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东方招聘信息:合肥各地名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2:11
1合肥市各地名由来

1.三 孝 口
  《合肥县志》有段记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

  相传昔日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这年,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日四下寻访名医、偏方。然此疾病在当时乃属不治之症,要想治愈,谈何容易。在无可奈何之际,三子只得转而进寺庙烧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庙门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试以实情相告,希得指点。算命先生闻听三子诉说后,托词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时,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回家后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办法用尽,终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气后,三子又变卖掉家产,买来棺材,为老母料理后事。

  再说,相传在西门街心路下埋有一块红糙石,下面压着大蜀山的钥匙,若取出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又传,若此红糙石一动,合肥城内就要遭火灾,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孰料这一传说被合肥城内一贪财的无赖获悉,其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将红糙石掀开,将大蜀山钥匙盗走。大蜀山的钥匙被盗走了,火灾也就招来了。一时间,西门一条街浓烟四起,火势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已烧到那三子之家。为了护卫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灵被三子的虔诚举动所感动,大火竟跳过其家。

  这场大火过后,整个城西门一条街房屋都被大火烧为灰烬,唯独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无损。由此,这个地方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区长江路西段。关于此传说,《合肥县志》有段记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记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与民间传说不尽一致,但基本内容还是相近的



2.德胜门内回龙桥
  旧合肥城西南角有一座德胜门,相传打仗出征例须由此出门,方能得胜。合肥自古多战事。如今德胜门内金寨路九州大厦和盛安广场间通往出版社的路,叫回龙桥路。关于回龙桥地名的来历,至少有两个版本:
  一为“孙权回龙”。三国时,曹操、孙权争夺合肥。曹操率号称八十三万大军下江南,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曹军多为北方人,不谙水性,来合肥的部分曹军便征召民船,日夜操练。合肥地名中的筝笛浦、藏舟浦、斛兵塘,都和曹军训练水师有关。孙权部总体实力虽不如曹操,但有刘备、诸葛亮的支持,且吴国本来就地处南方,土兵多会水也惯于水战。因此,魏吴交战于合肥,可谓麻秸打狼---两怕着,双方都在寻找机会,以智取胜。有一天,孙权亲率战船百艘来袭,行至合肥城中内河某处,忽见曹操直立在一旗舰上挡住去路。而其北面,芦苇深深,水草密密,不可知内藏多少兵船也。孙权乍惊,随后佯笑,拱手向曹:“别来无恙。汝军兵贵神速也!”曹操故作回头望,只见杏花村藏舟浦内旌旗猎猎,又拱手还礼,只是不卑不亢:“老夫当道,贵军恐难前进。失礼了!”孙权见状,只得下令折返。孙权乃吴国之君,也可谓“真龙天子”,这回头处恰有一道桥,后来被称为“回龙桥”。
  二为“康熙回龙”。话说康熙皇帝有一位妃子,原是合肥人,龚鼎孳的干女儿。龚鼎孳被清廷诏任兵部尚书后,献干女儿与康熙,被定为贵妃。有一次,贵妃想回合肥省亲,康熙心血来潮,颁旨拟亲自陪同。这下可忙坏了地方百官。合肥又是建行宫,又是为贵妃娘娘建梳妆楼,还要架天桥越过雨花塘从稻香楼直达德胜门内。这建楼架桥需要银子,盘剥的是民脂民膏,而康熙朝正是大清政局既定,老百姓亟需休养生息之际。在京城的一位合肥籍大臣觉得不该糜费地方,又不好明阻銮驾,便机智地奏上一本:去敝乡路上,千里迢迢,水路须翻梅龙坝,旱路例走斩龙岗,恐犯圣讳。若贸然启行,龙体稍有闪失,臣等罪该万死!康熙帝听罢遂取消了御驾合肥的打算。合肥百姓已遭地方官吏层层加码,纳赋纳税献工献料苦不堪言,闻讯奔走相告,放鞭炮三日相庆。他们把已备好的砖石在城内九曲河上建起一座大桥,取名“回龙桥”。回龙桥后来时建时圮,至解放前德胜门一带已多街肆门面,河道渐淤。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自三孝口至德胜门外拓建金寨路,桥已不存。但回龙桥这个地名却保留了下来,也给合肥留下了可供谈资的与名人有关的历史掌故。



