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里的伤感诗号:史海钩沉:先锋利刃战金沙 朝鲜男儿魂依黄河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2:23

史海钩沉:先锋利刃战金沙 朝鲜男儿魂依黄河渡 

 

 

 

 

 

 

 

 

 

  ■人物档案■

 

  杨林,又曾用名杨州平、毕士悌,原名金勋。1898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爱国人士家庭。在平壤读中学时便是学生运动领导人。1919年流亡中国东北,入新兴武官学校,参加朝鲜反日军在延边地区对日军的战斗。失败后转赴云南讲武堂。1924年毕业后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叶挺独立团任三营营长。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到东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1932年赴上海开会后调中央苏区工作,任劳动与战争动员委员会参谋长。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干部团参谋长。1935年秋到陕北后,调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翌年2月在东渡黄河的战斗中牺牲。

 

  毛泽东曾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五星红旗上,染有朝鲜革命烈士的鲜血。”在中国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旅华的千千万万朝鲜人也投入于这场伟大的革命,以杨林(毕士悌)的名字而闻名的那位来自东邻的英雄,便是其中一个光辉代表。

 

  ■在平壤是学生领袖,因国仇家仇流亡延边,随反日军在青山里重创日军时经受了战斗锻炼

 

  ■以“华侨”假身份入云南讲武堂,每天早上背砖头跑十里路锻炼,在校内学科和术科均获第一,教育长号召要向这位“有志的高丽学生”看齐

 

  原名金勋的朝鲜志士杨林在上中学时,正值日本在1910年以“日韩合并”之名吞并祖国后的动荡岁月。他的全家都投入了民族运动,他自己在平壤也成为中学里有影响的学生领袖。1919年,朝鲜爆发了几十万人参加的争取独立的“三一”起义,遭到日本军警血腥镇压,成千上万人被杀。金勋的父亲遇害后,他本人也遭缉捕,被迫流亡中国延边。在那里,他进入朝鲜反日团体所办的新兴武官学校,学习几个月后又担任了教员。

 

  1920年秋,日军发动“珲春事件”,以万余人入侵延边“讨伐”当地朝鲜反日军。金勋指挥一个连参加和龙县青山里伏击战,击毙加纳联队长,轰动一时。不过,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反日军领导人在危急关头又逃往俄国远东,部队因此瓦解。此刻金勋把复仇的希望寄于中国,决心再认真学习军事知识。他认为云南讲武堂颇有名气,又距日本势力范围远而隐蔽安全,便经万里跋涉,经上海、越南再入滇境,徒步行走上千里,在1921年6月到达昆明。

 

  云南讲武堂(此时已改名讲武学校)为留学日本号称“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创办,主持者见这位朝鲜青年报考成绩很好,便接收其进入第16期。此时,日本将领事馆建到了昆明,校内也有日籍教官,如发现通缉的朝鲜人必引起外交纠葛。于是,金勋改名杨州平,对外称“华侨”。后来的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此时也在校内,据回忆,这位朝鲜同学每天早上都背着砖头跑十里路进行锻炼,生活俭朴,说话不多却待人热情,在全校无论学科和术科都获第一名。教育长背着日本教官,也号召同期生都要向这位“有志的高丽学生”看齐。

 

  ■到黄埔军校任教时受周恩来等人引导,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叶挺独立团的组建并任营长,又到苏联第三次入军校

 

  ■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时,到磐石组织游击队,为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奠定了基础

 

  1924年,抱着反日复仇理想的杨州平从讲武学校毕业,谢绝了校方留其任职的邀请,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任学生队上尉队长。在那里,他改名杨林,由于经常聆听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报告,认识到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的道理。随后,杨林率学员参加了东征战斗,并在校内左右派斗争中立场坚定。1925年夏,杨林被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

 

  同年11月,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杨林被党组织调去担任第三营营长。半年后,他因技术好又被黄埔军校调回担任中校技术主任教官。1927年国民党反共后,杨林离开军校,受党组织委派到苏联,第三次进入军校──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了两年。

 

  1930年夏,杨林携夫人李秋岳回上海,原定到老上级周恩来领导的中央军委工作,恰逢这时满洲省委请中央派遣军事干部,中央便把杨林派到他比较熟悉的东北地区。杨林去后马上组建了省委的军委,并担任书记,并于1930年冬赴延边发动以朝鲜族农民为主的群众建立工农赤卫队,打土豪和镇压日本走狗,在东北大地上首次打出“苏维埃”的旗帜。

 

