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旅行社:张灵甫遗孀王玉龄 乱世佳人的爱情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7:15
张灵甫遗孀王玉龄 乱世佳人的爱情传奇
   一个,是身经百战的抗日名将,也是殒命于孟良崮的国民党主力整编74师中将师长;一个,是大家闺秀、绝色佳人,也是守寡60年独自抚养幼子的坚强女性。张灵甫和王玉龄,两年婚姻,一世传奇
   

                   记者   刘海儿

  2008年6月,王玉龄迎来了她的80岁寿辰。在上海市中心,一所台商聚居的公寓里,王玉龄和儿子一起庆贺生日。
  王玉龄是国民党抗日将领张灵甫的遗孀。单从她年轻时的照片看,很像三十年代的电影明星。了解王玉龄身世的人,会不禁感叹“红颜薄命”。王玉龄17岁结婚,19岁丧夫,直到丈夫张灵甫去世,都未曾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眼。
  如今,年过八旬的王玉龄,看上去依旧保持着美丽的风韵和优雅的气质。儿子张道宇像父亲,一米八的大个儿,英俊帅气。王玉龄半开玩笑地说道:“他爸爸比他还帅!他爸爸一米八九,他爷爷一米九,他只有一米八三,每况愈下啊!”口吻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和崇拜。
  
            理发店初识张灵甫
            
  王玉龄和张灵甫的婚姻持续了两年,然而,两人实际相处的日子,却仅有一年多。这段短暂的婚姻,成了王玉龄一生的回忆。
  1903年,张灵甫出生在陕西一户农家,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灵甫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杀红了眼的张灵甫甩掉军服,抱着机关枪跳出战壕,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连续打退了敌人的7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此时,远在湖南长沙,为了躲避战火,9岁的王玉龄正随家人离开故土,四处迁移。“我家原来住在长沙营盘街一栋三层楼的洋房里,长沙七八十岁的老人可能都晓得这个房子。我的祖父罗孝连曾当过贵州总兵。我的舅外公有4个女儿,其中一个嫁到了曾国荃家,一个嫁到了左宗棠家。”
  1945年秋,经历了八年抗战颠沛流离的生活,王玉龄随着家人回到了故乡长沙。刚刚17岁的她,亭亭玉立、俏丽可爱。也就在这一年,她第一次见到了张灵甫。一日,王玉龄在理发店理发,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男子。“他踏进店门,径直走到我身后,从镜子里直勾勾地看着我。我从没看过一个男人这么看人,就横了他一眼。”
  张灵甫此时正在陆军大学深造,他对长沙王家有位才貌双全的小姐,早有耳闻。理发店邂逅,也是他专门得到口信,来一睹芳容的。“后来张将军告诉我,如果我不是横他一眼,而是冲他笑,他就不会追我了。因为当年喜欢他的女人有很多,我横他一眼,他可能觉得我很特别。”
  这次见面后,已经42岁的张灵甫便想尽一切办法,对王玉龄展开了爱情攻势。
          



                         火车上度过新婚夜

  在不断的接触中,王玉龄消除了对张灵甫的戒心,开始对他产生好感。
  “武汉保卫战的时候,他的右腿膝盖中了弹片,后来在香港治好了。很多人讲张将军是跛腿将军,其实不是,很难看出他的腿有问题。如果真是跛子,以我当时的见识,我是不会嫁给他的。” 交往了一两个月后,张灵甫和王玉龄结婚了。“母亲不大放心,说要个人保媒才放心。张将军就请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保媒。”
  婚礼前夕,张灵甫接到升迁令,他被提升为74军军长和南京卫戍区司令,即刻前往南京报到。于是,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在上海匆匆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当晚,两人就坐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一个在上铺,一个在下铺,度过了新婚之夜。”
  1945年10月10日,随着《双十协定》的签订,国共两党矛盾暂时缓解,张灵甫和新婚妻子王玉龄也度过了一段平静快乐的时光。王玉龄偶尔回娘家,张灵甫思念妻子,但从不直接表达。“他说,你养的鱼死掉了,花也死了。但从不好意思说‘我想你’这样的话。”
  甜蜜的南京生活,也有小插曲。一天,在外出差的张灵甫接到一封匿名信,内容是说王玉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信中还告诫张灵甫,身处天子脚下,应该注意影响。读完这封匿名信,张灵甫便在信上批注了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随后派副官将信送到王玉龄手上。性情刚烈的王玉龄读罢信后,怒火中烧,毫不客气地回信给丈夫:“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好朋友,知己,能够为你着想!但是我不能原谅我的丈夫对我不信任。我要跟你离婚!”接到信的张灵甫竟连夜赶回南京,向她道歉。
  “他站在那里,跟我敬礼。我说我又不是你的上司,敬什么礼啊?我不理他。他说你不原谅我,我的手就不放下来……”
  王玉龄沉静在甜蜜的回忆中,不知道这番场景,在她60年的生活中,被反复回味过多少次。
        