3.姜夔与赤阑桥

  姜夔为南宋著名词人,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的诗词中有好几十首皆与合肥有关;而他与合肥有关,却是结缘于两位歌伎姐妹。姜夔怡情山水,热爱自然,据考证,中青年时期的游历中他至少三次来过合肥,均居城南赤阑桥畔。他第一次来时,便爱上了赤阑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姜夔词中的她体态“燕燕轻盈”,言语“莺莺娇软”,可谓千般妩媚,万种风情。她对姜夔“别时针线”,“别后书辞”,温柔体贴,经久难忘。而且,弹琵琶的歌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姐妹俩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又常泛舟环城河中,弹唱演绎“姜词”如锦上添花,令懂音律、善谱曲的姜夔心旷神怡,即便暂时别离,他在梦中也时常与这对姐妹相会。姜夔的笔下,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这样怅然若失、缠绵难解的词句。?
  姜夔有时为“儿女情长”所累,甚至被合肥俩姐妹所批评。相传有一次合肥城被金兀术所破,姜夔时正在江西家中。他毅然赶来合肥,到赤阑桥畔探望俩姐妹。殊料却遭到姐姐的白眼。琵琶女认为,山河破碎,大敌当前,你姜夔堂堂七尺男儿,自应投军精忠报国,跑来看我们俩做啥?她在素笺上疾书:“酒磨壮志,花消英气。国家有难,岂能熟视?”姜夔读罢,羞愧难当,遂暂别赤阑桥,投奔抗金名将刘。刘在柘皋大败金兵后又收复合肥。姜夔回到赤阑桥,眼见桥毁楼空,俩姐妹亦不知所终。经多方打听,只知道姐姐不甘金兵屈辱,在杀死一个小头目后,跳河自杀。姜夔大哭一场,以后写下了许多充满情愫的怀念诗词



4.稻香楼的风雨沧桑

  在合肥老城西南角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略有起伏的山丘绿树中掩映着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别墅琼楼。那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稻香楼。不过现在这里没有稻香,当初的稻香楼如今也难觅踪影。
  清初,合肥人龚鼎?从浙江仙居知县退归后,在合肥建稻香、水明二楼。其中稻香楼很快成为合肥名胜,文武百官和名人迁客都喜欢来此,登楼凭栏,赏四时景致,览八方风情,而吟咏而写意。据考证,其兄龚鼎孳就曾携如夫人顾眉数回合肥,住稻香楼,与地方文儒互有唱和。龚鼎孳曾有诗云:

                  雨过城荫碧淑长,画龙彩?斗芳塘。
                  使君心似冰壶月,不闻荷香闻稻香。
                  千村花柳映凫鸥,府主清廉岁有秋。
                  租吏缓来兵甲远,野夫真卧稻香楼。

  龚鼎孳稍后,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合肥人李天馥及其子、名诗人李孚青也曾入住稻香楼。李天馥和庐州知府张见易留住新安画派大师石涛和尚于稻香楼月余,石涛后来在其名作《巢湖图》的跋文中还叙及过他在稻香楼内与尚书太守们诗酒唱和之乐事。?
  稻香楼历风雨百年,后逐渐荒圮坍塌。清人邵陵在目睹稻香楼遗存后有诗云:“惨淡郊原落日黄,一声秋笛下牛羊。高楼不见人危倚,依旧西风送稻香”。如今,稻香虽没有了,但“稻香楼”这个地名却延续下来。甚至讲到“楼河”,“老合肥”们都知道指的是靠近稻香楼的那一段护城河。?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将稻香楼一带重新规划并加以绿化美化,建起稻香楼饭店(今称稻香楼宾馆),80年代又新建庐阳饭店,稻香楼的南面还陆续添建了安徽饭店、梅山迎宾馆等,这一带现已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对外接待的中心,其源盖出于稻香楼“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不断有民间人士呼吁,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进一步开掘稻香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打名人牌,打旅游牌,复建稻香楼,进而把稻香楼建成合肥的大观园。



