皇一样,都是“千古一帝”。不同之处在于:秦始皇是私有制的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毛泽东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一个“主席”。反过来说,“人民”的含义就是“上帝”,而不是“下民”,更不是“贱民”。 对此,孟子有深刻的认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人民推翻了许多暴虐无道的国王与皇帝——暴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当今民主的时代,人民的选择仍然决定着政府的更替与国家的命运兴衰。人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上帝”。《说文解字》释“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这说明:人是世界上最高贵、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是万物的灵长”这个说法就来源于此。《说文解字》释“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一”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奇点”,就是“宇宙大爆炸”的起点。《说文解字》释“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按照许慎的解释,“道”的本义就是道路。一直通向远方的路叫做“道”。《说文解字》释“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释“顚”:“頂也。从頁眞聲。”可知,“天”的本义是头顶,而头顶上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其中“一”指代“天”。《说文解字》释“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综上所述:“人” ﹦“大” ﹦“天”﹦ “王” ﹦“天子” ﹦上帝。结论:上帝﹦人﹦人民中国古人在世代相传的仰观俯察中总结出 的“天人合一” 的学说,也证明了:“人”﹦“天”, “人”就是“上帝”。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 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上帝之子——天子,皇帝,一直在中国。因此说,中国是上帝所在的国度,是地球的中心。 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人物,除了上述皇帝之外,就思想家、政治家而言,举其最重要的来说,有老子,墨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他们也是上帝之子。老子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哲学学说,并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墨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理论变成千百万人的实践和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符合“天道”和“天意”的客观规律。“天道”是什么?“天”的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是“天道”。“人道”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生老病死,生生不息。人是天地之子,也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父死有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延绵不断,以至无穷。“终身”不是一辈子,而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生就是死的结束,死就是生的开始。因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和死既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人死后,埋在地下,化为泥土,又回归自然;或者火化,变成青烟,飞到天空,也是回归自然。人死了,身体消失了,但只是转化成为的别的物质(泥土或青烟)而已,这符合物理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必然回归自然——这是人类的宿命。商家有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谁?——就是百姓,就是人民,就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人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消灭了阶级压迫与经济剥削,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到那时,才能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上帝”。还是《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信仰的“上帝”,虽然号称“救世主”,其实都是虚幻的,愚弄人民大众的,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中国人所信仰的“上帝”就是人类自己。既符合辩正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无不证明这一真理和铁律。人类是选择资本主义而走向毁灭,还是选择共产主义而走向光明的未来?完全由人类自己决定。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尚书太甲》)人之本性就是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而大觉大悟、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则是其表现形式。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四位一体,殊途同归。“无神论”的本质不是说人没有信仰了,而是要求人具有最高的信仰和追求,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人间大道、信仰无为而无不为。信仰而又无所信仰,谓之真信仰。
当今的世界,就好象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美国就像当年的秦国,属于开化较晚的蛮夷之地,它想凭借武力来征服世界。但美国的命运没有秦国那么幸运。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并想流传万代。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原因有很多,但私有制的制度,不与人民分享劳动成果,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决定了它的必然灭亡。历代私有制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中国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源头所在,今天已经发展进步到了社会主义的阶段;而世界的其他地区,本来文明开化就比较晚,至今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崇拜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的资本主义阶段。人类世界至今仍然处在分裂和战争状态,仍然有贫穷与饥饿,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剥削与压迫。
资本主义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它最终会被公有制社会所取代,人类最终将会走向统一——消灭国家,取消国界,世界将重新回归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世界回归中国。zhongguo——这就是中文(中国)输入法的秘密所在。因为所有的西方人和西方的字母文字,都是从中国这个母体演化出来的后代子孙。英文字母就是西方人把古代汉字进行简化而发明出来的。所以,字母文字本质上也是中文。汉语拼音:zhongguo﹦Shijie﹦renleidijiayuan(中文(中国)输入法)汉语汉字: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汉语拼音书写其实就是用英文字母直接拼写汉字,读出来就是汉语,写出来就是汉字。这就是“中文”。还有更好的方法——S中输入法。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S中输入法)这种输入法更先进,你只需按照汉语拼音输入英文字母,它就直接打出汉字来。由此可见,英文字母﹦汉语拼音﹦中文。结论:中国﹦中央之国﹦中心之国﹦中华帝国﹦联合国﹦地球上的唯一王国﹦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原始公有制(原始共产主义)开始,当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裂(人类分裂为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两大对立的阶级)导致的剥削、压迫的痛苦、绝望之后,又经历了公私兼有制(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中国人民彻底认清了私有制的“吃人”本质之后,再次回归到公有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前进,是本质上的飞跃。
共→奴→封→资→社→共,墨(子)→马→恩→列→斯→毛,一个完整的圆圈循环即将完成,人类即将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宇宙,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人类获得最后解放的必由之路。舍此,人类没有别的出路可走,如果进行按照目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走下去,等待人类的只有毁灭,时间是200年之内。(霍金语大意)从上述的圆圈中可以看出:人类回归公有制,走向世界大同,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请参阅襄阳居士《中国和人类已经具备了进入“大同社会”的历史条件》)一旦消灭了国家之后,全球性的公有制随之建立,人类社会就将遵循着公有制的圆形轨道运行,永不停歇。直到太阳熄灭的时候为止。而这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永恒。这就是西方人所向往的“极乐世界”,是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乐土”!到那时,没有了国家,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剥削与压迫,人人平等,个个安康,每个人都生活在快乐和幸福当中。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才能变成现实。反过来说,等到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变成现实的时候,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了。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理由。
胡锦涛同志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在《七律 送瘟神》唱出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个个都可以作尧舜。尧舜之所以神圣,因为他们是“大公无私”的。这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彻底埋葬数千年瘟神常光顾的黑暗国度——人吃人的私有制,迎来人民万岁的新时代,到那时,人人皆为尧舜的时代来临了,人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上帝”,那才是值得千秋颂扬的。
陈佳琳《大中国》的歌词写得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永远那个永远那个我要伴随她
这歌词虽然写得有不合事实和逻辑的地方,如“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就不符合实际,“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就刚好说反了,因为天空才是最辽阔的!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看,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不必用科学的眼光来苛求,那就没有问题了。这首歌词部分道出了“大中国”的真理。这首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敞开心扉欢迎八方来客的博大胸怀,预示了人类即将统一的消息。……
作者按:众所周知,文学是一门艺术,准确地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则是一门科学。中国古代语言学包括“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古人统称之为“小学”。本文的写作正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基于“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方法与义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综合研究中国先秦典籍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吸收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哲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的精华,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欢迎海内外的读者朋友和专家学者对此开展讨论与争鸣,随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好有人把它翻译成外语,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以教育世界人民,认清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迎接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2011-3-11,22:59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的理由
——“上帝”的真谛是人民
襄阳居士
提问: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是“中美国”, 还是“联合国好”?
