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上位卡组:美国中情局解密:毛泽东拒绝美国“交易”台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9:01
美国中情局解密:毛泽东拒绝美国“交易”台湾

凤凰资讯 > 港澳台 > 两岸三地 > 正文

=====================================================================台海网7月16日讯  美国中情局日前解密一批文件,其中引述毛泽东于1959年3月3日对拉美共产发表的声明称:“金门岛上只有八万人,现在举世都知道美国不反对将金门和马祖还给我们,然后交换将台湾让美国控制。这个交易太不利了,我们宁愿等一等再解决,会比较好。让蒋介石继续控制金门和马祖,我们将使他们将台湾与澎湖群岛一起归还我们。”文件亦显示,国共两党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斡旋。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最近解密的有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数据,其中某些纪录,可以看到中国方面为了避免形成“两个中国”所作的周密战略考虑。

 

美国欲以金马换台湾

 

台海两岸于1958年8月23日爆发震惊中外的金门八二三炮战,当天上万发炮弹落在福建厦门对岸的金门岛。炮战开始后,中国、美国和苏俄风云际会,三方的交往与最后的决定,对两岸后来的演变、发展,均有莫大的影响。

 

中情局的数据说,从金门八二三炮战以后,中美间的接触基本上就落在政治层面上。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毛泽东从以武力夺取金门与马祖两个小岛的计划,基本上是退却了,停止对金马二岛的持续轰炸。其次是毛泽东采取弹性的政治手腕,将金马二岛与台湾领土的争议分割开。换句话说,毛泽东要藉此向美国强调,中国认为台湾问题不是在与蒋介石争夺台湾的领土。事实上,毛泽东与蒋介石到台湾以后的斗争,等于就是中国同美国在斗争。毛泽东要强调的是,他与蒋争的不是这两个小岛属于谁的,是有着更前瞻性意义的。

 

中情局引述毛泽东于1959年3月3日对拉美共产发表的声明称:“金门岛上只有八万人,现在举世都知道美国不反对将金门和马祖还给我们,然后交换将台湾让美国控制。这个交易太不利了,我们宁愿等一等再解决,会比较好。让蒋介石继续控制金门和马祖,我们将使他们将台湾与澎湖群岛一起归还我们。”

 

基于这样的概念,毛泽东把拿回金门和马祖转变成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两岸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由此成为美中之间政治角力的议题,很少再提到军事行动的层面。毛泽东因为八二三炮战问题与美国交手,认识到美国支持蒋介石的决心。而进一步来说,他也因此与苏联有不同的争议,最后是他被迫接受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有关台海问题的决策。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有关台海问题争议,关键在毛泽东准备要与美国开打,但是赫鲁晓夫反对,最后是毛泽东从全考虑,作了让步。中情局解密资料指出,在1954至1958年,毛泽东在思考到与美国开战的情况,并分析当时美国驻远东的军力。1958至1963年,中共官员曾私下抱怨赫鲁晓夫不允许他们在台海开启战争,赫鲁晓夫的策略是将台海问题冷藏,赫鲁晓夫的后继者也一直承继此一政策。

 

中共开条件:台湾政权归蒋介石

 

自1949年10月中共在大陆建政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这两位对中国现代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就再也没有见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而是以特殊方式进行对话——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曾秘密接触。

 

据历史学者范小方及毛磊所著的《国共谈判史纲》记载,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委员章士钊(他是1949年参加过北平和谈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代表)也为国共接触而奔波。在此之前,章士钊曾带着中共领导人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

 

章士钊的斡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7年4月,许孝炎从香港入境,经广州乘火车抵北京。第三天,周恩来在北京会见了蒋介石派出的的特使宋宜山(也是蒋介石的学生)。不久,在周恩来安排下,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与宋宜山商谈,就第三次国共合作协商。***提出中共关于合作的四条具体条件:一、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三、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四、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蒋介石并没让他回台湾当面汇报,而是让他先写一书面报告。宋宜山即写了一篇1.5万字的报告,交由许孝炎转给蒋介石。由于宋宜山的报告对共产党和大陆的成就赞扬过多,蒋介石看后大为不悦,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再加上大陆此时已开始了反右斗争,使蒋介石认为国共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从而中止了国共间进一步的接触。

