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13号线通车:周涛:畅谈全唐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27:41
周涛:畅谈全唐诗
2011-08-31 23:19:00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8e06b9b0102dsjy [查看原文]

  唐诗和新疆是有着血肉联系的,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恰恰就是产生唐代边塞诗的地方,岑参、高适、王昌龄等唐代大诗人,都曾踏足过这块神圣的土地,库车、轮台、疏勒、龟兹等字眼和地名,都无数次出现在唐诗里,所以我觉得,在新疆谈唐诗,比在别的地方谈唐诗更有意义。

  我想建设先进的现代文化,仅靠歌舞升平是不行的,靠小品、相声也是不行的,靠那些离题万里、和现实社会八竿子打不着的电影也是不行的,要靠什么?要靠真正的文化。我们这个民族,最了不起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直到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性质、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唐诗。

  唐诗在培养、造就民族精神上功不可没。而一说起唐诗,我们大家都以为就是那个唐诗三百首。其实不然。

  讲一个小故事,我年轻写诗的时候,我们军区创作室有一个画家,叫叶毓中,是四川美院毕业的,后来到中央美院当过副院长。叶毓中当时就跟我说过,“你的诗挺不错,我看了。”他说你读过全唐诗没有,我说没有,唐诗三百首就够了。他说那不行,要看全唐诗。我对他的忠告没当回事,当时年轻,也确实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没有深想。

  他有次在中央美院讲课,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也不点名地批评了我,说我们有个青年诗人(我那时也算青年诗人),竟然没有读过全唐诗。这句话后来传到我耳朵里,开始我有点不太高兴,后来想想,他好像对我说过这话,印象很深。时隔多年,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这句话始终在心里,想起这个事儿来了。

  有一天问“一心”书店,有没有全唐诗啊,书店说有,两种版本。有精装的和简装的,我说那你给我拿一套精装的吧。拿来以后,我随便抽出来一本,一看,时隔将近三十年以后,才知道人家叶先生对我的批评太正确了。早怎么没看呢,后来一看,那才是诗。全唐诗可和唐诗三百首不一样啊,唐诗三百首,它是通俗性的,不全。而且选家也有选家的眼光,选家不一定能把全唐诗里面的好诗都选出来,看了全唐诗以后,那真是佩服。喜欢,就那么几十卷,半辈子读不完,真正吃透它,那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这个时候才感觉到,别人有时候对你的批评,恰恰是对你的爱护。后悔看晚了,很后悔,因为当时太骄傲了,没把人家的意见当意见。

  一翻开这个全唐诗,很偶然地看到一个人的诗,非常精辟,这在唐诗三百首里根本找不到,这个人叫刘叉,对他的介绍是: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不知所终。仅仅就这么几句话。但是韩愈、孟郊都是唐代的大诗人,却对他非常爱惜,曾经给了他一袋金子,韩愈说,我要金子没有用,还不如给他活命去。

  看到刘叉的诗吓我一跳,“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这简直就是鲁智深的诗嘛!豪气万丈,充满了英雄气概,什么是他的万古刀啊,就是正义和公理。从那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人的诗,但他也没有多少诗,应该说直到今天,也没有过像刘叉这么另类的诗,太另类了。孟郊对他那么好,给他各种关照,他呢,还在写诗嘲笑孟郊:“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退之何可骂,东野何可欺。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生死守一丘,宁记饱与饥。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退之就是韩愈,东野就是孟郊,他瞧不起他们两人的死心眼,万事付杯酒,从人笑狂痴。他指他自己,什么事都不当回事,任人笑自己又狂又痴。可以说是极端另类的诗。刘叉是个唐代的逃犯,逃犯居然也有此才,这就是唐人之气。所以说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复兴到哪里去,真正想重现大唐辉煌,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唐诗啊,真正的水平之高,令人惊叹,时间过了一千多年,人人读她,读不尽。

  就是这个刘叉,给一个叫姚秀才的送了一把剑,之后还写了一首诗:“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解赠君,勿薄细碎仇。”勿薄也就是勿要报,不要报小恩小仇,要干什么呢,要拿这个剑干大事,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挺身争斗,拔剑而刺。今天看这个刘叉也不是个土匪,还是有一点政治头脑的。

