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淘宝店托管:高考撕书是毕业仪式的欠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05:52

高考撕书是毕业仪式的欠缺:


 

     高考撕书现象由来已久,相信大家即使没有眼见也应有所耳闻。面对这一现象,昨天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建军认为,“撕书不理性,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毕业仪式意识的欠缺。我们国家应该有这样一个有组织的仪式,让高考生知道自己毕业了,成年了。”(来自《南方日报》)听到这番话我不禁有个小小的疑惑,有组织的仪式?是组织集体撕书的仪式么?

     调侃之余,笔者觉得王教授的这个解释有些欠妥。在这些年里,每到高考的时候都会有撕书的现象发生,而且发生在全国各地,可谓司空见惯。如果说是仅仅因为学校没有举行过“毕业仪式”而发生撕书现象,岂不太过以偏概全,太过荒唐么? 

     记得有位老师曾说过,“中国高考生是世界上最特殊也最敏感的一类人群”,因为他们所承受的来自自身、父母、学校的压力让其喘不过气来。还有那高考雷人的标语,如“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能长眠”。那段特殊时期几乎是“睡觉睡到猛然醒,做题做到手抽经”,高三那段时期往往是压抑的,每当月考、周考一结束,总有那么些女生为自己的考试排名嚎啕大哭,那堆积如山的书本,那敏感脆弱的心理便成为了高三生活一个真实的写照。因此,笔者觉得高考撕书现象的发生与学生的学习压力密切相关,撕书也只是学生发泄的一种外在表现。

     笔者总结了高考考生撕书的五个理由:

      一、考生爱的是自由,不是书。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子们,深受时间、空间和学校管理制度的禁锢,心头的朝气长期受到压抑,渴望自由就像渴望空气一样。他们撕的不是书,是桎梏他们多年的囚境。

      二、考生考前是机器,考后才是人。

      尽管现代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在校园里同步发展,而似乎难以改变的是学生的身份——当他们踏入高中后,他们就身不由已地被摆在无数的习题册和试卷面前,在大量的测试和同步练习面前,他们选择把自己的思维固化、定势,做一个生产成绩的机器。他们撕的不是书,是他们那被歪曲了的身份。



      三、高考意味着解放,他们发现自己终于可以做一回自己。

      他们可以为父母学习,为前途学习,也可以为男(女)朋友学习,但却难以为自己的理想学习,为爱好学习。每个考生都或多或少抱着“为着……,牺牲一下自己的青春”的想法,无数次的委屈和无奈都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化作坚强。他们撕的不是书,是披在他们身上的伪装。

      四、无论如何,高中学习都算得上是应试教育的典范。

      高考的选拔性、相对公平性和适度合理性,加上社会对高考的依赖,使得高考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可替代。这种教育体制有着诸多优点,却也有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压抑了青少年的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残害了学子们身心健康。他们撕的不是书,是加在他们身上的某种体制。

      五、青春的阳光依然绚烂,成长的花朵依旧多彩。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压力骤然消失,年轻的生命扒云见日,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白色的纸片像梨花一样落樱缤纷,随风飘落,那一刻其实很美。他们撕的不是书,撕出的是欢声笑语,撕出的是阵阵掌声。

     在反驳王教授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撕书”并非释放压力的唯一途径,而且这种方法也绝不值得任何人去提倡。当我们学生们在体验“撕书减压”的快感时,又是否想到这事该由谁来买单呢?是清洁工、老师,撕书对我们是在减压;对清洁工而言,则是一份沉沉甸甸的汗水;对老师,则是一次心理上的沉重打击;对教育,则是一次赤裸裸的羞辱。因此在我们想到撕书发泄的同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