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自驾游路线图:台海新思维——兄弟阋墙,外御其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53:25
台海新思维——兄弟阋墙,外御其辱
王世举
  
   
台海纷争60年,弹指一挥间。
60年来,两岸你来我往,纷争不绝,但是不管如何,至少在民进党执政之前,两岸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而不是两个中国。在这一点上,作为两岸执政者的国共两党并无分歧。真正开启两岸形势复杂化的是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的“两国论”,以及民进党上台所推行的台独路线。这直接恶化了此前两岸已经缓和多年的局势,也因此催生了大陆再次准备动武的念头。
针对岛内不同政治势力所导致的两岸情势的恶化,目前大陆官学两界流行的意见无非两种选择:一是和平统一,二是武力统一。很显然,和平统一的好处是成本小,但是收效慢,短期之内甚至看不出明显的收效;武力统一的好处是收效快,但是成本高。这两种意见基本上是伴随着台海局势的摇摆而此起彼伏。台海情势吃紧,武力统一的声音就上升,台海情势缓和,和平统一的声音则增强。无论最终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有两个重要的议题都是必须优先考虑的。一是两岸统一问题不可能无限期延迟下去,迟则生变。近年美国的战略重点东移,遏制中国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也不会让中国大陆有机会无限期延迟下去。二是大陆必须掌握两岸统一进程的主导权,否则,统一就真的会无限期延迟下去。
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家安全地缘战略需要来看,解决台湾问题显然已经相当紧迫。进入2010年以来,美日军演、美韩军演更是力度加大,朝韩争议不断,中日领土争议再起,东亚的局势显示出更加不安的状态。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说,由于台湾的地理区位优势具有撬动整个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能力——这里也是中国安全威胁最大的来源方向,仅在日本就集中了美国海外驻军1/4以上的力量。因此,解决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需要,更是中国构筑亚洲“四角支点”地缘战略的优先选项。
两岸是中国人的两岸,不是外国人的两岸。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于两岸的决策者来说,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离不开三个着眼: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着眼于亚太地区的整体竞争格局,着眼于两岸巨大的实力差距以及台湾在地理空间上的安全战略需要。这三个“着眼”决定了台海两岸必须超越政治歧见、超越政党利益、超越传统视野和超越政策局限。
首先,按照“地理动力学”的一般原理,台湾正处于“三太六江脉系”的东大门的二道门,首道门便是更外侧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台湾在地脉水系上的天然位置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引狼入室的跳板,而必然是发挥其对外的防御屏障功能。从宇宙力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上天赋予台湾的地理区位使命,而非人为所能逆转。
其次,从历史使命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正像前文所述,构筑亚洲“四角支点”战略是中国实现世纪复兴和打造中国具备塑造世界格局能力的地缘战略选择。台湾正是“四角支点”战略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岸携手,外御其辱,就理应成为两岸决策者以及两岸人民和所有海外华人的共同选择。
同时,现实不可否认,两岸巨大的实力差距已经产生,并且不可逆转。这意味着,大陆已经具备武力统台的内生条件。之所以尚未选择武力统台,主要是出于政治成本的考虑。由于大陆在两岸问题上不承诺放弃武力,加之《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意味着台湾内部的分裂势力所追求的独立路径已被堵死,否则就是兵戎相见。一旦台湾主动挑起事端,两岸开战,大陆便再无顾忌。届时,台湾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势必都要推倒重来,这个后果可能是台湾所无法承受的。两岸的分治状态对于今天的台湾来说,与其说是历史遗留问题,更不如说是思维方式和认识盲点问题。即便是抛开血浓于水的兄弟关系,单就利益权衡而言,背靠美国对抗大陆与联手大陆抗衡美国,二者的风险和收益比较都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怎样权衡,联手大陆都是风险更小、收益更大的明智之举。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处于巅峰时期的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折戟沉沙已经证明了美国的实力达不到东亚,更保护不了它在东亚的基地前哨,这是美国在地理空间上所具有的无法弥补的地缘战略缺陷的真实写照。恰恰相反,反而是当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保护了朝鲜和越南,更何况是今天坐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拥有战略远程核导弹和众多先进海、陆、空武器装备的中国?