  他嘲笑的孟郊——孟东野的诗,看了以后,觉得直到今天,还是非常精彩的,还有指导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孟郊有一首诗叫《择友》:“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因为兽和人不一样,所以人们对它,对兽有隔阂。“人中有兽心,几个能真识。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

  古人长啥样子咱也没见过,是不是像兽,反正是毛多吧,可能比较粗野一点。“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这首诗主要讲怎么交朋友的,拿到今天看,真正还是有指导意义的。这个我有体会,说兽中有人性,我始终觉着,到了今天,我们人类和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逐渐地产生了平等的生命意识。过去不是这样的,历来人类以为自己是高等动物,别的动物自然就是低等动物,并不把人类和动物放在同一生命这个等级上,所以人类灭杀、灭绝、消灭了很多地球上的动物,珍奇动物基本上让人收拾光了,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终于意识到,和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是平等的。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这个进步等同于什么呢?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过去不管是希特勒也好,还是从历史上看,多了,凡是稍微先进一点强大一点的民族,就自认为是高等民族,别的民族,是落后的、劣等民族。语言不通啊、生活习惯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啊,造成了人和人的隔绝。那个隔绝,就像“形异遭人隔”嘛,就像人兽之隔。实际上,各个民族、各个人种,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咱们再说到全唐诗,我看了以后总结出这么几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唐诗是政治和文学的高度契合

  说唐诗是政治和文学的高度契合,因为唐代是以音律取试,当时唐太宗不是说,天下英雄尽入毂中嘛。基本上做到野不遗贤,所以这个全唐诗里的那些诗人,基本都是官员,有的诗人还是很大的官,相当于一大批官员、高级干部。他们做了官,平时在操持政务,因从政的关系,他有社会阅历,接触面广。这样,他们的诗里自然就有一种新的视野及开阔的胸襟。当时的朝廷对诗歌创作也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整个唐代诗人的素质非常全面。

  全面在于政治和文学一体,一个人同时具有政治和文学的能力,那就厉害了。我们今天分得太清楚了,搞政治的就是搞政治的,搞文学的就是搞文学的,搞来搞去有的搞政治的同志,也写了一些东西,有的写得很好。但是,搞文学的一专业化,就把文学搞到小圈子里面了,他很难把握整个社会的脉搏,逐渐地使文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弱化,为什么我们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当中,中国当代文学造成了那么大的影响,产生了那么广泛的社会效益,基本上国人无人不谈文学,就是那时的文学深刻地关注了社会,关注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不像今天,我们只能找一个合适的场子,来谈唐诗,那个时候处处可以谈文学。政治和文学不可分离,它都是研究人的,都是人学,政治是人学,文学也是人学,只不过是不同的角度罢了,所以我一再地在文坛上给作家们讲,提倡什么?文学家学政治,文学家应该学政治,不学政治成不了大作家,学了以后学不好也成不了。文学家必须要有政治意识,所以这是唐诗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第二个启示]唐诗是军事和文学的巧妙融合

  我们现在讲的军旅文学、军事文学,从文学里面又分出一小块来,本来这个豆腐就不大了,切下一块叫军旅文学就更窄了。但是在唐代,军事和文学是巧妙融合的,怎么巧妙地融合呢?

  唐修补疆域,唐太宗立国后首要事情是修补疆域,隋已经乱了多少年?隋以前的五代十国,是不是也乱了几百年,整个到了唐朝才一大统,统一了,第一件事情便是修补疆域,北征契丹、辽,西征突厥、回鹘,南征南召、南越,还五征高丽,唐太宗是一个军事家、伟大的军事家,说大国之立必固四方,真正是雄才大略,为了中华民族巩固地盘啊,那个时候没地盘怎么活?什么时候没地盘你也活不了嘛,巩固地盘是千秋万代的大计啊,所以征战多,而就在这样一个频繁的军事活动、军事环境当中,唐诗不但没有被湮灭反而形成了极其灿烂辉煌的边塞诗,它是和军事环境军事行动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先进的军事文化。