 

毛泽东:迎蒋介石回大陆 不得回浙江

 

到1965年夏,国民党二号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陆,受到北京方面热烈欢迎。为此,蒋介石父子也展开了行动——经常来往于香港和台北负责联络工作的王君通知曹聚仁,蒋经国在近期将亲临香港,接他到台湾商量要事。

 

《国共谈判史纲》称,在与蒋经国的会谈中,曹聚仁介绍了中共方面的条件,然后逐条讨论、商谈,蒋氏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很快达成六项条件,其主要内容为: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供蒋介石居住与办公;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持数额照拨补助;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民众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在日月潭谈妥了这六项条件后,立即返回香港,将谈判情况及六项条件报告给了中共。但美国则因为怀疑这六点建议是中共起草的,因此向台湾方面施压。

河南籍的立委唐嗣尧1965年10月间曾在台湾“立法院”提出书面质询,呼吁国共再度合作,使蒋介石大怒,质询被收回销毁,而唐嗣尧也遭到了开除党籍的处分。但让蒋介石产生更大疑虑的因素是,1966年,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运动的风浪也波及到台湾,蒋介石对国共重开谈判产生了疑虑,从而改变了主意。至此,国共两党重开谈判再度搁浅。

 

蒋介石“宁为玉碎” 一拖十几年

 

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多年在国共两党之间奔波,据CIA的情报称,1957年2月,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写信给台湾的军事统帅陈诚,表示希望国共和解之意,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过了一个月,曹聚仁写信给蒋经国,提出六点和谈建议。

同年9月间,曹聚仁又分别写信给蒋经国、黄少谷(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和俞大维(时任国防部长),重提国共和谈建议。蒋经国把曹聚仁的信拿给美国官员看,并强调蒋介石永远不会与中共谈判的,还说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海峡两岸1958年8月23日发生著名的金门炮战事件,曹聚仁来京的次数也就更多了。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所述,1958年10月13日,即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五十天后,在周恩来、李济深、张治中、程潜、章士钊的陪同下,毛泽东告诉曹聚仁:“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毛泽东在此次接见中的谈话后来被周恩来概括为“一纲四目”,并于1963年初通过张治中致陈诚的信转达给蒋介石。

 

同年10月,章士钊也写信给国民党的元老吴忠信,要吴忠信转告蒋介石——有一天美国会出卖蒋介石的,因为他看到华沙会谈的密件,美方已向中共建议以金门马祖交换中共放弃对台湾的主权主张。CIA的揭秘文件称,这封信受到了蒋介石的重视。

到了1960年元月,傅作义写信给陈诚夫人谭祥的妹妹,要求她转告陈诚反对美国的“两个中国”阴谋,以及中共绝不放弃台湾的坚定立场。次年7月,曹聚仁又写信给蒋经国,告知中共有意以厦门和金门为国共之间的缓冲地带,并辟金、厦为自由港;1962年3月,曹再次写信给蒋经国,重提了这项提议。但蒋经国却把信件拿给白宫看了,并表示将不予理会。

 

台湾方面对国共再次谈判采取了一种既不让曹聚仁撒手,又不具体表态的态度,这样一拖就是几年。

 

1962年盛传蒋介石将反攻大陆

 

在1962年时,盛传蒋介石将反攻大陆,大陆方面并未掉以轻心,曾多方设计因应之策。当时显然在中共内部也有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诱敌深入内陆再歼灭,另一则为集中全力在福建沿海前线即击溃对方。中情局根据1967年9月7日《人民日报》的报道说,当时刘少奇及罗瑞卿都主张采后一战略,而林彪则主张前者。

