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儿广场舞心中红:[对联故事二](11—20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44:55
11路遥知马力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众所周知,“路遥知马力”,是说走的路程远,才知道马的脚力好不好。“日久见人心”,是说人心善恶,时日一长便见分晓。我要讲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路遥和马力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路遥是个财主,家财颇丰,良田不少。但他不是那种为富不仁,财大气粗的吝啬鬼,而是很重感情,宽宏大度,乐善好施的大好人。他请马力做账房兼管家,非常信任马力,把马力当作自家兄弟,全部家当交给他管理,不管什么事,马力说了算。马力也是一片忠心对待路遥,毫无二心,从未做过对不起路遥的事情。 

有一年,路遥派马力去一个较远的地方收田租。马力去后,发现那里连续三年大旱,并且蝗灾严重,佃户没交租都有不少人家揭不开锅了。马力自作主张,把佃户召到一起当众宣布:“我不是来收租的,是我们东家路遥知道这里受了灾,要我来告诉大家,这三年的田租全部免了,明年不管收成好坏,田租也免了。东家还说,这三年交了田租的全部退回,还按人头给你们每人借一担粮食度荒。”马力刚说完,就见佃户跪成一片,感谢东家活菩萨。

马力回去后,把事情经过情形告诉路遥,路遥心里有些不高兴,觉得这么大的事应该与他商量-下。路遥心里有事,但没有挂到脸上,也没有指责马力,只是当时没有说话。马力也觉得事先没跟路遥商量是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没过多久,马力找了个理由向路遥辞职〈引咎辞职〉。路遥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暗暗自责。但没有挽留马力,只是给了马力一大笔钱,让马力自己去发展。马力毫不客气,收了钱辞别了路遥。

其实马力没到那里去,而是去了他免租的地方。在那里又把佃户召拢来开会,他对大家说:“我是东家派来领导大家修水库的,东家还要我带了钱来。这是对大家有益的事,大家都要努力哟!”

佃户异口同声说:“东家是我们的大恩人,修水库又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我们还不努力,还是人嘛?”

在马力的领导下,干得热火朝天,一个冬天就把水库修好了。从此,这里旱涝保收,佃户的生活好起来了。

老天爷瞎了眼,把灾难降到路遥头上。路遥家失了火,把房屋、银票、地契、借据、衣物和粮食烧得一干二净。一些没良心的人趁火打劫,知道路遥烧掉了凭据,他们赖账,路遥一下子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消息传到马力那里,马力把东家遭灾的情况一说,大家又震惊又难过,决定把东家接过来安家。

路遥-家来了,安好了家。近几年,这里的佃户收成较好。他们对大恩人路遥遭灾很同情,把新租、老租、过去免了的租和借粮全部交清了,还送柴送水送菜,十分周到的照顾路遥一家。路遥接触的佃户,都对他千恩万谢,说是他免租借粮,出钱派人来领导修水库,要不没有今天。还说马力马先生是他派来的好人、能人,没有他水库修不成,没有他事情不可能办得这么好。路遥全明白了,不无惭愧地说:“我过去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力,这一把火烧醒了我,使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2添字续联见功夫

 

巳写好的对联不动,只是分别在上下联的前头或末尾添字,把原来的对联续长,却仍然保持上下联文通义顺、对仗工整。有的对联添字后,原意不变,有的对联添字后意义全变,甚至和原意绝然相反。总之,添字续联的联作者必须具备髙超的才艺。

 

(一)王羲之两年写一联

王羲之(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又因他官居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喜欢书法,先从卫夫人学习,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开创了妍美遒逸劲健的新体。其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草书,达到了独步天下,登峰造极的地步。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有:《籣亭集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孔侍中帖》、《姨母帖》等。《兰亭序集》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草书代表作有:《十七帖》,尤以其中的《积雪凝寒帖》最受人重现。梁武帝萧衍称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朝张怀灌则赞其字“天资自然,丰神盖代”。唐大宗李世民厚爱王羲之的书法,他把《籣亭集序》和搜集来为《圣教序》拼字的其它书法真迹,做了他的殉葬品。加上朝代更迭,战火频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真迹一字无存。现在存世的都是唐怀仁等人的摹本和双钩廓填本。《兰亭集序》以唐冯承素所摹之“神龙本”最著名,石刻首推褚遂良临写的“定武本”。《圣教序》是汇集王羲之行书字迹最多的碑版。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僧陈玄奘去印度取经,往返历时十七年。回朝后翻译佛教三藏(经、律、论)要籍六百七十五部。唐大宗李世民亲自作序,以表彰玄奘功德。皇帝为佛教三藏作的序,所以称《圣教序》。皇帝作的文,李世民又最喜欢王羲之的行书,用王羲之的字来刊印和刻碑最好不过。可王羲之死了两百多年了,怎么办?于是,要怀仁等人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搜集起来,用里面的字来拼凑《圣教序》。他们通过灯影缩小放大,精心钩廓填摹,历时二十五年完成。

关于王羲之写字,民间版的传说是:王羲之学习书法非常专心刻苦,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他日以继夜捉摸别人的运笔和间架结构,想着要学得跟人家一模一样。就是睡到床上,还要用手指在身上比划。一天晚上他划着划着划到妻子身上去了,妻子说:“划什么?弄得人家睡不着。”王羲之说:“我在想一个字怎么写?”妻子接着说:“怎么写?各有一体吗 !”妻子的意思是:你有你的身体,要划到你自已身上划。可这句话使王羲之悟出了一个道理,即不能一味模仿,要创新,要有自己的书体。也许这就叫换位思维吧,它成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转折点。