5.四牌楼的变迁

  说到楼房,如今合肥二十层、三十层甚至四十层都已不鲜见,而解放前合肥的最高建筑只是高四层的四牌楼。
  四牌楼是合肥老城的中心,亦名魁楼,又叫奎星楼。合肥县志注位于镇淮楼(今鼓楼十字街)南,先圮。它的准确位置在今长江路与宿州路交叉口。明代这里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又称文昌帝君)。以后迭遭兵燹,破败不堪。有记载的修建有三: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庐州知府王成重建,并竖新建魁楼碑记;1803年(嘉庆八年)合肥知县左辅重修,并记入当年新纂的县志;1928年原地重建,并临时改作马王二公祠,以纪念坚守合肥两月有余、拒直鲁联军张宗昌十万之敌于城外的马祥斌、王金韬二将军。
  本世纪初人们见到的四牌楼是砖木结构的三层亭楼,底层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可通马拉车,1927年毁于火,有“范家小朝奉秉烛夜读蜡油燃火”和“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两说。翌年重建的四牌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底层四门可通卡车,为合肥各界人士捐资万余元盖起,二楼设有马、王二公牌位。“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楼外曾竖匾额“抗日救国”。1938年5月侵略军攻占合肥城后,用炸药将四牌楼夷平。
  四牌楼的东西两侧,原先叫小东门街、前大街、西门大街,街宽不过五七米,最窄处汽车不能错车,对面街坊搭上根长竹竿,则可晾衣晒被。
  从东往西,街市上竖着董氏等孝女节妇牌坊、孝义牌坊、龚大司马的“皇恩浩荡”牌坊等几十座牌坊。抗战胜利后,自小东门到大西门这条5华里的长街定名为中山路,解放后裁弯取直拓宽,1955年更名为长江路。长江路上的四牌楼,再度成为合肥市的中心。顺带说一下,由于四牌楼西边二三百米的范巷口,从1958年起两三年内建成了市新华书店、市百货大楼、市供电大楼、省轻工大楼,长江路、徽州路(现改名美菱大道)在此交汇,四楼四角相犄,又因为长江路、宿州路口的四牌楼已不复存在,于是范巷口又被一些人误称作四牌楼,说明四牌楼作为合肥的一个象征性古地名,已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牌楼不存,“四牌楼”长在。



6.张献忠与赵千户巷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用计巧破有“铁庐州”之号的合肥城,被传为美谈。传说张献忠在攻夺合肥城前,途中偶遇一赵姓秀才,此人家住合肥城中,二人虽萍水相逢,但谈得甚为投机,张献忠对赵秀才之才学甚为钦佩。临分手时,赵秀才要求张献忠进城后对其多加关照,张便随手取出令旗两面交给赵秀才,并嘱咐说:“到时将此令旗插于贵府门前,可保你全家安全。”
  赵秀才回城后不久,合肥城就为张献忠部攻下。起义军蜂拥入城,刀光剑影,硝烟弥漫,赵秀才急忙将张献忠所赐之令旗各插于居所的巷首、巷尾,附近居民闻知,纷纷跑到巷中避难。张献忠部下众兵士到此,见有令旗在,无一人敢越雷池一步。躲避在巷中的数千居民因此得免兵扰。
  不日,张献忠拜见赵秀才,不解地问道:“阁下府中何如此多人?”赵秀才答道:“我的家族有千户人家。”自那以后,赵秀才居所所在的巷子就被人们称作赵千户巷。旧址即在今淮河路西段南侧



