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红十字医院地图:结婚是一种能力之中国社会婚恋观普遍缺失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2:25

结婚是一种能力之中国社会婚恋观普遍缺失的原因

2011-08-29 21:59:13

归档在 梅花讲堂 | 浏览 47 次 | 评论 0 条

现在有很多剩男剩女,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剩下。这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男女两性关系改变,导致两性面对新情感关系不适应的缘故;有经济发展、社会总体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体制对个体的控制放松,个体可以越来越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的缘故;还有一个原因是,个体面对婚姻和情感经营时的普遍基本能力缺失的缘故。

那些不具备结婚能力的人在婚恋实践中,就很容易错失、放弃、蹉跎机会,导致慢慢地被剩下来。

很多人基本能力缺失其实也是个社会性的问题。中国古代社会不注重个体的幸福感,重的是整体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个稳定和秩序以牺牲个体的自由、自我为代价,个体的幸福感、自由均被漠视,只以维稳为上,久而久之,整个社会无论是执政,还是家庭事务,都以稳定为目标,而不在乎其中的质量和个体感受。

以前的中国,只要99.9%的家庭是稳定,一个父亲,一个或几个母亲,一个或几个孩子,都活着,手足俱全。这个家庭就是好家庭,当社会中这类家庭占大多数的时候,这个社会在家庭建设方面就OK了——只有它们是稳定的,它就是没有问题的。而这当中,那些个体,开心,还是痛苦,幸福,还是悲伤,没有人关心。

有人置疑,社会主体也会以愚民的方法糊弄过去——女性生来就是受苦的;一切都是命,等等等等。父母感情不睦、家庭暴力、破碎家庭等等,这些都没关系,只要父母没离婚,家庭结构还在,它就没有问题。

久而久之,婚姻和家庭成了一个公众都了解的人生程序,但和幸福、快乐、尊严、荣耀之前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有的反之的联系。

一个事物,一个制度让个体不开心的话,个体就不会认为这个事物和制度是必须的和有价值的。当到了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他/她就都会本能地规避开那些自己会让自己痛苦的没有价值的事物。情感、婚姻、家庭也如此。

当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整个社会群体里的大多数对情感、婚姻、家庭的认知和感受都和痛苦、悲伤、压抑等负面感受有关时,它们对个体自然没有吸引力。

很多人自然而然也就家庭观缺失,他/她不认为婚姻、家庭、情感是必须的东西,是能让自己幸福、愉悦的东西。这些人面对人生程序时,就不会认为婚姻和家庭是人生必须的东西,不会愿意主动选择和投入它。确实,谁会主动投入到让自己痛苦的事物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