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艾灸养生馆:来谈谈我们都从无性恋中学到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4:00:02
      

 

最近新出炉的纪录片《(无)性恋》在博客圈内引发了阵阵热议,美国著名网络杂志《沙龙》(Salon)和《兰普斯》(the Rumpus) 先后刊登了对“无性恋宣传教育社群”(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的创始人大卫.杰伊(David Jay)的访谈。

 

                

 

然而,“存在无性恋”这一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而这也恰恰是《(无)性恋》所关注的焦点。该片中“性”致勃勃地插入了ABC日间脱口秀“观点”的女主播们追问大卫.杰伊平日里是否手淫的镜头。在曼哈顿一家木板铺就的餐车式小饭馆里,杰伊告诉我,当你在“观点”录完节目后,他们会送你一大篮子好酒,且全是大瓶装的。提问环节一结束,他便立即请来一众好友,大搞派对,一醉方休。

 

杰伊差不多可以算是无性恋运动的发起人。影片讲述了他的生活,并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他的性关系是如何运作的?无性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当然,该片也鞭辟入里地谈到了作为无性恋者的各种疾苦。大卫.杰伊将自己非典型的、脆弱的一面完全真实地展现在导演面前,镜头中的杰伊驻足于纽约街头,显得异常悲伤,他想找一个伴侣,这意味着他不得不跟别人上床。

 

在谈到这些片段时,杰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的“征友”活动进展得颇为顺利——他已经跟对方约会并上了床,但他对性依旧没有半点兴趣。对于杰伊来说,整部片子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涉及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无性恋者(“Gray-A’s”)——这些人的无性恋倾向是可变的。一个人的性倾向是可变的(比如双性恋、泛性恋都能在一定时间内随个人偏好而改变),同理,一个人的无性恋倾向也会发生转变。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你可能会“性”意盎然,在别的时候则不然。

 

提不起性欲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这很正常,况且还有这么一个助人为乐的团体,他们会在如何建立性关系方面为你指点迷津。“真是个解放人的好法子!应该把它刊登在所有的女性杂志里。”我对用勺子挖着半个柠檬的杰伊说道。

 

不过,满足于“无欲无求”的性关系甚至认为它是有趣的这一观点却很难在倾向于表现性倾向的人群中发扬光大。导演从丹.萨维奇(Dan Savage)这个乐衷于唱反调的评论家的言辞中捕捉到这一点。萨维奇曾对无性恋者做过深刻的剖析,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对当事人(无性恋者)的采访,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性”致惨淡,那么通常情况下他一定在压抑着什么。(丹,你知道我懂的,可我就是不明白凭什么那些性变态可以用各种怪僻的做爱方式来发泄不自知的内伤,而无性恋者却不能以清“性”寡“欲”来排忧解恨?)

 

“你对丹怎么看?”我问大卫。对于这位专栏作家,大卫怀揣着一百万个敬重。我同意如今的美国人在性方面表现得依然很压抑。毕竟,我们所接受的性教育实在太有限了。此外,恐同心理和反对以任何合乎逻辑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讨论性话题的观念也是导致现状的主要原因。

 

不过,我们的性观念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广告、报刊集锦及影视剧所大肆鼓吹的性观念。它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性是令人蒙羞的,但同时又是魅力十足,令人叹为观止的。

 

对愿意表现出性倾向的人常常面对着杂志上无处不在的“白女士”彩图(White Lady在英国是女鬼的总称,传说她们通常被丈夫或未婚夫抛弃,是死亡的征兆。此处作者用White Lady来暗喻那些遭爱人背叛的女性)痛哭流涕,文字内容倒成了鸡肋。对性倾向的肯定源于对“性是美好而自然”的观念的坚持,但即使这样也可能导致对性的过度美化。“企图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中创造一种关于性的对话会引发对性的过度追捧,将其美化甚至神化。你若对性倾向持肯定态度,那你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性有时候也是乏味的,而且它并非唯一的沟通方式。”杰伊说道。

 

通常对女性而言,表现性倾向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性倾向——一种(暗示对方自己是)可获取的,并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性感气息的倾向。认为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表现性倾向似乎是一种有力并且重要的观点。

 

在对性倾向持肯定态度的观点中也包含着对性的功能的想当然的猜测。“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与性倾向的存在息息相关。一方与另一方达成完全意义上的情感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的交流来完成的。仅仅是像‘亲密’和‘关系’这样的词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性……不过要郑重说明的一点是:并非所有情感层面的亲密都与性有关。“杰伊说道。

 

我坐在杰伊对面时有注意到他的指甲,心想:“可爱。他的指甲简直太可爱了。”这里便体现了亲密和关系,要是在别的场合,我早就把这些东西与性联系起来了——就好比进入了“性模式”。但我回过头一想,其实没必要这么做,因为这只会让两人间的化学反应和产生这种反应的瞬间变得更加令人不安。

 

在这方面,无性恋者也许比普通人更有经验。他们是情感方面的极客,擅长建立新的模型。杰伊在我的鼹鼠皮(Moleskine意大利著名笔记本品牌)笔记本上寥寥几笔勾画出处理性关系的图表。在杰伊看来,性关系是关系主体共同度过的一个时间周期,是对那段时光共同的眷恋和对长相厮守的承诺。杰伊有着错综复杂的图谱来帮你确定你理想的人际关系,以及你应如何发展既有的关系。

 

婚姻研究者斯蒂芬妮.库兹(Stephanie Coontz)和帕梅拉.海格(Pamela Haag)曾提出:越来越多的人仅仅从他们的伴侣那里寻求友情——希望伴侣能给予他们一切。因此,杰伊就维持多段友情并确定哪些能有所裨益这一课题而构建的模型似乎颇具发展前景的——不论你“性”致如何。

“意愿表现出性倾向的人想要建立关于性倾向的公开而坦诚的对话;性恋者想要建立关于无性倾向的公开而坦诚的对话——二者实际上是处在同一阵线的。”杰伊说道。

 

对性倾向的肯定事实上就是要为“如何适当地谈论性”这个问题制定一套道德法则。既有的道德观念包括了BDSM(绑缚与调教bondage & discipline,即B/D,支配与臣服dominance & submission,即D/S,施虐与受虐sadism & masochism,即S/M。)一族对性行为的安全、理智及自愿原则的认同,以及嬉皮士圣经《伦理荡妇》(The Ethical Slut)里所提倡的“尽可能将伤害降至最低”。此外,对性倾向的肯定还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我到底需要怎样的性关系?我对性究竟有多大兴趣?是什么引发了性行为?只有解决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如果说正是这些思考使得我们最终对性投出了赞成票,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虽说性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但它可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也绝不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