通过刻苦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精进,创立了自己的书体,造诣很高,声名远播。可他自己不知道,还在勤学苦练 。别人求他写字,有求必应。一天王羲之去庙会上游玩,看到一个中年妇女蒸糕,她蒸糕的蒸笼,托糕的托板,装糕的盘子都是园的,直径一样大。每当一笼糕蒸好,妇女一手托托板,一手托蒸笼,一手将蒸笼一翻,一手伸托板一接,蒸笼里的糕不偏不倚正好落到托板上。接着托托板的手向前一伸,托板上的糕飞出去,又不偏不倚的落在距数尺远的盘子里。跟耍杂技一样,每-次都是这么精准。王羲之看了很久,忍不住走向前问妇女:“你这套手艺练了多久?真了不起!”妇女不知他是王羲之,自豪的说:“跟王羲之写字一样,从小就练,练了几十年,练到家了!”

王羲之心下一惊,心想:“看来我的字很有些名气了,要不这样的妇道人家怎么会知道”。此后,也不轻易给人写字了。然而想得到他书法作品的人却是更多了。这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有一年,春节即临,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让儿子去贴好。不料刚贴出去不久,就被别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贴出去不久,又被揭走了。不奇怪,这是人家收藏他的书法作品,谁要他的字那么出名。除夕到了,门口总该有副对联,王羲之略一沉思,想出了一个绝招。他嘻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出去。但只见上下联都只写了一半,上联的一半是“福无双至”,下联的一半是“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清早,王羲之在上下联后各添了几个字,春联便成了:

 祸不单行昨夜行

 福无双至今朝至

 

(二)苏东坡妙笔生花。

苏小妹才名远播,不少官宦公子与富家子弟想与她缔结良缘。但苏小妹不重富贵不嫌贫贱,只看重人才。当时有一权贵之家的公子名方若虚,将自己写的词赋文章拿给苏小妹看,想博得她的欢心。苏小妹看后,写了一副对联作评语。云: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后,抱怨苏小妹以文招祸。因为这位方公子的父亲是朝中极有权势的大官,而且肚量极小,忌贤妒能,最善陷人入罪。万一方公子要其父出来作对,岂非给家中惹来一场祸事!于是他想一想,在此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原联便变成: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三)三字通关

解缙到一大商贾家去办事,商贾调皮的女儿知道解缙是个才子,想了个歪点子为难他,在门口贴了一副新对联。心想:“我看你解缙怎么进屋?”联曰:

      闲人免进;

     盗者休来    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墨,他提笔在左右门联上各添了三个字,便挺胸而入。商贾的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解缙文思敏捷。原来解缙添了字的对联是: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四)添字现原形

一知县上任伊始,即在县衙门口贴出对联,云:

             一不贪钱,二不贪色;

        三不图官,四不图名。

这个县官上任没几天便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原形毕露。于是,有人在他的对联每句话后面添了两个字,使原对联的意思完全反过来了:

           一不贪钱,嫌少,二不贪色,嫌老;

           三不图官,嫌小,四不图名,嫌臭。

 

清末有一个县令,在县衙门的正厅里悬挂出一副对联:  

            得一文,天诛地灭;

          听一情,男盗女娼。

可事实上,凡有送礼、行贿者,他照收不误。有人不解,问县令:“老爷这样做岂不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县令回答:“我一点儿也没有违背我的誓言,我收的贿赂并非一文,我徇的私情也不是一件一事啊。”于是有人背地里把他的对联改成:

        只得一文,天诛地灭;

            仅听一情,男盗女娼。

 

一个贪婪的知县,每到一个地方做官,第一件事就是书写一副大对联悬挂到衙门囗,联曰:

    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

初来乍到,都以为他是一个清官。时间一长,民众发现他根本不是什么清官,而是一个贪赃枉法,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当了婊子还要树牌坊的大贪官。尽管多数民众敢怒不敢言,必竟有人冒险也要设法揭露贪官的丑恶嘴脸。

一天知县升堂时,一个衙役气急败坏地报告:“老爷,衙门口的对联被人攺了。”

知县问:“怎么攺的?”

衙役回答:“上下联都加了字,续长了,原来的对联变成了——

            爱民如子,金子、 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知县听了毫无羞耻感、只是叫人去把对联收了。

 

纪晓岚智对乾隆   

乾隆皇帝喜欢找人对对子取乐。找谁呢?自然是纪晓岚了。

乾隆出句:

                两碟豆

纪晓岚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难句,这次怎么如此简单?要小心应对,答道:

                一瓯油

乾隆改了口说:

                 两蝶斗

纪晓岚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说:

                 一鸥游

乾隆又说:

                 花间两蝶斗

纪晓岚随口应道:

                 水面一鸥游

乾隆说:“看来斗不过你哟 !”纪晓岚小心翼翼地说:“皇上高明,臣只不过是一只水鸟罢了。”

 

