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藏宝国际大酒店:隐没坊间的龙船老工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4:34
■核心提示
    龙江坦东村河边的一间松皮棚内,躺着两条20多米长的龙船,一条是刚做好的新船,另一条是送来维修的旧船。工棚主人是三位年过60的叶姓老伯,他们是兄弟,从爷辈开始连续四代人做龙船手工艺工匠。这三位老伯每年大约做5条龙船,主要销往珠三角、港澳、湖南等地。
    目前,在顺德乃至珠三角,掌握纯手工制造龙船这门工艺的人已为数不多,且年过花甲。顺德的龙船制造点主要集中在龙江坦东村和杏坛高赞村,前者以制造大龙(长20多米)为主,后者则以小龙(长度为大龙的一半)为主。龙江坦东村这三位老伯曾经把这门工艺传授给下一辈,但年轻一代学了几个月后,认为没有前景便转行另谋他业,这种传统的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无奈。

    缺乏木材暂时停工
    下午3点,三位叶老伯骑着自行车准时来到位于河边的这间工棚,随后而来的是一些相识多年的老友。最近每天的这个时段,河上都会出现二十多只龙船,他们在这里集中训练,准备参与中秋和国庆的活动。
    “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来,但不是开工,而是在这里聊天,为河上训练的龙舟健儿们助兴。”叶老伯说:“最近一两年,特别是近段时间,木材市场原料非常缺乏,我们想要的木材买不到,所以有单过来我们也不敢接。”他们的订单来自珠三角等地,甚至有湖南和港澳的。
    “我们只做大龙船,一般是22到25米之间,做一条船大概需要一两个月,所以一年下来,大概可以做5条船。”叶老伯说,做龙船虽然主要是木材和铁钉,但这些材料找起来不容易。“木材一般用来自缅甸的坤甸木,主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选木,一般要到广州的木材市场选购。而铁钉,看似普通,却要在专业的铁匠铺订做。为了找到适合的钉子,我们跑遍澜石、中山等地,要跑多次才能把需要的材料找回来。做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行业越来越窄,所以找起来也越来越困难。”
    叶老伯说,由于材料价格上涨,以前三四万元能做好的龙船,现在需要七八万元。“这个工棚内,就我们三个人懂得如何造船,你说请人,没用的,请了的人也帮不上忙。”因为材料缺乏和人手有限,今年以来,他们只做了两条龙船。接下来的月份,暂时还不敢接单。

    纯正手工技术精湛
    工棚内,躺着两只不同颜色的龙船,空气中散发着木材特有的香气。叶老伯指着这两只龙船说:“这只(涂上黑色漆的)是拿回来维修的,主要是换废钉、补漆灰。另外那只是刚做好不久的新龙船,是龙江本地订做的。”
    叶老伯的造龙船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他们已连续四代人从事这一行业。而工棚内的这三位老伯,已在这个行业工作了超过30年。工棚内并没有什么高精尖的仪器,能看到的是铅笔、角尺、画线墨线盒、拉锯、砸船用的木锤以及木刨等,还有很多张刻上锯痕的木制长凳。
    叶老伯指着一条正在压着的木板说:“这叫压龙骨,是龙船最底部的部分,需要把木板压出弧度,我们根据弧度的大小而设计压木板的时间。”他说: “造龙船是个精细活,不算最初的选料、开料以及最后的抛光和进水,单是造船工序就有11道,每一道工序都极为考究。每艘龙船都先经过师傅精心设计,各个部位的尺寸都经过精密计算,丝毫偏差都将会影响龙舟的性能。”叶老伯说:“造大龙基本是按龙骨、龙底、大膀(船舷)、彩门、将军柱(挂彩旗的部分)和龙头的工序制造,而龙头一般由船东提供。船舷最考师傅们的手艺。因为龙船长,没有足够长的木板来做成整块船舷,只能拼装而成,两块木板的吻合程度非常重要,太紧会挤烂船板,太松会有间隙,造成船体漏水。”
    造船时,一般很少用黏合木板用的黏合剂。叶老伯说:“树脂或松香在水中泡久了会融化,船体就会开裂。组成龙船的木与木之间不应用任何黏合物质,靠人工把木边磨平,并用最原始的锤子钉入钉子,为避免入水,每隔三厘米就要打入一个钉子,一条上好的龙舟,要耗费几十斤的钉子。”他们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敲一钉,就会细细地观察木板有无裂痕,有无变形。“我们钉木板,全靠眼睛看,耳朵听。这么大的龙船,用料基本上就是木材和铁钉,与百年前的没什么差别,关键是经验、工艺技术和对材料的感觉。”