众所周知,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只有中国叫“中国”?这里面暗藏着什么玄机?“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是什么? “上帝”究竟有没有?如果有的话,上帝是谁?“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关于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历史上大致有如下三种观点。
1.源于周朝说——“中央之国”。有人认为,“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所在的中原地区谓之“中国”。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2.源于商朝说——“中间之国”。也有人认为,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商朝的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3.源于尧帝说——“中心之国”。还有人认为,在尧帝时有诸侯万国,分布于四方,于是天子所居的“国”(京师)就被称为“中国”,即处于中枢地位的国或各国中心的国。以后又将地理上处于中心区的国泛称为“中国”。
《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今译:
上天既巳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来和悦、教导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唉!像这样治理殷民,我想你将传到万年,同王的子子孙孙永远保有人民。这是“中国”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出处。
《诗经?民劳》多次出现“中国”一词 :民 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按: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三节“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对文。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四国”指四方的诸侯国。今译:
百姓辛劳苦难当,只求稍稍得安康。理应加惠周王土,做出榜样安四方。不要放纵奸狡吏,不良之人须严防。乱臣贼子要查办,不必怕他逞猖狂。安远亲近关系好,以此稳定我周王。
百姓辛劳多疲倦,只求稍息能自安。理应加惠周王土,来为人民作模范。不要放纵奸狡吏,朝政混乱须严防。乱臣贼子要查办,勿使百姓多忧怨。保持过去的功绩,以为周王保平安。
百姓辛劳已不堪,只求稍息能自安。理应爱护京都民,四方百姓能安定。不要放纵奸狡吏,刹住歪风和邪气。乱臣贼子要查办,不忠之人须防范。严肃恭谨有威仪,有德之士紧相依。
百姓辛劳身已累,只求稍稍得安歇。理应加惠周王土,以使百姓忧愤泄。不要放纵奸狡吏,丑行恶迹都灭绝。乱臣贼子要查办,勿使政事遭挫折。您虽青春且年少,事业宏大是人杰。
百姓辛劳生活苦,只求平安过日子。理应加惠周王土,国内不再有暴虐。不要放纵奸狡吏,警惕坏人暗勾结。乱臣贼子要查办,勿使国家生动乱。叫声大王我爱你,故此苦口来相劝。
据说这首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事实上,“中国”是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对而言的。
《史记 五帝本纪 帝尧》:“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这说明:在尧舜时代,已经有了“四夷”的概念。它们是与“中国”相对而言的。“天下”包含了“中国”与“四夷”在内。
《史记 五帝本纪 帝舜》:“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 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这说明:帝尧与帝舜都曾经居住在“中国”而统治过天下。帝舜避处的“南河之南”当时还不属于“中国”,但却属于“天下”; “中国”之外,就是蛮夷。帝尧死了以后,“百姓悲哀, 如丧父母”,三年之内,“四方莫举乐”——四方之人,包括四方的诸侯以及“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不举行音乐活动,以此来纪念尧帝,表达哀思。
《礼记王制》总结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
夷者,带弓之人也。四方少数民族“农业文明”开化较晚,以游猎畜牧为主,故称为“夷”。
“中国”一词开始时是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流域是“五帝”诞生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 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四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这就是过去人们对“中国”和“四夷”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看法,只能说对了一半。我们认为: “中国”的真正含义是——中央之国、中心之国。因为东、南、西、北、中,中国处在中心的位置,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换言之,中国是地球的“中心”和“中央”,是上帝所“看中”和居住的国度。因此叫“中国”。
《说文解字》:“東,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东方。“東”(“东”)是由“日”、“木”组合成的字,意思是太阳的运动——太阳初升,高度未超过树梢时的方位;后来用作指示代词表示东方。
“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 ”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太阳向西落下的时候,鸟就归巢栖息了。后来用“西”表示日落之处是西方。
“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钟镈之类的乐器。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后来用作表示方位的名词:南方;南面。
“北,背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 “北”的本义是二人相背。引申义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说的:“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中,即中心,中央;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圆心即是圆形的中心。常用来指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如“中心城市”、“中心医院”等。比如非常出名的日心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现在看来,这个说法也不对。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银河系的中心是“银心”,而太阳处在“旋臂”的边缘位置——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处。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事实上,地球才是太阳系的中心,因为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是为地球的存在服务的,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热量和能量。地球上一切的生命,都来自太阳。从这个意义上说,太阳就是人类的“上帝”。这是丝毫也不夸张,完全符合事实。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食物链,人类处在最高端和最终端。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为人类的生存而服务的。这就是“目的论”的学说。
那么,扩大言之,太阳系和整个宇宙呢?它们为什么存在?“目的论”是否还有意义?太阳的存在也是为地球和人类服务的。“目的论”也还是正确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太阳对地球上的远古生物来说,虽然是它们生命的源泉,但没有意义。