(六)添字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福建南安人,字彦演,号享九,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为崇祯帝所重。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率十三万人马“誓为皇帝剿清妖”,与清军战于辽宁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守节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哪知此时的洪承畴已经被俘降清,并正为清廷运筹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皆不值其所为, 有人就在洪承畴自撰联的联尾各加一字,对联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一叹一问,使上联的原意得到肯定,使下联的意思反过来了,极尽犀利辛辣的讥讽,可谓虚词不虚也。 [对联故事]13“王尔烈才高联奇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别名仲方,辽阳县贾家堡子(今辽宁省辽阳市蓝家乡风水沟村)人)。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四十四岁中进士。据说他中进士那年,本来考中了头名状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场,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与乾隆的名次对换了一下。后来乾隆见王尔烈文卷甚佳,才学出众,文笔惊人,即封王为侍读,留教授太子颙琰,后来的“老主同场少主师”之说,指的就是这段故事。

王尔烈一生写过很多对联,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历史名联,就是他的杰作。

 

(一)王尔烈对方丈元空

王尔烈刚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去当杂工,独立谋生。他一有空闲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一次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 ,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让小和尚们对下联。出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摇头搔脑对答不上。这时,王尔烈在一旁说了声“我来对”,便随口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从“雪”联想到“云”,便以“ 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 ”。日出雪化,风吹云走,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 “日出化身归南海” 。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对得委实工巧。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 !”小和尚们也都称赞不已。

 

(二)王尔烈对小尼姑

有一天 ,方丈元空和尚带领一帮小和尚划船往大安寺去。大安寺里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船上小和尚撑船的影子倒映在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和尚的影子上,小尼姑就笑着出了一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此联出得很形象,船上的和尚们一听,脸都全红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王尔烈瞅瞅小尼姑汲水的样子,随口对答出了下联: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汲水的时候,人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个美人。提上水来,也把自己的影子提上来了。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元空和尚听了后,不禁暗自称赞,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

 

(三)压倒三江王尔烈

王尔烈有“三江才子”之称,其兄弟亦负盛名。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出了麻烦。应试的举子们都是当地名士,一连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们“考”得灰溜溜地回来了。皇上又命王尔烈前去。举子们听说王尔烈是北方人,更瞧不起他。有人说:“北方人出题,顶不错出个学而时习之”。王尔烈听说,也不介意。按规定要连考三场,王尔烈的三个考题都是“学而时习之”,并要求不得重复,这可把举子们难坏了。有的举子不服气,说:“我们是不做这等文章的。” 并在王尔烈的住处贴了半副对联,联曰:

江南千水千山千才子

王尔烈回来,挥笔写了下联,也贴在门上: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接着,他把自己以“学而时习之”之题所做的三篇文章贴出来。众人一看,三篇文章风采各异,气象万千,不由得对王尔烈大加赞叹。有个学子请王尔烈写幅字,王尔烈写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从此,“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四)两袖清风,一无所存
乾隆三十八年,委任王尔烈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过了二年,,又特任他为京师会考同考官。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嘉庆登极继位,召见王尔烈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臣家里依然是:

 三间草房,半藏农器半藏书;

  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

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这么办吧,你别在京城呆着啦,到安徽铜山铸钱去吧!”王尔烈在铜山三年,又回到京城,嘉庆见王尔烈回来就问:“老爱卿,这回足可

度余年了吧?

王尔烈一听就笑了,说:“臣仍旧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

嘉庆摇摇头说:“老爱卿,此言未必是真吧?”

王尔烈回手一掏,从袖里甩出三个大铜钱,一个是《当十钱》,一个是《五铢钱》,一个是《嘉庆同宝》,三个铜钱磨得溜光锃亮。因为这三个铜钱是王尔烈掌管铸钱炉的时候用的钱样子,每天拿它去检查质量,老攥在手里,所以溜光锃亮。嘉庆一看,连连点头称赞,说:“老爱卿如此清廉,真可谓‘老实王’也。嘉庆皇帝就是这样封王尔烈为“老实王”的。有人给送了副对联:

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

王尔烈54岁时,嘉庆皇帝派遣他做陕西道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王尔烈61岁,清廷考虑到他已经过了耳顺之年,遂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嘉庆还派人去辽阳给他修盖了一座翰林府。王尔烈回到家一看,前院十间,后院十间,东西两厢配房。王尔烈把前院十间作了义学馆。
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卸任回到辽东,掌教沈阳书院。74岁(公元1801年)病逝。

 [对联故事]14妙趣横生数字联

 

(一)一定要进

苏东坡和他的几个同窗好友,乘船从长江顺流而下,一路上游山玩水,往九江赴考。考试的那一天,他们走进第一道门(候考的地方)看到没人,其它考生都进了第二道门(考场)。他们知道迟到了,便急匆匆往里面走。看守二门的监考官拦住说:“你们是谁?考试开始了,你们迟到啦”。

苏东坡立即向前施礼,说:“我是四川来的苏轼,请开恩放我们进考场”。

看门人是个重才爱才的人,他听说来人又是苏东坡,立生好感。且当时进考场,还在许可时间内。看门人有意试试,看看苏东坡“江南才子”的名头是真是假。故意说:“苏东坡是江南才子,你说你是苏东坡,谁知是真是假?我出一个上联,你对出来了,就放你们进去。如何?”

苏东坡见看门人有意行方便,目的是要考考他,便立即回答:“学生确是苏东坡,请先生赐教。”

看门人即出上联:

     -叶扁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 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略加思索,笑了笑,吟出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过七六五个考场,  四返三复至二门,一定要进!

看门人心中默认,果然名不虚传。点点头说:“请进!”