  延边暴动遭到东北军阀和日本警察镇压后,杨林返回满洲省委。这时中央军委又调他回去,省委则以工作离不开为由要求免调。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全东北。杨林马上赴吉林磐石,组织中心县委以原来的“打狗队”为基础,发动汉族、朝族群众建立游击队。1932年7月杨林离开时,南满游击队已具规模,成为后来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

 

  ■长征时任干部团参谋长,率前卫连一昼夜行军180里,抢夺了金沙江渡口,并缴到船只,保证了中央红军北上

 

  ■到陕北后调红十五军团,东渡时率先锋营登上黄河对岸,不幸被子弹打穿腹部牺牲

 

  1932年夏,杨林回上海汇报情况,临时中央根据军委原来的决定,让他去已经迁往中央苏区的机关。在地下交通员“接力”式的分段带领下,杨林经广州、汕头,又穿越粤东闽南山间小道到达赣南。周恩来见到他很高兴,马上让他到劳动与战争动员委员会任参谋长。此后一年多,杨林作为周恩来后方工作的助手,主要负责训练和补充新兵。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作为朝鲜人代表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当时在红都瑞金,杨林和红军炮兵负责人武亭作为朝鲜同志而受到特别关心。一次,毛泽东遇到杨林,问起他的夫人,他回答说还在满洲省委工作。毛泽东马上嘱咐中央交通机关要想办法把她从东北调到中央苏区来。1934年春,军委考虑到杨林曾三次进过国内外军校,便调他到红军大学主管教务。有的同志私下讲,他是叶挺独立团创建者之一,在红军中算是最老的资格,又是中央政府的执行委员,安排到红大职务太低。杨林本人却从不计较这些,上级安排什么任务就默默地干好什么。为了身份不过于引人注目,他又改名毕士悌。

 

  长征时,红军大学改为干部团,毕士悌担任团参谋长。四渡赤水时红军减员太大,全由干部组成、原准备尽量保护的这支特殊队伍也参加了战斗,他又同基层指挥员一样亲自在火线拼杀。1935年4月末,中央决定从滇北抢渡金沙江,周恩来、刘伯承亲自到干部团下指示,一定要在“五一”前完成奇袭占领绞平渡这一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毕士悌等亲自带前卫连一昼夜强行军180华里,在守渡口的敌军鼾睡时如神兵天降般到达,不费一枪不损一人便占领了渡口并缴到船只。为保护渡口安全,次日晨,他又率一个排迅速北上通安镇,以伤亡12人的代价便击溃敌一个团,俘敌数百,得到军委嘉奖。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这位红军中老资格的朝鲜同志同普通干部战士一样用双腿走了两万里。

 

  到达陕北后,徐海东所率的红十五军团向中央要干部,杨林便被派到第七十五师任参谋长。他一面把中央红军的训练和作战方法介绍到来自鄂豫皖的这支红军队伍,一面在战斗中身前士卒。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时他率一个营作为先锋首先登岸。在向纵深突破时,他的腹部被碉堡中射来的子弹打穿。杨林昏迷后一度苏醒,关心的仍是前方情况及毛主席是否已过河,而未交待个人私事。不久,他便因抢救无效而永远合上了双眼。

 

  ■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动员起成千上万朝鲜同志投身于中国革命斗争并奋勇拼杀。当年在延边地区的朝鲜人中,平均十人便有一名革命烈士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夹在几大国之间的朝鲜饱受日俄等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有过几十年完全沦为殖民地之痛,许多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流亡到唇齿相依的中华大地。当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不仅是改变本国社会制度的斗争,也是整个东方乃至世界反帝反殖运动的一部分。出于这一原因,来华的成千上万朝鲜人在同样的阶级和民族压迫之下,一旦受到共产党的革命召唤,便大批投身其中,且多因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而拼死战斗。在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中,朝鲜同志一向以作战英勇著称。据解放后统计,延边地区的朝鲜人(全国解放后留居者大都加入了中国籍)平均十人便有一人牺牲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之中,杨林(毕士悌)个人的经历就是生动的典范。

 

  杨林从朝鲜刚流亡于延边时,是抱着单纯的民族复仇情绪参加了没有先进思想领导的反日军,也没有同当地的中国人民解放运动相结合。这种客居于他国的单纯民族主义队伍,经不起严重考验,在日军“讨伐”下便一朝瓦解。杨林此后流浪求学于华南,从周恩来等人那里了解到共产党的阶级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后,终于认识到本民族解放要与中国反帝革命斗争相结合,从而以朝鲜人身份成为坚定的中共党员,并在革命战争史上用鲜血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撰文/国防大学教授