“中国”是与“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对而言的。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国”(繁体字作“國”)与“或”、“域”字相通。《说文解字》:“國,邦也。从囗从或。”邦国,指国家的领地范围,疆域。《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按照许慎的解释,“中”的本义是内部,中心。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说文解字》:“囗,wéi,回也。象回帀之形。凡囗之屬皆从囗...” “囗”的本义是回环,就是圆圈。圆圈是什么?就是地球。“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中”的真正含义是:地球本来只有一个统一的王国,这就是中国。“丨,上下通”表示中国人能够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人”。这就是“王”。 “王”是上天之子,就是天子,也就是上帝。因此,“中国”就是上帝所在的国度。
《说文解字》:“昼,日之出入,與夜爲界。从畫省,从日... ” “昼”的本义是白昼。《说文解字》:“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聲。”“夜”的本义是黑夜。“昼”与“夜”相对,东半球是“昼”的时候,西半球就是“夜”。反之,亦然。东西两个半球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天下”。
“天下”为“天子”所拥有,“天子”是上天之子,即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远古时代的中国帝王们(“三皇五帝”)曾经统治并治理过整个地球。(详见流波《源》)
世界上有五大洲:
亚洲、欧洲:全称亚细亚洲、欧罗巴洲。源于古代闪米特语,意思是“东方日出之地”和“西方日落之处”。
非洲:阿非利加洲。希腊语的意思是“阳光灼热”。
大洋洲:原名澳大利亚洲。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南方的绿地”。
南美洲和北美洲:合称美洲,全称为亚美利加洲。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加曾经到此探险,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南极洲:因绝大部分地处南极圈而得名。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看见太阳从太平洋上升起来。“日本”就是太阳之所“本”——太阳升起的地方。“朝鲜”就是早晨鲜红的太阳。
中国东有朝鲜与日本,太平洋;南有南亚国家和印度洋;西有西亚各国和欧洲大陆,大西洋;北有俄罗斯与北冰洋。中国又有“四海”之称,因为它的四周都是海洋。“四海之内皆兄弟”虽然出自《论语颜渊》,却是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依据的。
中国有许多别名。“华夏”是其中最著名的。按照过去的老说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说文解字》:“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来也兼指中国之人的居住地区。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称,成为国名。 “华夏”又称为“诸夏”。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诗人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说的就是整个大地都属于“中国”这个事实。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来的考古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古人确实曾经管理过整个地球,“九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后“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天子所居曰“国都”,即“京城”。简称“国”。杜甫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国”字与“城”字的含义都是指“京城”。
所谓“天子”,就是天帝(上帝)所生所创之子。天帝创生天子有不同的方法,如伏羲是其母华婿踏“巨人迹”(也叫“神迹”“巨神迹”等)而无性生殖的天创之子。黄帝(轩辕)是其母附宝感“大电光”而无性生殖生下的天创之子。天就是天帝,也就是上帝,也就是卜辞中的高祖夔。还有后稷、顼颛、炎帝等等都是这类无性生殖而来的天子。算起来,伏羲最早,当为天下“第一天子”。
《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是“上帝”一词的最早出处。
《诗商颂长发》中也有“上帝”一词: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不敢违背上帝命,成汤能与天相并。成汤谦卑不怠慢,圣明美德日上升。诚心祭告久不停,只把上帝来爱敬。帝令示范九州城。)《诗商颂长发》是宋君祭祀商汤,伊尹配祀的乐歌。作为汉语词语,“上帝”是“上”与“帝”的合称。《说文解字》:“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世界上最高的莫过于“天”,所以“上”就是“天”,合称“上天”;天是蓝色的,故称为“苍天”。《说文解字》:“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聲。”“帝”的本义是帝王。因此,“上帝”的字面含义是天帝。
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这就是“六天”说,也就是“六帝”说。
既然“上帝”是天的别名,那么“天”又是什么呢?“天”的本义是什么?有人说:先有“地”,后有“天”。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天”与“地”是相对而言的。没有 “地”,哪来的“天”呢? 按照对立统一规律,“天”与“地”应该是同时产生或者同时出现的。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天地”一词。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今译: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天地之间,是否和风箱差不多呢?虚怀以待,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多闻博学,其数有穷,不若虚怀守中,进退自如。《说文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可知,“仁”的本义是二人相爱,即爱情。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爱情都是自私的,排他的。因此,“仁”的本义即是私爱。
点评:本章老子以天地无仁爱等为例,提出了君王(圣人)待人处事方法: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而守中,从而可以受动则应,进退自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含义是说,“天地”与 “圣人”都没有偏爱之私心,对待万物和百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台湾作家三毛说:“刍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天地的化育,及于万物,自然也及于刍狗,他虽然在人眼中视为至贱,也是万物中的一物。一体同视,一般化育。天地以无心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处。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常常想到老子这句话,深以为是。”(《亲爱的三毛》)三毛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今译:擅长行走者,不留车辙痕迹,擅长言辞者,不留话语瑕疵,擅长计数者,不需要使用算筹,擅长关门者,不用门闩而门不可开启,擅长结套者,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脱其羁縻。
因此,圣人非常擅长使非能者转变为能者,从而没有被遗弃的无用之人;物尽其用而没有被遗弃浪费的财物;而这就是所谓的袭明--明察秋毫。所以,能者,乃是那些擅长为他人老师的人;而那些非能者,则是能者因材施教的材料或学生。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学生,这是重视知识吗?正是个大糊涂虫!这才是其中的奥妙和诀窍。注:袭,"无孔不可袭入"之意。
点评:本章通过列举多种能者之能,以圣人(君王)所做到的人无弃人、物无弃财、化腐朽为神奇为例而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不重视老师和学生,就是不重视知识的大糊涂虫。