 

(二)缺衣少食没东西

    郑板桥当知县的地方,有一个很有才气的穷秀才,家徒四壁。郑板桥想与之交往,却每每被秀才婉言拒绝。这年腊月二十八日,郑板桥与书童路过秀才家门,正好与秀才碰上,想进去聊聊。秀才又藉口有急事要办,但答应年三十在家恭候。郑板桥如期赴约,秀才家却是铁将军把门。但只见门口贴了一副墨迹未干的怪怪的对联,曰: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郑板桥仔细看了一会对联,说:“原来如此。”回衙门后立即派书童买了米、鱼、肉和衣裤,还拿了些钱去送给秀才。

书童问:“老爷,你去拜访他,他却躲着不见你,还写一副怪怪的对联,你为什么还买这么多东西送去?”

郑板桥说:“他躲我,是家里太穷,没有什么招待我。他的对联写得很巧,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横批说没有东西。全联和横批的寓意是:缺衣少食没东西。”

 

(三)窦光鼎给乾隆祝寿联

这是左都御史窦光鼎给乾隆写的一副祝寿联,乾隆被捧得舒坦极了。其实对联的内容没什么可取。只是联里巧妙的嵌进了乾隆的生日、年龄、在位时间,且对仗工整。

天数五,地数五,五十五年,五世同堂,共仰一人有庆

春八十,秋八十,八旬八月,八方万国,咸呼万寿无疆。

(四)黄义生揭底

 乾隆年间,揭阳梅都才子黄义生,嫉恶如仇,恢谐风趣。他在揭阳县衙任书办时,见县官一味搜刮民财,奉承上司,不理民间疾苦,十分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无可奈何。有一年,县官竟然在县衙门口贴出一副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春联,联曰: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居德苑十分廉明。

         横额是:福庇百姓

黄义生实在忍不住了,便写了一副白纸对联揭县官的老底,晚上贴了出来。

大年初一清晨,县官还睡在锦帐里,衙门口已是人头躜动,人声鼎沸,还不时有人高声喝彩“写得真妙呀!”群众喝彩声将县官吵醒,他听到外面说“写得真妙呀!”的喝彩声,十分得意地转身,搂着正在梳妆的小妾说:“夫人,下官文彩如何?”那小妾回眸一笑,打情骂俏地说:“看你肚大如牛,想不到竟能写出好对子,教万民折服,真是可喜可贺!”就在这时,一个衙役慌慌张张地闯进卧室道:“禀老爷,事情不好了,不知是谁在春联外又贴了一副白纸对联。”他一听,急忙推开小妾,外衣也没穿,便三步并作两步赶到衙门口,举目一望,满脸煞白,登时昏倒。白纸对联云:

    十年寒窗九载煎熬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酒肉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额是:苦煞万民

 [对联故事]15有志者事竟成

 

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博人,清朝文学家,人称聊斋先生。少时就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成贡生。当过幕客,教过私塾,他不气馁,永不言败。他告诫自己奋发努力不丧志,撰书一联作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 卧薪尝胆,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破釜沉舟, 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志存高远,气势非凡。

蒲松龄矢志不逾,卧薪尝胆,独树一帜,收集民间故事,针对社会时弊,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他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创作《聊斋》,到六十多岁才成书。真是苦心人天不负,他穷一生精力写成的这部书,是志怪小说空前绝后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十大历史文学名著之一。

郭沫若评《聊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聊斋》: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的座右铭,对每一个人都是鞭策。浦松龄的成功,是励志自强的典范。

 [对联故事]16联林趣事处处是

 

对对联确实是一种乐趣,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也不受年令与性别的影响,更不是文化人 的专利。正因为如此,对联得以广为流传、对联爱好者特多,联林趣事处处是。

 

(一)巧合成对

传郁达夫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吟一联: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可一时未能想出对句来。恰在这时,店主人报帐曰: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达夫以为店主人是与他对句,经交谈方知是巧合,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的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景点,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二)叔嫂斗才

宋湘是晚清时代的才子,聪慧过人。少年时在乡里就很有名气。他有一个嫂子,也很有才学,叔嫂俩经常互相对对联取乐。有一天,嫂子对宋湘说:“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到一上联却想不出下联,麻烦你替我解开难题。”宋湘一听嫂子的话,知道这是有意考自己。于是傲慢地说:“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嫂子听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吟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他想了好半天,也对不上来。他的脸由红变白 ,又由白变红,后悔自己口出大言,没法收场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嫂子,我找到下联了。”接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上下联对得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嫂子不得不承认宋湘是名不虚传的才子。

 

(三)沈不出头陈勿伸脚

从前,江苏海宁有姓陈和姓沈的两位秀才,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吟诗,也常一起外出。这天,想雇船到附近的镇上去。大船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条小船,且有些残破。他们想,好在路程不远,凑合一下算了。哪曾想,船行半途天下起雨来,他们在船中避雨。这船又小又漏,两个人只能缩着脖子抱着腿挤在一起,样子非常狼狈。陈秀才噗哧一笑,说:“我想到一联,你对对看:

 细雨沉沉,两沈钻头不出。”

沈秀才想:你会拿我的姓氏开玩笑,索性都来找乐吧!也用陈秀才的姓氏对了下联:                                  

           狂风阵阵,二陈伸脚勿开。

“沈”不出头是“沉”,“陈”伸不开脚是“阵”。他们大笑一通,发现雨住云散,连忙钻头伸脚上了岸。

(四)才女联句羞学究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老秀才屡试不第,当了教书先生。他却以为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伦,经常咬文嚼字,吟诗作赋,所以大家叫他“老学究”。

有一个学童来就学,老学究想试试他的功底,出一上联要学童对,联曰:

四野绿阴迎夏至;

学童摇了摇脑袋,没言语。老学究暗道:“此徒虽不伶俐,好在诚实,可教。”便收下了。谁知第二天一早,该学童跑来向老学究对出下联:

一庭红雨送春归。

老学究见下联对仗贴切,“一庭”对“四野”,“红雨”对“绿阴”,“送春归”对“迎夏至”,真是珠联壁合。可转念一琢磨,这学生怎么一夜就变聪明啦?仔细一问,学生照直说:“是姐姐对的。” 老学究欣喜若狂地问:“什么,你姐姐?你姐姐多大?”