  我们今天要建设先进的军事文化,前面就有先例,唐朝就已经创造了全世界一等的最先进的军事文化,就是军事和文化的巧妙结合,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首的边塞诗人写了大量的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黄口小儿都可以背出来。

  不是哈密出土了岑参打的借条嘛,是岑参手写的借条,岑参到了哈密后,再往前走他的马没草吃了,他跟人家打借条借粮草,现在这个借条出土了。其实这几个人的边塞诗,影响了整个唐诗。唐朝诗人甭管来没来过西域,一律写战争、写军事,李贺不是还有名诗嘛,“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宁肯当一个排长也不当诗人。什么原因?唐人身上有尚武之风啊,唐人尚武。唐人尚武和唐太宗尚武是直接相关联的,唐太宗胸怀开阔,各个民族全部拢在怀中,他不分你是哪个民族的,有本事都用,所以造成长安胡风大盛,融会了各民族文化。其实到今天你仔细探究,很多东西最早不是汉民族原有的,那胡琴,胡琴不是汉族的,是胡人的。胡话,你别说胡话,胡话是什么?胡话就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胡同,胡同也不是汉族人的,满人的嘛,怎么变胡同了,要不然,叫街巷不就完了嘛,或者里弄也可以嘛,上海人叫里弄、里巷。所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不能各全是汉民族的文化,它是各个民族互相交融互相碰撞逐步产生的这样一种文化,人们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古国,文明就是文化,这个文明的产生是由多个民族互相之间的摩擦、交融、碰撞、学习形成的。

  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全人类世界的一个典范,还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长时间的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深厚的交流形成了这种文明,因而它的文明独特,即便它的文明衰弱到清朝后期那个倒霉鬼的样子,它也垮不了。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没有了,印度、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其他三个现在哪里去了?已经没有了,现在的埃及人完全不是古埃及人,而是那个埃及消亡以后的新埃及人,完全不一样。印度也不是古印度人,他们是欧洲人,所以现在这个地盘上剩下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文明是多民族碰撞出来的,是战火中炼出来的一把文明之剑,断不了,这是最重要的。而唐诗是这个文明当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极其重要。

  唐诗像写史一样,满布着历史鲜活的影子。张籍有首诗: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兵乱,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土。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首诗看了以后,感觉历史就在眼前,哪本书上写的有这么清楚啊,这就像当时演电影一样,演到你眼前来了,黄头鲜卑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知道是裹着黄头巾呢,还是鲜卑人头发有点黄,黄头鲜卑啊,反正不是从东北就是从西北打到洛阳了,胡儿执戟升明堂了,晋家的天子都成了俘虏了,大臣逃走的都像牛羊一样,妇女出门随兵乱啊,丈夫死在面前不敢哭。可怜啊,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是我们到现在想南方话就是晋语的缘故,活生生的历史啊。

  [第三个启示]唐诗是诗人和诗人之间的友情的促和

  自古文人相轻,唐朝一代反之。文人之间互相倾慕、学习、帮助、比比皆是,韩愈、孟郊对刘叉的提携帮助非常动人。元白——元稹、白居易两个人的友谊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非常感人。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元稹盼望白居易的信,好长时间来不了,终于来了的时候,接到信以后还没有拆封,就泪流满面了。然后,他的老婆孩子就非常惊奇。怎么搞的呢?接个信还泪流满面……想念!友情太深!元稹那个集子里至少有一半是写给白居易的,白居易也有大量的答元稹的诗。他们之间的唱和感人至深。所以这唐诗啊,它不仅仅是作诗,唐诗它是人际交往当中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的精神必需。

  它有很多实用价值,它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作家动不动就搞创作。人家不是创作,他是真的!他就是有那个能耐,当时就出来了。赠送给你,互相唱答,写在墙上,拿毛笔。这样一种感情思想、文化交流,何其质朴,何其动人!

