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图片简笔画瓶子: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博连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5:28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直博)

(专业代码:082302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生应具有高尚的品格,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应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本学科前沿、相关领域及交叉学科方面的有关知识有敏锐深入的认识,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和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能力,能在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本学科属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1987年和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本学科主要依托本院自动控制工程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依托“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运输自动化与通信”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认证的国家级水平“电磁兼容实验室”和一批运输自动化、控制及通信领域的知名专教授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为研究生提供了极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轨道交通宽带移动通信,高速铁路列车控制,交通信息检测与控制,高速列车节能优化控制,智能车控制,交通系统建模与控制,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建模与分析,高速铁路电磁兼容及轨道交通电磁兼容。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交通的控制,保证交通的安全,提高运输的效率以及为交通运输提供各类服务。本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在交通事业方面具有较好的通信、计算机和控制(即3C技术)三大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并与国家交通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密结合,成为交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高速铁路无线移动通信

研究无线数据通信的基础理论及其在交通信息中应用的特点;研究各类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及在高速铁路运输领域的具体应用,保证运输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等。

2、轨道交通宽带移动通信

研究宽带数据通信的基础理论及其在交通信息中应用的特点;研究各类宽带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及在轨道交通运输领域的具体应用,保证运输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等。

3、高速铁路列车控制

以交通工程理论及自动化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通信、计算机、控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重点研究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系统的控制技术、系统设计及实现技术,保证运输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更快更多地提供各类运输信息。

4、交通信息检测与控制

研究适用于交通控制系统设备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信息状态智能感知及处理技术,实现系统信息的智能感知、识别、传输、处理、决策和控制等一体化过程,提高感知及处理水平,增加系统安全性。

5、高速列车节能优化控制

以最优控制理论为基础,结合轨道交通节能需求及系统特点,研究现代轨道交通复杂对象及多目标的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及技术,实现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6、智能车控制

以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智能车控制技术。

7、交通系统建模与控制

研究适用于交通控制系统的建模技术及基于模型的控制技术。

8、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建模与分析

以系统可靠性理论及安全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可靠性及安全分析方法、技术及工具,研究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建模、验证、分析及设计,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9、高速铁路电磁兼容

研究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关各种标准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高速铁路的电磁兼容、电子电气系统抗电磁干扰性能、电波传播、电磁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10、轨道交通电磁兼容

研究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有关各种标准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轨道交通的电磁兼容、电子电气系统抗电磁干扰性能、电波传播、电磁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直博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方式,由导师组织指导小组;博士生导师负主要责任,选择有资格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为副导师,协助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习和科研实践。

直博生的课程学习以听课、教师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直博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课题研究与撰写论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直博读生具备思维活跃、勤奋研究、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具备独立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直博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硕博连读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在理论与应用研究上有所创新和有所贡献。

加强直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使研究生在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

直博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主导思想,将理论学习、科研工作、社会实践和交往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于培养研究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表达、写作的能力。

2.学习年限

本学科直博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全日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6年,其中课程学习不超过2年(包含硕士课程学习和博士课程学习),利用不少于2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的调研、选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现学分制,学分要求最低为38学分,其中学位课25学分,非学位课13学分。学位课中公共课9分,基础课4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12分;非学位课中必修环节5分,任选8分。硕博连读生除博士课程要求外,要求完成本专业硕士方案中学位课与任选课的相应要求。博士研究生应根据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时间,在博士论文答辩前完成课程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考虑到学科发展的需要,导师指定、专业学位分委会批准的在课程设置表以外的课程可以作为学位课程。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生能否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过程的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其所用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的内容应充分体现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博士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是硕博连读生完成硕士博士阶段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型考试。重点考察其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考核由导师和学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分委会负责,研究生应就课程学习情况、参与科研情况向考核小组进行汇报。考核小组应由3名及以上成员组成。

2.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现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确定论文题目,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应包括三大部分: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自己打算开展的工作、所用的方法、前期研究进展、预期创新点及研究成果等的综述;3)研究进度安排及论文的结构框架。考核小组据此对研究生选题的科学性进行讨论,指出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研究生合理优化科学研究及论文内容,同时还要对其综合能力做出评价。考核小组应由3名以上成员组成。开题报告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第二学期末完成,最迟距离申请答辩日期不少于1年。

3.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考查小组由3-5名教授组成。

4.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

在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要求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者,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具体要求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若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参照《北京交通大学对研究生研究成果要求的有关规定》。只有符合学校有关规定,完成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各环节工作且成绩合格的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反映出研究生在论文中的创新点和具有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答辩应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理论与技术上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学位论文应由7位(及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及以上、单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一般为正高职)的专家所组成。

六、其他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研究生期间的培养,使研究生完成学业并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不仅要具有本门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积极参加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参加文艺、体育比赛等。同时,学生自己还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方面的修养,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自我保护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能力的锻炼。

附课程设置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直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总学分不低于38.0分)

课程性质

课程属性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备注

学位课

≥17.0

公共课

00000012

第一外国语

64

2.0

5.0

21009307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0

21009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基础课

21008302

数值分析I

32

2. 0

≥4.0

21008303

矩阵分析I

32

2.0

21008304

数理统计

32

2.0

21008305

最优化方法I

32

2.0

21008300

随机过程I

32

2.0

专业基础课

22001339

线性系统理论I

32

2.0

≥8.0

22001361

计算智能理论及应用

32

2.0

22001355

安全系统分析理论及方法

32

2.0

22001326

近代数字信号处理

32

2.0

22001349

最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32

2.0

专业课

24001363

基于模型驱动(MDA)的安全系统设计

32

2.0

22001321

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2

2.0

22001346

智能交通系统

32

2.0

24001329

嵌入式系统

32

2.0

22001363

交通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32

2.0

22001362

交通系统建模、仿真与测试技术

32

2.0

22001313

电磁兼容与测量

32

2.0

22001380

系统测试技术

32

2.0

22001365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建模及验证

32

2.0

2200131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

32

2.0

22001376

传感器网络

32

2.0

任选课

≥8.0

专业选修课

学院批准开设的课程

≥4.0

自选课程

博士阶段

学位课

≥8.0分

公共课

00000010

第一外国语

64

2.0

110090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0

基础课

11008300

随机过程II

32

2.0

≥4.0

11008303

泛函分析II

32

2.0

11008306

现代数学讲座

32

2.0

25008307

小波分析

32

2.0

11008302

非线性理论

32

2.0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12001320

智能交通工程

32

2.0

12001319

学习控制

32

2.0

12001305

高级信号检测技术

32

2.0

12001308

交通控制中的通信技术

32

2.0

12001311

数字移动通信理论

32

2.0

12001307

交通控制与安全理论

32

2.0

12001318

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

32

2.0

12001302

电磁兼容理论

32

2.0

必修环节

≥5.0

13001300

前沿讲座

8次

2.0

13001301

博士论坛

2次

1.0

13001302

开题报告

1.0

13001303

论文中期检查

1.0

任选课

00000011

第二外国语

64

2.0

附注一

补修课程

附注二

备注:公共课及基础课开课时间以当年开课目录为准。

附注一:一外为非英语专业的要求必修英语二外。

附注二:对非本专业入学的博士生,应补学由导师指定的本专业主干硕士课程,或本科本专业主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