最后,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说,台湾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对于中国的复兴计划太重要了。这一点决定了台湾问题不可能无限期延迟下去。从“四角支点”战略的角度来说,台湾具有撬动整个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能力,同时也是中国构筑西太平洋海域制海权和制空权不可或缺的海、空两基地缘战略平台。只要两岸握手抱团,中国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美国在东亚布设的地缘战略防线,直达太平洋广阔的海域腹地,这是其一;其二,对于剪除美国在东北亚布设的日、韩羽翼至关重要。两岸联手不仅可以切断美日、美韩驻军南下的战略通道,使其不能就近首尾兼顾,而且,对于日、韩两国的国际发展空间构成战略压缩。失去南下的战略运输通道,无异于断送了日、韩两国来自南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方向的资源和能源补给供应,这对于日韩无疑是致命的。因此,两岸的联手,便可以轻易剪除日韩羽翼,削弱美国,同时又可以收服日韩,迫使日韩反手做空美国,拥抱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台湾不仅具有撬动整个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能力,同时对于稳定东北亚的安全局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正像大家所看到的,目前两岸联手的障碍可谓山关重重,这既有外部势力介入的障碍,也有大陆内部对台政策认识上的局限。
毫无疑问,外部最大的阻力障碍自然是来自美国。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公然以国内法代替国际法,干预台海两岸事务,阻止两岸统一进程,已经构成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外部障碍。因此,大陆必须把解决台湾问题放在对美战略博弈的整体格局中通盘考虑才能不失准星。从外交实践的层面来说,解决台海问题的关键在于清除美国的掣肘,或者通过调虎离山之策把美国从台湾背后调离,才是釜底抽薪之策。正如本书前文所多次强调的,在美国撤离亚洲之前,对美战略博弈的成败决定中国在亚洲的一举一动。因此,对台政策的成败也必然离不开对美战略博弈的外围策应。关于这一点,本书已经在“对美战略”的章节中尽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相信,伴随着世界整体大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手里的战略筹码越来越多,中国对美战略博弈势必逐渐转守为攻,也因此将构成对台政策博弈的外部有利条件。
目前,对台政策认识上的局限最为重要的,还是大陆对台湾的战略地位定位模糊,未能凸显台湾在地缘政治格局上的战略意义。或者说,未能把台湾的地缘战略意义和军事布防战略意义从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中区别出来。由于对台政策诉求太过笼统,形成了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安全防御等等一把抓的局面,以至于未能集中优势资源优先解决最为紧迫、最为核心的军事安全布防问题。这一点可以从多年来对台政策演变路径看出端倪。如建国初期的“武力解放台湾”,朝鲜战争之后的“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以及后来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等等。从毛泽东的“爱国一家,不咎既往”、周恩来的“一纲四目”、叶剑英的“九条方针”到邓小平的“六条意见”、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和“十六字方针”等。大陆对台湾的诉求基本上是偏重政治上国家主权的统一。不可否认,追求国家主权统一是大陆政治的至高目标,对台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对于加深两岸经贸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无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是,建国已经60多年了,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更是获得空前提升,而与这一形势形成的巨大反差就是台湾仍然游离在外,两岸统一仍然看不清明确的时间表。而且,自李登辉的“两国论”以来,外部势力的介入力度增强,尤其是台独势力的上台更是凸显了台湾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可忽略的外部干扰因素。这无疑是值得检讨和深思的。  
从上述60年来对台政策的具体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出,大陆对台湾的定位仍然局限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主权概念下的普通的行政区域,而没有凸显台湾在东亚乃至中国的全球地缘战略目标中的战略优势。这直接导致了对台政策核心诉求的缺位。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军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进退取舍,模糊难辨。正是这一核心诉求的缺位,对台政策在实践操作中发生严重的重心偏移,政策功效事倍功半,最终导致大陆无法全面掌控台海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其结果就是不得不把两岸的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当一方把彼此关系的主动权交予另一方的时候,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早已远远超越台湾之上的背景之下,这无疑也是很无奈的。