  那时交通也不方便,信息非常闭塞。竟然,唐朝的诗人之间那种交流、互相之间的关系居然是非常灵通,非常密切的。比如李杜,李白杜甫的关系,那种友谊,是很少见的。这就是唐人的一种精神,唐人尚武,唐人懂政治,唐人爱文化。只有对文化的诚心诚意的热爱,才会做到这一点。他不计个人官位高低才会被人如此的厚爱,不会小肚鸡肠嘛!心胸坦荡!我们今天哪有这个,没这个精神,没这个胸怀,没这个文化品质。高品质的文化,它是一定要产生在高尚的心态上的。所以像白居易当了左拾遗,左拾遗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就等于在中央机构,跟在皇帝身边的。当了左拾遗以后,白居易写的诗里面特别讲到什么呢?“惭愧!”说我有什么本事,李白杜甫他们光芒万丈,也没有到这一步啊!他,惭愧!所以我们后人一讲唐诗,就把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在一起。不光是我们今天这样评价,当年人家白居易自己也承认,李白、杜甫就是了不起!他们都没有当上左拾遗,我当了,我有什么德能啊!这种胸怀,我们今天很少。

  [第四条启示]唐诗是人民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典范

  人民性和艺术性在白居易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唐诗的意义永恒,为什么永恒?就因为它里面包涵有多种元素。唐朝的诗人,除了刘叉是逃犯外,基本上是官员。但他们的诗,都有极强的人民性,亲民色彩非常重,同情理解下层民众,写了大量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思想境界之高,非一般人所能比!

  我说白居易堪比今天的优秀党员,自己当过左拾遗,当过杭州的州官,建了白堤,很大的官啊!做了件新衣服,穿上了。“桂布白似雪啊!吴绵软于云。”吴绵就是江南出的棉花,桂布就是广西那一带的布。“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啊!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自己做了件新衣服,穿上以后,就觉着天下还有那么多受寒人,什么时候如果做个大家伙、大衣服把全天下人都包起来,让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样温暖,没有受寒的人,该多好啊。那是在唐代,当然像白居易的生活水平,总而言之是比较高的了,但他当左拾遗后想的却是比他有才干的人——李白杜甫没当上。看人家割麦子,当然他不用割麦子,看农夫劳苦,他说:“今我何德能啊?”何功德啊?“曾不事农桑,利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他这个高级干部,诚恳地说,我有什么功德,竟然没有去种地、劳动。一年三百石俸禄,到了年末还有余粮,他很惭愧。

  看到杏园当中的枣树,白居易吟道:“人言白果中啊!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意思是说这个花园里有枣树,百果当中枣树是最平凡最可怜的,倒霉鬼样子,不好看,皮皴得像那个龟手一样,鬼爪子一样。叶子也小,像老鼠耳朵一样。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自知之明,怎么敢把自己种在这么高级的花园里面呢?但最后两句很厉害,你不要看它这个德行,你要是做大车的话,轮轴的材料必须是枣树。堪当大任啊!不要以貌取人。这一点,没有相当的思想境界是不会这么想的。

  还有写古琴的,“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这四句诗可以说对今天仍然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过去说,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下里巴人,满街的人都跟着你唱,这种现象,大概不是时间流逝就能改变的,这是基本的社会形态。古琴因为没有俗韵,所以奏罢没人听,时尚的是什么呢?羌笛与胡琴啊,那好多人都围着听。只有一个原因:时尚!那个是时尚。寒松不开花,所以枝下无人行,人都在漂亮的树底下站着呢。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来看,也觉得说得有道理。今天仍然没有逃脱这样一条规律。

  真正的好艺术,它也的确不可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和欣赏。我们说流行的东西,凡能流行的东西,无不沾一个字,它一定是俗的,不俗不足以流行啊,不俗不足以被那么多的人追捧。真正高级的东西没有人去追捧,这点我深深相信。

  所以现在我们说的那些文化,整天在眼前的有些歌舞,包括有些相声,小品,那不能算文化,那叫逗乐的,它永远不会给你的灵魂注入力量,它只能把你变得更低下,这就是俗!它提升不了你,它不能给你解释世界,它没能告诉你你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你所不能认识到的东西,它不能告诉你。

  我是这么看的,人类几千年,思想家,那是真正的天才。没有人的著作,能这么厚,还篇篇都是经典,那个学识的渊博,智力的发达,非常人所能比。那是人类思想的太阳,当之无愧。