“年方二八。”学生毫不介意。

“啊!好,好!”老学究非常高兴。散学时,老学究把该学童叫来,满脸堆笑地说:“你姐乃当世罕见才女,为师再出一联,请她一对。”说罢吟了上联:

好书勤诵读;

第二天一早,老学究在门外等那学童,学童一到他就问:“可有下联?”学生随口回答说:

佳句费推敲。

“啊,又是一个绝妙佳句,难得,难得!”老学究赞不绝口,他真想会一会这位才女。放学时,又把那学童叫来,又别出心裁地出一上联:

有约桃花坞;

并再三叮嘱学童,要他让姐姐来对。翌日,下联对了回来,也是五个字:

无心坐杏坛。

老学究乐坏了,索性停了一天课,去拜会学童的姐姐。邻居小秀才见了,却冷笑起来。这一笑,使老学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忙问是怎么回事。小秀才说:“老先生,您的上联是‘有约桃花坞’,想前去会面,欲交桃花运。不巧啦!这位千金说‘无心坐杏坛’。这杏坛不就是孔夫子讲学的地方吗?你有约,人家无心,这是看不上你这个儒生。”老学究如梦方醒,羞得满面通红。

 

(五)考糊了

清朝时,一群学生从鹞子湖乘船去黄州赶考,一江绿水,两岸青山,如屏似画,令人目不暇接,心情舒畅。陪他们去考试的私塾先生,乘兴出上联考学生们的才智。联曰:

两岸青山夹绿水

按说,这对子并不难,可学生们一时不知该怎么对,好半天,也没人吭气。老船夫看学生们的痴呆相,觉得十分好笑,脱口说道:

    一船黑炭下黄州

学生们听船夫把他们比做“烧焦烤糊”了的木头疙瘩,虽然心里很生气,但又不敢发作。谁要自己对不出来呢?

 

(六)盲人对句

湖南浏阳县有个三金庙,是戏班唱戏的地方。人们觉得这地方看戏太窄小,就在庙的东面,盖了一个真正的戏台。这年春节,戏台落成,要在戏台两侧悬挂对联,表示庆贺。请来了饱学的先生执笔挥毫。先生在戏台右侧写了上联: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先生空着下联没写,就放下笔走了。

主事人追出去问老先生:“为什么不写下联就走?”老生生说:“让大家对一对,不是更有意思吗?”主事人觉得有道理,于是悬赏征对。四乡的读书人都来试试身手,谁也没有对出好的下联来。老百姓有事没事都上这儿转一转,瞧瞧热闹。

有个说书的盲艺人到浏阳,对出了下联。先生称赞盲艺人,并把下联书写到戏台柱子上。下联是:

             作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

 

(七) 水中倒影

民国初年,湖北松滋黄岭有一位姓朱的教书先生,喜欢吟诗作对,他的学生也都很机敏。有一次,他带学生春游,来到泗水河边。绿树倒映水中,花香衬着鸟语,令人心旷神怡。先生一时兴起,出了一联:    

树映泗潭,鱼跃枝头鸟宿水;

说的是水中倒影,从泗水里看见了树,又看见树上的鸟,河里的鱼游过水中树影的枝头。多美妙呀!有个叫罗超的学生,按着老师的思路对了下句:

浪吞山影,龙腾峰顶虎居渊。

如果说,上联是亲眼所见,下联则是联想,其中的龙与虎,是从前面的浪与山引申想象出来的。听见学生对出这么好的下联,当老师的,自然感到欣慰!

 

(八).揭短

明万历年间,艾自修与张居正同科中举,艾名列榜末,旧称背虎榜。张居正出联嘲之曰: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当时未对出。张当上宰相后,相传与皇后有暧昧关系,艾自修抓住这一点回敬下联:
                                                                    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联语对得很工。两联先用嵌名,然后“自修,自修”与“居正,居正”联珠。

 

(九)“文革”怪事

“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家工厂规定:凡结婚的要凑到一起举行集体婚礼,婚礼由“革命委员会”负责操办。一次集体婚礼,革委会宣传组决定在礼堂举行,礼堂里要贴副对联,一个书法好的人,写了一句现成的话做上联,曰: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来下联应该写“是前生注定事莫错姻缘 ”,可他不敢写了。因为正在破“四旧”,怕人家批判说“宣传迷信”,他要大家另想个下联。几个人正在琢磨,“革委会 ”主任进来了。此人没有文化,靠“造反”当的官。他一看写对联就不高兴,问:“贴对联是不是‘四旧’哇?”宣传组的人说 :“这不是‘四旧’,咱们厂门口不是还写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吗?”主任说:“那就要写革命者的豪言壮语,你们就写这个——”,说完往墙上

一指。大家一看,是条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个年轻人小声问 :“合适吗?”