许多人都认为老子反对学习知识,提倡愚昧,本章就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老子所反对的只是奸诈巧伪之智技,而不是反对所有的知识、智慧和技术。很显然,老子不但不反对本章所列举的一系列能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教育来普及它们,以使那些非能者由此转化为能者,因而才会指出"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善人,善人之师",才会斥责那些不重视老师和学生的人为大糊涂虫。
圣人如“三皇五帝”,永远善于拯救人民,而没有任何人被抛弃;他们治国的时候,物尽其用,没有财物被抛弃或浪费,这叫做“袭明”—— 明察秋毫,追求光明,犹如日月普照大地,无所偏私。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今译:圣人恒无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己心。因而既能够善待那些能者,也能够善待那些非能者--这说明他本质善良;既相信那些有信用者,也相信那些信用不足者--这说明他本质守信。所以,圣人在这世界上,公正无私、融洽和睦,整个天下在其心中都是浑然一体,百姓则皆如其之五官,圣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点评:本章论述了圣人(君王)的品德,而能公正无私、"为天下浑心"则是圣人的基本品质,所以,要想当一个好君主,这就是必须具备的品德。
“圣人”是什么人?——君王,天子,上天之子,上帝之子。
“圣人”的职责和基本品质是什么?——拯救万民,养育万民;没有私心,对百姓一视同仁。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三皇五帝”就是造福于万民的圣人。
《说文解字》卷二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凡王之属皆从王。”可见,“王”的本义是帝王,帝王应该是人心所向、天下归往的圣人。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中的“∣”是汉文数字“十”的古数字。“∣”代表十全十美、无所不知的完美上帝。只有上帝才能参通天、地、人,这就是人间之“王”。《说文解字》:“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由此可见: “皇”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这就是“奴隶社会”的“三皇五帝”;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皇帝。皇帝就是天子——上天之子,上帝之子。天子拥有天下万国和万民。
“王”最早是指夏、商、周三个奴隶制国家的天子,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则指诸侯国的国王。因为由于周王地位下降,大权旁落,本来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国的国君纷纷自立为“王”。封建社会则指皇帝所分封的诸子王侯。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就是上天之子,即上帝之子。“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燧人: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教人熟食,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而走向文明时代。他是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伏羲: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东方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伏羲时代是以网罟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属于渔猎采集文明时代。
神农:即炎帝,别名“神农氏,烈山氏”,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神农时代是以农作畜牧为主的农牧文明时代。神农时代野生物种的驯化已经接近完成。
“五帝”: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尧:帝尧者,放勋。
帝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过去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就是从《史记》中所记载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三皇五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三皇五帝”确有其人,是信史,而非传说。
尧帝时有“四岳”之官,负责掌管四方:“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记五帝本纪》)
可见“帝舜”是由“四岳”民主推荐出来的帝王,这说明:“民主选举制度”最早来源于中国。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帝舜,以考察他在家庭中的表现;让自己的九个儿子去陪他工作,以考察他在管理国家时的才干。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骠国乐》,其中唱到:
古时陶尧作天子,逊遁亲听康衢歌。
又遣遒人持木铎,遍采讴谣天下过。
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
尽令区中击壤块,燕及海外覃恩波。
秦霸周衰古官废,下堙上塞王道颇。
共矜异俗同声教,不念齐民方荐瘥。
传称鱼鳖亦咸若,苟能效此诚足多。
借如牛马未蒙泽,岂在抱瓮滋鼋鼍。
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是非倒置自古有,骠兮骠兮谁尔诃。
诗歌中歌唱了尧帝时的为政之道,成功之处在于“逊遁亲听康衢歌,又遣遒人采讴谣”,亲自了解民意民心,结果“万人有意皆洞达,四岳不敢施烦苛。”所以才成为“圣君”。《易经》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说,“大人”就是“圣君”,要顺应天地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像天地养育万物那样养育万民,救济百姓。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王”是上天(上帝)派在人间的代表,就是天子,就是“大人”。在今天来说,就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的职责就是爱民利民,养育万民,让人民免于饥寒交迫,而过上温饱乃至富足的生活,享受幸福与快乐。这既是“王”的使命,也是人生的目的所在。可惜,许多国家领导人由于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并不明白这一点。“三皇五帝”都是天子,也都是上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天子,代表上帝在人间治理万民。不过,在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皇帝有私心和私欲,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严重对立,因此总也逃脱不了盛衰兴亡的“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在公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才能避免“人亡政息”,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二、“上帝”的真正含义是“人民”
“人民”一词的字面含义是平民、庶民、百姓。《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人民”字样。
《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今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据说此诗是卫武公藉自警以刺周平王的。表现了卫武公对国家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热爱。在《管子》书中,大多数时候,还是用“民”字指代“人民”。