7.辛公与杏花村

  据说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姓辛的老者随难民从北方来到合肥。他孤身一人在城北搭了一间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为营生,晚间则挑灯夜读。
  老汉终日寡言少语,也极少出门。他打制的草鞋结实耐穿,而且价钱便宜,因此来买草鞋的人络绎不绝。老人心地善良,有时遇有逃难者和饥民路过,就送以草鞋,非但不收分文,还以茶水饭食相待。时间久了,辛公成了一位远近知晓的大善人。出于对辛公的敬佩和感激,凡来此的人,都按照老人的嘱托,或捐赠杏苗,或带来杏核相送。辛公把人们送来的杏苗、杏核,一一栽种于棚舍附近的空地。
  寒来暑往,时间不觉已过去数月。一日,朝廷忽遣人来合肥寻找一个名叫辛子豪的人。经打听,众人都只知有一辛姓的老者,却不曾听说有叫辛子豪的人。差人只得如实禀报州府老爷。州府老爷在心里琢磨:会不会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第二天,州府老爷轻装微服,亲往辛公舍下,与辛公寒暄。交谈中,辛公见来者并无异常,无意中流露出真实身份。州府老爷听后大喜:“辛老先生,下官今特奉朝廷东台王御史之命,前来恭请大驾赴京。”说罢,随手将王御史亲笔书信递辛公阅看。辛公阅信后,知道身份已暴露,不好再瞒,但又不愿相从,便略加思忖后说:“请大驾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动身不迟。”
  次日清早,待到州府老爷前来辛公住处接驾时,辛公早已去无踪影。
  辛公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合肥,然辛公在其住处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种,却日渐茂盛,终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后,这里杏花烂漫,姹紫嫣红一片。由于“辛”与“杏”字近音,人们为纪念这位慈祥善良的老人,便把这里叫作杏花村。其址即在今合肥杏花公园附近。


8.金 酒 泉

  昔日在合肥城里流传着一个关于金酒泉的美丽传说。
  很久以前,合肥淝河边居住着一位叫金大的穷人,靠在外出卖苦力维持生活。一天,金大打工归来,带回雇主抵作工钱的两条鱼,回到家中后正待杀洗烧煮,以孝二老,不巧其中一条鱼双目流泪,并发出呦呦的哭声。金大甚感惊奇。其二老也于屋内听到哭声,赶忙出屋向鱼儿作揖,并吩咐金大说:“此乃神鱼,快快放回河去。”金大乃孝子,听了二老的吩咐,便迅即提着鱼桶来到淝河岸边,小心翼翼地将鱼放入河里。
  是日夜,金大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所放生的鱼乃龙王之子。龙王之子为感谢其救命之恩,要金大去淝河岸边,拾取所送的金块。次日醒来,金大虽仍记得夜间所梦,却并不在意。然金大白天在船上打工,淝河岸乃金大来去必经之道。当其在岸边往船上行走时,脚下被一块状物体碰撞三次,金大只得俯身拾起,见是一块乌金,便顿时想起夜间所梦。金大乃是一老实巴交的汉子,又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其时,金大手掂着乌金块,心里默默地思想,金块虽贵重,但对穷人意义并不大,淝河岸边的穷人,多与水打交道,若能使所有的穷人天天有酒驱寒祛湿,那就好了。于是金大半信半疑地对着金块言道:“夜梦若为真,龙子若真心,穷人不图金,只盼酒泉生。”言罢,金大随手将乌金块仍掷回原地。
  说也奇怪,乌金块落地后,竟将地面砸了一个大坑,坑内顿时汩汩涌出醇香四溢的泉水。金大手捧泉水尝之,与酒无异,不禁大喜,忙回村告诉众邻前往取酒。自那以后,淝河岸边的穷人,身体渐壮,干活有力,生活也日渐转好。后来,人们有感金酒泉恩泽,就将此处所出之泉水称作“金酒泉”,亦称“金泉酒”。合肥旧志中记载:“亦犹金城,城下出金酒泉,泉内出酒。”金城即金斗城,为合肥旧城之称。


9.操兵巷---听金戈铁马声

  古城庐州处处可见三国时代的背影,往往不经意间,你就会走入一条历经千年的小巷,例如——操兵巷。

  三国时期,合肥被曹操占据,当时由他派大将张辽驻守。东吴孙权为争夺合肥跟张辽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合肥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而操兵巷也因为曹操曾在此操练兵马而得名。