    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顺德龙舟兴盛于清代和民国二三十年代,那时的工匠除了造龙舟,还附带制造水上交通工具。当时懂这门手工艺的人多,工场也多,收入处于中上阶层,颇为可观。但目前来说,三位叶老伯一年的收成大概就几万元。
    “我们曾经担心这个祖业到我们这一代就失传,所以曾经让我们的子女来继承。”叶老伯说:“但是,年轻人学了几个月后,觉得这行当很枯燥,没有市场潜力,于是跑去做家具了。”
    叶老伯也曾经在外面聘请年轻人一起造龙船,但都没干几天就走了。据了解,像叶家祖业一样,顺德乃至珠三角的民间龙船手工艺行业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市场对这种手工艺的需求日益减少,加上年轻人热衷于新兴行业,懂这种手工艺的人所剩无几,基本上都是年过花甲。

    知多点  


    客户取船采用水路讲究仪式


    这间松皮棚船坞长约50米,宽约8米,是个造龙船的木工作坊,棚子一头还延伸进河涌。叶老伯说:“造船的地方必须要选择近水的地方,因为做起这么大的龙船,很难用汽车搬走的,一般通过水路把船划回去。”
    “客户取船的时候也会讲究仪式。”叶老伯说,有一次,新做好的一条超过30米的龙船下水了,买家来自附近一个村。有极其深厚民间信仰的买家,为造好的龙船举行祭拜仪式。三炷香插在河边,燃鞭炮,20多个年轻力壮的后生,赤着脚喊着号子将龙船从工作棚内抬到水边。坐在龙头处的后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饭菜撒进河内,以示敬重河神,买家又给师傅们派了红包。

    质量好的龙船能用几百年


    叶老伯说,由于木材都是从越南、泰国等地进口的坤甸木,防腐蚀性、防潮性强,轻巧而坚硬,因此做好一条龙舟能用上几百年。
    龙舟竞渡结束,要把龙船藏进土质好、水分充足的河边泥土里,这样可避免虫蛀、细菌侵蚀,有利于保护龙舟。直到次年农历四月初八那天才挖出来,清洗干净,然后风干、上油,这个过程俗称“出水龙”。 
 

    陈村潭村何氏洋楼南洋情调风韵犹存


    在陈村的潭村社区内,有一座洋楼,建于1935年,南洋风格。这座洋楼目前保存完好,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
    据了解,这座建筑是由一位到南洋经商的陈村人所建造,他的名字叫何源,经营何源记。整个建筑由前院、主楼、后花园组成。前院青砖墙饰石米,麻石脚。顶部饰有红色陶塑宝珠及荷花纹、圆镂空格。梯级上大厅的两侧,刻有“陈壮记造,民廿四年”的字眼,记录了洋楼建起的年份及建筑者的名字。
    白石门框,趟栊门,这是一楼大厅门口的特色。记者走访时大门紧锁,不能进去。大厅左右环绕着走廊,走廊以罗马柱支撑。沿着左边走廊走进去,发现有十余个小房。据领路人恒叔介绍,这座楼房的门、窗、楼梯所用的材料都是柚木,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后,这些材料还保存完好。墙面、地面、栏杆、台阶、罗马柱皆铺石米,石米精细。
    沿着楼梯到二楼,其结构同样是有大厅和多家房间,走廊呈回廊形式,地面贴有瓷砖。记者发现其门窗有部分是精致四色旧玻璃,窗上方有圆拱形灰塑装饰,三楼格局和风格一样。
    恒叔一边介绍,一边把我们带到主楼旁的小天井,这里同样有很多小房间。恒叔说,这里是偏院,设有的主要是厨房、客房和厕所。穿过偏院,我们来到后花园,据说以前这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现在只残留下野草。
    恒叔说:“据一些前辈说,这座楼建好后,何氏家族只是摆了一次酒宴请乡亲,然后就没有人在里面住过了。”那为什么要建此楼?“可能是为了光宗耀祖,又或者何源希望回乡后有个好地方落脚吧。”目前,何源的后代均在香港、东南亚等地发展,这座洋楼就交由村里的亲戚打理。
顺畅网—珠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