从60年来两岸的情势演变来看,统一的前景的确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大陆为了阻止美国势力深入东北内陆腹地,出兵抗美援朝,美国借机派遣航母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从此,大陆失去了一鼓作气解放台湾的战机,两岸形成分治。此后,针对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大陆百废待兴的发展需要,大陆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政治意愿,到了90年代上半期,两岸一度出现了明显的缓和局面。但是由于美日等外部势力从未停止插手两岸事务,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启动民主化改革,更是为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台湾开启的民主政治使得美日两国对台海两岸事务的介入不必专注于国民党一家,只要支持在野党或者具有台独意向的政党,甚至是具有台独意识的政治人物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左右两岸事务,如公开邀请李登辉访日、访美,促使两岸形势趋于恶化。1996年李登辉的“两国论”更是引起大陆强烈的反弹,最终以东海的大规模军演进行威慑,台海情势一度处于一触即发的严重态势。1998年民进党上台,陈水扁比之李登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屡屡冲撞两岸政策底线,再加之美日在背后的支持,形成了大陆打又打不得,和又谈不拢的局面。正是在这种两岸形势越发恶化的背景之下,2003年大陆正式提出两岸的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取向,对台政策的重心也逐渐从“促统”转变成“反独”。这显然是大陆不得已的形势下对台政策目标的突然“后跃”。事实上,这无异于大陆已经承认失去两岸统一进程的主导权。2005年2月19日,日本和美国更是发表共同声明,首次将“台湾问题”纳入美日共同防卫内容,公然插手台海事务,使美日协调共同对华由地下走向公开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台海地区危机。从终极意义上来说,虽然大陆的武力威慑可以确保台湾不至于宣布独立,但是,统一的进程无疑也遭遇了出乎预料的挫折,至少大陆已经意识到,台海两岸的统一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台海局势稍有缓和,但统一的进程却依然难以推进。此外,马英九执政时期的台湾对美国武器装备的采购要求说明两岸情势表面缓和的背后依然是暗潮涌动。几乎可以预料,伴随着台湾内部选举政治的此起彼伏,两岸统一的前景仍然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国民党在选举中失势,台独势力再次上台,两岸情势势必再生波澜。
另据港台媒体报道,台湾内部曾进行多次民意调查,结果对大陆并不乐观。2006年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和独立的人数高达73%,2009年这一数据更是上升到83%;2006年支持统一的民众有17%,2009年这一数据下降到5%。无论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如何,都说明“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政策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这一数据是真实的,说明台湾的主流民意支持统一的意愿在下降。如果是造假,说明具备造假能力的台湾精英层其独立倾向增强,想利用媒体误导大众。
因此,重新定位台湾在中国的全球地缘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并以此调整对台政策的则重点,围绕核心诉求,软硬兼施,打援结合,势必将成为今后大陆重拾以及强化两岸关系主导权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因素叠加,国际格局变幻莫测,台湾问题的解决很可能依然看不到明确的时间表。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万。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且整个台湾岛屿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自然灾害频发。矿产资源和能源堪称贫乏。经济产业除了精密电子产业之外,缺少竞争优势明显的高科技产业。2010年台湾GDP总量4300亿美元左右,财政收入500亿美元左右。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以台湾弹丸之地所蕴含的经济资源对大陆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台湾对于大陆的经济价值并不大。  
相比之下,政治意义显然要大于经济意义。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已经证明国民党政府无能统治中国。共产党以小米加步枪崛起农村,并成功建国,不仅证明了她的统治力,也确立了其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回归大陆也是天经地义。只是由于当时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外部势力不失时机地介入,从而延迟了两岸统一的步伐。台湾启动民主化改革之后,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大陆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和外部势力,又增添了台独势力。无疑,台湾统一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了。然而,延续共产党建国以来的执政需要,统一台湾也是不可能放弃的政治诉求,不解决台湾问题,就意味着执政党统一中国的目标尚未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岸的和平统一其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然而,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台湾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正像前文所分析的,台湾不仅具有撬动整个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意义,对于破除美国在东亚构筑的地缘霸权,以及确立中国复兴的亚洲“四角支点”战略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如果把台湾的地位放在中国大陆的全球地缘战略布局的整体构架之中,无疑,无论如何高估台湾的战略价值都不过分。根据“四角支点”战略目标的需要,基本上可以断言,台湾的军事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其政治价值,而政治价值又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