 

至于美国如果以核子武器助阵,毛泽东将如何应付?赫鲁晓夫对毛泽东所谈所见似乎都认为是“废话”。1958年夏天,毛泽东曾告诉赫鲁晓夫,对付美军的可能攻击,解放军可战略性退至内陆,再把美军打垮。毛泽东强调,中国可以单独同美国作战,不需要苏联的支持。赫鲁晓夫即恍然大悟,明白毛泽东所谈的都只是指美军的陆上军事行动,而规避了真正的大问题,那就是如可应付美国的核武攻击。

 

战争一开始就无边界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和他的助手们都有意避开,因为一细谈下去,就会进一步暴露中国同美国之间的军力不平衡。中情局资料引述周恩来一段有关升高越战的谈话,来说明中国面对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压力。中国后来采取的战略手段,即加紧在越南战场上对美国人的压力。周恩来当时是这么说的:“当战争一爆发就不会有边界的限制了。美国要依靠他优越的海空军打击中国,而欲避免陆地上的作战,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周恩来说:“当战争一开始由空中或海上打响,就不是单由美方来决定如何打下去了。如果你能从空中来,为甚么我们不能由陆地打回去?这就是我们所说‘战争一开始就无边界’的意思。”中情局的分析认为,周恩来的谈话强调解放军在中南半岛陆地战争上的能耐,但却未提遏阻美海空军核武进攻大陆的能力。中情局分析的简单结论是:加强越南战争的攻势,成为毛泽东在台海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必备筹码。

 

由此一部分中情局的解密资料,进一步说明了目前台海两岸继续分割的状态,与当年中国、美国及苏联之间的互动脱离不了关系。如果当年赫鲁晓夫支持毛泽东“武力解放台湾”,不惜与美国核子决战,今天的两岸会是甚么样子?又如果毛泽东同意美国的条件,拿回金马放掉台澎,今天的两岸又会是甚么样子?今天台湾岛内为了统独问题吵吵嚷嚷之余,回顾这一段历史,是庆幸还是一身冷汗?答案一定是见仁见智。但是由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不能不佩服毛泽东当年拒绝与美国交易的英明,因为这样而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曹聚仁任密使

 

毛泽东与蒋介石虽然隔海相望,但两人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毛泽东在国际上公开了他关于支持蒋介石当“台湾总统”的意见,希望以此换来与蒋介石的沟通,试探和国民党当局接触。而蒋介石此时也有与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想法。

据《内蒙古党史》记载,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试图寻找一个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这个人后来被找到了,他就是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据该书描述,曹聚仁是个有一定政治活动能力的文化人,过去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有密切接触,国共两党都把他视为上宾,他本人对国共两党也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个关系,他在中共解放大陆时,没有留在大陆为新中国政权工作,也没有跑到台湾去工作,而是跑到了香港——他想做一个“不在此山中”的观察者。

 

蒋介石命令长子蒋经国于50年代中期两次找到曹聚仁。其中,一次是蒋经国秘密派一艘小型军舰,到香港把曹聚仁接到台湾,与其密谈如何由曹聚仁出面建立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沟通渠道;另一次是蒋经国亲自到香港找曹聚仁,与他再次商谈如何与共产党沟通的问题。曹聚仁答应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后,蒋介石就把曹聚仁请去了台北。

 

大陆方面,曹聚仁于1956年7月到北京采访,受到了绝非记者所能享受到的待遇。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的《周恩来年谱》,经由1956年7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讨论,当年7月13日、16日和19日,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先后由邵力子、张治中、屈武、陈毅等陪同”。

 

而在第二次接见中,周恩来说:“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于是,8月14日,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重要信息,便首度由曹聚仁所供职《南洋商报》向外发布出去。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将他在大陆和中共领导人接触的详细情况转告了台湾方面。1956年之行,拉开了曹聚仁近十年两岸密使工作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