主任大声说 :“有什么不合适的?小两口结婚,别光顾自己,要想想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兄弟姐妹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主任走了,大家说 :“就用这个吧 !要不,他再让你写'为有牺牲多壮志’什么的,这婚礼还怎么举行?”

 

(十)清朝,有一年的科举考试题,用《大学》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看成“妹妹”。批卷者看了觉得好笑,挥笔写出批语,与考生之题恰成一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十一)浑然成趣

一先生考学生,出上联,要学生对下联。

    出:海棠                             对:山药

 续:一枝,一枝海棠                      对:半截,半截山药

 续:斜插,斜插一枝海棠                  对:倒挂,倒挂半截山药

 续:鬓角,鬓角斜插一枝海棠            对:胯下,胯下倒挂半截山药

先生听了很生气,一脸怒容对着学生,很久没有说话。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一脸迷茫,站在那里不敢吭声。过了好一会,先生虽然气还未消,但还是摆出一副读书人模样说:
    “再对,还是我出。出:小姐             学生立刻对上:大汉

    先生面色难看。接着出:偷看             学生略思即对:梦见

     先生生气了,提高嗓门:无耻           学生大声应道:有情

 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弟子

这一下学生确实为难了,总不能拿“先生”来对吧?思量了一番,总算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词,当即回应道:师母。

    先生一听脸色铁青,一声不吭转身走了。怎么一回事?学生感到好奇怪。仔细回味了一下先生的出句与自己的对句,猛然发现问题出在对联上,暗暗叫苦不迭。[对联故事]17歪才歪对   雅俗成趣

 

(一)歪才谐联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过人的秀才,可不管什么话,只要从他嘴里讲出来,味道就变了,变得诙谐,变得滑稽可笑。正因为这样,他永远都是个秀才,登不了大雅之堂。他的大号人家也记不得了,见了面都叫他歪秀才,或者干脆叫歪才。他呢,怎么叫都不在乎。

据说歪才在私塾读书时,一天先生要他抓痒,抓了很久了,他问先生:“好了吗?”

先生说:“抓”!

歪才说:“还要抓呀?”

先生说:“我出副对联你对,对好了,就不要你抓啦。”

歪才说:“好!一言为定”。

先生即以抓痒为题出上联:

    痒痒抓抓抓抓痒痒越痒越抓越抓越痒

歪才想了想,即对下联: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他说完就跑,可把先生气晕啦!

    一天文人聚会,歪才也去了。游园时,一个老学究得意洋洋地说:“我有一联,请各位赐下联”。联曰:

            红花不香,香花不红,玫瑰花又香又红

一时间文人们各显其才,可就是设有一联佳对。这时歪才当仁不让,大声吟出下联:

            臭屁冇响,响屁冇臭,连环屁更响更臭。

这一联虽然不雅,但对仗工整,无懈可击。这一下笑得大家弯腰、捧腹、流眼泪。

饭后,大家正在喝茶,茶房坐在那里边扇扇子边吸烟,喷出来的烟,经扇子一扇,在眼前翻滚。一举人看到这种情景,出上联要大家对,联曰:

    吸烟摇扇,眼前风云济会。

文人们都说了自已的对句,水准自然是良莠不齐。这时大家想起了歪才,非要他也对上一联。歪才正在撒尿,也不推让,一边撒尿一边随口吟出下联:

    撒尿放屁胯下雷雨交加。

说罢扬长而去。在坐的文人笑得人仰马翻。

 

 (二)以歪对错

有一年,朝廷派学监到湖北松滋视察科举方面的事。学监听说这个县的农民周结巴很有才气,便召见他。学监见周结巴一身士气,两脚黄泥,实在看不上眼,便问道:“你会诗文吗?”周结巴说:“凡……凡是人家会……会的,我也……也会一点。”学监看他口气不小,便出一联让他对。联曰: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这时,周结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学监问:“既然也会一点,为何低头不语?”周结巴答:“不……不敢说。”学监说:“有何不敢?说来无妨。”周结巴说:“大……大人的三种花,桃……桃花在春,荷……荷花在夏,桂……桂花在秋,花园……园里怎能同……同时看见呢?”学监一听,自知出言有失,便红着脸说:“你对下联就是,管它什么时候开呢?”周结巴说:“那小……小人就以歪……歪对歪了。”说完断断续续念出下联:

             草场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学监听了哭笑不得,十分尴尬。一个堂堂学监,被乡野村夫戏弄,成何体统?事情传到朝廷,吏部向皇上参了一本,降了学监的官职。

 

(三)俗语对胡言

有个秀才出身的财主,爱吟诗作对,卖弄聪明。有一天,他看见一个樵夫担柴从门前经过,诗兴勃发,叫住樵夫,要和樵夫对对子。财主指着柴捆诌出一个长联,曰:

山上长树不长柴,砍下树来变成柴,变成柴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长柴;

吟罢 ,得意洋洋地逼着樵夫对下联。他那知樵夫颇有点文才,在被逼之下想了想,随口吟道:

老爷吃饭勿吃屎,饭进肚里化为屎,化为屎要费功夫,干脆开始就吃屎。

站在跟前看热闹的人,都说:“对得好,对得好!”财主听了,气得面红耳赤,但又无可奈何。这一庸一俗,成对成联,既是幽默辛辣的讽刺,又不失娱乐效果。

 

(四)歪打正着

有一次,秀才们正在进考场准备考试。一个和尚看到这么多人,都用提篮提着文房四宝和干粮往门里走,他不知道这是去干什么?好奇地跟着去看热闹,走到门口被监考官拦住了。和尚跟监考官理论起来。

和尚说:“为什么他们能进去,我不能进去?”