毫无疑问,军事防御才理应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诉求。理清了这个思路,就可以把台湾的战略价值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区隔出来,然后通过更加精准的目标定位,采取区别对待,重点突破的策略,围绕核心诉求,集中力量攻克最为紧迫的安全防御问题,这无疑要比主次不分的一把抓更具策略性。借用一个西方市场营销学概念,叫“segment”,即目标区隔。就是把整体目标根据不同的特征细分出来,然后针对不同的细分目标,通过更加精准的定位,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目标,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成最大的收益。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基本一致。
如此以来,从中国的全球地缘战略目标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台湾,台湾所独具的军事防御的战略价值就凸显出来了。也因此对台政策的重心也就凸现出来了。即台湾不仅仅是中国的一部分,更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普通的地方行政区域,而是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中国的全球地缘战略目标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具有杠杆功能的支点,也是中国未来要谋求具备塑造世界格局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这个角度出发,两岸政治纷争的背后并非是不可化解的死结,至少,这说明在统、独之间还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那就是不独不统之下的共同防御。比如在台湾本岛、东海及钓鱼岛问题和南海及诸多岛屿问题上实现共同防御。对于两岸的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极具策略性的选择。事实上,更类似于采取分段实施的策略,彼此各让一步,把政治统一的议题暂时搁置起来,绕开统、独政治纷争,优先解决两岸共同防御的军事安全问题。站在大陆的角度来说,就是把两岸统一的目标诉求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暂时不追求两岸政治统一,把政治统一的目标留给未来,但必须优先实现两岸军事共同防御,并允许大陆在台投放兵力,发挥台湾所具备的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空作战和防御平台功能。第二阶段是在未来实现共同防御的基础上,再择机实现政治统一。
这样一来,大陆对台政策的路线图应该就比较清晰了,归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紧握军事防御议题,绕开政治纷争议题,放手经济合作议题。其总体思路就是以两岸军事防御合作议题作为优先的对台政策的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采取突出重点、绕开纷争、打援结合、内外策应的策略。必要时可以突破现有的政策底线,绕开政治纷争。事实上,一旦达成两岸联手共同防御的政策目标,大陆的军队和武器装备部署台湾,主权之争势必将随之消解于无形,两岸相溶也终将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水到渠成的过程。
对于大陆来说,优先解决两岸军事安全共同防御问题而不再纠缠于政治统一议题,这已经是最大的政治让步,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底线。对于台湾来说,也是一个机会难得的华丽转身和两岸和解台阶,如果台湾当局误判形势不愿合作,执意维持现状或变相追求“和平独立”,错失和平解决两岸历史遗留问题良机,致使第三条道路走不通,那么,对于大陆来说,这也意味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已经彻底被台湾当局堵死,武力统一就是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下一步大陆再考虑采取武力统一策略也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厘清了大陆对台湾的核心诉求,政策的目标就明确多了。根据上述的分析路线,无疑要对当前的对台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今天台海两岸的政策博弈已经无关实力,而是如何运用实力的问题。因为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大陆早已超越台湾之上,即便是考虑到外部势力的干涉,大陆的武器装备也早已足以覆盖整个西太平洋,因此,这已经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实力运用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果继续忽略核心诉求,找不到政策的着力点,可想而知,伴随着台湾选举政治的左右摇摆,未来很可能依然是“打又打不得,谈又谈不拢”的局面。很显然,这不仅仅是实力无法发挥相应的影响力,最终也必将失去台海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延缓两岸统一的进程,甚至是失去两岸统一的战略机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所谓握紧军事防御议题,绕开政治纷争议题,放手经济合作议题,就是在纷乱杂芜的千头万绪中找到政策的核心诉求和着力重点,从而厘定实力运用的方向和目标。
2010年以来,美日、美韩、美越、美菲军演日益频繁,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海域问题争执不断,中美贸易争端问题频频,凸显美国围堵和遏制中国的趋势加强。伴随着2012年台湾选举日期的临近,台海两岸的政治情势难以估计,如果美国的战略攻势继续强化,并进一步支持台独势力,挑起两岸纷争,致使两岸共同防御和政治统一的前景变得渺茫,或者两岸关系有可能进一步复杂化,那么,正如本书前文所述,中国只能启动军备竞赛的程序,弃守为攻。既要打击台独,也要打击台独背后来自美国的外部支持力量。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进攻。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正常情况下,维护台海两岸的和平与稳定仍然是大陆对台政策的思想主轴,然而,未来出现如李登辉的两国论或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可以想象,伴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逐步收尾,遏制和围堵中国或将成为美国下一个十年的战略目标,如果中美对抗升级,那么,中美针对台湾进行激烈的战略博弈将不可避免,如此一来,中国就只能绝处行险,放手一搏,启动对美军备竞赛,运用武力进行战略威慑。前文所述的“三步走”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备选项之一。
言尽之时,还是不得不强调一下,无论大陆最后如何取舍,美国,调离美国或者迫使其自顾不暇,都将是对台政策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