  操兵巷西接荣事达大道,东至四湾巷,东西长约200多米。一走进操兵巷,记者不由得有些失望,原本以为操兵巷会有大气磅礴气势,至少也会找到一些铮铮的兵戈之气,没想到眼前只是一条普通的小巷,曾经的风貌已经被历史洗刷得没有任何痕迹:窄窄的巷道、零星的小店、密密的住房。有些名气的寿春中学也在这里,朗朗的读书声为小巷带来了许多生气。巷子里很干净,来来往往的人们似乎并没有留意过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尚大爷今年89岁了,从11岁就来到了操兵巷,78年的岁月,这条小巷留给了他太多的回忆和眷恋。尚大爷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叫过“龚大房巷”,因为有龚家的房屋而得名。龚家是清朝时这一带有名的大户,有钱有势,那时,从逍遥津公园到操兵巷这一地段都是龚家的财产。操兵巷里,龚家房屋青砖碧瓦,高大气派,而周围穷人的房子都是些土木屋,非常简陋,相比之下,龚家的房子就格外显眼,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改称龚大房巷了。

  据尚大爷回忆,操兵巷原来比现在还要窄一米多,只是左边有住户,右边是一个很大的水塘,叫做石头塘,石头塘边上是一处菜园,这里的人们都以种菜为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里统一规划,就把石头塘填埋了,小巷的名字又改回了操兵巷。

  远去的是历史,不该远去的是记忆。如今的操兵巷,留给人们更多的只是一个遥远的回忆,我们或许能从它的名字中找到一个王朝的背影。



10.双井巷---曾是仙人跨鹤来

  以巷内有双井而得名,曾名东风巷。据合肥地方志记载,该巷东南起徽州路,西转北至安庆路,原巷南通长江路。

  双井巷有着一段迷人的传说。早先时候,合肥城内有一巷,巷内有两家织锦的机户,一姓蒋,一姓金。蒋家只剩一男,名叫蒋云宝,善织飞禽走兽,金家有一女,尤精织花草树木。此巷因此两机户而得名“双锦巷”。因为两机户各自拥有一口水井,故又名“双井巷”。一日,一买锦的客户比较两家锦料后,觉得各有特点,又各有缺陷,如果两相结合,就相得益彰了。后两家就从其意见,结为亲家。可恨的是金姑娘的养母,只想着发财,丝毫不顾两人的感情。可怜云宝和金姑娘只能长年没日没夜地干活,却很难自由自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近在咫尺,却忍受着相思之苦。一日,云宝在锦面上挑绣仙鹤时,因思念金姑娘,竟不由自主地说,“鹤呀,你若有灵,就将我和金姑娘,驮飞远方吧!”谁知话音刚落,仙鹤真的破锦而出,将云宝驮起,又驮上金姑娘,冲出户外,一直飞到南京。后又传云宝落户南京后,因不忍双井巷衰败,复央求仙鹤驮一道人将双井巷辟为道观,名曰“白鹤观”,双井巷渐渐又有了生气。《庐州府志》载明朝万廷用诗曰:“经过此地见瑶台,曾是仙人跨鹤来”,可为证。

  春秋辗转,日月递嬗,古老的双井巷一路走过崎岖坎坷,最后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要找到今日的双井巷可不是件容易事。记者多方打听寻找,终于在市府广场边的旮旯里发现了它的“芳踪”。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四牌楼移动大厦和联通大厦之间,一条宽不过3米、长不过百米的无名小巷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双井巷。在这片人声鼎沸、寸土寸金之地,双井巷龟缩一隅,无声地注视着古城的风云变幻、喜怒哀乐。在这条巷子的中段,坐落着著名的百年名校——合肥市育新小学。据了解,育新小学始建于1905年,当时为合肥县官立二小,后为纪念辛亥革命三上将之一的吴旸谷而改名为旸谷小学,解放后又被改名为双井巷小学,经历“文革”后,又起“培育新人”之意,将校名改为育新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据育新小学的朱副校长介绍,双井巷小学是她的母校,她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她亲睹了双井巷的变迁。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双井巷小巷深深,宽窄不一,散发着酒一样的清香。巷子由古色古香的青石板铺就,巷中两口古井,其中一眼已坍塌,后被填平,旁边的一眼补过似地向人们无私奉献着它的清冽甘甜。井水清澈,井栏上磨出了道道深痕,井壁上布满了青苔,这一切无声地证明着它的古老与悠久。她回忆说,当时巷子里住满了寻常百姓。1995年12月,旁边的天徽大厦破土动工,双井巷不复存在,它芬芳的历史从此消失了……