监考官说:“你一个和尚考什么?进去干什么?告诉你,这是: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考场

和尚以为是监考官和他对对联。和尚读了书,会对对联,还喜欢对对联,马上回了下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秀才考试本来是好事,该死的和尚却说出“上西天”这么不吉利的话来,真要把人气死。监考官骂了一句:

      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监考官又出了上联,马上答曰:

      阿弥陀佛

监考官以为和尚故意跟他纠缠不清,大发雷霆,用戒尺重重敲了三下桌子。和尚又理解错了,以为对方改为哑对了。他心里想,哑对就哑对,我也会。和尚马上敲了两下木鱼,作为回应。这么一场误会,歪打正着,却是绝好的三副对联,真是又有趣又好笑。

     

(五)一拍一骂

财主做寿,一个趋炎附势又自认有才的读书人,想写一副寿联去祝寿,借此献媚讨好。他搜肠刮肚凑出了上联,但挖空心思也写不出下联。于是写出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尽珍肴美

    味,位尊德大,大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一个有才华的农民,看了这个令人作呕的上联,提笔写出一针锋相对、又与上联形成一捧一嘲的下联。这副对联虽然是歪联歪对,却是生动有趣,能博-笑。农民写的下联是: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黑手毒,毒如豺狼虎

     豹,暴病而死,死无葬身之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后悔,悔之晚矣。18张钰哲八十大寿的祝寿联

 

天文学家张钰哲八十大寿,紫金山天文台为张老先生祝寿,写的一幅祝寿联是:

 

     测黄道、赤道、白道,深得此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真不愧知天文,出手不凡,巧夺天工。测黄道、赤道、白道,探行星、彗星、恒昌,是工作,也是学问。深得此道,是指对天文学的博学、精通。戴月披星,是工作积极、热情、勤奋。步人间正道,是人品的高风亮节。最后一句是良好祝愿。上下联还将寿星的大名自然嵌入,全联三句话不离本行,真是妙不可言!

黄道——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运行轨道,是一个大园。黄道和赤道成23度26分的夹角相交于两点,即春分和秋分。

赤道——环绕地球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园周线。赤道通过地心,与南北极垂直,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白道——月球绕着地球转的运行轨道。

行星——沿近似正园的椭园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太阳有八颗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彗星——俗称扫帚星,拖有长光像扫帚的天体,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恒星——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太阳就是一颗恒星,其它恒星离地球非常遥远,最近的距四点三光年。

 

    注:2006年8月23日见报上公布:世界天文学家确定太阳系为八颗行星,冥王星体积太小,没有资格与其它八颗行星相提并论,从原来太阳的九颗行星名单中删除。19名扬中外的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在云南昆明西南滇池北岸的大观公园内,清康熙年间所建,有“揽胜阁”、“涌月亭”、“观稼堂”及“蓬莱别境”等楼阁相伴。公园内楼阁耸峙,巍峨壮观,湖光山色,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怡人。

传说孙髯游览滇池登上大观楼时,见一帮文人雅士正在饮酒吟诗,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他不以为然,摇头叹息。众人见他如此举动,嘲讽他说:“有本事你也来写,何必如此。”孙髯翁一听,心潮起伏,提起笔一气呵成,写出了这副名扬中外的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众人惊愕不己。后来,昆明文人陆树堂把这副长联镌刻为联匾,悬挂在大观楼正门的两旁,以供观赏。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①神

骏,西翥②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③。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

④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⑤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⑥,唐标铁柱⑦, 宋挥玉斧⑧,元跨革囊⑨。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拣,卷不及暮雨朝云⑩。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

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景,写观赏领受佳境美景的喜悦。站在高处,披衣迎风,推开头巾,眼前是空阔无边的滇池,四周是蜿蜒起伏的山脉。东边的金马山如昂首奔腾的骏马,西头的碧鸡山似向上飞翔的凤凰,北方的卩虫(音洪)山象蛇行,南面的鹤山象没染色的丝绸腾飞。蟹屿与螺洲梳理好了风鬟雾鬓,铺天盖地的浮萍和芦苇中点缀着飞禽和红霞。切莫辜负了四周金黄的水稻,阳光下辽阔的沙滩,夏天娇艳的芙蓉,春天婀娜多姿的垂柳。这些都是-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下联怀旧,感叹历史变迁。数千年来的历史都浮现在脑海里,把酒洒向空中,叹惜历朝历代的英雄人物,象大浪淘沙一样,无影无踪了。想当年,汉武帝挖湖造大船练水兵,唐玄宗洱海边立铁柱纪功,赵匡胤玉斧一挥把大渡河以西的华夏江山劈出宋朝版图,忽必烈驾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云南。历史上的丰功伟绩,都是费了愚公移山的精力建立的,但跟珠帘画栋留不住朝云暮雨一样,消失殆尽。就连那些作为纪念的断碣残碑,也湮没在苍烟夕照中。剩下的除了听到几声凄凉的钟声,看到稀稀落落的渔火和两行哀鸣的飞雁,再就是清晨的满地寒霜。

