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楼顶防水:[焦点访谈]教辅:挡不住的负担(201109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9:57
首播:
CCTV-1
9月1日  19:38
重播:
CCTV-1
9月2日  06:10
CCTV-新闻
9月2日  01:45
CCTV-新闻
9月2日  05:30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中国网络电视台(焦点访谈):今天是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新学期,就要发新书。而在一些中小学,学生们的书包里不仅有了新课本,还要装进不少教材以外的学习辅导材料,也就是俗称的教辅书。这些教辅书数量多,价格高,不仅让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也更加重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家长和学生都有怨言,可是又都不得不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教辅书人人都要订
8月底,临近中小学开学,各个学校都在准备新学期需要的教材。在安徽滁州市二中,记者看到一些人正忙着从一辆新华书店的货车上卸货,搬运下来的是中学六个年级的各科教材,还有不少基础训练、同步作业等配合教学的学习材料,每本标价在6元到22元不等。这些配合教学使用的图书,按照规定,严禁向学生搭配销售,而在这里却是每人都要订。调查中一位老师说“老师订。学生能自己订还要老师干什么”。
教辅费用是教材的数倍
在滁州市四中的一个公告栏里,张贴着学生一学期需要交纳的各项费用。其中七年级的教材费是101块5毛,而教辅材料费则是233块,是教材费的两倍多。九年级的教材费只有59块5毛,但教辅材料费则高达307块,是教材费的5倍多。在公告栏里还明确指出这些教辅材料是由学生自愿购买。但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不管愿不愿意,这些教辅材料不买还真不行,因为老师会按照这些材料来布置作业。
记者在滁州市实验中学和第三、四、五中,以及解放小学,都发现了学校强制搭售教辅书的现象。
在福建漳州市第九中学,记者也看到了同样的景象,教辅书《创新优化学习》也是一人一套。在漳州市其他的中小学,新华书店在配送教材的同时,也会向学校配送大量的《创新优化学习》丛书。
教育主管部门自编自审统一推销
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2001年就曾联合发布《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但是,在这些学校,规定显然成了摆设,而具体向学生搭配销售哪些材料,也不是学校就能决定的。
调查中,安徽省滁州市四中一位老师说,教育局下发有相关目录,目录以外的不许订。学校给了记者两份中学教辅用书目录,上面共列有72种教辅材料,而且它们都印有“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和“推荐使用”的字样。只有这个目录中的材料才能通过征订渠道进入学校。
据滁州市教育局介绍,“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就是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下设机构,但记者注意到,这个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教辅都是由一个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
实际上,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是安徽省教育厅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与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都是省教育厅下设的兄弟部门。那么,其它单位编写的材料能否通过这个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呢?
安徽新华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营销部工作人员说,其它单位送审,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不接待,必须由省教科院组织编写才能去送审。
正常情况下,教辅类图书的出版发行并不需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查,但安徽省教育厅在2007年发布了“春季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规定目录以外的教辅材料一律不得进校入班,也就是说所有教辅材料必须是经它审查和推荐的才能用。经过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作业目录共有298种教辅材料,全部是由教育厅下属的省教科院一家编写的。
看来规定审查程序并发布推荐目录就是为征订自己的教辅开绿灯,其实为了杜绝这种以推荐为由搭售教辅的行为,在2009年4月30号,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严禁印发教辅材料《推荐目录》。
电话采访中,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说, 2007年以后我们就没有再发布目录了。虽然声称不再发布推荐目录了,但就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禁令之后的两个月,安徽省教育厅在2009年6月11日又印发了《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其中依然强调进入学校使用的教辅材料必须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也就是说进入学校的教辅材料还是必须在他们发布的作业目录里选择,正是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使得安徽省教科院编写的教辅材料至今依然被省内学校统一征订。
安徽的情况如此,那在福建漳州,记者看到的那套《创新优化学习》教辅材料又是如何进的校园呢?
在这套《创新优化学习》丛书的封面上写着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审,而这个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是漳州市教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漳州的教辅材料连编带审也都由教育局一手包办。
针对教辅乱像,国家早有管理办法,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以加强监管。今年4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再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辅材料的出版、印制、发行等环节的监管。但在有些地方,教辅乱像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正是一些本该负有监管职责的地方教育部门反而成为了违规的主体。老师的话学生不能不听,而上级部门的话学校不能不听,一些教育部门利用管理职权自编自审,并且下发目录统一推销,教辅材料也必然成为学生们挡不住的负担。然而我们要问的是,国家的规定为什么有人就敢于不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