  我们次一点讲,像托尔斯泰、雨果、那些伟大的作家写的作品又有多少人看过,谁还在那儿看。人们看的啥,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嘛。这就是时尚,时尚文化,是吧?那么多人追捧就好吗?就一定有意义吗?可为什么那么好的东西没人看呢?这里面也有着很多复杂的、说不清的东西。所以说,唐代的诗人,他们的人民性,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学习借鉴意义。我觉得谁应该出来编一些唐诗的选集,选人民性、廉洁性,还有精神境界比较高的,编一个新的《唐诗五百首》,发给各级领导干部,那就是提升思想境界、个人情操、个人品德的一副良药,为什么不用?就知道给三岁小孩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唐诗,小孩知道多少?不过也没什么坏处,现在中国小孩哪个不能背个十首八首唐诗,所以唐诗,它的文化的普及性,也是惊人的,你说它有多么旺盛的生命力,了得啊!

  唐诗过了一千多年,现在小孩还不是在背,全中国都背,说不定外国还有好多华人在背,这就是说,它不光是人民性,它还有极高的艺术性,由此传唱千古。我们建国初期的老作家,没人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好多名满天下的作家,你问现在的80后,他不知道。可想,在时间面前,你那作品根本就经不起一点点儿风吹草动。所以说,谁敢说自己的作品是个东西?根本就是在浪费纸张,垃圾。所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不要指望大地会记住你的名字,你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人民记着你的名字,大地确实记住了一些人的名字。但那些名字都是历经筛选、淘汰、洗磨仍然不灭的名字,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有几个?所以说,唐诗啊,是人民性和艺术性结合而成的千古绝唱。

  [第五个启示]唐诗的魅力跨越了千年的时空

  唐诗永恒的魅力,今天值得好好研究。过去我们没有研究好,我们的研究人员,让我看,老是抓不住要害,老是认识不到骨髓上去,老是在面上。我认为唐诗的永恒魅力,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性的描述上。就像我们刚才看到张籍的那首《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就是真实性的很好体现,场面如在面前啊!没有真实性,你都是些瞎编的、想象出来的,那行吗?

  这生活的真实性,恰恰是我们今天的文化最大的缺失。为什么一个“吉祥三宝”惊为天籁?他唱的是老百姓唱的歌,这个歌为心声,必须是真实的心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想唱什么歌就唱什么歌。为什么民歌不朽啊,老百姓唱的民歌,发自心灵的深处,你去看看民歌,里面有一百首,九十九首是唱男人和女人的爱情的,那才是真的。

  生活的真实性,是唐诗跨越时空,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对艺术的痴迷,唐代的诗,对艺术性的追求,那是到骨头里去了。他是真爱,他真下功夫,他真琢磨,他并不是想拿写诗换钱,换什么好处,或者是出名,并不像今天一样。因为他没有地方发表啊,顶多,我写了一首诗,一高兴,给一位好朋友看看,好朋友又传给了别的朋友,好,就互相传开了,他是这样出名的。出名最真、最地道的方法,就是一个一个地认账,“多米诺”骨牌效应,大家一个一个地认账,有一个不认账他就断了,中间就断了,他必须是走到哪儿都通行的,一个接一个这样才能传播。因此他是真的,不是我们现在花钱买的,你看一个人在台上唱歌,台下的人跟疯子似的欢呼,傻瓜一样,闹了半天才知道,一人给五十块钱,上去折腾去,这是收买,而不是真的艺术。

  对读者的普及性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唐诗。它普及了一千多年,普及了所有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唐诗,没有人不会背几句唐诗,十几亿人,上千年的时间,这个跨度,这个影响面,我敢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连宗教的经典也难做到,宗教经典只能对它的信徒做到。

  唐诗它影响中国多少代人,你中国哪一个伟大人物,他不能写几句诗啊?第一代从毛泽东开始,个个都能写,他肯定是受了唐诗影响的,甚至是在唐诗中浸泡出来的,唐诗无形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做出了一代功勋伟业。

  唐诗还将继续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只要2012年地球不毁灭,它将还就一直影响下去。并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注:本文系作家周涛在自治区图书馆与新疆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大讲堂”上的发言,本报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