孙髯(?——1772),字髯翁,一介布衣,祖籍陕西三原,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把他带到昆明,是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髯”。他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博学多闻,很有气节,是一个传奇人物。孙髯翁自少年时起,出游就爱随身带书,但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他很喜欢梅花,曾自制一枚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 孙髯翁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还考察过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一生怀才不遇,贫困潦倒。他的著作有诗、文各一卷。临终前撰联自挽,联曰: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孙髯翁死后,葬在云南省红河州北部弥勒县城西大街,石砌的圆形墓两侧石柱上有联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士滇南-布衣

注: 滇池,又名昆明湖、昆池、滇南泽,在云南省昆明市。面积297平方公里,最深6米,湖面海拔1.885米,为断层陷落所成。

① 骧(读像,..平声),马昂起头快跑。 ②  翥(读朱,入声),龙翔凤舞。 ③  缟素,孝服,泛指白色的丝绸。④  孤负,辜负也。  ⑤九夏,九十天的夏天。  ⑥  汉习楼船——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制造大船,训练水军。公元前109年遣将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以杨仆为楼船将军,讨伐南方。三国时增置兴古郡、云南郡。  ⑦  唐标铁柱——唐天宝年间(公元748年),云南成立南诏国。公元794年,唐德宗遣使与南诏会盟。唐朝统一南诏国时,在云南大理和洱源县之间的洱海边上,树立纪功的铁柱。  ⑧ 宋挥玉斧——965年的一天,将军王全斌灭了后蜀国,回朝请旨,要求乘胜攻云南。这时,宋太祖赵匡胤正在看地图。他正忙于稳定内部,既不想也不敢进取云南。于是操起镇纸的玉斧,在地图上顺大渡河一挥说:“河外不是我的土地”。从此,大渡河以西包括云南在内的大片土地,被赵匡胤一斧劈出了宋朝的版图三百多年。  ⑨  元跨革囊——1253年,忽必烈受宪宗之命,率兵用皮筏子渡过金沙江到云南,一统六诏山河。云南与内地重新统一起来。  ⑩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借用王勃《滕王阁序》结尾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句来形容大观楼。[对联故事] 20多义词  藏玄机

 

(一)庄子  汉书

有一次 ,唐伯虎和陈白阳到郊外游玩 ,唐伯虎提出对对联,陈白阳表示赞成 ,并提出以行至前庄酒店为限,谁输了请喝酒。唐伯虎点头同意,随即出一上联: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一听,认为很容易对,可是一经琢磨,觉得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联中的“庄子”是一个人,姓庄名周,古代哲学家。《庄子》又是书名,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还是村庄的意思。

他边走边想,不觉走进了酒店,只好请客喝酒。他二人刚坐定,陈白阳猛然抬头看见酒店墙壁上写着:“杜康传技,太白遗风”两行洒洒落落的大字时,他一把按住唐伯虎手里的酒杯说:“我对上了,你听 !”随口吟出下联: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书名。也可以理解为汉代书法作品。“哪个汉书”,又可解作哪个汉子书写的?这与上联的“庄子”一词多义,手法是一致的。

   

(二)何必问老子

有一个很狂傲的秀才,学识虽不多,但偏爱显示自己,人们都叫他狂秀才。有一天,狂秀才来到一所学堂,想跟学堂里的先生比试比试才学。他大大咧咧的往大门口一站,大声说道:

           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个是先生?

一群学童听了秀才的联句愣住了,不知如何应对?秀才得意了。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学童站起来,走到狂秀才面前,把小胸脯一挺,伸出大拇指,很神气地对道: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

狂秀才听了,羞得脸都红了,在一大群学童的哄笑中溜了。

 

(三)田汉田汉   高明高明

1929年1月,上海南国社社长田汉,率剧团到南京晓庄师范演出。陶行知校长在欢迎会上致词:“我们的教育是为种田汉而办,所以我以种田汉代表的资格,在这里欢迎田汉的。”

田汉的答词也很风趣:“我是-个假田汉,我们一定要向真田汉学习。”

后来,在香港举行“中国古文学研究会”,与会代表中有两个名字叫“高明”的人,引起到会者的雅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周策教授为此出一联曰:

                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

众人一时对不上来。著名小说家梁羽建议:在他主编的《大众报》副刊上,登报征求下联。

在法国《欧洲时报》工作的黎老先生,巧用陶行知的欢迎词和田汉的答词撰写出了下联:

                田汉语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田汉、田汉。

注: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国歌》词作者。留学日本,“五四运动”开始反帝反封建,与郭沫若组织《创造社》,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联副主席、戏协主席。创作话剧、歌剧、戏曲、电影剧本100多部。

 

(四)老师的嘱咐

有个不成器的读书人,要送儿子去读书了,特地请自己过去的老师去嘱咐几句。老师想了想,写了一副对联: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读书人看了半天,也不明白,就问老师 :“您说的是什么呀?怎么上下联都一样?”老师说:“我说的是你呀!你年少时,你父母一心一意供你读书,可你偏不爱读书;长大后想读书、爱读书了,可又要抚养儿女,杂事拖累,没有条件了。我把它写出来,是想让你儿子记住:读书要趁好时机,不要像你一样后悔了。”读书人这才明白过来,读懂了对联。这是利用“好”字的多音多义的特点:把上联第一和下联第二个“好”字读作 hao,按“良好”的意思理解;另两个“好”读作 hào ,按“嗜好”的意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