《管子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荀子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就来源于《管子》的思想。但在《管子》书中已经出现了“人民”的概念。 《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这里的“人民”就是指百姓。“人民”与“鸟兽草木”一样,都是天与地之子,是大自然的产物。《孟子》书也多用“民”字指代百姓。“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万章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主(《孟子尽心下》)这里表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民”一词在《孟子》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告子下》)这还是在列举的时候使用的。由此可见:孔子与孟子都没有“人民”的观念。
在先秦古籍中,使用“人民”概念最多的是《墨子》。
1.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卷二 尚贤上第八 )
点评: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治理国家。这里的“人民”已经是现在的含义了。既包括百姓,也包括官员。
2.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墨子》卷二 尚贤中第九 )
点评:这里的“人民”主要指百姓。墨子主张尚贤,以德义为先。要求德才兼备。
3.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今王公夫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推而上之以,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远者归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卷二 尚贤下第十 )
点评:墨子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
4. 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狱,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墨子》卷三 尚同中第十二)
点评:这里的“人民”就是百姓与万民。
5.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点评:这里的“百姓”就是人民,万民。
6.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点评:毛泽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思想就是来源于墨子的学说——“尚同一义”——“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故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 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墨子》卷三 尚同下第十三 )
点评:这里的“百姓”与“国家”并列,就是指人民,万民。
7.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墨子》卷六 节葬下第二十五 )
点评:这里的“人民”就是指百姓,万民。
8.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12),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也。 (《墨子》卷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
点评:这里的“百姓”就是指人民,万民。
9.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卷八 非乐上第三十二 )
点评:这里的“人”就是“万民”,也就是“人民”。墨子主张“非乐”,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要求“中万民之利”。因为墨子一贯主张“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这实际上就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源头。
10.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卷九 非命上第三十五 )
点评:这里墨子把“国家百姓人民”并列相称,可见“百姓”与“人民”是同义词。
因此,我们说:墨子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最终目的是——“尚同”(一切人都“上同”于天子,天子 “上同”于天),“尚同”的最终结果就是实现“天下大治”,即“天下大同”。其他九大主张都是为“尚同”服务的,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尚同”(“上同”)的含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思想高度统一,政令高度统一。如此,则无往而不胜。只要能够上下同心同德、统一思想,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而且能够“无敌于天下”。这就是秦始皇及其五位祖先励精图治,使得秦国由一个西戎小国最后日益强大起来,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所在。(请参阅襄阳居士《墨子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即将变成现实》)这就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8年时间内,领导中国人民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并使中国成为与美国、苏联鼎足而立的大国的奥妙所在。这就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独自存在、永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墨子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他主张人人平等,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西方“平等、博爱”思想的鼻祖;墨子设想的“大同社会”的蓝图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最远的源头;墨子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国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标准,要求一切行动都要“中万民之利”。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直接源头。
上帝究竟是谁?有人说:上帝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的“太极”;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是人们心中“人格化”了的神,是天帝、是上苍、是上天、是老天爷等等;上帝是摒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之后的“大我”,是“无我”之人,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人。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中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因为人类的历史不是少数的“英雄”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人民才是真正的“上帝”。可见,毛泽东是真正懂得“上帝”含义的人。他和秦始皇一样,都是“千古一帝”。不同之处在于:秦始皇是私有制的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毛泽东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第一个“主席”。反过来说,“人民”的含义就是“上帝”,而不是“下民”,更不是“贱民”。 对此,孟子有深刻的认识:“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人民推翻了许多暴虐无道的国王与皇帝——暴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当今民主的时代,人民的选择仍然决定着政府的更替与国家的命运兴衰。人民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上帝”。