11.拱辰街---香火随风而逝

  拱辰街,曾名北门街,北临环城北路,南通阜南路,三四米宽,千把米长,一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街巷,但是它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南宋期间,庐州城很小,一位姓郭的守将来此驻守时,觉得城区太小,就把城墙往外扩展,其中扩后的北门就叫拱辰门。拱辰乃四方归向之意。查两百年前的《合肥县志》,当时在拱辰门外正北跨淝河上还有一桥,名曰拱辰桥。从清时的合肥县古城郭图中,可以醒目地看到拱辰门以及护城河上的拱辰桥横亘于城北。从拱辰门进城后有一条街巷直通城内,这就是拱辰街 ,老百姓一直称其为北门大街。

  据传,拱辰街曾是合肥最具商业气息的一条街。“老合肥”牛耘先生回忆道,解放前,这里曾是有名的香店集散地,街两边排满大小香店,前来采购香火的生意人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香店全被取缔,从业人员被遣散。1954年发大水时,城北那座由石头堆砌而成的拱辰桥被冲垮,后不复修建。

  走进拱辰街,已很难看到历史的痕迹,周围建筑多是常见居民单元楼,只有一处清代建筑,现已残败不堪,临近路面的房子已被改造成为几家门面,卖蔬菜、水产品等等,里面的房子大多已成为危房,鲜有人居住。据住在院内的龚大爷称,这栋房子解放前居住着董姓五兄弟,开着一家大当铺,名震一时。几经辗转,风光不再,只有房顶上的琉璃瓦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

  拱辰街成为一条小街并不久远,上世纪80年代先是在其南端的阜南路,零星地有人做起买卖,后渐成规模,并向拱辰街内延伸,日益形成集市——当时称为北门街。1997年合肥市实施“便民工程”时,对之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和规范,从而发展成了今天的拱辰街。

  


12.包公贤媳“尚节楼”

  作为包公故乡,庐州街面上随处可见包公留下来的印记,就连一些小巷也和他拉上了关系。比如,尚节楼巷。查阅《合肥地名录》得知,尚节楼巷南起长江路,北接安庆路,曾是徽州路的一段。

  翻开包公家谱,开篇是一道皇帝的圣旨,其中就提到了这条名巷。据传圣旨为苏东坡所书,内容是为了旌表包公媳妇的高尚节操。相传包公唯一的儿子在娶了一大家小姐后,不久死了,只剩下守寡的媳妇独自抚养着小孙子,再后来唯一的小孙子也不幸夭折了。就当时社会风气,对包拯的媳妇而言,她有充分的理由择夫再嫁,但为了照顾岁数大了的包公夫妇,包公媳妇尽起丈夫的责任,没再嫁人。包公在儿子死了之后,变得心灰意冷,连贴身小妾也一纸休书将其打发回家了,但心细的媳妇发现小妾已经怀孕,在其回娘家后不断派人去探视她,直到她把小孩生下,一看是个男孩,才将事情真相告诉了包公。后来她一直住在尚节楼巷,将小叔子一手抚养成人。从此包公子嗣才得以延续。尚节楼巷也因包公媳妇的守节大义从此美名传遍四海。

  古老的尚节楼巷一路崎岖走到今天,后来逐渐凋零于滚滚的城改洪流中。专门研究包公的程如峰老人告诉记者,尚节楼巷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包公的老家,这条巷子直通旁边的一条大河。据老合肥李家璧老人介绍,解放前,尚节楼巷不长,很窄小,两边都是平房,附近一片荒凉。巷子里零星地散布着几家小饭馆、裁缝店,其中有一家名叫“五味斋”的元宵店非常出名,味道好,且做工比较考究,所用的糯米粉不是平常石磨磨出来的,而是在门口的石臼里现舂的,因此货真价实。据牛耘老先生回忆,当时巷子里还有一座小庙,常有人前去烧香,后来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掉了。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因地理位置重要,尚节楼巷一直处于改造的中心,成为商家必争之地。直至后来市府广场修建,美菱大道改造,古老的尚节楼巷走进了历史,不再为人所知。在今天的四牌楼处,从百货大楼至乐普生的一段,就是尚节楼巷的“前身”。置身此地,谁能想到寸土寸金的旺铺底下竟然埋藏着一条千年古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