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翡套搭配光耀:百强县评选无意中扯出了强弱难分的“怪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53:55

百强县评选无意中扯出了强弱难分的“怪胎”

来源:红网 作者:肖亚洲 2011年09月04日10:19我来说两句 (4) 复制链接打印

  一直以来,百强县之类的排名在我看来都是有点面目可憎的。放在“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语境下,随机看看某个百强县的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看看发展是否可持续等,十有八九会让人看出一脸的忧虑。太湖蓝藻事件后,官方色彩浓厚的百强县评比被叫停,民间机构搞出的百强县榜单,也让人不明就里,被网民质疑“收费评选”。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上,惊现众多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与全国百强县,本是不可兼得甚至迥异的两顶帽子,却戏剧性地戴在某一个县头上,让人感觉在看一场无来由的滑稽剧。面对质疑,国家扶贫办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家级贫困县”标准是十年前制定的。十多年过去了,经济社会状况变化巨大,脱贫人口成千上万,贫富格局早已改变,但这一标准却未曾改头换面。过时的标准造就了两个帽子同体的怪象。

  穷帽子虽不好听,却很受用。按照现行扶贫政策,中央对“国定贫困县”的扶贫资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发改委系统掌握的“以工代赈”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修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等,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类是“扶贫办定计划、财政部门拨款”的发展资金,该资金由财政部门与扶贫部门会商后发放,重点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扶贫等,含金量颇高。

  有统计资料表明,各项有形无形的支持优惠林林总总加起来,每年一个贫困县最多可有近亿元的资金支持。这些钱不是慈善机构的的善款,是国库中出来的真金白银,是全国纳税人的血汗钱。难怪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戴上并保住“贫困帽”是政绩,丢了这一帽子反而可能成“罪人”。

  事实上,早在2005年,新华社就报道说,号称“内蒙古第一县”的准格尔旗,其财政实力甚至超过一个下辖数个旗县的盟或市,但自1993年至今,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享受着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扶贫资金的支持。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已经明显富裕的“贫困县”,如仍需要国家扶持,那么就该有一个评定标准,什么时候这些县不需要扶持了?假如这些县的财政收入仍不足以自我脱贫,那它们的财政收入达到什么水平,就可以进行“自我反哺”?

  早在六年前,新华社就对贫困县动态监测和评估调整机制严重滞后的问题进行过批评和提醒。而现实情况是,一旦某县被认定为贫困县,除非该县自行申报摘帽,否则将一直能够享受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优待。扶贫的终极目的是消除贫困,进而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正义,但“富县戴穷帽”问题愈演愈烈,消解了扶贫制度的良好初衷,甚至制造了新的不公平。建立比较完整的贫困监测和评估体系,挤干贫困统计数据中的水分,对于有关部门而言,真的难如登天?

  百强县和贫困县两顶帽子同体的问题,不是扶贫部门自我检视出来的,而是百强县评比评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富县戴穷帽”问题的显化,归功于一个未能在民政部获得正规注册的民间机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其实叫中郡县域经济咨询所)。这家机构有无网民质疑的“收费评比”,说来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倘若不是这个评比牵出一大片问题,一些地方贫困县的帽子会否变成“终身制”,还真的难说。

  在尊严和骨气面前,贫困县之类的帽子显然不那么光彩。不大光彩的帽子可能演化成“终身制”,光彩的帽子呢?仔细想想,一评伴“终身”的各类称号并不鲜见。名牌产品称号,驰名商标称号,劳动模范称号,文明卫生称号,职级职务称号,有多少建立起客观公正的动态监测和公平的调整机制了呢?如果这其中没有隐含各种各样的利益链条,没有深层的既得利益,那就是一种懒政思维所致。

  懒政思维作为存在于行政行为中的一种懒惰习性,时下已经成为打造责任政府的最大障碍。当懒于理政、无视民意的思维成为一种常态且不必负任何责任,这种思维引起的管理懈怠、治理粗放,除了让公众无所适从之外,更有公平正义的损伤和民意的诟病,这不仅让政策制定者处于尴尬的境地,还无可避免地带来公信力的式微。

  被质疑为“收费评选”的百强县评选,无意中扯出了强弱难分、畸形连体的“怪胎”,也揭了有关部门的短。长期以来存在的贫困县与百强县同体的问题被暴露殆尽,从一个方面证明某些管理部门失去了自我纠偏的动力。在鼎沸的舆论压力下,如果相关部门能从制度和机制上着力,让扶贫政策和资金用在最需要扶助的地区,进而对形形色色的一评伴“终身”有所触动,那么,我们要感谢这家说起来不那么地道的民间机构,尽管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纠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