《说文解字》释“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这说明:人是世界上最高贵、最有灵性的动物。“人是万物的灵长”这个说法就来源于此。《说文解字》释“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一”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奇点”,就是“宇宙大爆炸”的起点。《说文解字》释“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按照许慎的解释,“道”的本义就是道路。一直通向远方的路叫做“道”。《说文解字》释“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释“顚”:“頂也。从頁眞聲。”可知,“天”的本义是头顶,而头顶上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其中“一”指代“天”。《说文解字》释“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综上所述:“人” ﹦“大” ﹦“天”﹦ “王” ﹦“天子” ﹦上帝。结论:上帝﹦人﹦人民中国古人在世代相传的仰观俯察中总结出 的“天人合一” 的学说,也证明了:“人”﹦“天”, “人”就是“上帝”。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多少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 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上帝之子——天子,皇帝,一直在中国。因此说,中国是上帝所在的国度,是地球的中心。 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人物,除了上述皇帝之外,就思想家、政治家而言,举其最重要的来说,有老子,墨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他们也是上帝之子。老子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哲学学说,并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墨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理论变成千百万人的实践和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符合“天道”和“天意”的客观规律。“天道”是什么?“天”的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是“天道”。“人道”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生老病死,生生不息。人是天地之子,也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父死有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延绵不断,以至无穷。“终身”不是一辈子,而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生就是死的结束,死就是生的开始。因此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和死既对立统一,又互相转化。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人死后,埋在地下,化为泥土,又回归自然;或者火化,变成青烟,飞到天空,也是回归自然。人死了,身体消失了,但只是转化成为的别的物质(泥土或青烟)而已,这符合物理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必然回归自然——这是人类的宿命。商家有句名言:“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谁?——就是百姓,就是人民,就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人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消灭了阶级压迫与经济剥削,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到那时,才能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上帝”。还是《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信仰的“上帝”,虽然号称“救世主”,其实都是虚幻的,愚弄人民大众的,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中国人所信仰的“上帝”就是人类自己。既符合辩正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无不证明这一真理和铁律。人类是选择资本主义而走向毁灭,还是选择共产主义而走向光明的未来?完全由人类自己决定。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尚书太甲》)人之本性就是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而大觉大悟、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则是其表现形式。大道、大儒、大佛、共产主义四位一体,殊途同归。“无神论”的本质不是说人没有信仰了,而是要求人具有最高的信仰和追求,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人间大道、信仰无为而无不为。信仰而又无所信仰,谓之真信仰。
当今的世界,就好象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美国就像当年的秦国,属于开化较晚的蛮夷之地,它想凭借武力来征服世界。但美国的命运没有秦国那么幸运。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并想流传万代。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原因有很多,但私有制的制度,不与人民分享劳动成果,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决定了它的必然灭亡。历代私有制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中国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源头所在,今天已经发展进步到了社会主义的阶段;而世界的其他地区,本来文明开化就比较晚,至今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崇拜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的资本主义阶段。人类世界至今仍然处在分裂和战争状态,仍然有贫穷与饥饿,根源就在于私有制的剥削与压迫。
资本主义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它最终会被公有制社会所取代,人类最终将会走向统一——消灭国家,取消国界,世界将重新回归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世界回归中国。zhongguo——这就是中文(中国)输入法的秘密所在。因为所有的西方人和西方的字母文字,都是从中国这个母体演化出来的后代子孙。英文字母就是西方人把古代汉字进行简化而发明出来的。所以,字母文字本质上也是中文。汉语拼音:zhongguo﹦Shijie﹦renleidijiayuan(中文(中国)输入法)汉语汉字: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汉语拼音书写其实就是用英文字母直接拼写汉字,读出来就是汉语,写出来就是汉字。这就是“中文”。还有更好的方法——S中输入法。中国﹦世界﹦人类的家园(S中输入法)这种输入法更先进,你只需按照汉语拼音输入英文字母,它就直接打出汉字来。由此可见,英文字母﹦汉语拼音﹦中文。结论:中国﹦中央之国﹦中心之国﹦中华帝国﹦联合国﹦地球上的唯一王国﹦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原始公有制(原始共产主义)开始,当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私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裂(人类分裂为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两大对立的阶级)导致的剥削、压迫的痛苦、绝望之后,又经历了公私兼有制(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中国人民彻底认清了私有制的“吃人”本质之后,再次回归到公有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前进,是本质上的飞跃。