                王玉龄近照

                                      丈夫写下的绝笔书

     作为职业军人,南京的官僚氛围是张灵甫极不喜欢的。在王玉龄的记忆里,所有高级军官家中都有一张与蒋介石的合影,唯独张灵甫是个例外。“相比于军中的猜忌和职位的任免,张灵甫更看重的是那些跟随他沙场同生死的部下。打了胜仗之后,他会拿出自己的薪水给士兵添菜吃。”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开始了全国规模的内战。张灵甫和王玉龄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1946年8月,张灵甫率部队从南京投入华东战场。10月中下旬,他指挥部队和粟裕的野战军对垒,华东野战军退入山东后,张灵甫继续跟踪北进。战场上的张灵甫还时常给妻子写信。“我记得很清楚,他从不把战场的硝烟和死亡写在纸上,相反,他的信总是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打仗的时候,他还给我画了一个图样,讲我们家的那个院子里的花,要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花,他都写给我。他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恐惧。”
  1947年春天,怀有9个月身孕的王玉龄,颠簸了17个小时,去前线探望丈夫。一个月后,王玉龄生下男婴,她打电话给丈夫报喜。放下电话,王玉龄将儿子的照片寄给了丈夫,但她决不会想到,丈夫此生都无缘见到他的儿子。
  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向孟良崮的张灵甫残部发起总攻,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74师,被全部歼灭,张灵甫殒命于山洞中。
  张灵甫死去的消息,一直隐瞒着王玉龄。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张灵甫生前的部下杨参谋才来到家中,跪倒在王玉龄面前。“他最后留了绝笔书交给杨参谋。信中说,‘不管我太太想做什么,你们都不要违反她的意志,你们爱戴我的话,你们也一定要服从她。’”

                                  接受粟裕之子邀请,前往孟良崮

  1949年4月,蒋介石政权土崩瓦解,王玉龄先随国民党撤退台湾,定居台北。过得很苦,每个月只领取抚恤的几十斤米。之后她远走美国,寻找新的生活。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军官太太到一个身无分文、独自抚养幼子的普通女人。王玉龄说,“人的潜能有多大,有的时候连你自己都难以相信”。1953年, 24岁的王玉龄考取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经过4年苦读毕业,随后进入美国航空公司,服务了20年,直到退休。
  上世纪70年代,让王玉龄没想到的是,她成了周恩来总理的座上客。1973年,身在美国的王玉龄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我见到周总理时,他说,张灵甫是一个很优秀的将材,没有能争取过来,是他的责任。”当时周总理还指示,杨振宁和王玉龄两人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来去自由。1974年,王玉龄专程到延安参观。“我要看看,毛主席怎么能够在延安这种地方生存下来。那地方是黄土高原啊,简直苦得不能再苦了。”
  2005年,由于儿子选择在中国上海经商,她也随之定居上海。在这里,她意外地接到了当年华野指挥官、粟裕大将之子粟刚兵的邀请,前往孟良崮。王玉龄知道,当年与丈夫对垒的解放军一方的指挥官,正是粟裕。对方原本担心王玉龄不答应,“我说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能恨谁。我的先生是职业军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
  在上海的玫瑰园,王玉龄给丈夫做了一个衣冠冢,每到清明节的时候都会去祭奠,但是在她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终有一天,在孟良崮,她可以找到丈夫的遗骨。2007年4月,王玉龄来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王玉龄放上了一束花环。当她得知丈夫的墓将被建在山洞上时,半开玩笑地提出,“也给我留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