共→奴→封→资→社→共,墨(子)→马→恩→列→斯→毛,一个完整的圆圈循环即将完成,人类即将实现“世界大同”→共产主义。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这个理论,是人类认识宇宙,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人类获得最后解放的必由之路。舍此,人类没有别的出路可走,如果进行按照目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走下去,等待人类的只有毁灭,时间是200年之内。(霍金语大意)从上述的圆圈中可以看出:人类回归公有制,走向世界大同,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请参阅襄阳居士《中国和人类已经具备了进入“大同社会”的历史条件》)一旦消灭了国家之后,全球性的公有制随之建立,人类社会就将遵循着公有制的圆形轨道运行,永不停歇。直到太阳熄灭的时候为止。而这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永恒。这就是西方人所向往的“极乐世界”,是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乐土”!到那时,没有了国家,没有了法律,没有了剥削与压迫,人人平等,个个安康,每个人都生活在快乐和幸福当中。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才能变成现实。反过来说,等到天安门广场上的标语口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变成现实的时候,共产主义就可以实现了。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叫“中国”的理由。
胡锦涛同志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在《七律 送瘟神》唱出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描绘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个个都可以作尧舜。尧舜之所以神圣,因为他们是“大公无私”的。这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现实条件决定的。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彻底埋葬数千年瘟神常光顾的黑暗国度——人吃人的私有制,迎来人民万岁的新时代,到那时,人人皆为尧舜的时代来临了,人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上帝”,那才是值得千秋颂扬的。
陈佳琳《大中国》的歌词写得好: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
永远那个永远那个我要伴随她
这歌词虽然写得有不合事实和逻辑的地方,如“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就不符合实际,“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就刚好说反了,因为天空才是最辽阔的!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看,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不必用科学的眼光来苛求,那就没有问题了。这首歌词部分道出了“大中国”的真理。这首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敞开心扉欢迎八方来客的博大胸怀,预示了人类即将统一的消息。……
作者按:众所周知,文学是一门艺术,准确地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则是一门科学。中国古代语言学包括“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古人统称之为“小学”。本文的写作正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基于“文字学”、 “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方法与义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综合研究中国先秦典籍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吸收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哲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诸多学科的精华,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欢迎海内外的读者朋友和专家学者对此开展讨论与争鸣,随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好有人把它翻译成外语,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以教育世界人民,认清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迎接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2011-3-11,22:59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西方文化中“造物主”、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神与人对立,神主宰人;神与魔鬼对立,人要依神得救;天国与地狱对立,人不能选择只能接受神的宣判;人与自然界对立,人主宰自然;肉体与灵魂对立,肉体是灵魂的囚笼;人与人因种族信仰不同而对立,因财产占有而对立,为了信仰和财产可在神的“护佑”下消灭对方。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
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
老子应该是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来寻找“道”。哲学家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思考万物万象、思考万世万年。万物千姿百态,生生灭灭,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性呢?如果抓着这种共同性不就是抓住世界的牛鼻子了吗?抓住世界的牛鼻子,这对于一个哲学家一个智者来说,是怎样激动人心的事啊。
老子反复讲的“道”的特质,其实就是万物的共同性。综其所讲,这种共同性应该是:
一曰自然,自己运动,自己变化,不受外力,不受意志——不论是人的意志还是神的意志——的影响,不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爱心或者恶意的左右。这是“道”的首要特色。无为呀、不言呀、朴呀、不智呀,都是从这个自然自行运动的特点衍生出来的。
二曰变易,叫做逝,万物都在变化。因此不可鼠目寸光,不可只顾眼前,不可一意孤行,等等。
三曰辩证,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祸福相依,尤其是有无相生。无必然会变为有,有必然会变为无,无中生有,有中变无。无与有,都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存在形式与变易规律。
四曰阴柔。大道如巨大的阴户与子宫。柔弱而不是坚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五曰趋下,如水,向下流,自觉居下,居别人不愿居之洼地。
六曰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等。
七曰惚恍,是集合形态、含糊形态、灵活形态;这与中华盘古开天地以及混沌假说有关。它甚至让人联想到宇宙生成的一些假说,例如星云说。
八曰玄妙,其言甚大,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说明“道”是相当抽象深奥渊深的,是不可一蹴而就的。
九曰宝贵,人之宝,人之保。得“道”则无忧无咎无伤无死地,失“道”则离灭亡灾祸大畏不远。
其他还有些别的,但以以上九点最重要。怎么样命名这九点呢?曰“道”,曰本原、本质、规律也是本体。
曰“一”,找了半天,悟了半天,就是找出悟出这个唯一的道、这个道的唯一、即“一”来。有了这个一,就一通百通,什么都有了。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国人好一崇拜一,我们讲一以贯之、始终如一、一如既往、一心一意、一心为公、从一而终,都是好话。其实别的都不是一,都是有一也有二也有三也有万物万象。只有无限大的“道”,才是一、唯一、同一、统一、合一。
老子研究出一个“道”来,研究出“道”之唯一来。这首先靠寻找共同性,其次是靠寻找本原而来,即溯其源而得其道。
许多宗教都富有终极关怀、终极诘问、终极眷顾,但宗教的终极关怀,倾向于去寻找终极的伟大的主,即世界与永恒的主宰、众生的尤其是人类的主宰主人。人们发现了一些有特异秉性的人,一些能创造奇迹的人,一些有使命感的人,他们是天使,是半神半人,是神的下凡,是有神格的人,是终极的“主”派他们来的,是此岸与彼岸的桥梁,是主的使者,如耶稣如释迦。最后,他们从神格的人终于成为众人承认的人格的神。
而老子的功夫是思辨,不是寻找神——人,而是寻找神性终极性概念——即“名”,是逐步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比如有了天、地、人的概念,但是老子不满足,他上升到“有”与“无”的概念。不管他是天是地是人还是什么都不是,反正不是“有”就是“无”。尤其是老子认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有”都生于“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会生出“有”来。“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本来是无的人,压根没有出现过出生过的人和物,也不存在有的概念与讨论。例如我们不会讨论某个从来没有过的人什么时候会有。那么,在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人以前,或无天无地无人之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
这又好比是寻找世上最大的数字、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最长的时间、最早的起源、最远的距离……一样。一个最大的数字是X,那么必然还有X+1或X+X存在,而X+1或X+X>X,那么X+1+1或X+X+X+X一直相加下去或相乘下去,增加下去或积累下去,扩大下去,肯定会产生出一个∞,即无限大或名无穷大来。
那么这个先于“有”而存在,先于“无”而存在,先于神与上帝与世界而存在的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无限恒久、无限根本的本体、本质、本原、规律、道理、道路、方式是什么呢?老子说了,这个东西不大好命名,但一定要给它命名的话,它就是“道”。
具体的事物人物生生灭灭,道却永存。具体万物好比树叶,都有萌芽、生长、发育、枯萎、凋落,但大道是树,是树根,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
这样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道这样一个驱动程序的存在,“无”与“有”,“天”与“地”与“人”,是永远也不会自行激活的。“无”是永远不会变成“有”的,“有”也是永远不会变成“无”,也就是没有这个“有”与“无”的区别的了,从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了。
西方有所谓第一推动之说,从牛顿力学的观点,推论认定是上帝推了第一手,然后世界运动不休。而在老子这里,“道”起了永远推动的作用,既然是永远的推动、无限的推动,也就没有第一推动,正像没有最后推动,谁能为无穷大找到第一、找到开端,或者找到最后、找到结束呢?在无穷大的条件下直线就是圆周,“结尾”即是“开端”。因为结尾与开端都不存在,或者每一点每一处都是结尾与开端。“道”的存在虽然难以证明,但“道”的不存在却比较容易证伪。即是说,不存在“道”这样一种先验的道路、规律、本体的任何主张相对比较容易证伪。因为人们已经对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取得了共识,既然有世界也有运动,就有根本与根源,有原生与最初的运动与更初始的物质与能量……追根溯源,乃至于“道”、必至于“道”。
终极不是一个实验室的概念,不是一个实证的概念,而是一个思辨的概念,想象的概念,是精神的高度自由的表现。终极如果不通向神学,就通向数学,就通向无穷大或趋向于零,或者,通向哲学的概念出现了,它就是“道”。
至于“道”究竟是什么?“道”到底是什么?这是同义相问。因为如上所述,“道”就是究竟,“道”就是人们对于究竟的追问,“道”就是到底,“道”就是一路思考下去到了“底”以后的所得。按台湾著名国学家傅佩荣的说法,“道”所指的是“究竟真实”。“究竟”即“道”,“道”即“究竟”。“到底”即“道”,“道”乃“到底”。人们喜欢追问:最早是鸡生的蛋还是蛋生的鸡?老子说,是“道”大大地老远于鸡与蛋而存在,并生了鸡与蛋与一切。
“道”也可能是一个过程,老子可以说是在探索它,你今天仍然在探索它。它可以是一个终极,老子没有达到它,你也不可能达到它,你永远摸不着够不着它,却永远向着它走去。
“道”又是一个完成,到了“道”这里,你不能再从终极概念的制定上前进一步了。对于既往,“道”已经是无穷与终极了,因为你据所理解的起源,在无穷的远处。而对于未来,你在近于零的开端,因为未来更是无穷之远之大。
也许“道”是一个哲学思维的训练,是一种类似的信仰,甚至是一种激情,奔向最高最远最最的根本。你相信道它就是“道”。你根本不相信道,那么老子的所谓“道”就是你的不信。因为你不相信任何对于终极的说法与思考,你的头脑中对于终极的描画是一团漆黑,那么你的“道”正好是这一团漆黑。
如果你认为世界的终极是“空”、“无”,那么空无已经胜任愉快地取代了老子所论述的“道”在你心目中的位置。出于“无”复归于“无”,“无”不就是你的“道”乃至于是你的上帝吗?你的上帝就是无上帝啊!一个人一直考虑到研究到体悟到上帝哪里去了,而且判断“他”是“无”,“无”岂不就是你的上帝?上帝不是排他的也不是有标准形象标准相片的啊。
如果你认为世界的终极是物质与物质的运动,那么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就是你的“道”。如果你认为世界是由精神或神灵主宰与造成的,那么神灵精神就是你的“道”。
老子明白地说过,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字之曰”。字即名,无名、有名、常名就是指无字、有字、常字——自古就有这样的解读,当然可以,好的,但又与后面的强名之曰重复。
让我们大胆地试一试,将“字”解释为“表字”,行不行?如“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史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道”是一个表字而不是正名。老子说“道常无名”啊。道本来没有名字的,它说的就是那个“究竟”与“到底”。道是它的表字,是它的代正名用的第二位的名称。名为主,字为宾,“道”的究竟性到底性至上性是主,称之为“道”是宾。不知道这里是否也有称字不称名的礼貌含义。如我们称中山,称逸仙,却很少称呼他的正名“孙文”。而过去一些人与毛泽东通信,也只称“润之”。道的正名其实最好是付之阙如,字之曰“道”。强名之,勉强一点叫它做“大”——无限大。
那么叫不叫“道”没有关系,这里用的“道”其实只是一个替代,是“代终极”,既然可以有代首相、代大臣,也可以有代概念、代范畴、代本原。它是本原,它是终极,它是永恒,它是无穷大,它是最高最大的概念,它是概念之尊、之极、之巅、之神。
而对于老子来说,此外的任何对于世界的猜测、解释与追寻,其他的一切说法一切称谓,一切信念,都是人类文明的后续产物,是后于“道”而出现的,是次生的而不是原生的。包括无、无名、有、有名、世界、宇宙、万物、万象、神灵、上帝、崇、理性、科学、宗教与文明,都是“道”的产物,都是“道”的体现,都是“道”的现身。用港词来说,就是“道”的演绎。
无穷大是包括一切的,是什么都包括得进去的。你拿老子没有办法,你永远处于他的照耀之下。
古代中国的老子,实际上是全人类中最早认识到真理(常道)的本质的人,他对真理的定义比最早的希伯来人和希腊人,还更完备、更准确、更真实,而且事实上,在《道德经》中,老子几乎已经把真理同逻辑的关系揭示了出来。可惜, 或许是老子的观念过于超前,《道德经》的文句过于简炼,人们如读天书。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还在于,后来占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文人用自己的观念掩盖,甚至有意曲解了老子的关于真理(常道)的思想,致使后来的中国人永远地偏离了真理之道,而与真理的观念渐行渐远。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竟然完全隔绝了对真理的认识。造成的后果是,中国的“文化”人完全不懂“必然规律”,完全不懂“逻辑”,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讲理”(中国人只知讲礼,而不知讲理)。以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所有的“辩论”,都是只靠“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来压服对方,而从来就不曾懂得在平等人格的意义上,(因为真理高于一切)服从真理的思想和智慧的价值。这真是两千多年来,作为“人”的中国人的最大的不幸和悲哀。
从文化所追寻的终极与本质意义上来说,中西文化的一直在追寻的都是世界内在的终极统一性而已。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许多人突然发觉它带给人类的并不是来自天堂的福音,人们已经隐约听到了魔鬼的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